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大伙都知道,《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合称“四大名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事实上,从民国到建国初期,一提起中国古典小说,都有“六大名著”的说法,那么剩下的两部名著是什么?它们为什么遭到“淘汰”呢?

被淘汰的两本名著

第一本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描绘了八股制度下的儒林风貌,对封建礼教及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批判,被誉为古典讽刺小说的一座高峰,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就出自该书。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第二本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400多个短篇构成,主要以狐妖鬼怪为描写对象,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想象奇诡,妙趣横生。

看到这里很多人说了,这两部可是实打实的文学名著啊,特别是《聊斋志异》,算得上鬼故事、玄幻小说的鼻祖了,为什么这样的两部名著还能被淘汰呢?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真是因为一场误会吗?

事情回到建国初期,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古典文学名著,编辑只选了今天成为“四大名著”的那四本。

谁也没想到,这套书面市后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洛阳纸贵,供不应求。

其他出版社一看这势头也太猛了,于是纷纷跟进出版,“四大名著”掀起的阅读狂潮持续升温,成为超级畅销书。

所以今天很多人认为,“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纯属误打误撞。如果当时出版社出的是全套六大名著的话,那今天就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了。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当时出了一套六本,今天流行的依然会是“四大名著”。

必须承认,《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也很伟大,但是对比“四大名著”,还是明显缺少了一些东西,导致它们的流行程度,很难和四大名著相提并论。

“四大名著”的三大流行基因

伟大的文学名著,和全民喜爱的文学名著,有时是两个概念。

伟大,并不代表一定被广泛喜爱。叫好的,未必一定叫座。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分析四大名著会发现,它们其实有着共同的流行基因,以下三点,可能缺一不可:

第一、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下,制造了丰富的热门话题

这一点四大名著都做到了,以《西游记》为例,首先它创造的这个神、魔、人共存的世界,就是史无前例的宏大,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高老庄”等等或刺激或有趣的情节,足以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经久不衰。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第二、一大批偶像级的人物。

“四大名著”里有没有偶像?有,而且有很多!孙悟空、猪八戒、武松、林冲、鲁智深、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这些人物形象,哪个不是吸粉无数的超级偶像?

但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里,你很难找到类似这样的偶像。这就好比没有明星的电影,质量可能很好,但受众总是有限的。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第三、很容易影视化。

没有看过“四大名著”原著的大有人在,但是很少有人没看过这四部电视剧,特别是早期版本,无论收视率还是口碑,都是现象级的存在。86版的《西游记》,更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电视剧造就了今天“四大名著”的火爆,而不仅仅是原著。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同样也拍了电视剧,但远没有四大名著影响深远,这可能跟前两个流行基因的短缺有关。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小结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不是误打误撞,而是自然淘汰的结果。

四大名著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文化血液,这是其他伟大的古典小说比不了的,当然也包括呼声极高的《金瓶梅》。

这事您怎么看,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参考资料:“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中外历史文化,有趣有味有料,我是博雅塔下的沙昊,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