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胤禩是因太优秀而触怒了康熙吗?真实的“八贤王”到底如何?

官风


真实的“八贤王”胤禩担的起“贤王”二字。

胤禩是一个连竞争对手雍正都不能否认他“贤”的主,雍正盛赞“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胤禩之所以会失去帝位的继承,很大程度源于他的“贤”,他太优秀,或者说是太得人心了,所以遭了康熙的忌讳。当初康熙决意让天下官员来选举太子,康熙本意是想复立已失势的胤礽为太子,可是没曾想朝中重臣,如一等公佟国维、武英殿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工部侍郎揆叙、工部尚书王鸿绪等,他们都纷纷支持立胤禩为帝,原因都是称其“贤”,而这就恰恰犯了康熙的忌讳。



康熙本就是一个十分贪权、恋权的皇帝。当年,胤礽被废去太子之位,就是因为胤礽被康熙认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想想看,连康熙自己曾经最宠爱的胤礽稍微流露出一丝对帝位的觊觎之心,康熙就如此对待,可想而知,康熙对于皇权的看重。



所以正是因为满朝文武皆支持胤禩,让康熙感到了恐惧,感到了威胁,再加上胤禩的贤明在民间广为传颂,康熙深怕胤禩在他晚年后会让他自己失去权力,所以他开始无限制的打压胤禩,就这样胤禩失去了本该有望继承的皇位。

当然,胤禩的“贤”更多的是对百官的纵容,对亲信的“溺爱”,他对自己亲信的无底线的纵容,虽然成就了他的“贤”,但却也间接的造成了清朝吏治的腐败不堪,清朝国力的衰退,所以胤禩虽“贤”,但却不是对国而言,只是对自己而言。



更多的时候胤禩表现出的“贤”只是为了自己,他对百官的“贤”,是想博得百官的支持,对百姓的“贤”,只是为了博个“贤”王的名。

不过论实际的,不可否认的是,如康熙的兄长福全所言“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胤禩的确有做“储君”的所有的资质,若他能坐上储君之位,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储君典范。



但也正如雍正所言“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如果胤禩把这个“贤”用到邪道上,他也是无人能敌的,总得说胤禩若是把“贤”用到正道上,他即为治世之明君,但如果把“贤”用到邪道上,他即为祸国之奸君。

事实上正是因为胤禩太过于表现出“贤”,才让他走向了末路。他的“贤”虽得到了天下臣民的一致认可,但却也实实在在的害了他,他的“贤”让康熙猜忌,然后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他的“贤”让雍正猜忌,然后彻底的失去了所有的东西,甚至是生命。



试想,如果胤禩不急于的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的去造就自己的声望,也许他就不会败的那么彻底。


澳古说历史


不可否认,八阿哥胤禩确实很优秀,他的才能甚至能连老对手雍正都自愧不如。

要说仅仅因为优秀而触怒康熙,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康熙是巴不得孩子们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八爷胤禩不被看重,并不是因为生母地位低,也不是因为所谓的“嫡子制”

胤禩天资聪颖,深通世理,各方面的关系打得都很不错,人称“八贤王”。他的人际关系,上至亲王贝勒,下至官员文人,个个都喜欢他。连康熙敬重的二哥——裕亲王福全,对胤禩也是大力称赞,经常在和康熙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表扬胤禩:“聪明能干,有才有德”。甚至在康熙朝很多来华的传教士,也都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着胤禩有多好,有多棒!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胤禩的美德。

现在有很多观点都认为,胤禩最终不能承继大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是嫡子,以及生母卫氏的地位不高。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主要的。因为若按“嫡子制”来说的话,那最终继承大统的应该是老二胤礽,或是老三胤祉,而不会是四爷胤禛。要按“生母身份”来看的话,继位者也应该是老二胤礽或是老十胤䄉,同样不会是四爷胤禛。

在康熙之前,清廷并没有太看重汉族政权的“嫡长子制度”,就连康熙本人同样也不是以长子身份继位的。至于说“生母地位不高”本身就是不符事实的,胤禩生母卫氏出身极为高贵,乃根正苗红的正黄旗满人,另外以“辛布库(包衣管领)”入宫为妃的也绝不仅仅只有卫氏一人。康熙本人就有两个就有两位以“辛布库”身份被纳为妃的,一个是卫氏,另一个就是十二阿哥胤裪的母亲——定妃万哈琉氏。

而且在康熙打算废太子胤礽之前,还任命了胤禩负责内务府事务,可见对其的重用和非同一般的信任。

胤禩夺嫡失败的原因:猪队友太多了

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褆就开始活蹦乱跳的,到处收买人心,争取舆论,就差没把“我要做皇帝”这五个字刻在脸上了。到后来甚至爆发出“谋害太子”和“魇镇”两件大事出来,胤褆的“皇帝梦”就这样碎得稀巴烂了。可作为“猪队友”之一的大阿哥,依旧自作聪明地向康熙举荐“八阿哥胤禩可做太子”。所以即使八阿哥在当时并没有过错,可经过大阿哥这样一提,康熙开始反感并锁拿了八阿哥胤禩。爱屋及乌者,自然也会恶其余胥。一颗讨厌八阿哥的种子就这样在康熙的心里埋下了,并经过另外几位“猪队友”不断“浇水施肥”,茁壮成长了。

康熙宣布圈禁大阿哥胤褆和锁拿八阿哥胤禩后,城府极深的九阿哥胤禟和性格刚烈的十四阿哥胤禵,两人带着毒药直接去面见康熙。这是什么?这是逼宫。虽然最后只把出言不逊的胤禵打了二十大板,可由讨厌变为厌恶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百官举荐”一事了,这事才是康熙最后决定把胤禩提出“储君队伍”的主要原因。康熙一生最怕的就是结党,最讨厌的就是神鬼。早年的鳌拜,中年的明珠、索额图,晚年的胤禩,个个都犯了康熙的逆鳞。而且康熙对朝廷的情况其实是了然于胸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国家早已是外强中干:吏治、灾情、边境、民生,哪一方面都是难事,都是得罪人的事。

康熙很明白,做皇帝不是让你去讨好人,而是要做好得罪人的打算。现在所有人都支持胤禩,除了他的才能确实不错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胤禩能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不要动到他们的那块蛋糕,将来或许再分一块蛋糕给他们。可蛋糕就这么大,分完了官员,那百姓怎么办?百姓吃不了饭,边境平不了乱,到时遭罪的还不是坐在皇位上的人。八爷胤禩若是活在太平盛世,那以他的能力决定可以让盛世再进一步的,可他却是生活在一个暗流涌动的康熙末年。康熙需要的是一个敢得罪人的储君,而不需要一个老好人皇帝。

所以胤禩从一开始就决定和帝位无缘了,不是因为他的才能,也不是因为他的母亲身份,而是因为他的性格,不适合那个时代。


一贰一橙


八阿哥被二月河先生写的太神了,史料记载的胤禩则不然,仔细分析后可以看出他毫无政治头脑。

1、立嗣以嫡、长优先是惯例,反其道而行之并成功的例子太少了,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八阿哥生母和养母的地位都不高,四阿哥的生母地位不高,但养母的地位很高,佟佳氏生前实为后宫之主,死后还追封的皇后,此其一。

康熙在位时,除了二阿哥是太子外(生母赫舍里是皇后,索额图之女,索尼之孙女),只有三个阿哥封了王爵,而真正对四阿哥威胁最大的是三阿哥胤祉,这也是他在雍正继位转年就被实际圈禁的原因,此其二。

也就是说,康熙认定的继位人开始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后来废了太子之后有机会的只有两个,八阿哥看不出来?满朝文武也没人看出来?

2、帝王讨厌朋党,清朝更是有明文规定,官员不能结交阿哥,八阿哥难道不知道吗?他广为结交天下名士和官员,这不是犯了大忌吗?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干出这种触犯皇帝逆鳞的事吧?

当然,说他没有政治头脑,不代表否定他的优秀,好学、上进、谦和(也许是真性情)也是被皇帝认可的,不到20岁就晋封贝勒爵位可以证明。

因为出身不如其他阿哥,加之又有好胜心,所以努力学习,侍长辈以敬,待兄弟以诚(戴铎给四阿哥出的也是这个主意),交权贵以宽仁,或许就是那个爵位冲昏了他的头脑,起了夺嫡之心,再后来就是不服输,还得争,最终导致了失败。


老衲虚空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康熙原本就是十分厉害的皇帝,因此,他的孩子自然也有厉害的角色,比如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是兄弟中的佼佼者,康熙为什么最后会选择了胤禛抛弃了胤禩这个到底什么原因?

父亲爱孩子是天经天义的,那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代的皇帝在选择皇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万分谨慎的,他们害怕选错一位储君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会葬送掉,康熙之所以不选择胤禩我觉得一方面他确实不适合做皇帝,还有就是他的出生影响了他成不了皇帝只能做王。

出身低微,从一开始基本注定了皇位无缘

我们知道八阿哥的生母良妃出身很低微,以至于在生下胤禩后他都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亲生孩子,八阿哥从小就在大阿哥母亲下面成长,八阿哥胤禩知道在皇室当中如果你出身不可以只能靠后天努力,他一直在努力,喜欢可以获得自己父亲康熙喜欢,功夫不负有心人,康熙在八阿哥胤禩十七岁的时候封了贝勒,正是因为他最早受封,朝中不是少大臣都认为他有可能成为未来储君,最后选择都在八阿哥这里。

沉不住气,要康熙对这个孩子出现了不满

太子爷给康熙废掉后,康熙那个时候虽然闲置太子,实际上还是希望太子可以继承帝国皇位,这个时候,他打算其他孩子一个表现机会,八阿哥给康熙任命了不错的职务,康熙对自己最出色的孩子是十分器重的。

这个时候有个道士认为八阿哥有天子之相,八阿哥并没有马上组织流言,可以看出来,八阿哥已经沉不住气了,他对皇位动了心思,后来经查实,这个事情是大阿哥故意而为之的,虽然处置了道士,要自己失去了爵位,八阿哥在康熙那里的印象就不太好了。

打算创新立太子,无奈大臣好心做了坏事

太子一生中数次废立,可以看出来康熙对太子期望很高,他心中人选依旧是胤礽,这个时候他希望由大臣们提出来继续要胤礽做太子,毕竟他废了太子,这个事情一定不能他提出来,他希望大臣们可以理解他的意思,大臣们最后还是误解了康熙的意思,一致推荐了胤禩。

这个时候康熙面露不悦,毕竟整个朝堂这有张廷玉动他,其他人都推荐胤禩,康熙这个时候不得不对八阿哥胤禩刮目相看,毕竟他隐藏太深了,虽然,八阿哥没有给册立成太子,好歹他的爵位恢复了,大臣们也没在说什么。

海东青的原因,导致八阿哥彻底无缘皇位

八阿哥好心给康熙送了一对海东青,路途遥远,海东青在送到康熙面前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没有什么生机了,康熙在见到海东青后认为是八阿哥在诅咒自己,十分的愤怒,导致八阿哥彻底和皇位无缘分。

八阿哥很是聪明,他在知道自己彻底和皇位无缘后,他选择支持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本身就是自己一派的,可以说大家目标相同,最后,继承皇位是四阿哥胤禛,四阿哥为什么即位之初会重用四阿哥,那个时候朝廷四阿哥势力庞大,不重用四阿哥他的权利很难保证,几年后,雍正稳定局势后最终处置了八阿哥。

康熙会选择四阿哥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康熙盛世,虽然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盛世背后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处理,他继续找一个可以强势处理皇室权贵,可以变更扭转腐败气氛的人,这个人就是四阿哥胤禛,他上台后必定对这些权贵,那些不良气氛,以及贪腐都会进行变革,这样才可以保证帝国长治久安,八阿哥所代表的利益并适合成为帝国的皇位继承人。


莫地方


历史上的康熙并不会“嫌弃”自己的儿子们优秀,相反,他对于皇子们的培养可谓是非常的用心。

康熙之所以能够开创一代盛世,除了他自身出众的才能和人格魅力,以及满朝的能员干吏外,康熙的这些皇族兄弟们,也是他重要的倚重力量。

康熙的两位亲兄弟,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深得康熙信任,在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二人都是自领一路兵马前去平叛,功勋卓著。

而康熙的堂哥,礼亲王代善家族的康亲王杰书,更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功臣,他不仅带兵打进福建,迫使耿精忠投降,更是常年带兵驻扎在福建地区,抵御台湾的郑氏集团。

实际上,这些都让康熙认为,如果皇太子胤礽在未来登基后,获得兄弟们的支持合辅佐,将会是非常幸福而又幸运的事情。

因而,康熙对于所有皇子的培养都是非常用心的。

比如,对于皇太子胤礽,康熙除了亲授技艺外,还安排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这四位饱学之士为老师;对于大阿哥胤褆,则给予了他充分的表现机会,年纪轻轻就多次在战场上进行历练;三阿哥胤祉,除了是康熙所有皇子中读书最好,弓马骑射也颇为娴熟的之外,康熙更是让西洋传教士教授其算术、几何等知识,全面培养;而对于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康熙还不拘一格的安排了年仅27岁的大国舅佟国纲的儿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兄弟的法海对其二人进行传道受业,使得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是康熙所有皇子中,出了名的文武双全。

八阿哥胤禩亦是如此,不仅接受了康熙安排的老师们的培养,也获得了许多署理政事的机会,能力不断提升,就连日后登基的雍正皇帝都说: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所以,胤禩并不是因为其优秀而为康熙厌恶。


八阿哥胤禩为康熙所厌恶,更多还是因为其过高的“人气”威胁到了皇权,进而引得了康熙的“羡慕嫉妒恨”。

实际上八阿哥胤禩卑贱的出身,反而为其聚拢了大量的人气与支持。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是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因此八阿哥的出身也是康熙所有皇子中最为卑贱的,然而正是因为这卑贱的出身,让八阿哥有了力争“人上人”的目标和决心外,更有了谦和的性格和态度,这样就赢得了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一众皇子以及众多朝臣们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八阿哥出身低微,没有母家势力,众多的官员也因此选择八阿哥胤禩以求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另一方面,八阿哥的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朝堂上众多官员们的认同和认可。

包括康熙的国舅兼老丈人的佟国维,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汉族大臣王鸿绪等人,都是因为八阿哥出众能力而选择对其进行支持,相比之下,日渐贪婪而又傲慢无礼的太子胤礽,早已在这份对比中为朝中大部门官员所摒弃。

与此同时,胤禩也在不遗余力的邀买人心。

比如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时候,太子胤礽就公然违背禁令,擅自在府中接见内务府中下级官吏,受到康熙的处罚,接替胤礽管理内务府的胤禩并没有处理原来胤礽的属下官员,而是有意识的对其进行奖励和提拔以收为己用,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

所以,八阿哥胤禩在朝堂上,已经收获了大量的人气和支持力量,特别是在康熙一废皇太子期间,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员均选择支持八阿哥胤禩,引得了康熙的不满,甚至可以说令康熙为之恐慌,毕竟康熙最反对的就是皇子与外臣的结党,如此公然的串联和勾结的行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

为此康熙也斥责道: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但是依旧无法改变朝堂之上强烈的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声音,而这在引得康熙极大不满和厌恶的同时,更是让康熙对其产生了“羡慕嫉妒恨”,担忧的是自己的皇权和威严受到了挑战和威胁。


八阿哥胤禩还为康熙所厌恶的原因在于他的夺嫡之心表现的过于明显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一废皇太子”,期间就出现了“江湖术士张明德案”,八阿哥明知道张明德妖言惑众,阴谋投机的情况下,还将其收纳与府上进行询问商议,如此包藏祸心之举,让康熙大为关火。

而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后,胤禩又大言不惭的向康熙说:

“我今如何行走,情愿卧病不起”

这是在赤裸裸的炫耀自己的人气,也是有意让康熙封他为太子,再度引得康熙的厌恶。

最终在之后的“毙鹰事件”中,八阿哥受到了康熙更为严厉的训斥和惩罚,进而就此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


雍亲王府


明清戏曲里,活跃着一个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八贤王”,《杨家将话本》说他虽是皇族却关心民间疾苦,一心为国为民,不结党不谋皇位,是个受人爱戴的皇子,虽然戏曲里的八贤王是艺术虚构,但表达了民间的心声,清朝康熙时期,八皇子胤禩待人随和,广结善缘,也有八贤王的美誉。

胤禩,康熙八子,生卒1681-1726年。

胤禩的生母卫氏包衣出身,身份低贱,生了皇子没资格抚养,于是胤禩被抱给惠妃那拉氏养育,在康熙众多皇子中,胤禩母贱子贱,于是从小养成了勤学、发愤的性格,做事小心,处处留神的特点。为了获得康熙的另眼相看,胤禩读书非常用功,为了良好的口碑,胤禩待人亲切,做人细致,赢得好名声,《清世宗实录》记载,连他叔叔,康熙的哥哥福全都赞扬“聪明能干,有德有才”。

康熙交给他的事务,都细心办好,比如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等,获得肯定,所以胤禩在17岁时就封为多罗贝勒,是当年最年轻的受封皇子。太子被废除后,令胤禩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这是个清皇室内部重要的岗位,众人眼中的政治信号,朝中大臣纷纷靠拢,胤禩跟同龄间的皇子关系相处融洽,又广交江南士子,获得群众基础。

图为北京东岳庙,建于元朝,明清时多次修整。

当年太子之位空缺时,重臣李光地直言不讳的向康熙进言“目下诸皇子,八王最贤”,胤禩虽母亲地位低微,但妻子郭络罗氏的影响力颇高,她是安亲王的外孙女,有了这一层关系,简直如虎添翼,自认为一切准备就绪的胤禩露出了终极目的,夺嫡。可是初露锋芒就溃败下来,当时皇储之争已然升级,太子被废,索额图被禁,皇十八子胤祄又病故,《清史稿·诸王》描述,强虏的大阿哥胤禔自知皇储无望后,直接进言支持皇八子胤禩,悲愤恼怒之下的康熙直接全部摁倒,革去胤禩贝勒,为闲散宗室,其目的就是严重警告胤禩不要有非分之想,胤禩不甘。

图为晚年康熙像。

康熙第二次废太子后,争储的机会又来了,《清圣祖实录》记载,本来是随康熙去热河的,因为胤禩母亲忌日没随行,想讨好父皇的胤禩令人送来了两只老鹰,谁知打开老鹰半死不活,康熙大怒,当时康熙年迈,很忌讳见这种将死之物,不祥,称胤禩阴险,父子恩断,这就是“毙鹰事件”,此事件虽然疑点重重,胤禩怎会送两只将死之鹰,真相到底如何已不重要,结果是胤禩彻底断送了争储机会,以后胤禩转为支持十四阿哥胤禵。

图为廉亲王胤禩,田黄石印。

康熙两次废太子都是在悲愤中度过的,心情极度幽怨,非常敏感,谁敢这时来讨好,表表心意,绝对是马屁拍在马掌上,可胤禩好死不死的,都是在废太子之后出手,两次扮演了牺牲品的角色。在争储的过程中,胤禩始终站在四哥胤禛的对立面,所以胤禛即位为雍正后,采用欲擒故纵策略,先是加恩,再处处打压,一通眼花缭乱后,胤禩除宗籍,囚于高墙,不出几个月死亡,八贤王胤禩就这样走完了悲情的一生。


图文绘历史


一提到八阿哥胤禩,当时朝野内外众口铄金,赞不绝口,他是个精于世故会做人的人,连日后的雍正都说过胤禩“聪明强干,才具优裕”,这些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八阿哥一样。

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宗室中资格算老的,很有影响力,在临终时都揭发太子胤礽的不是,向康熙推荐老八胤禩,可以说胤禩夺嫡的优势看上去比任何一个皇子都大得多。


不过苹果不是一天就烂的,胤禩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的失手导致了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当然和电视剧有不小的差别。

比如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胤禔勾结江湖术士暗害太子的阴谋被败露,实际上老八胤禩也参与其中。大阿哥自作聪明向康熙上奏折,有替父杀子的意思,还提及那位江湖术士认为老八将来一定大富贵。康熙当时就发火了,把江湖骗子揪出来严加审问后老八的小九九才被曝光,这次是大阿哥这个猪队友害死了胤禩。

之后又发生的畅春园投票事件,表面看是一个圆满大结局,康熙规定除了大阿哥没有资格参选,大臣和宗室在其他皇子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投票结果是一致推选老八胤禩。康熙心里可不乐意见到这种结果,如果一个人全国上下都说他贤能,那么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胤禩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丝毫反对的声音吧,皇帝认为是八爷一党做了手脚。


想当年王莽就是举国上下都给他点赞的,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康熙是老了,但起码的帝王心术他还是有的。畅春圆投票后康熙并没有明确认可最后结果,投票事件表面上胤禩拔得头筹,但实际上他已经输了。他的“众望所归”反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既然王公大臣这么多人都站在胤禩那边,万一他们“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康熙想到这后背发凉。

康熙五十三年底,康熙前往塞外狩猎,驻陛在回来的行宫,胤禩让太监进贡了两只海冬青(电视剧里是十四阿哥送的宝物,老八偷梁换柱换成了死鸟),结果打开后那两只雕已经奄奄一息。这是嘲笑康熙老迈将死,居心不良,气得康熙心脏病发作当场要杀人。还声明从此和胤禩父子恩断义绝,如果皇子里有再依附老八的就是不忠不孝。


老八是无论如何没有豹子胆敢送两只死鸟给康熙的,有幕后黑手操作栽赃,甚至有人怀疑就是康熙本人做手脚,第一种可能当然是他的那些兄弟们导演,谁获利谁就是主谋(但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操作人有反水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可怕,康熙自己做戏,其目的是把老八彻底摒弃在夺嫡范围之外。如果老八还有争位的可能,还是康熙心里的太子人选之一,那只要追究贡品的看管不利好了,何必上纲上线到不尊君父的高度。

胤禩的夺嫡之路走到这里基本也就到头了,海东青事件抵消了畅春园投票的影响,康熙在臣民面前树立了胤禩不仁不孝的形象,八爷党从此是打了霜的茄子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八阿哥胤禩(同祀,读si)不是因为太优秀而触怒康熙,相反的是,他因为优秀获得了康熙的很多褒奖。



(胤禩的画像)

纵观康熙帝对老八的态度转折,在于第一次废太子后,大阿哥说了一句话:我推举胤禩做太子,张明德(也有说张德明)给他看过相,说他日后必会大贵。

这句话成了康熙和八阿哥感情的分水岭,从此以后,父子开始猜忌,隔膜渐深。

在这之前,康熙帝对八阿哥十分欣赏。

1,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对几位年长阿哥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其中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

胤禩背诵纯熟舒徐,声音朗朗。但他的字写不好,康熙就让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焯给他侍读。

2,八阿哥胤禩骑射皆佳,在他只有13岁的时候,就帮忙康熙试马,以辨别马的好坏。如果他没有精湛的骑术,是不可能胜任这个任务的。

3,康熙二次亲征,在给太子的上谕里, 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捕猎兔子,年纪最小的他射中了几乎和大阿哥、三阿哥数量一样多的兔子。

4,康熙于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二日,他便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贝勒,是当时年龄最小的皇子。

5,母以子贵。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胤禩出生低微的母亲卫氏被册为嫔,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却没有得到册封。不久之后,卫氏被晋升为良妃,成为康熙当时仅有的五位妃子之一,并且资历最浅,生皇子最晚。

第一次废太子以后,大阿哥眼看夺嫡无望,希图拥立之功,就说出了上面那段话。

根据后面大阿哥劝谏康熙除掉太子一事看,大阿哥不是故意坑老八,实在是这人的智商和情商太低了。

但这句话,几乎给胤禩带来了灭顶之灾。

康熙对第一次废太子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心理准备不足的,甚至可以用“震惊”一词来形容。这可以从他对八阿哥的层层加重的处罚上看出。

听完大阿哥话后的第二天,康熙根本没做调查,直接召集众皇子,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太子,并将他锁拿治罪。


后来,张明德一案审理终结,康熙帝以“胤禩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的理由,加重了对八阿哥的惩罚,革去贝勒衔,贬为闲散宗室。

但事情还不算完。

此案刚刚结束,皇三子胤祉又奏称大阿哥胤禔魇镇废太子,致使胤礽言行荒谬。

康熙大怒,再加追查。原来张明德武功高强, 大阿哥曾想收买他行刺太子。并且,张明德也劝说过八阿哥去刺杀太子,后被胤禩赶走。

绕来绕去,胤禩又沾上了“他人谋刺太子而知情不报”的包。

一系列眼花潦乱的变化,使得康熙彻底地冷静下来,他做出了如下的对策:大事化小,不处罚胤禩;推举新太子,试探朝臣的反应;复立太子,作为挡箭牌;恢复胤禩的贝勒爵位,稳住八爷党。

到了这个时候,康熙对八阿哥的防范之心已到极至,他在等一个机会,狠狠地打压一下胤禩。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发生了历史上称作的“毙鹰事件”。

八阿哥离开康熙、祭奠母亲卫妃,同时托太监送给康熙一只老鹰。康熙打开后,老鹰已经奄奄一息了。

这事很简单、也好查,只需要确认太监接收老鹰时老鹰是健康有活力的就行。

但康熙的反应很过激:他十分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来众皇子,再次责备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显然,康熙帝在借题发挥。

借此,康熙还停发了胤禩和府中属官的薪米。随后,胤禩大病一场,康熙表现冷漠。

那么,真实的八贤王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胤禩的学习能力很强,骑射技术优秀。

第二,胤禩的母亲出身贫寒,他受此影响,生活十分节俭。这个节俭的好习惯,很多皇子知道,但自身却做不来。

第三,胤禩背诵“声音朗朗”,说明他口才了得,表达能力强。

第四,胤禩的情商很高。

胤禩很会做人,胤禛追查亏空时,他替很多官员填补了亏空。

胤禩邀买江南文人之心,例如上面提到的何焯,就是方苞和钱谦益的弟子,他大加提携,在何焯的宣传下,他在士子之中声名很好。

胤禩对待包衣很优厚,雍正四年他垮台以后,他的包衣很多替他鸣不平,还制造雍正的谣言。

胤禩死后,在他的祭日,有些受他恩惠的官员偷偷为他烧纸钱。

第五,因为他温和的性格和刻意的拉拢,在第一次废太子以后,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他为储君。

说完了吗?

没有!

至少最重要的我没有说,那就是胤禩的职务。

胤禩管理过广善库,就是拿国家的库银放贷给商人收取利息。这个职务有个便利,就是官宦之家有闲钱,借胤禩之手贷出去,利息很高,风险几乎没有。

胤禩管过修东岳庙,这个差使肥,全国工程的总承包商。

胤禩还干过内务府总管,这个就更不用说了,职官三千人,比户部工作人员还多十倍。更重要的是,所有皇室和重要的王公大臣的供需釆办都来自内务府。

从胤禩的职位中可以看出,这些掌控着财务大权的肥缺,为他的人脉搭建作出了厚实的铺垫。同时,也为他积累了不菲的身家。

胤禩领导的八爷党,其实很不成熟。

1,胤禩因为人缘好,八爷府惯常的高朋满座,有文官、有武官,甚至四爷家的年羹尧都去过。这样无遮拦地结交外臣,搞得像个小朝廷,在外面的影响很不好。

2,朋友多了,就出了张明德这样的叵测之人,张口一个“面相贵不可言”,闭口一个“王上加白为皇”,更加离奇的是:这人居然鼓动胤禩买凶杀太子。可见,胤禩对八爷党的管理,还是缺少紧密性,这种漏洞太致命。

3,八爷党始终没有看清皇权不可侵越的道理,希图用一哄而上的官势来影响皇权,正是这种行为引起了康熙的忌惮,对胤禩产生很深的戒心,最终导致夺嫡的失败。

4,八爷党的斗争手段很简单。

例如:第一次废太子以后,老八被罚了,老九和老十四挺不服气。他们就怀揣着毒药在康熙面前去劝谏。反正最后他们没服毒药,老十四还顶撞了康熙,把个老父亲可气坏了,操起宝剑要砍他。

这种政治手段,低端得近乎儿戏。

5,八爷党太松散,领导核心不明确。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成了征西大将军后,就成了八爷党人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储位继承者。

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们皆不如”,并热心地为胤禵试制军备。

看看,毫无心理障碍地换领导。

胤禩也是迅速调整好角色定位,和胤禵保持着通信,友谊依旧。

史料记载如上,八爷党就是这么任性,可以随着形势换领导。

说一段有趣的故事。

易中天评胤禩:

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胤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证明。雍正即位以后,曾多次说过:“胤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材,朕甚爱惜之,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这话,把胤禩抬得很高,再品品,颇多余味。

雍正不去说了,整肃官场、养廉银、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哪个都难,哪个他都做成了。

而胤禩在雍正那里证明了什么呢?

胤禩握着一副好牌,把它彻底地打坏;面对皇位被夺,却又垂头丧气、无可奈何。

我认为,雍正是深深通晓抑扬之法的,他在表扬了胤禩这么多以后,只是想说:“胤禩什么都好,就是为人心术不正”。这个,应该是重点!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


链天绝


一直以来,不论是影视剧还是人们的日常闲聊,八爷胤禩都是位德才兼备的贤王。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甚至觉得胤禩优于胤禛 ,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如果真这样,康熙为何要打击他?是因为太优秀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中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胤禩的确很优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天资过人;二是努力上进;三是德才兼备。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一一证实。

经常听过这么一句话“最害怕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胤禩就属于这类人。他从小天赋异禀,自幼除字写得差一点儿,其余各方面均在诸位阿哥之上。有一次康熙为了解阿哥们的学习情况,采取了突击考核。当时胤禩方满六岁,但考核中数他背得最纯熟舒徐。而他在骑射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他13岁就能替康熙试马(贡马)。大家可别小瞧这项任务,若想辨别出马的好坏,没有精湛的骑术,恐怕无法胜任。因为好马基本与汗血宝马那般刚烈,想要驯服它必须有真本事。

此外,康熙在第二次亲征巡猎时,曾于上谕中提到,胤禩和大阿哥,三阿哥一同打猎,虽然年纪最小,但他射中的猎物几乎与年长阿哥相当。以上事例皆发生在胤禩年幼时期,这足矣说明他天资过人,但这些事也并非光有天资就能办成,还需经过高强度大量的练习。

其次胤禩性情温和,为人处世既细致入微,灵活变通。既不拘泥规矩与身份,又不逾越礼仪与法度。故而广结善缘,令人信服。他不但在众兄弟中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交情非寻常,就连一心想当太子的大阿哥胤禔也对他甘拜下风,而且众多贵族朝臣多次在康熙面前赞赏他,甚至于太子被废后一度举荐他。另外他的好口碑不仅盛行于同宗贵胄,还流传于江南文人之中。

当然,他的好人缘并非只是德行使然,才干也是众人皆知。起初康熙对他不甚欢喜,经常将种种事务交由他,而他次次都处理得相当稳妥,故而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康熙帝的哥哥裕亲王福全曾赞扬他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甚至雍正帝也曾坦言“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之相当。”他凭借自己的德才成了最年轻的贝勒。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胤禩因人缘太好,被康熙界定为结党营私、觊觎皇位。这首见于太子初次被废,大阿哥蠢蠢欲动被斥责后举荐胤禩为新太子。而此番言论使康熙以为胤禩有夺嫡之心,于是革了他贝勒的爵位。其中十四阿哥为他求情,险些丢了性命。而后众多大臣又举荐他为储君,这更使康熙反感。所以即使后来康熙复了他的贝勒之位,但心中却有了裂缝。而后这道裂缝又被“一只老鹰”给撕开了。

当年胤禩同康熙前往热河巡视,途中恰逢生母祭日,未向康熙请安就自行前去祭奠,只派太监向康熙说明缘由。这原本没任何毛病,但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信的那只老鹰竟奄奄一息。这不禁令康熙误认为这是胤禩对他的诅咒,于是怒斥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他们父子离心,直到康熙驾崩。


读否


胤禩得罪康熙肯定不是因为太优秀,哪有老子不喜欢儿子有出息的,胤禩不被康熙所爱,原因是胤禩让康熙感到不安,另一个原因是胤禩屁股坐的地方很有问题,康熙不认为他能继承大统。

第一个首先来说皇权,皇权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没有皇帝愿意和别人分享皇权,康熙首次废太子原因是什么,其实什么行事狂悖,凌辱臣工,殴打宗室,康熙根本不在乎,他自己也经常这么干,君臣一体,永远是说给大家听听而已。太子被废关键是在羽翼成熟之后,提早窥伺皇权,而群臣态度暧昧。康熙果断下手,废了太子,太子第二次被废,原因也是因为太子不能安分守己,太子空悬之后,跳的最高的就是胤禩了,群臣越喜欢他,康熙越讨厌,自己还没死,你着什么急拉拢人心,是不是要抢班夺权。

第二康熙认为一个好皇帝,要与群臣划清界限,要独裁,要独尊。这点康熙曾经明白告诉群臣:你们支持胤禩是打的什么算盘,是想找一个好控制的,有利于你们以后摆布么?所以说,康熙更喜欢被称为“冷面王”的四阿哥,心里是瞧不起这位八贤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