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有何意图?

农人李先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

而“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也被认为是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计,诸葛亮的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真正的葬身之所。其实,差不多是这样的,抬棺南行,那是因为三国时期的盗墓贼非常猖狂,我们要知道,摸金校尉的祖师爷就是当时的曹操,曹操的徒子徒孙多着呢,一天到晚地死盯着王公贵族,往往这边刚刚下葬,还没入土为安,那边早就被摸金校尉光顾了。


盗墓贼也分两种类型,讲究一点的,只盗宝贝,不毁坏墓葬,但是不讲究的,不仅把墓葬洗劫一空,还会把尸骸拖出来喂野狗。所以诸葛亮因为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于是还特意交代了刘禅一番,让四个壮汉抬着他的棺椁,一直往南边去,一直走到绳子磨断为止,然后在绳断之地掩埋他的尸身即可。

这四个壮汉,抬着诸葛亮遗体走啊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绳子丝毫未断,眼看就要走到越南了,这样走下去就怕四个壮汉累死,绳子也不会断掉的。


在这时候,有个壮汉抱怨了:“我说兄弟们,不如咱们就地掩埋掉吧,然后把绳子割断回去复命。”其他三个人一拍即合。于是这四人把诸葛亮就地掩埋之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去复命去了,之前说好的,完成任务领赏金500两。然而,刘禅见四人回来之后,勃然大怒,军师之前特意交代,绳子断掉至少要九九八十一天,怎么提前回来了,他知道这肯定有诈,一顿棍棒伺候之后,四个汉子都招了,最后都被处决了。

于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孔明埋在了哪里了。


唯恋无名


在诸葛亮离世之前,他曾经也为了自己的身后事担忧过,并嘱咐过按照“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方法来确定墓葬位置,而诸葛亮说出的这句话也体现了他的智慧。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在诸葛亮离世后,让人负责抬着棺材然后上路,如果绳子断了,那么就可以在绳子断的位置下葬,这样做的话别人自然就不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


虽然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是根据史学家所查看的资料可以发现,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的,作者可能为了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故意安排了这样一个桥段,而这件事情并没有真实发生过。但是如果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主张呢?


首先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国的江山努力,也是因为对蜀国的担忧而离世,所以即便是死了,诸葛亮也希望可以当蜀国的保护神,继续在地下为蜀国谋划将来。

为此诸葛亮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下葬,不能将陵墓的位置公布于众,否则会引来很多百姓祭拜,也会给盗墓者盗墓的机会,诸葛亮希望死后可以让陵墓位置更加神秘,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安排。


其次诸葛亮一生都在为战事出谋划策,他虽然不用亲自上战场,但是每一次作战都有他的参与,当时蜀国一直致力于北伐,虽然对于蜀国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但是对于征战沙场的将士和他们的亲人来说,这就是劳民伤财毫无意义的举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蜀国其实并不具备北伐的实力,但是却对北伐非常热衷,导致很多百姓的亲人都死在战场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时的蜀国百姓因为生活比较困苦,其实难以体会到蜀国目标计划的伟大,反而感觉统治阶层毫无道理可言,而诸葛亮亲自参与谋划作战,很多百姓就将亲人的死记在诸葛亮的头上。


如果让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会遭到很多仇家和百姓们的报复,这样诸葛亮不仅无法在安息,陵墓中的陪葬品也会被盗走被损坏,诸葛亮应该已经考虑到了这些层面,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不让别人轻易知道自己陵墓的位置,只希望可以消无声息的下葬。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作为蜀汉第一开国元勋的诸葛亮,在北伐中不幸病逝于五丈原,为此蜀国上下痛哭流泪,此后不久蜀国便走开了下坡路,很多人都很惋惜他。

诸葛亮一生用计破敌无数,不过临终前,最终设计了一计算计了刘禅,也让后人无法找到自己的下葬之处。

关于诸葛亮死后入葬的说法有两种:

  • 史书记载

在诸葛亮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便留下遗命告诉姜维,自己死后就近安葬于定军山,不用为自己立碑,避免引来盗墓贼。金银玉器不用放入一件,打造一口简单的棺材,入殓时用自己平日穿的衣服即可。

刘禅知道后,痛哭不已,不久后下诏书为诸葛亮建立祠堂,不过这只是衣冠冢,下葬之处或许只有姜维知道了。

但他知道相父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不想让人世人知道陵墓的位置,所以在定军山处的祠堂被不少人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墓葬。

其实这只是刘禅为了让蜀汉臣民有一个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没有这个祠堂之前,他们的祭祀方式让刘禅反感,会让刘禅认为自己这个皇帝还不如诸葛亮,所以自己就大方了一把,让世人祭祀蜀相诸葛亮的规格降低。

  •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计,命令部队偷偷后撤,在原本大营的地方故作疑兵,迷惑曹魏大都督司马懿,自己的棺椁自然也是随军后撤。

由于魏延与杨仪的不和,分崩离析,此时蜀汉大军原地不动,马岱担心蜀汉的安危,刀斩了魏延,蜀军才得以后撤,司马看穿了诸葛孔明这一计策,立马派大军追杀正在撤退的蜀军。

不过姜维非常的聪明在设伏兵的时候,将诸葛亮生前打造的遗像拿出,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故此世人才会说:死诸葛,吓跑了活仲达。

顶梁柱的倒塌

平安回到蜀汉后,后主刘禅看到了诸葛亮的遗体,痛哭流涕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样子,像极了一位儿子在哭泣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父亲,不过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是:他知道蜀汉的顶梁柱倒了,自己离亡国也不久了,毕竟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这是众人皆知。

诸葛亮想要赶紧出兵平定中原地区,为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很快为后主扫平天下,但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军事实力在三国中是最弱的,他出兵不过是以卵击石。

由于自己满腹智囊才会与曹魏的交战中,侥幸获得几胜,所以平定中原不过是妄想,但有诸葛在可保蜀汉二十年太平。

现在诸葛一死,刘禅不知所措,不过人已死,只能顺其自然,打开了诸葛亮给自己的遗书,上面写道:兵书以全数交给了姜维,陛下可重用他。

绳断下葬

而至于臣的棺椁让四名兵士从南门出城,一直走等到绳断的时候,那时便可就地下葬,万万不可铺张而引来盗墓贼。

刘禅即刻下令人去做这件事情,派了四名亲兵做这件事情,路上很多人都来为诸葛送葬,包括一些政敌,四人抬着棺椁走了一天一夜,看到绳子没有丝毫要断裂的迹象。

于是他们便商量,现在以上山,不如将丞相的棺椁就地安葬,不然等到绳断之时,我们必将累死,其他三人同意了这个决定。

四人回到成都的时候,刘禅不相信这么快绳子就断了,所以严加审问,四人托盘说出,刘禅大怒,将四人斩首。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墓葬无人所知。这也便是诸葛亮的最后一计,墓葬之地无人知晓。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付出了毕生心血,最终死后没有招摇的下葬,而是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或许这也正好证明了他勤政廉洁的一生,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大国布衣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是传说中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计,其目的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葬在何处,不过这里面包含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这个传说并不完美。

按照流传的说法,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的时候,有一天夜观天象,发现自己星宿中的主星暗淡无光,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他把姜维叫到跟前,指着那颗主星说:“你看,那是我的星宿,如今客明主暗,你可知这是何天象?”

姜维诧异地说:“主星没油了?”

诸葛亮叹口气说:“没错,我马上要油尽灯枯,命不长久矣!”

姜维连忙问道:“军师可有破解之术?”

诸葛亮向姜维介绍了“七星灯续命”的方法,并告诫在续命的七天内,不允许任何人进营帐打扰,否则灯灭人灭!

那时正好是中秋,姜维带着兵士守在帐外为诸葛亮把守,一切都进展很顺利,眼看第七天马上就要过去了,突然大将魏延闯进了诸葛亮帐中大叫:“报~曹军大兵将至,是战是撤请军师定夺!”就在魏延冲进来的一刹那,诸葛亮用于续命的灯被吹灭了!

姜维一拍脑袋大叫:“完了~完了!”说完就要拨剑杀魏延,诸葛亮马上制止说:“此乃天意,怪不得他。”

魏延走后,诸葛亮一病不起,不久后就驾鹤归西了。后主刘禅得知消息非常悲痛,准备厚葬诸葛亮,这时候姜维把诸葛亮的遗书递给了刘禅。

按照遗书交待,诸葛亮要求死后一切从简,只需要他准备一口棺材,然后用胳膊粗的绳子绑好,命四名强壮士兵抬起往南走,待“杠断绳烂”时即可就地下葬!

刘禅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一切都安排好了,四名抬棺的士兵就开始往南走去。走了一天一夜,四名士兵又累又饿,便停了下来休息,顺便吃点东西。

四人坐在路边,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位就说了:“那个,出门的时候你们谁带了干粮?”

“没有啊!我以为主公给安排的粮食都在你们那保管呢。”

“那有钱不?去买点吃的来,饿死了!”

“我这没有,你们也没给吗?”

四人都呆住了,没粮又没钱,这绳还没断我们的肠子要饿断了!

于是四人商量,干脆就在这里埋了算了,回去后大家谁也不许告密。就这样,诸葛亮被就地埋葬了。

四人回去向刘禅复命,刘禅感到奇怪,这才出去两天,这么粗的绳子就断了?于是问他们一些细节的东西,结果四个人答的都不一样,刘禅断定他们是撒谎了,下令将四人都斩了。

过了一会,姜维好像想到了什么,连忙对刘禅说:“主公何不先问清楚他们军师葬在何处,再斩也不迟?”刘禅大叫:“有道理,快传,刀下留人!”结果手下回报,四人皆已被斩,刘禅瘫坐在椅子上直拍脑门:“唉哟,瞧我这猪脑子!”

就这样,诸葛亮的墓成为一个谜,无人知道他葬于何处,最后一计为他创造了死后的宁静,不被人打扰。

我的观点

由于这个故事是个传说,所以我们不能当成历史来看,实际上诸葛亮的墓根本就不是什么谜,他死后被刘禅追封为忠武侯,被葬在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明朝万历年间的按察使赵健曾为诸葛亮立了墓碑。

《三国演义》是小说,里面有夸张成分和作者的个人想法,“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也是为了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但是人性岂能预料?如果抬棺的四人都是一根筋,一直给抬到海南岛去,那不是要海葬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诸葛亮是一个传奇太多的人物,生前就以神秘莫测的计谋闻名天下,甚至到了死之前,都安排了不少妙计,比如这一件事,传说就是诸葛亮的妙计。

诸葛亮死后,吩咐四人抬棺,绳断下葬。

诸葛亮在前线病逝以后,尸体被送回成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安排了这次的下葬任务。由四个人抬着棺材一路向南走,一直走到绳子断了的时候,就把诸葛亮给下葬了。

本身这个安排就有些超出常理,堂堂大汉朝的丞相,怎么可能就这么草率下葬呢?可是这是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只能尊崇。所以他安排了四个人,这四个人走了好一阵子,绳子始终都没断,他们就想要偷懒,所以就割断了绳子。

绳子被割断也算是断了,所以他们就在割断绳子的地方,把诸葛亮给下葬了。下葬以后,这四个人就会领赏了。可是刘禅觉得不对劲啊,一查之下,这四个人果然招供是割断了绳子,刘禅一气之下,将这四个人都给宰了。

杀掉他们是容易,但是诸葛亮的埋葬地只有他们四个知道,这下刘禅慌了,找不到相父的尸体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后来反应过来才明白,原来这就是诸葛亮的一个计策,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找到他的墓穴,现在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藏在哪儿,反而不会引来盗墓贼。

还有一个版本,说是四个挑夫,一个伙夫一起去送葬。

依旧还是绳子断了才会下葬,但是这次刘禅比较人性化,他给这四个挑夫还另外准备了一个伙夫。这个伙夫专门在路上给他们五个人做饭吃。

出门到深山老林里,可没什么店家,所以伙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这个伙夫就想要独吞赏金,所以在绳子断了之后,就给这四个挑夫下了药。

而这四个挑夫心里不平衡啊,凭什么他们这么辛苦挑棺材,回去以后还要分伙夫一份呢?所以他们就在绳子断后,将诸葛亮安葬了以后,顺便把伙夫也给杀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四个人也毒发身亡,结果五个人没有一个是活着回来的,那谁也不会发现诸葛亮的尸体了。这也算是诸葛亮窥探了人性,认为人都是会贪心的,尤其是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条件下,贪心暴露出来的几率非常大。

真不清楚刘禅到底要给这几个人多少赏金,以至于他们争夺的你死我活。不过这件事最终达到了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比较精彩的地方。



事实上,诸葛亮被安葬在了定军山附近。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这里距离成都至少有一个月的路程,所以赶回去尸体早就腐臭了。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所以为了早点入土为安,诸葛亮吩咐姜维为自己在定军山附近寻找一处墓穴。

所以说诸葛亮在去世以后,其实是被姜维安葬在了定军山。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嘱,不允许在棺材内放置任何金银珠宝,也不要给他立墓碑,以防被人盗取。

我觉得这还是比较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的,毕竟诸葛亮一生简朴,不可能死后再来一个风光大葬。而且他死后不想麻烦别人,被送回成都以后,刘禅必然要为诸葛亮风光大葬,这不是诸葛亮的愿望。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漫山遍野地祭拜诸葛亮,这种情形是不利于维持稳定的。所以刘禅选择在定军山建造武侯祠,以诸葛亮的衣冠冢供大家前去祭拜。

现在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座武侯祠,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诸葛亮真正的墓穴,其实并不是这样。

既然姜维负责安葬诸葛亮,那么他有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刘禅呢?

姜维是诸葛亮生前最信任的人,据说还是他的亲传弟子。后来姜维也是为了恢复中原,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所以姜维成为诸葛亮托付后事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姜维知道诸葛亮安葬在什么地方,那么他有没有告诉刘禅呢?

要知道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那是非同一般的,没有诸葛亮,哪有刘禅的幸福生活呢?所以说刘禅对自己的相父感情很深,必然是要去探望一下诸葛亮真正的墓穴的。

如果刘禅向姜维提出了这个要求,那么姜维会不会答应呢?姜维必须要考虑一件事,刘禅想要前去拜祭的话,必然是有不少随从的。

这么一来诸葛亮的墓穴可就没有任何神秘感了。所以姜维必然要拒绝刘禅的这个请求,那么他该如何巧妙地拒绝刘禅呢?

我认为这就是那几个故事的来源,或许姜维告诉刘禅安葬诸葛亮的方法,就是诸葛亮本人出的主意。其实这一切都是姜维的计策,目的就是希望刘禅不要去寻找诸葛亮真正的墓地。

即使刘禅识破了这个谎言,可能刘禅也不会说破,毕竟刘禅也知道,不应该去打搅诸葛亮,这或许是诸葛亮最理想的结局了。


江湖小晓生


诸葛亮死了之后,刘禅终于长舒一口气。

诸葛亮在世之时,刘禅过得十分压抑,当皇帝这么多年,都没出过宫,都不知道成都的风景如此之美,都不知道成都的美食如此好吃,都不知道成都的美女如此美呆。

诸葛亮去世不久,刘禅第一次去了都江堰,被秀丽的风光迷住了,大发一顿感慨,面对此情此景,本来想吟诗一首来的,可是腹中墨水不足,干憋了半天一个字也没憋出来,最后来句:“我X,真美!”

言归正传。诸葛亮临死之前,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看星星。

孔明在姜维的搀扶之下,来到了营帐之外,然后拔出宝剑,指向夜空中最不闪亮的星,那是自己的将星,已经忽明忽暗,摇摇欲坠了,孔明口中念念有词“菠萝菠萝蜜”,果然星星又“点亮”了。

其实,这只是个障眼法。之所以如此,是因司马懿也是看星星的高手,诸葛亮担心司马懿看到自己将星坠落,会趁机大举来犯,如此蜀军就完了!

果然,司马懿看到孔明将星摇摇欲坠,本来想趁机进攻的,但他转念一想,这孔明擅长六丁六甲之法,或许这次又是他的诡计,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了吧。就这样,蜀军从容退兵了!

第二件事,抬棺南行。

三国盗墓贼非常猖狂,要知道,摸金校尉的祖师爷就是当时的曹操,曹操的徒子徒孙多着呢,一天到晚地死盯着王公贵族,往往这边刚刚下葬,还没入土为安,那边被摸金校尉光顾了。

讲究一点的,只盗宝贝,不毁坏墓葬;不讲究的,不仅把墓葬洗劫一空,还会把尸骸拖出来喂野狗。

诸葛亮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于是特意交代了刘禅一番,让四个壮汉抬着他的棺椁,一直往南边去,一直走到绳子磨断为止,然后在绳断之地掩埋他的尸身即可。

这四个壮汉,抬着诸葛亮遗体走啊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绳子丝毫未断,眼看就要走到越南了,这样走下去就怕四个壮汉累死,绳子也不会断掉的。

这时候,有个壮汉抱怨了:“我说兄弟们,不如咱们就地掩埋掉吧,然后把绳子割断回去复命。”其他三个人一拍即合。

四人把孔明就地掩埋之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去复命去了,之前说好的,完成任务领赏金500两。

然而,刘禅见四人回来之后,勃然大怒!军师之前特意交代,绳子断掉至少要九九八十一天,怎么提前回来了,肯定有诈!

一顿棍棒伺候之后,四个汉子都招了,最后都被处决了!从此以后,再也没人知道孔明埋在了哪里。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财源滚滚达三江


公元234年,一代奇才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去世。诸葛亮生前料定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嘱咐姜维帐前守护,自己点灯续命但被魏延闯入踏灭主灯,诸葛亮也无法挽回自己的生命。

关于诸葛亮的死,民间一直有个传说,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上表中有交代过后事:让4个士兵抬着棺木一路向南,何时绳短就可以落地下葬。诸葛亮死后刘禅按他的遗愿照办,4个壮汉抬着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最终来到一处荒山野岭,可绳子并没有断裂的迹象。

于是这4人心想,这得抬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哇!于是将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就回去复命了。这一切当然是瞒不过刘禅的,这么粗的绳子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断掉!

一番逼供后,4人终于说出实情,刘禅听了大怒,于是将这4人给处死了。如果这个传闻是真的话,想必应该是诸葛亮设的局。

他知道蜀国必亡,为了避免陵墓被敌军破坏,所以他要远离闹市。将自己葬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只用4人抬棺也是不想引人注目。

“一路向南”其实也是暗示抬棺人,让他们走得越远越好。因为诸葛亮也料到他们等不到绳子断裂,就会随机选择埋葬地,但这4人并没能领悟,最后丢了性命。

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处,至今还有争议。大家都认为他的墓是在定军山下,据《三国志》记载,这座墓只是个衣冠冢,陪葬品都没有。因为后人都对他非常敬仰,所以他的墓从未被盗过。


搞史人


诸葛亮人称千古一相,是我国智慧和忠诚的代表人物。也用一生证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既然是人就难免一死。诸葛亮在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用计,就算是在死后也不例外。

传说 1 诸葛亮的墓在定军山。是他要求他死后,抬着棺材往南走,绳断便葬。于是4个士兵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走了好几天,也不见有断裂的意思。4位士兵实在走不动了,于是稍作休息。就在这时,绳子突然断裂。而身后的山也突然倒塌。将四人和棺材一起掩埋。从此没有人知道诸葛亮葬在何处。

传说2。4个士兵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也是没有断裂的意思。走了好几天,最后4人商量,不如就地掩埋。于是4人弄断了绳索,将诸葛亮就地掩埋。

我还知道一个传说。就是说诸葛亮死后找了三个人。给了他们20两银子一个在家做饭,两个抬着诸葛亮棺材去掩埋。埋好了以后,抬棺材的两个人想,他就在家做个饭,还要跟我们一起分钱,我们不如把他给杀掉。而在家做饭那个人也想,我自己在家做饭,不如给她们俩下毒,把他们俩给毒死,这样钱就都是我的了。于是。这两个人回去把做饭的打死了。打死完吃饭。这两个人也被毒死。

这几个故事。都表达了一个意义。就是做量不希望他的墓地在哪。也不希望有人去打扰。诸葛亮死后。 也没有风光大葬。真的是对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个字。


招工刘雨昊vlog


其实这是诸葛亮用的一个计谋,所为何意?先给大家一个小时后流传在我家乡的一个故事。然后你就会明白诸葛亮的计谋了。

话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连夜写信给刘禅交待了国家大事,其中包括自己的后世如何处理。

他信中写道:我死后,置办一口棺材,不可厚葬,然后挑选4个年轻的士兵,用新麻绳捆好棺材。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中途不可换人,日夜兼程不得耽搁,当新绳子磨断时,在那个地方就地掩埋,出发前给予三锭银子以示谢意。

刘禅接到了孔明的信,对丞相最后一计言听计从,接着就挑选了4个年轻力壮的士兵,对这4人交待清楚,4人欣然接受。

这4个士兵,头一天抬得比较轻松,到第二天上午,看了看新绳依然毫无断掉的意思。4人没办法,继续抬着往南走。到了第三天,4个人看了看绳子,依然没有变化,年长的一个人说:绳子断掉,“这到猴年马月了”,这样一直往南抬还不累死咱4个人?于是4人合计不如就地安葬。因为没有按照孔明遗计处理怕回去后无法交差,不如分了银子各奔东西,于是几人说干就干,3人挖坑掩埋,一人去准备些酒菜,完事后吃饱喝足各奔他乡。

当大家各行其事的时候大家心里又都起了贪心,3人商量不如一会我们杀掉买酒菜的我们正好每人可以分一锭银子,买酒菜的又寻思不如杀掉3人自己一人得三锭银子,于是便在饭菜里下了毒。待酒菜买回时3人已定下计来,便一同将那人打死。3人经过一番劳动早已饥肠辘辘,便打算吃完酒菜再各走他乡,谁知饭菜中早已被下毒,4人一同丧命,又无人回禀刘禅于是诸葛亮真正的埋葬地点便无人得知。

诸葛亮是以一生都为蜀国在做贡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同时也得罪了一大批人,很多人都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尤其是其他的蜀国的旧臣,很多人都讨厌诸葛亮掌握了大权,所以对诸葛亮是非常讨厌的,虽然生前不能够弄死诸葛亮,但是死后可以挖诸葛亮的尸体鞭尸。

所以孔明最后遗计也就是不想让谁知道自己被埋葬在哪里。


光头哥1234


千百年来,诸葛亮都是人们崇敬的对象,他是一个道德的楷模,他手握大权却尽人臣之礼,生前鞠躬尽瘁,死后遗命薄葬,与当时厚葬之风形成鲜明的对照。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据说是孔明先生平生最后一计,虽然不见史料记载,但说这是诸葛亮的意图,也是可以的。


(武候墓)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54岁。

他临终时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病逝定军山后,无数官员、百姓因为思念,纷纷私祭,习隆、向充等官员上书后主,要求为诸葛亮修庙,让诸葛亮享受到“千秋祭祀”。

景耀六年,后主“为亮立庙沔阳,因近其墓”,建了第一座武候祠。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后主下令:“凡亲属、臣吏、百姓等赐祭,比限止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

从此,武候庙成为后人拜先贤的一个胜地,无数人来此拜谒,勉怀先贤。


(定军山)

据清朝李复心《忠武候祠墓志》上说,武候墓是一个“九龙捧寿”之形。

墓穴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之意,墓葬为汉制“复斗式”,四周遍布参天古柏,是后主为诸葛亮建庙时所植。

据说这些古柏有五十四株,象征着诸葛亮五十四年的呕心沥血;祠边六十四棵丹桂,象征诸葛亮的“六十四阵八阵图”。

东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后汉书-王符传》就记载了“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之风。

诸葛亮官至武乡候,丞相,权高位重,他的薄葬更有特殊意义。


诸葛亮在遗命中明确表示,死后就葬在定军山下,靠山建坟,只安放一口薄棺,穿着日常衣服,不要陪葬器物,一切从简。

定军山是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是他一生未竞的事业,是振兴汉室的基地,所以他要永远站在这里。

诸葛亮的坟,因山起势,不起坟垄,与他自己家中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的形象十分重合。

诸葛亮的衣食住行“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死时“内无余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品格。

诸葛亮的一生,是为了兴复汉室而奋斗的一生。

他主张“先理身,后理人”,要求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提出“高节可以厉俗”,在《治人》一书中, 他要求“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积蓄,以储其后”。

蜀汉在他的治理下,廉政成风,诸葛亮的这些至理名言也传诵千古。


诸葛亮是后人眼中的“万世师表”,他的薄葬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尊重。

歌颂他薄葬的古诗很多,有“郦山穿穴亿万费,七十二冢滋疑忌;何如此冢卧空山,万岁千秋人洒泪”;有“阿瞒疑冢今安在,不及先生土一垒”;有“高风亮节足千古,心碑历历祠墓前”等等。

回到这个提问本身,“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本身,就是不择地点,不建豪墓,这是完全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风的。

虽然不能说这八个字是诸葛亮说的,但这八个字的确体现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是不是他亲口说出来的,已并不重要。

参考资料:《三国志》、《治人第六》、《举措第七》、李复心《忠武候祠墓志》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