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兄弟与赵家女儿

被困在家里的日子不好过,打开微信,又看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昵称。平原,原平。翻来覆去的两个字,让我想起了许多年以前,在神山洞沟的土路上,走来一个打扮时髦的姐姐,两条又粗又黑的辫子拖在身后,像极了舞台上的喜儿。她的皮肤十分白净,一看就是城里来的姑娘。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回到洞沟,只知道她也是洞沟的女儿。

慢慢地通过小伙伴的叨拉,知道她是赵家的孙女,名叫成香,与我的同学五香是叔伯姐妹。同学们说,她们一个生在成都,一个生在五台,所以才叫成香,五香。而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娃儿来讲,五台或许还多少听说过一点,而成都则像天外世界了。成都在哪里?她为什么回了村?心里有许多疑问,又不知该问谁。

赵家兄弟与赵家女儿

时隔几十年之后,我在原平故事上发表了几篇记叙家乡神山的文章,特别是那篇《梦回故乡》,详细地写到了洞沟,写到了洞沟的沟沟墚墚。那条普通的土沟,永远是游子心中的圣地,一草一木都散发着芳香。不久,我看到了文章后平原的留言,于是就建立了微信联系。

你是哪个?我是洞沟的成香!只这两个字——成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久违的记忆。在一个村里孩子的眼里,那个有着城里打扮的女子,或许就是我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所以尽管过了许多年,这个名字还一直深深地钳在脑海里,难以忘记。

洞沟——故乡!使我们找到了共同话题;而都过早地失去了母爱的共同遭遇,又成为我们心心相惜的基础。她似乎比我更悲惨,说起过去,有时竟然不愿、也不想回顾,生怕那些往事再揭开久已愈合的伤疤。

赵家兄弟与赵家女儿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将故乡的历史记录下来。我要让故乡那些善良而勇敢的人永远活在我的书里。我知道,她的父亲是个老革命,于是我几次问起她的身世和她的父母,但她几次吞吞吐吐,说不明白。直到最近,在这被困的日子里,我们才逐渐深入话题,找回了有关她的身世以及她对父母的一些断断续续的回忆。

打开记忆的长河,对于她来讲,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她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那段日子。那是1973年元月底,原平县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落户到大牛堡(她只记得叫堡)。她也很想和大家一起到大牛堡落户,一起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当时有一条硬性规定,村里有亲人的知青必须回到自己的村庄,而且,凡是回到自己村庄的还给五百元的补贴。于是,她就回了神山洞沟,这也是她从小经常居住的地方。除了她的奶奶,还有一个叔叔叫赵宪中,担任着大队的干部。于是她就回了神山,和贾喜然、贾喜平一起组建起科研组,由贾喜然负责。她记得当时科研组的实验基地就在南沟绿化队,她们负责二大队所有的科验实施工作,进行果芽嫁接、种子培养,引进新技术,进行农作物培植。那时候,她的母亲早已去世,她的父亲每月回村一趟为她送粮。粮食是从大牛店粮站领的,到父亲送粮的那一天,她会早早爬上龙脊墚坡瞭望父亲。

赵家兄弟与赵家女儿

同年十月二十二日,她父亲不忍心看着她就这样一辈子呆在农村,于是把她的关系转移到了青海省湟中县坡家公社甘河大队。这里离湟中县城有二十多里。她在村里呆了没有多久,同年7月就随着其他部队子弟一起被招工到青海省灯泡厂技术科,成为一名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只是后来,在改革开放中,灯泡厂于2000年也破产倒闭了,她被迫下岗,开了一家文化用品商店。由于她讲信用,善经营,下海不几年,她就挣下一栋楼房。她家的生活也水涨船高,一步步变得好转起来。

说起自己的经历,她侃侃而谈,但一说到父母,她就不知该从何说起了。慢慢地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往事,不堪回首。

也许是受了伯父的影响,赵家三兄弟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

老大赵劳中(参加革命后改名赵云飞),生于1922年2月25日,本人身份学生,早在1937年9月就参加了八路军,想来也是一名“义勇军神山营”的健儿。1938年2月,由于作战勇敢,表现积极,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随部队出生入死,从家乡一直打到青海,在战斗中逐步由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成长为一名指挥员,历任八路军358旅教导营的班长、排长;山西新五团八连指导员;一军二师连指导员;五团通讯侦察连指导员等职务。解放后,他留在了青海,转业到地方,曾经担任中共湟中县五区区委书记,县委合作部部长(此处存疑,因为这些资料来源于赵云飞1994年4月15日自己手记的一张纸上,字迹不太清楚),党委书记;湟中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据她的伯母回忆,就在伯父呕心沥血,极尽全力建设社会主义之际,却在文革中就受到冲击,被迫提前借病离休。离休时间大约在1974年,当时他尚不满60岁,刚刚50出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她的伯母还说,伯伯在打到青海那几年,曾经参加工作队,上山下乡搞土改。众所周知,青海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一些旧军阀和反动分子不甘心他们灭亡的下场,蓄意扩大民族矛盾,乡下情况异常复杂。一次,部分群众受到坏分子挑拨,竟然对正在乡下开会的工作队进行突然袭击,造成数十名工作队员牺牲的惨案。那一天,她的伯父因故正在赶往开会现场的路上,侥幸留下一条活命。

离休后,她的伯父一度被返聘回湟中县文化馆整理史料。到了1978年,伯父回到了青海省干休所居住。2004年4月4日凌晨3点,她的伯父去世,享年82岁。

赵家兄弟与赵家女儿

由于母亲早逝,她从小跟着奶奶,说起她的父亲赵连仲,她反而知之不多。她只影影绰绰记得父亲好像讲过,他曾经多次参加战斗,也多次受伤,最危险的一次是送信时误闯入日本人的据点,如果不是灵机一动,假装民工跑掉,后果不堪设想。后来,她父亲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也参加了解放青海的战役,只是再后来,他又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从朝鲜归国后,他父亲于1962年又奉命进驻西藏。在进驻西藏途中,她大约只有5岁,妹妹只有几个月。由于母亲刚刚生产,身体虚弱,根本经受不起进藏途中的艰辛,结果在进藏途中,发生高原反应,突发脑溢血病逝。那时,她实在是太小了,什么也记不住,只记得有一天父亲拉着她的小手,绕着一个插有木头牌子的土堆转圈。土堆不大,她一边走,一边看看土堆看看天。土堆四周,蓝天辽阔,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她不知道母亲此时到了哪里,只知道父亲的大手拉得她很紧很紧。后来她才明白,那是母亲的墓地啊,父亲是在拉着她的手向母亲告别。

她的母亲,是本地朝霞峪人。一生穷困,眼看着自己的丈夫从朝鲜载荣归来,就要享福了,却不幸跟着丈夫牺牲在边远的进藏途中。在她走的时候,面对她幼小的一双女儿,一个刚刚牙牙学语,一个尚不能站立,不知她来没来得及留下哪怕是片言只语!

因为母亲去世,两个孩子无人照管,组织上让她的父亲停止入藏。她跟着父亲到了某地的一个招待所。谁知,祸不单行,行李被盗。只是,自今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再后来,她父亲为了拉扯两个女儿,在部队办理了转业手续,回到老家山西。先在忻州工作几年后,再调回原平水利局,就任副局长,一直忙于下乡住村工作,根本顾不了她。

现在据她推算,父亲大约生于1925年,去世于1987年,62岁就不幸英年早逝。

她的爷爷叫赵均,年轻时曾经走过西口,做过生意,大约于1962年去世。奶奶叫王林芝,娘家是上阳武村人,于1988年去世,享年93岁。

听了她的身世,令人唏嘘。特别是她的母亲,一个柔弱的女人,为赵家生了两个女儿后却死在异地他乡,真是令人同情!但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只是,每到夜深人静,她也会梦回故乡,梦到洞沟温暖的窑洞。

佳茗玉树于2020年2月26日夜

赵家兄弟与赵家女儿

作者简介:佳茗玉树,本名贾文栋,国家工作人员,业余喜欢写作。《大墙之内话健康》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另有文章散见报纸杂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