但愿世上不再有“王圆箓”!

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痛心疾首的便是开篇《道士塔》。因为它,我知道了辉煌灿烂又伤痕累累的敦煌,以及那个让人又怜又恨的道士——王圆箓。

但愿世上不再有“王圆箓”!

图为王圆箓


01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为了生计迫不得已四处奔逃,先是在甘肃肃州当兵,后来成了道士,总算有口饭吃。最后好巧不巧地来到了敦煌。

他守在了莫高窟,成了莫高窟的主人。闲来无事的他觉得墙上的壁画不合他的心意,于是肆意涂抹,任意摩擦。被践踏的凄惨的壁画,在那时也只能发出一声低到尘埃里的叹息声吧?

但愿世上不再有“王圆箓”!

图为受损壁画


在王道士对自家的后花园进行改造之时,他终于发现了敦煌文献,当然以他的学识不足以识别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后来......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以14块马蹄银骗取走24箱遗书﹑遗画及5大箱其它文物。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用大量银子骗取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

1905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

1914年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盗买走了大量的经卷。

这些外国人就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轻轻松松地以极低的价格带走了中国的瑰宝。而这个贪婪王道士带着谄媚的笑容恭送他们,甚至希望他们下次再来吧。只要有钱就好了。

敦煌文献总共六万卷,其中经书就占了90%,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内,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

这样想一想,觉得真是可笑至极。一个民族最丰沛最华丽的的血液驶向不同的国家,而这一切的悲哀都源于一个无名小卒的愚昧和贪婪,是嘲讽,是荒谬,是笑话!

但愿世上不再有“王圆箓”!

大英博物馆《敦煌遗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02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是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如果换个人会不会结局不一样呢?我想,历史的大方向不会因为个别的细节而乾坤扭转。

而余秋雨先生曾在书中说: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中国的损失只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责任吗?

王道士虽然不知道文献的真正价值,但他懂得投石问路,巴结上级。他拿出一些经卷送给严泽、汪宗翰,也就是敦煌前后两任知县。汪宗翰报告给了甘肃学政叶昌炽,叶昌炽建议省府出资将这批文物运到兰州保存。

由于路途遥远,省里知道文献的价值,但就是不肯出运费。于是让敦煌自行处理。再于是,那些外国人不远万里,散尽身家性命来到莫高窟,却发现畅通无阻。

王道士只是当时中国社会每个普通人的缩影,没有王圆箓,还会有更多的某某某。

但愿世上不再有“王圆箓”!

图为莫高窟

03

在现代社会还有更多更多的王圆箓。

例如,兵马俑在国外展览时被掰掉了一根手指。

更有甚者在故宫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刻上了一行字。

位于西便门的北京城墙遗址上,随处可见三个字“我爱你”。

还有,攀爬古建筑,任意涂抹触摸等等行为。

但愿世上不再有“王圆箓”!

城墙遗址上的“甜言蜜语”

似乎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王圆箓”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文化古迹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不容赘述,每每见到类似的新闻,我的心似乎都在滴血。

历史虽然不会说痛,但是会控诉,会记录。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尊重文化,尊重自己。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但愿世上不再有“王圆箓”!
  • 参考文献:《文化苦旅》
  •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