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擡,繩斷便葬”究竟有何意圖?

農人李先生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而“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也被認為是諸葛亮生前的最後一計,諸葛亮的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人知道自己真正的葬身之所。其實,差不多是這樣的,抬棺南行,那是因為三國時期的盜墓賊非常猖狂,我們要知道,摸金校尉的祖師爺就是當時的曹操,曹操的徒子徒孫多著呢,一天到晚地死盯著王公貴族,往往這邊剛剛下葬,還沒入土為安,那邊早就被摸金校尉光顧了。


盜墓賊也分兩種類型,講究一點的,只盜寶貝,不毀壞墓葬,但是不講究的,不僅把墓葬洗劫一空,還會把屍骸拖出來喂野狗。所以諸葛亮因為擔心自己的身後事,於是還特意交代了劉禪一番,讓四個壯漢抬著他的棺槨,一直往南邊去,一直走到繩子磨斷為止,然後在繩斷之地掩埋他的屍身即可。

這四個壯漢,抬著諸葛亮遺體走啊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繩子絲毫未斷,眼看就要走到越南了,這樣走下去就怕四個壯漢累死,繩子也不會斷掉的。


在這時候,有個壯漢抱怨了:“我說兄弟們,不如咱們就地掩埋掉吧,然後把繩子割斷回去覆命。”其他三個人一拍即合。於是這四人把諸葛亮就地掩埋之後,就高高興興地回去覆命去了,之前說好的,完成任務領賞金500兩。然而,劉禪見四人回來之後,勃然大怒,軍師之前特意交代,繩子斷掉至少要九九八十一天,怎麼提前回來了,他知道這肯定有詐,一頓棍棒伺候之後,四個漢子都招了,最後都被處決了。

於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知道孔明埋在了哪裡了。


唯戀無名


在諸葛亮離世之前,他曾經也為了自己的身後事擔憂過,並囑咐過按照“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方法來確定墓葬位置,而諸葛亮說出的這句話也體現了他的智慧。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在諸葛亮離世後,讓人負責抬著棺材然後上路,如果繩子斷了,那麼就可以在繩子斷的位置下葬,這樣做的話別人自然就不知道諸葛亮陵墓的位置。


雖然這種說法比較普遍,但是根據史學家所查看的資料可以發現,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所以這個故事應該是杜撰的,作者可能為了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突出諸葛亮的智慧才能故意安排了這樣一個橋段,而這件事情並沒有真實發生過。但是如果按照作者的創作思路來分析,諸葛亮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主張呢?


首先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國的江山努力,也是因為對蜀國的擔憂而離世,所以即便是死了,諸葛亮也希望可以當蜀國的保護神,繼續在地下為蜀國謀劃將來。

為此諸葛亮需要給自己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下葬,不能將陵墓的位置公佈於眾,否則會引來很多百姓祭拜,也會給盜墓者盜墓的機會,諸葛亮希望死後可以讓陵墓位置更加神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安排。


其次諸葛亮一生都在為戰事出謀劃策,他雖然不用親自上戰場,但是每一次作戰都有他的參與,當時蜀國一直致力於北伐,雖然對於蜀國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計劃,但是對於征戰沙場的將士和他們的親人來說,這就是勞民傷財毫無意義的舉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蜀國其實並不具備北伐的實力,但是卻對北伐非常熱衷,導致很多百姓的親人都死在戰場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當時的蜀國百姓因為生活比較困苦,其實難以體會到蜀國目標計劃的偉大,反而感覺統治階層毫無道理可言,而諸葛亮親自參與謀劃作戰,很多百姓就將親人的死記在諸葛亮的頭上。


如果讓所有人都知道諸葛亮陵墓的位置,會遭到很多仇家和百姓們的報復,這樣諸葛亮不僅無法在安息,陵墓中的陪葬品也會被盜走被損壞,諸葛亮應該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層面,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不讓別人輕易知道自己陵墓的位置,只希望可以消無聲息的下葬。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作為蜀漢第一開國元勳的諸葛亮,在北伐中不幸病逝於五丈原,為此蜀國上下痛哭流淚,此後不久蜀國便走開了下坡路,很多人都很惋惜他。

諸葛亮一生用計破敵無數,不過臨終前,最終設計了一計算計了劉禪,也讓後人無法找到自己的下葬之處。

關於諸葛亮死後入葬的說法有兩種:

  • 史書記載

在諸葛亮認為自己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便留下遺命告訴姜維,自己死後就近安葬於定軍山,不用為自己立碑,避免引來盜墓賊。金銀玉器不用放入一件,打造一口簡單的棺材,入殮時用自己平日穿的衣服即可。

劉禪知道後,痛哭不已,不久後下詔書為諸葛亮建立祠堂,不過這只是衣冠冢,下葬之處或許只有姜維知道了。

但他知道相父這樣做的原因就是不想讓人世人知道陵墓的位置,所以在定軍山處的祠堂被不少人認為這就是真實的墓葬。

其實這只是劉禪為了讓蜀漢臣民有一個祭祀諸葛亮的地方,沒有這個祠堂之前,他們的祭祀方式讓劉禪反感,會讓劉禪認為自己這個皇帝還不如諸葛亮,所以自己就大方了一把,讓世人祭祀蜀相諸葛亮的規格降低。

  •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諸葛亮死後留下遺計,命令部隊偷偷後撤,在原本大營的地方故作疑兵,迷惑曹魏大都督司馬懿,自己的棺槨自然也是隨軍後撤。

由於魏延與楊儀的不和,分崩離析,此時蜀漢大軍原地不動,馬岱擔心蜀漢的安危,刀斬了魏延,蜀軍才得以後撤,司馬看穿了諸葛孔明這一計策,立馬派大軍追殺正在撤退的蜀軍。

不過姜維非常的聰明在設伏兵的時候,將諸葛亮生前打造的遺像拿出,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故此世人才會說:死諸葛,嚇跑了活仲達。

頂樑柱的倒塌

平安回到蜀漢後,後主劉禪看到了諸葛亮的遺體,痛哭流涕一點也沒有皇帝的樣子,像極了一位兒子在哭泣自己不久於人世的父親,不過我認為更多的原因是:他知道蜀漢的頂樑柱倒了,自己離亡國也不久了,畢竟蜀漢後期人才匱乏,這是眾人皆知。

諸葛亮想要趕緊出兵平定中原地區,為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很快為後主掃平天下,但在劉備東征失利後,蜀漢的軍事實力在三國中是最弱的,他出兵不過是以卵擊石。

由於自己滿腹智囊才會與曹魏的交戰中,僥倖獲得幾勝,所以平定中原不過是妄想,但有諸葛在可保蜀漢二十年太平。

現在諸葛一死,劉禪不知所措,不過人已死,只能順其自然,打開了諸葛亮給自己的遺書,上面寫道:兵書以全數交給了姜維,陛下可重用他。

繩斷下葬

而至於臣的棺槨讓四名兵士從南門出城,一直走等到繩斷的時候,那時便可就地下葬,萬萬不可鋪張而引來盜墓賊。

劉禪即刻下令人去做這件事情,派了四名親兵做這件事情,路上很多人都來為諸葛送葬,包括一些政敵,四人抬著棺槨走了一天一夜,看到繩子沒有絲毫要斷裂的跡象。

於是他們便商量,現在以上山,不如將丞相的棺槨就地安葬,不然等到繩斷之時,我們必將累死,其他三人同意了這個決定。

四人回到成都的時候,劉禪不相信這麼快繩子就斷了,所以嚴加審問,四人托盤說出,劉禪大怒,將四人斬首。如此一來諸葛亮的墓葬無人所知。這也便是諸葛亮的最後一計,墓葬之地無人知曉。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付出了畢生心血,最終死後沒有招搖的下葬,而是草草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或許這也正好證明了他勤政廉潔的一生,對此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留言互動。


大國布衣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這是傳說中諸葛亮生前的最後一計,其目的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他葬在何處,不過這裡麵包含了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這個傳說並不完美。

按照流傳的說法,諸葛亮在五丈原之戰的時候,有一天夜觀天象,發現自己星宿中的主星暗淡無光,心裡頓時涼了半截。他把姜維叫到跟前,指著那顆主星說:“你看,那是我的星宿,如今客明主暗,你可知這是何天象?”

姜維詫異地說:“主星沒油了?”

諸葛亮嘆口氣說:“沒錯,我馬上要油盡燈枯,命不長久矣!”

姜維連忙問道:“軍師可有破解之術?”

諸葛亮向姜維介紹了“七星燈續命”的方法,並告誡在續命的七天內,不允許任何人進營帳打擾,否則燈滅人滅!

那時正好是中秋,姜維帶著兵士守在帳外為諸葛亮把守,一切都進展很順利,眼看第七天馬上就要過去了,突然大將魏延闖進了諸葛亮帳中大叫:“報~曹軍大兵將至,是戰是撤請軍師定奪!”就在魏延衝進來的一剎那,諸葛亮用於續命的燈被吹滅了!

姜維一拍腦袋大叫:“完了~完了!”說完就要撥劍殺魏延,諸葛亮馬上制止說:“此乃天意,怪不得他。”

魏延走後,諸葛亮一病不起,不久後就駕鶴歸西了。後主劉禪得知消息非常悲痛,準備厚葬諸葛亮,這時候姜維把諸葛亮的遺書遞給了劉禪。

按照遺書交待,諸葛亮要求死後一切從簡,只需要他準備一口棺材,然後用胳膊粗的繩子綁好,命四名強壯士兵抬起往南走,待“槓斷繩爛”時即可就地下葬!

劉禪按照諸葛亮的吩咐,一切都安排好了,四名抬棺的士兵就開始往南走去。走了一天一夜,四名士兵又累又餓,便停了下來休息,順便吃點東西。

四人坐在路邊,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位就說了:“那個,出門的時候你們誰帶了乾糧?”

“沒有啊!我以為主公給安排的糧食都在你們那保管呢。”

“那有錢不?去買點吃的來,餓死了!”

“我這沒有,你們也沒給嗎?”

四人都呆住了,沒糧又沒錢,這繩還沒斷我們的腸子要餓斷了!

於是四人商量,乾脆就在這裡埋了算了,回去後大家誰也不許告密。就這樣,諸葛亮被就地埋葬了。

四人回去向劉禪覆命,劉禪感到奇怪,這才出去兩天,這麼粗的繩子就斷了?於是問他們一些細節的東西,結果四個人答的都不一樣,劉禪斷定他們是撒謊了,下令將四人都斬了。

過了一會,姜維好像想到了什麼,連忙對劉禪說:“主公何不先問清楚他們軍師葬在何處,再斬也不遲?”劉禪大叫:“有道理,快傳,刀下留人!”結果手下回報,四人皆已被斬,劉禪癱坐在椅子上直拍腦門:“唉喲,瞧我這豬腦子!”

就這樣,諸葛亮的墓成為一個謎,無人知道他葬於何處,最後一計為他創造了死後的寧靜,不被人打擾。

我的觀點

由於這個故事是個傳說,所以我們不能當成歷史來看,實際上諸葛亮的墓根本就不是什麼謎,他死後被劉禪追封為忠武侯,被葬在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明朝萬曆年間的按察使趙健曾為諸葛亮立了墓碑。

《三國演義》是小說,裡面有誇張成分和作者的個人想法,“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也是為了體現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但是人性豈能預料?如果抬棺的四人都是一根筋,一直給抬到海南島去,那不是要海葬了?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諸葛亮是一個傳奇太多的人物,生前就以神秘莫測的計謀聞名天下,甚至到了死之前,都安排了不少妙計,比如這一件事,傳說就是諸葛亮的妙計。

諸葛亮死後,吩咐四人抬棺,繩斷下葬。

諸葛亮在前線病逝以後,屍體被送回成都。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劉禪安排了這次的下葬任務。由四個人抬著棺材一路向南走,一直走到繩子斷了的時候,就把諸葛亮給下葬了。

本身這個安排就有些超出常理,堂堂大漢朝的丞相,怎麼可能就這麼草率下葬呢?可是這是諸葛亮的遺囑,劉禪只能尊崇。所以他安排了四個人,這四個人走了好一陣子,繩子始終都沒斷,他們就想要偷懶,所以就割斷了繩子。

繩子被割斷也算是斷了,所以他們就在割斷繩子的地方,把諸葛亮給下葬了。下葬以後,這四個人就會領賞了。可是劉禪覺得不對勁啊,一查之下,這四個人果然招供是割斷了繩子,劉禪一氣之下,將這四個人都給宰了。

殺掉他們是容易,但是諸葛亮的埋葬地只有他們四個知道,這下劉禪慌了,找不到相父的屍體這是多大的罪過啊。

後來反應過來才明白,原來這就是諸葛亮的一個計策,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找到他的墓穴,現在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藏在哪兒,反而不會引來盜墓賊。

還有一個版本,說是四個挑夫,一個伙伕一起去送葬。

依舊還是繩子斷了才會下葬,但是這次劉禪比較人性化,他給這四個挑夫還另外準備了一個伙伕。這個伙伕專門在路上給他們五個人做飯吃。

出門到深山老林裡,可沒什麼店家,所以伙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但是這個伙伕就想要獨吞賞金,所以在繩子斷了之後,就給這四個挑夫下了藥。

而這四個挑夫心裡不平衡啊,憑什麼他們這麼辛苦挑棺材,回去以後還要分夥夫一份呢?所以他們就在繩子斷後,將諸葛亮安葬了以後,順便把伙伕也給殺了。

沒想到這個時候四個人也毒發身亡,結果五個人沒有一個是活著回來的,那誰也不會發現諸葛亮的屍體了。這也算是諸葛亮窺探了人性,認為人都是會貪心的,尤其是在沒有任何監管的條件下,貪心暴露出來的幾率非常大。

真不清楚劉禪到底要給這幾個人多少賞金,以至於他們爭奪的你死我活。不過這件事最終達到了諸葛亮的目的,這是比較精彩的地方。



事實上,諸葛亮被安葬在了定軍山附近。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這裡距離成都至少有一個月的路程,所以趕回去屍體早就腐臭了。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所以為了早點入土為安,諸葛亮吩咐姜維為自己在定軍山附近尋找一處墓穴。

所以說諸葛亮在去世以後,其實是被姜維安葬在了定軍山。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遺囑,不允許在棺材內放置任何金銀珠寶,也不要給他立墓碑,以防被人盜取。

我覺得這還是比較符合諸葛亮的行事風格的,畢竟諸葛亮一生簡樸,不可能死後再來一個風光大葬。而且他死後不想麻煩別人,被送回成都以後,劉禪必然要為諸葛亮風光大葬,這不是諸葛亮的願望。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地的老百姓漫山遍野地祭拜諸葛亮,這種情形是不利於維持穩定的。所以劉禪選擇在定軍山建造武侯祠,以諸葛亮的衣冠冢供大家前去祭拜。

現在我們依舊能夠看到這座武侯祠,很多人便認為這是諸葛亮真正的墓穴,其實並不是這樣。

既然姜維負責安葬諸葛亮,那麼他有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劉禪呢?

姜維是諸葛亮生前最信任的人,據說還是他的親傳弟子。後來姜維也是為了恢復中原,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所以姜維成為諸葛亮託付後事的人,其實一點也不奇怪。既然姜維知道諸葛亮安葬在什麼地方,那麼他有沒有告訴劉禪呢?

要知道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那是非同一般的,沒有諸葛亮,哪有劉禪的幸福生活呢?所以說劉禪對自己的相父感情很深,必然是要去探望一下諸葛亮真正的墓穴的。

如果劉禪向姜維提出了這個要求,那麼姜維會不會答應呢?姜維必須要考慮一件事,劉禪想要前去拜祭的話,必然是有不少隨從的。

這麼一來諸葛亮的墓穴可就沒有任何神秘感了。所以姜維必然要拒絕劉禪的這個請求,那麼他該如何巧妙地拒絕劉禪呢?

我認為這就是那幾個故事的來源,或許姜維告訴劉禪安葬諸葛亮的方法,就是諸葛亮本人出的主意。其實這一切都是姜維的計策,目的就是希望劉禪不要去尋找諸葛亮真正的墓地。

即使劉禪識破了這個謊言,可能劉禪也不會說破,畢竟劉禪也知道,不應該去打攪諸葛亮,這或許是諸葛亮最理想的結局了。


江湖小曉生


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終於長舒一口氣。

諸葛亮在世之時,劉禪過得十分壓抑,當皇帝這麼多年,都沒出過宮,都不知道成都的風景如此之美,都不知道成都的美食如此好吃,都不知道成都的美女如此美呆。

諸葛亮去世不久,劉禪第一次去了都江堰,被秀麗的風光迷住了,大發一頓感慨,面對此情此景,本來想吟詩一首來的,可是腹中墨水不足,幹憋了半天一個字也沒憋出來,最後來句:“我X,真美!”

言歸正傳。諸葛亮臨死之前,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看星星。

孔明在姜維的攙扶之下,來到了營帳之外,然後拔出寶劍,指向夜空中最不閃亮的星,那是自己的將星,已經忽明忽暗,搖搖欲墜了,孔明口中唸唸有詞“菠蘿菠蘿蜜”,果然星星又“點亮”了。

其實,這只是個障眼法。之所以如此,是因司馬懿也是看星星的高手,諸葛亮擔心司馬懿看到自己將星墜落,會趁機大舉來犯,如此蜀軍就完了!

果然,司馬懿看到孔明將星搖搖欲墜,本來想趁機進攻的,但他轉念一想,這孔明擅長六丁六甲之法,或許這次又是他的詭計,還是不要輕舉妄動了吧。就這樣,蜀軍從容退兵了!

第二件事,抬棺南行。

三國盜墓賊非常猖狂,要知道,摸金校尉的祖師爺就是當時的曹操,曹操的徒子徒孫多著呢,一天到晚地死盯著王公貴族,往往這邊剛剛下葬,還沒入土為安,那邊被摸金校尉光顧了。

講究一點的,只盜寶貝,不毀壞墓葬;不講究的,不僅把墓葬洗劫一空,還會把屍骸拖出來喂野狗。

諸葛亮擔心自己的身後事,於是特意交代了劉禪一番,讓四個壯漢抬著他的棺槨,一直往南邊去,一直走到繩子磨斷為止,然後在繩斷之地掩埋他的屍身即可。

這四個壯漢,抬著諸葛亮遺體走啊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繩子絲毫未斷,眼看就要走到越南了,這樣走下去就怕四個壯漢累死,繩子也不會斷掉的。

這時候,有個壯漢抱怨了:“我說兄弟們,不如咱們就地掩埋掉吧,然後把繩子割斷回去覆命。”其他三個人一拍即合。

四人把孔明就地掩埋之後,就高高興興地回去覆命去了,之前說好的,完成任務領賞金500兩。

然而,劉禪見四人回來之後,勃然大怒!軍師之前特意交代,繩子斷掉至少要九九八十一天,怎麼提前回來了,肯定有詐!

一頓棍棒伺候之後,四個漢子都招了,最後都被處決了!從此以後,再也沒人知道孔明埋在了哪裡。

歡迎你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意見


財源滾滾達三江


公元234年,一代奇才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在五丈原去世。諸葛亮生前料定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囑咐姜維帳前守護,自己點燈續命但被魏延闖入踏滅主燈,諸葛亮也無法挽回自己的生命。

關於諸葛亮的死,民間一直有個傳說,諸葛亮寫給劉禪的上表中有交代過後事:讓4個士兵抬著棺木一路向南,何時繩短就可以落地下葬。諸葛亮死後劉禪按他的遺願照辦,4個壯漢抬著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最終來到一處荒山野嶺,可繩子並沒有斷裂的跡象。

於是這4人心想,這得抬到何年何月是個頭哇!於是將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就回去覆命了。這一切當然是瞞不過劉禪的,這麼粗的繩子怎麼可能一夜之間斷掉!

一番逼供後,4人終於說出實情,劉禪聽了大怒,於是將這4人給處死了。如果這個傳聞是真的話,想必應該是諸葛亮設的局。

他知道蜀國必亡,為了避免陵墓被敵軍破壞,所以他要遠離鬧市。將自己葬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只用4人抬棺也是不想引人注目。

“一路向南”其實也是暗示抬棺人,讓他們走得越遠越好。因為諸葛亮也料到他們等不到繩子斷裂,就會隨機選擇埋葬地,但這4人並沒能領悟,最後丟了性命。

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處,至今還有爭議。大家都認為他的墓是在定軍山下,據《三國志》記載,這座墓只是個衣冠冢,陪葬品都沒有。因為後人都對他非常敬仰,所以他的墓從未被盜過。


搞史人


諸葛亮人稱千古一相,是我國智慧和忠誠的代表人物。也用一生證明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是既然是人就難免一死。諸葛亮在234年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一生用計,就算是在死後也不例外。

傳說 1 諸葛亮的墓在定軍山。是他要求他死後,抬著棺材往南走,繩斷便葬。於是4個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走了好幾天,也不見有斷裂的意思。4位士兵實在走不動了,於是稍作休息。就在這時,繩子突然斷裂。而身後的山也突然倒塌。將四人和棺材一起掩埋。從此沒有人知道諸葛亮葬在何處。

傳說2。4個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也是沒有斷裂的意思。走了好幾天,最後4人商量,不如就地掩埋。於是4人弄斷了繩索,將諸葛亮就地掩埋。

我還知道一個傳說。就是說諸葛亮死後找了三個人。給了他們20兩銀子一個在家做飯,兩個抬著諸葛亮棺材去掩埋。埋好了以後,抬棺材的兩個人想,他就在家做個飯,還要跟我們一起分錢,我們不如把他給殺掉。而在家做飯那個人也想,我自己在家做飯,不如給她們倆下毒,把他們倆給毒死,這樣錢就都是我的了。於是。這兩個人回去把做飯的打死了。打死完吃飯。這兩個人也被毒死。

這幾個故事。都表達了一個意義。就是做量不希望他的墓地在哪。也不希望有人去打擾。諸葛亮死後。 也沒有風光大葬。真的是對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幾個字。


招工劉雨昊vlog


其實這是諸葛亮用的一個計謀,所為何意?先給大家一個小時後流傳在我家鄉的一個故事。然後你就會明白諸葛亮的計謀了。

話說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了,連夜寫信給劉禪交待了國家大事,其中包括自己的後世如何處理。

他信中寫道:我死後,置辦一口棺材,不可厚葬,然後挑選4個年輕的士兵,用新麻繩捆好棺材。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中途不可換人,日夜兼程不得耽擱,當新繩子磨斷時,在那個地方就地掩埋,出發前給予三錠銀子以示謝意。

劉禪接到了孔明的信,對丞相最後一計言聽計從,接著就挑選了4個年輕力壯的士兵,對這4人交待清楚,4人欣然接受。

這4個士兵,頭一天抬得比較輕鬆,到第二天上午,看了看新繩依然毫無斷掉的意思。4人沒辦法,繼續抬著往南走。到了第三天,4個人看了看繩子,依然沒有變化,年長的一個人說:繩子斷掉,“這到猴年馬月了”,這樣一直往南抬還不累死咱4個人?於是4人合計不如就地安葬。因為沒有按照孔明遺計處理怕回去後無法交差,不如分了銀子各奔東西,於是幾人說幹就幹,3人挖坑掩埋,一人去準備些酒菜,完事後吃飽喝足各奔他鄉。

當大家各行其事的時候大家心裡又都起了貪心,3人商量不如一會我們殺掉買酒菜的我們正好每人可以分一錠銀子,買酒菜的又尋思不如殺掉3人自己一人得三錠銀子,於是便在飯菜裡下了毒。待酒菜買回時3人已定下計來,便一同將那人打死。3人經過一番勞動早已飢腸轆轆,便打算吃完酒菜再各走他鄉,誰知飯菜中早已被下毒,4人一同喪命,又無人回稟劉禪於是諸葛亮真正的埋葬地點便無人得知。

諸葛亮是以一生都為蜀國在做貢獻,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他同時也得罪了一大批人,很多人都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尤其是其他的蜀國的舊臣,很多人都討厭諸葛亮掌握了大權,所以對諸葛亮是非常討厭的,雖然生前不能夠弄死諸葛亮,但是死後可以挖諸葛亮的屍體鞭屍。

所以孔明最後遺計也就是不想讓誰知道自己被埋葬在哪裡。


光頭哥1234


千百年來,諸葛亮都是人們崇敬的對象,他是一個道德的楷模,他手握大權卻盡人臣之禮,生前鞠躬盡瘁,死後遺命薄葬,與當時厚葬之風形成鮮明的對照。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據說是孔明先生平生最後一計,雖然不見史料記載,但說這是諸葛亮的意圖,也是可以的。


(武候墓)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在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享年54歲。

他臨終時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病逝定軍山後,無數官員、百姓因為思念,紛紛私祭,習隆、向充等官員上書後主,要求為諸葛亮修廟,讓諸葛亮享受到“千秋祭祀”。

景耀六年,後主“為亮立廟沔陽,因近其墓”,建了第一座武候祠。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後主下令:“凡親屬、臣吏、百姓等賜祭,比限止廟,斷其私祭,以崇正禮”。

從此,武候廟成為後人拜先賢的一個勝地,無數人來此拜謁,勉懷先賢。


(定軍山)

據清朝李復心《忠武候祠墓誌》上說,武候墓是一個“九龍捧壽”之形。

墓穴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之意,墓葬為漢制“復鬥式”,四周遍佈參天古柏,是後主為諸葛亮建廟時所植。

據說這些古柏有五十四株,象徵著諸葛亮五十四年的嘔心瀝血;祠邊六十四棵丹桂,象徵諸葛亮的“六十四陣八陣圖”。

東漢時期,厚葬之風盛行,《後漢書-王符傳》就記載了“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縷玉匣,種松柏,廬舍祠堂,務崇華侈”之風。

諸葛亮官至武鄉候,丞相,權高位重,他的薄葬更有特殊意義。


諸葛亮在遺命中明確表示,死後就葬在定軍山下,靠山建墳,只安放一口薄棺,穿著日常衣服,不要陪葬器物,一切從簡。

定軍山是諸葛亮北伐的大本營,是他一生未競的事業,是振興漢室的基地,所以他要永遠站在這裡。

諸葛亮的墳,因山起勢,不起墳壟,與他自己家中只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傾的形象十分重合。

諸葛亮的衣食住行“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沒有任何其他收入,死時“內無餘帛”,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品格。

諸葛亮的一生,是為了興復漢室而奮鬥的一生。

他主張“先理身,後理人”,要求子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提出“高節可以厲俗”,在《治人》一書中, 他要求“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積蓄,以儲其後”。

蜀漢在他的治理下,廉政成風,諸葛亮的這些至理名言也傳誦千古。


諸葛亮是後人眼中的“萬世師表”,他的薄葬也受到了後人的推崇和尊重。

歌頌他薄葬的古詩很多,有“酈山穿穴億萬費,七十二冢滋疑忌;何如此冢臥空山,萬歲千秋人灑淚”;有“阿瞞疑冢今安在,不及先生土一壘”;有“高風亮節足千古,心碑歷歷祠墓前”等等。

回到這個提問本身,“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本身,就是不擇地點,不建豪墓,這是完全符合諸葛亮的一貫作風的。

雖然不能說這八個字是諸葛亮說的,但這八個字的確體現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是不是他親口說出來的,已並不重要。

參考資料:《三國志》、《治人第六》、《舉措第七》、李復心《忠武候祠墓誌》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