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七王叛乱,最后七王分别是什么下场?你怎么看?

刚枪王白宝山


七王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王叛乱,汉景帝起用周亚夫平叛,仅三个月便平定叛乱,七王或被杀或自杀,下场都比较惨。




刘邦分封宗室为王,最初是因为早期分封的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朝廷尾大不掉的心头之患,虽然最后刘邦竭尽全力消灭了这些异姓王,但同时他又总结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宗室子弟为王,于是他吸取教训,在原异姓王的封地上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宗室子弟为王,史称“同姓九王”。


然而这些王在汉高祖死后,在封国的实力却迅速膨胀起来,成为威胁汉朝中央政权的一大隐患。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于公元前154年解释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赵、楚等诸侯王的封地。削藩之举很快让其他诸侯王感动了恐慌,诸王中实力最强,威望最大的吴王刘濞首先站起来反抗,因景帝当太子时曾误杀刘濞的王世子刘贤,刘濞早就怀恨在心,借这个机会联合了楚王刘戊、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共七大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起兵叛乱。



叛乱之初,叛军进展顺利,面对步步逼近的叛军,晁错建议景帝亲征,而当过吴相的袁盎却建议景帝诛杀晁错以换取诸王退兵,于是提出削藩之策的晁错反被景帝抛弃,被腰斩于东市,并夷灭三族。

然而景帝虽然诛晁错,下诏停止削藩,但这并不能阻止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相反的景帝这种退让妥协的做法还被诸王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表现。结果是袁盎出使吴国吃了闭门羹,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朝廷分庭抗礼,见求和无果,景帝知道非武力不能解决,于是以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平叛。



在正面,吴楚联军遭到了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拼死抵抗,联军久攻不下梁国,转而攻打周亚夫,但周亚夫坚守壁垒避门不战,两军对峙之下,周亚夫私下以轻骑南下,截断叛军粮道,吴军饥饿难忍,决定乘夜偷袭周亚夫的营寨,不料周亚夫早有防备,吴军不仅没拿能攻破,反而在汉军的冲杀下损兵折将遭到大败,周亚夫率领大军追击,又大破吴、楚联军。周亚夫朝廷大军经过三个月的征战,七国之乱顺利平定,七王或被杀或自杀,结局都很惨。



吴王刘濞大败于周亚夫后,率领残余数千人乘夜逃走,南渡淮河至吴境丹徒(今江苏镇江),后又退守东越收集军马准备徐图恢复 景帝不给刘濞以喘息机会,重金厚爵诱惑东越王,于是东越王骗刘濞出去慰劳军事,持矛戟刺死了刘濞,献其头于景帝。

吴王死后,吴楚联军土崩瓦解,走投无路的楚王刘戊绝望之中自杀而死。

另外一边,淄川王、胶东王、胶西王连攻三个月齐都临淄而不下,反而被汉将栾布击退,三王退兵回到封国,为了求自保,胶西王刘昂亲自到汉营投降,遭到韩颓当斥责阴谋叛乱,罪无可恕,并宣读诏书,胶西王羞愤自杀。胶东王刘雄渠、淄川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也很快被抓伏诛。

在赵地,汉将郦寄遭到赵王刘遂的顽强抵抗,赵都邯郸久攻不下,栾布在平定齐地之乱后,率军与郦寄会合,汉军声威大震,以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绝望的赵王刘遂自杀。

七王之乱的间接参与者齐王刘将闾虽然坚守临淄有功,但他被人告发阴谋夺取帝位,且又与胶西王等藩王通谋,同样罪无可恕,被逼自杀。诸王之中只有济北王刘志得到赦免没有被杀,七王之乱时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但他固守封地不出一兵一卒,没有实际参与叛乱,所以得到朝廷赦免。



七国之乱诸王的结局可谓是殊途同归,只是可惜了晁错,成了景帝与诸王妥协的牺牲品,遭到了腰斩的酷刑,实际上历朝历代的叛乱,很少能通过谈判来解决,西汉七国之乱,不过是地方藩王为了争取利益与中央朝廷进行的一次武力较量,汉景帝既然志在削藩,就应该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以武力讨之,而非错杀晁错后还幻想着与诸王妥协。


大国布衣


七国之乱,指的是汉景帝前三年(不是前元三年,而是前三年,汉景帝在位时三次改元,但是没有建立年号,称前、中、后某年)正月,因汉景帝采用御史大夫晁错之策,对国内诸侯王实行“削藩策”,导致汉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号称“清君侧、诛晁错”,举兵西向,反叛作乱的事件。

因本题的中心思想是询问七个叛乱的诸侯王最后的下场,而不是七国之乱前后事情经过,所以这里不再对于汉室平定七国之乱经过加以详细叙述,而着重介绍七王身份,以及最后的下场,及诸王国的结局。

一:吴王刘濞;

刘濞,是高皇帝刘邦次兄合阳侯(代顷王)刘仲(喜)次子,二十岁就跟随叔父刘邦出征叛乱的淮南王英布,立有功勋。

击灭英布的叛乱,是高帝刘邦最后一次亲自率军出征。此时的高帝已垂垂老矣,而且伤病缠身,自知命不久矣,又加上在平定淮南叛乱时,亲眼所见吴地人强悍好勇、轻佻不服管教,如果没有成年藩王镇守吴地,恐怕日后变乱再起。

高帝本来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王,驻守吴地,但是最大的儿子刘肥已经封齐王,就封更加重要的齐地;次子刘盈为太子,不可能前来;三子刘如意以下,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强行封藩吴地,也不能压服吴人。其余诸子侄后辈,只有刘濞年纪适合,而且立有战功,于是高帝决定立刘濞为吴王。

但是在授予刘濞吴王印册时,高帝观察刘濞有掩饰不住的骄横之气,并隐隐显露反色,心里十分后悔。

但是册礼已成,无法收回,无奈之下,高帝只得令刘濞跪在自己面前,手抚其背,告诫说:“勿使反!”刘濞惊惧不已,汗流浃背,叩首回答:“不敢!”

一语成谶,四十二年后,因长期以来吴国与汉室朝廷的矛盾愈积愈深,在“削藩令”之下终于彻底破裂,吴王刘濞发布诏令:

“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聚集吴国男丁二十万,举兵作乱,反叛汉室。

而后,汉军在周亚夫率领下出征,又有汉景帝亲弟梁王刘武全力协助配合,最终三个月就击败作乱的吴楚叛军。吴王刘濞军队丧失殆尽,只带了数千亲卫仓惶逃走,退往东越国驻扎,企图寻求东越帮助,整顿残军,再次作乱。

汉室闻报刘濞逃亡东越,于是暗地里以重利诱惑东越王,要求其诛杀刘濞。于是东越王以劳军、商议军事的名义,骗刘濞出营,趁机斩杀刘濞,并尽杀其残军,事后献刘濞首级于汉。

平定叛乱后,朝廷废除吴国,分其地为丹阳、豫章、会稽三郡。

吴王刘濞出处心积虑,积蓄力量,自以为准备了三十余年,万事俱备,所以敢于首先作乱。没想到还是大败亏输,身死国灭,致使后人耻笑。

二、楚王刘戊;

刘戊,高皇帝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游)嫡孙,楚夷王刘郢客之子。为人轻薄无礼,喜好淫乐。

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太皇太后薄氏去世,天下诸郡国都要服国丧,而身为楚王的刘戊却丝毫不把国丧放在心上,饮酒作乐,导致被人告发。

御史大夫晁错按汉律建议景帝诛杀刘戊,以正国法。景帝考虑到亲戚情面,没有杀刘戊,只是削楚国东海郡作为惩罚。

刘戊被削土后,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怨恨朝廷,遂与吴王刘濞勾结通谋,准备作乱。刘濞起兵后,刘戊杀害规劝其不要反叛的楚相张尚、楚太傅越夷吾,响应刘濞,起兵反叛。刘戊出兵后,联合吴军进攻梁王刘武封地,被梁军与后续赶到的汉军阻挡,无法取得进展,长达三个月,叛军锐气大失。此后汉将周亚夫断绝叛军粮道,使得吴楚联军疲劳饥饿,士气低落,被汉军趁机突袭,大败溃逃。

刘濞见无法挽回败局,于是丢弃军队,率数千人潜逃。刘戊志大才疏、不能收集溃军,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下于军中自杀。

平叛后,景帝鉴于楚国是楚元王刘交的封国,而楚元王、楚夷王父子皆是好文有礼之人,谦逊平和,楚国不应为不孝子孙刘戊所累而废封。于是改立楚元王第三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延续楚元王的祭祀血食。

楚王刘戊赖父祖余荫,得以成为尊贵的诸侯王,但是志大才疏,又贪图享乐,利令智昏之下起兵作乱,最终丧命。幸好楚国宗庙有两代贤王护佑,才能血食不绝,不然刘戊罪过更大。

三、赵王刘遂;

刘遂,是高皇帝刘邦第六子赵幽王刘友的长子。高后七年(前181年),赵王妃吕氏嫉妒赵王刘友宠爱其他姬妾,慢待自己,因此向吕太后诬告赵王谋反。吕太后大怒,把赵王刘友召进京,软禁并断绝食物,导致刘友饿死,死后谥号“幽”。

刘友死后,吕太后将赵国封给自己的侄子吕禄,而赵幽王的儿子刘遂则勉强偷生,于赵地生活。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去世,诸吕被诛灭,代王刘恒被迎立为皇帝。死里逃生的刘遂被封为赵王。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刘遂因为犯法,导致赵国常山郡被削去,所以气愤难平。正好此时吴楚联军起兵反叛,于是刘遂立即响应,并杀死劝阻的赵相建德、赵内史王悍,封锁赵国边境,遣使联络匈奴,意图引匈奴内犯,以待吴楚联军击败汉军后,南下内地。

刘遂起兵后,汉朝廷立即以曲周侯郦寄率军出征赵国,攻击叛乱的赵军。赵军被汉军击败,于是放弃边界退保国都邯郸,依仗地利与汉军相持七月之久。

即使在吴楚兵败梁地、匈奴获知叛军兵败也放弃入寇、赵国内外援全部断绝的情况下,刘遂也不肯投降,继续顽抗。

汉军大将栾布在攻破齐地四国叛军后,回师赵国,与郦寄合兵一处,围困赵都邯郸,并引水淹灌邯郸城。邯郸最终被洪水塌坏城破,汉军入城,叛军再也不能坚持,纷纷投降,刘遂自知不能幸免,于是自杀。

战后,朝廷分赵国为邯郸、清河两郡。汉景帝前五年(前152年),以皇子刘彭祖为赵王,将邯郸郡辖地改为赵地,重建赵国。

刘遂幼年坎坷,大难不死后得以封王,本应对汉室朝廷感恩戴德。但其自私刻薄,为私利不顾国家,悍然起兵反叛,并意图勾结匈奴入寇,最后阴谋破裂,死有余辜。

四、齐地诸王: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王刘贤;

齐地四王,都是高皇帝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胶西王刘卬为第八子、济南王刘辟光为第六子、胶东王刘熊渠为第九子、甾川王刘贤为第七子。

因为叛乱四王都是封在齐地,都是亲兄弟,又是同时出兵,攻击同为亲兄弟、但是没有响应作乱反而坚守国都的齐悼惠王刘肥第四子齐王刘将闾,所以在这里合为一篇,加以介绍。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后,诸吕被诛灭,其中时任齐王刘襄出了大力,功劳显赫,本以为自己可以以高帝长孙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继承帝位。

但是诸老臣经过谋划,认为齐王为人轻浮,而外戚家狠辣,如果立齐王,则吕氏之祸难免不会再现。而高帝第四子代王刘恒,在高帝目前所存诸子中最长,性格温和谦厚,母家也没有势力,选他继位则大臣们十分放心。

于是代王刘恒幸运地越过侄子齐王刘襄,继承皇位,即汉文帝。

没有得到皇位的齐王刘襄悻然撤兵,回归齐国,并因此抑郁成疾。虽然汉文帝将吕后时期自齐国割走的琅琊、城阳、济南三郡归还刘襄,也没有能够减轻刘襄的心病。

汉文帝前元年(前179年),齐王刘襄郁郁而终,谥号“哀”,即齐哀王。子刘则继位。

汉文帝前十六年(前164年),齐王刘则去世,谥“文”,称齐文王。因刘则无子,所以汉文帝将齐悼惠王诸子中当时尚在世的六人同日封王,以齐地诸郡封诸王。这也是齐、胶西、胶东、济南、甾川诸国的由来(还有济北国,济北王刘志为齐悼惠王第五子,因不牵扯到作乱诸国,所以在本篇中略过)。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汉朝廷削吴、楚、赵诸国封土,引发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举兵作乱。

而胶西王刘卬,因为过失,也在此次削藩中被削胶西国六县,所以暗地里心怀怨望、有谋反之心。此时闻听吴楚赵诸国举兵叛乱,胶西王刘卬大喜过望,主动联系吴楚叛军,与之同谋,并去信约济南、胶东、菑川、齐、济北诸王,同时起兵作乱。

齐地诸王,虽然被汉文帝封王授土,成为诸侯,但是一直以来,对于齐哀王刘襄未能继承帝位始终耿耿于怀,认为以齐悼惠王、齐哀王高皇帝长子长孙身份,却被汉文帝以庶四子的伦序抢去皇位,导致齐地诸王不能成为帝系,损失利益极大。

而齐地诸王就封藩土,均是割原齐国所辖郡县而来,实际上齐国已经被“削藩”、“裂土”,这也是以胶西王刘卬为首的齐地诸王所不能忍受的。

于是,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在吴楚赵起兵后,按捺不住的胶西王刘卬主动牵头,联络齐地其余五国,约定一起举兵,配合吴楚赵三国,西向攻击汉军。

但在约定举兵后,之前原定参与作乱、后发觉事情不妙、于是退出反叛计划的齐王刘将闾拒不出兵,并坚守齐都临淄,阻碍其余诸国进兵。而济北王刘志则被忠于汉朝廷的济北国郎中令谎称征集军队,趁机获得济北国调兵虎符,掌握兵权后软禁济北王,约束济北国军队,使得济北国未能参与作乱。

剩余四国:胶西、胶东、济南、甾川,见计划还没有发动就几乎失败,恼羞成怒之下,顾不上配合吴楚联军,联合起来,发兵临淄,攻击“背信弃义”的齐国。

面对四国联军,齐王刘将闾首鼠两端,一面派人向汉廷求救,一面暗中与叛军联络。诸王因念齐王也是亲兄弟,所以没有下死手,导致临淄三月也没有被攻克。

而汉军这边,已经击破吴楚联军,刘濞潜逃,刘戊自杀。于是汉将栾布率领汉军,东进齐地,与汉将弓高侯韩颓当所率后继援兵会合,攻击四国叛军,在临淄城下大破叛军,解围齐国。而四国叛军得知吴楚已经失败,希望破灭,只得被迫撤回本国。

胶西王刘卬退兵回国后,才开始后悔,懊恼不应为吴楚叛乱所蛊惑而起兵作乱,但为时已晚。胶西太子刘德,心犹不甘,还想继续再战,对父亲建议偷袭汉军,如果不成,再逃到海上去。

刘卬心会意冷,对战胜汉军已不报任何希望,所以拒绝了刘德的建议。

在汉军尾随而至胶西国后,准备发起进攻后,刘卬出城向汉军投降。汉军主将韩颓当向胶西王出示汉景帝的诏书:“王其自图。”胶西王叹息着说:“如卬等死有余罪。”随后自杀而死,而胶西太后、太子、王室诸人等皆因谋反而死,胶西国被平定。

一同作乱的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王刘贤,在撤军回国后,对于追至国内、坚决平乱的汉军,采取了顽抗到底,拒不投降的死硬对策,从而被占据绝对优势的汉军各个击破,刘辟光、刘雄渠、刘贤都被汉军斩杀,齐地叛乱被彻底平定。

平定齐地后,汉景帝废黜作乱四王封爵,以胶西国改封皇子刘端,为胶西王;改胶东国为胶东、东莱两郡,封皇子刘彻(即日后的汉武帝)为胶东王;废济南国为济南郡,收归朝廷;改封没有参与叛乱的济北王刘志为甾川王,移封甾川国。

通过一系列调整,汉朝廷终于完全掌控了齐地,齐悼惠王一系彻底被边缘化,再也无法兴风作浪。

齐地四王,因为不满足于现状,对于皇位没有落在自己一系而怨恨数十年,丝毫没有感恩于汉文帝的宽宏,主动授予诸兄弟王爵的恩德,在吴楚赵起兵时,铤而走险,意图获取更大利益,结果鸡飞蛋打,竹篮打水一场空,齐悼惠王后裔因此损失大半,实在是得不偿失。


伯虎42


简而言之参与参与叛乱的七王都以死亡结局。


七王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昂、胶西王刘雄渠。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和楚王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向大汉中央政府发动进攻,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仅仅历时三个多月,七国之乱就被镇压下去。

七王之中,吴王刘濞兵败后带着一千多残兵逃亡东越,想要东山再起,然而东越王被汉朝朝廷诱之以利,将吴王诱骗杀死,并将头颅送往中央朝廷;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雄渠三王兵败自杀;胶东王刘昂、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三王兵败被杀。



对于七王的死,在我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这在他们发动叛乱之前都已经有过预料的,所谓“不成功便成仁”,你要抢别人的江山,别人怎么会对你手软?


公子皇铘


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可以分为三个战场,参加叛乱的有七个王,他们的下场无一善终,分述如下:

第一,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

吴、楚是叛乱的主力,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联手进攻梁国下不,在昌邑之战中被周亚夫打得大败,损失的兵力,超过十万人。在关键时刻,吴王刘濞自己先动摇了,他脱离大部队,带着数千名逃往丹徒,而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自杀身亡。

在刘濞弃军而逃后,吴、楚残兵只得向汉军投降,最大的诸侯国军队基本瓦解。刘濞最后逃到东越,汉朝派人贿赂东越人,最后东越人诱杀刘濞,将他的首级送到长安城。

第二,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七国之乱另一个战场是齐国战场。胶西、菑川、胶东、济南四个叛国围攻齐国之临淄城,久攻不下。汉景帝派将军栾布率军增援齐国,栾布大军赶到后,解了临淄城之围。

参加叛乱的诸齐四王,深知朝廷必然要追究,与其被杀,还不如死得体面点。胶西王刘卬、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先后自杀,四国之乱告结束。

第三,赵王刘遂

七国之乱的第三个战场是赵国战场。

赵王刘遂原本屯兵西境,等待与吴楚兵团会师,不料吴楚联军竟然才三个月便被周亚夫打得大败。汉景帝派将军郦商率军讨伐赵国,赵王将兵力撤回到邯郸,据城固守。郦商围攻七个月,仍然没能攻下邯郸,此时栾布已经取得伐齐的胜利,回师协助郦商攻赵。栾布采取引水灌城的战术,终于摧毁邯郸城的坚固城墙。赵王在汉军杀进城之前,畏罪自杀。


君山话史


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期间发生的一次诸侯国的联合叛乱,起因是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趁机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七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最后在梁王刘武的坚守和周亚夫,栾布,郦寄等将领的迎击之下,叛乱仅持续了三个月便被平定。七国大部分也都被汉景帝顺势废除,诸侯王的势力由此受到极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极大加强,从此诸侯国不再具备对抗中央的实力,为日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

七国之乱大体介绍一下后,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参加叛乱的这七国国王其结果都是如何。

1,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邦的侄子。性情剽悍勇猛,早期跟随刘邦破英布,立下战功。后来封其为吴王,镇守江东,也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公元前154年,刘濞起兵后,率军攻打梁国,结果梁王刘武凭借坚城防守不出,无奈只好撤军,决定与周亚夫决战,但是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壁清野也不肯应战,并派部队截断吴,楚两国粮道,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吴军因粮食不足而士气大落后,周亚夫全军出击,一战便击溃吴军,刘濞逃走后,在东越被设计斩杀,首级被送往长安。

2,楚王刘戊。刘戊是刘邦四弟刘交之孙,当年汉景帝因刘戊在薄太后丧期间饮酒作乐,淫乱后宫而下旨削其封地,引起刘戊的不满,而联合刘濞等起兵,七国之乱就属他和吴王刘濞闹的动静最大,后来两国联军被周亚夫所败,吴王被杀后,他也被迫自杀。

3,赵王刘遂。刘遂是刘邦六子刘友之子,刘邦之孙。起兵后,朝廷派郦寄攻打刘遂,而刘遂固守都城邯郸,等待吴楚联军,与吴楚联军合兵解邯郸之围,并向长安进发,当吴楚联军兵败梁国,不能西进后,负责平定齐地的栾布胜利回师先与郦寄合兵水淹邯郸,邯郸城破,刘遂自杀。

4,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之所以把他们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封地都在齐地。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连造反这种事情也是兄弟同上,看来他们一定是胜券在握,信心满满。可是叛乱发生后,四王合兵围攻齐都临淄,三月而不下,更可笑的是他们围攻的是他们的另一个亲兄弟,齐王刘将闾,一边是兄弟同心另一边又是兄弟相残,真是讽刺。而刘将闾也不是真心为大汉守城,他一面守城一面又派人和围城的兄弟联络,随时准备反水。幸亏朝廷及时派栾布率军入齐地平叛,四王因此而退兵,否则齐地形势不容乐观。最后刘辟光,刘贤,刘雄渠兵败被杀,刘卬自杀。

可见,发动七国之乱的这七个国王无一例外全部身亡。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简单来说,都被杀了。

七国之乱是西汉分封制跟中央集权制矛盾的一次爆发,这次爆发不是一时的,在此之前,矛盾已经长期积累,出现爆发只是时间问题,汉景帝的削藩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刘邦建立汉朝时,吸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的经验,玩了一把郡国并行制,他放心不下异姓诸侯王,就在生前把他们都解决了,把诸侯王全部换成刘氏宗室,但这并不保险。

在吕后去世后,中央跟地方诸侯王出现了第一次矛盾,齐王刘襄引兵西向,宣称要铲除吕氏,不过他还没进关中,诸吕就被周勃等大臣诛灭,功臣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不会立兵权在手的刘襄为帝,而是选择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代王刘恒继位,也就是汉文帝。

没想到汉文帝的手段更加高超,三下五除二一番人事调动,功臣集团被治得服服帖帖,汉文帝大权在握,但作为藩王继位的他,与诸侯王的矛盾更为明显,同时郡国并行制已经实行数十年了,诸侯王拥有了一定的实力,足够对中央发起挑战,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中央跟地方的摩擦。

汉文帝时期,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就想造反,汉文帝想保持自己的仁君形象,没杀刘长,把他流放了,结果刘长饿死在了流放路上。当时也有大臣提出削藩建议,比如贾谊和晁错等,汉文帝对他们都加以任用,从这点可以看出,汉文帝对诸侯王绝不是毫无防范的,他已经在做准备了。

汉文帝没有自己动手,但给儿子汉景帝铺了很多路,比如晁错,按照《史记·晁错列传》的记载,他出场就是太常,位列九卿之首,之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家令已经是太子家的总管了,而且在这个位置上,晁错向文帝提出“宜削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文帝的态度是“上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文帝器重晁错,又让他担任太子家令,目的很明确了,以后你就好好辅佐太子搞,我给你们铺路。

在驾崩前,文帝还给汉景帝推荐了主帅人选:“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武都给儿子备齐了,文帝可以闭眼了。

汉景帝继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然后是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削藩大策,也要摆上台面了。

可诸侯王都是汉景帝的亲戚啊,怎么能不顾亲情主动出手呢?景帝很烦恼,作为景帝最贴心的人,晁错想解决景帝的烦恼,所以他站出来了。

在某天的朝堂之上,晁错发表了他生平最为著名的《削藩策》,语惊四座,震惊朝堂。不出意外,削藩策遭到了众多大臣和诸侯们的反对,但景帝同意了,于是开始实施。

怎么实施呢?先找那些有实力、有问题的诸侯王,当然,只要想找,没有问题也能找出问题。

比如吴王刘濞,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太子入朝跟他下棋,结果两人都是跋扈嚣张的主,很快就吵了起来,汉景帝抄起棋盘就是砸,把吴王太子砸死了,刘濞从此不再朝见皇帝。

这种态度,使得晁错在文帝时就多次上书说“吴王于古法当诛”,现在景帝上位,自然不必多说,直接搞就是了,刘濞也不是傻子,景帝一上位,他也蠢蠢欲动了。

可单凭一个吴国,是刚不过汉朝的,还得多找点盟友,那些同样被削藩策盯上或者已经被削的诸侯自然是首选,比如楚王刘戊,在薄太后丧期间饮酒作乐,被削了一个郡;赵王刘遂被削去一个郡;胶西王刘昂被削减六个县,都是苦主,很快就跟刘濞联合。

还有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和胶东王刘雄渠,这三位是刘昂的兄弟,造反也要一起上嘛,所以七国组成联军,一起反叛汉朝。

七国联军声势非常浩大,仅吴国就征调了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男丁,多达二十余万人,汉朝中央震动,对汉景帝削藩非常不满。

关键时刻,削藩建议的提出者晁错建议汉景帝亲征,他留守长安,汉景帝想了想,把晁错砍了,一来可以让七国的“诛晁错,清君侧”旗号落空;二来可以平息大臣们的反对情绪;三来可以掩盖自己残杀亲戚的残忍,真可谓万全之策。

这个后果晁错不知道预料到没有,反正他爹是预料到了,晁错上削藩策的时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晁父这番话后十余天,晁错被杀,大臣立马归心,七国联军造反也没了合法性,皇帝的帝王权术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另一方面,从叛乱一开始,汉景帝派兵就井井有条,“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复召窦婴,拜为大将军,使屯荥阳监齐、赵兵。”

从后来的战事进展可以看出,这波人事安排非常正确,声势浩大的叛军三个月就被解决了,汉景帝杀晁错不过是自己搞诸侯的借口罢了,他准备的非常充分。

在汉军和梁军(汉景帝弟弟梁王的军队)联合打击下,叛军迅速崩溃,七王也迎来了造反失败者应有的命运——死亡。

吴王刘濞战败后逃往东越,被东越人杀死,首级送往长安,吴国废除。

楚王刘戊在刘濞死后自杀,楚军降汉,楚国保留,刘戊被葬进楚王陵。

赵王刘遂在吴楚败亡后固守邯郸,直到被汉军水淹破城,刘遂自杀,赵国废除。

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没有进攻汉朝,而是去打他们的另一个兄弟齐王刘将闾。五人都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封地都是从原来齐地分出来的,可五兄弟打得挺欢,最终四王被汉军击破,刘辟光,刘贤,刘雄渠兵败被杀,刘昂自杀,四国全被废除。


平沙趣说历史


西汉七王叛乱。结果是他杀和自杀。干这项造逆的大事,首先要有"视死如归”或成事后人上人的血性和野心。

吴王刘濞,蓄谋日久,拳养亡命游侠,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兵强国富。更兼王太子死在皇太子棋盘之下,怀恨日久。又闻朝庭削藩割罚诸侯土地,及至削自己的豫章郡和会稽二郡。大为恼怒。便借口"清君侧,诛晁错"而倡议造反,得到其他六王响应。于是叛乱开始。

楚王刘戊,因在国丧期间不遵汉仪,肆意淫乱后宫,饮酒作乐,因此被朝廷削去东海郡。

赵王遂,削去河间郡。

胶西王刘卬,卖官违法,削去六县。

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国联合造反。

汉朝廷派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进攻吴楚主力;派郦寄进攻赵国;栾布平定齐国;窦婴屯兵荥阳,策应各路人马;粱孝王坚守梁国,派张羽韩安国等奋战,死死拖住吴楚主力,使其不能逼近荥阳,关中。

三个月后。吴楚等溃败。

吴王溃走东越,东越杀吴王刘濞,割头装匣送给朝廷。

楚王刘戊,兵败,自杀。

胶西王刘卬,谢罪后自杀。

胶东王刘辟光,自杀。

济南王刘雄渠,自杀。

淄川王 刘贤,自杀。

叛乱祸国殃民,罪有应得!





劉一千五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七国之乱虽然声势浩大,看起来汉朝的半壁江山都炸锅了,实际上对于汉朝的统治并没有很大的威胁。

首先造反的七国遍布河北、山东、江浙,无法第一时间聚成一股绳,非常容易被朝廷军队各个击破。他们聚起来或许能和朝廷军队打一打,但是分散开来绝对不是朝廷军队的对手。


其次不得民心,造反的虽然有七个国家,但是在汉王朝的诸侯国里仍然不占多数,大部分诸侯王选择了两不相帮,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朝廷的支持者。

再者战略决策上有误,七国决定造反后,就应该集结所有力量直扑关中,但是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三王在那跟齐国杠上了,死战数月,吴楚联军也选择先打梁国。只有赵国一国选择直接攻击中央政权,但是孤掌难鸣。这样一来给了朝廷充足的反应时间去集结军队,造反诸国却拼了个死伤惨重,被周亚夫一击击溃。



七个自以为是的人抱团造反,结果水平不到位被朝廷给收拾了。

吴王刘濞战败后带着数千亲兵连夜逃窜,路过东越王的地界,东越王要出来犒军,吴王刘濞大大方方的接受了,结果被东越王一枪刺死,拿着他的人头去邀功了。楚王在军队溃败后自杀而亡。

在齐国,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久攻不下,汉军进逼他们就退了。胶西王降汉被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被汉朝传檄而定,三王被杀。

坚持到最后的是赵王刘遂,吴楚兵败,山东四王也纷纷被杀,刘遂死守邯郸,最后汉军掘水淹城,城破后刘遂被杀。


守仁读仁


所谓七国之乱,指的是汉景帝时期,因为御史大夫晁错主持“削藩”,导致分封在东方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七人叛乱,后被大将军周亚夫、梁王刘武等人平定。吴王是汉高祖二哥代王刘喜的儿子;楚王是汉高祖弟弟楚王刘交的孙子;赵王是汉高祖儿子赵王刘友的儿子;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四王都是汉高祖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都和汉景帝血缘较疏。

吴王战败后逃到丹徒,并且依附东越势力期望自保。但是汉朝政府收买了东越势力,东越酋长就把刘濞骗出来,在酒宴上刺杀了他。楚王在吴楚联军战败时即自杀而亡。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当时在围攻齐国都城临淄,被栾布、曹襄等人打败,四王撤回国都投降,胶西王自杀,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被处死。而齐王刘将闾也因为曾与四国暗中勾结,畏罪自杀而死。

还有一个济北王刘志,也是齐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等人的兄弟,都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当初本来也想响应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四王造反,但却开始就被自己的郎中令劫持。在七国之乱平定后又主动认罪,所以被赦免一死,还被改封为淄川王。


林屋公子


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陕西多叛乱。

1、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2、明末西安人张献忠,屠川作《七杀诗》: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清末入川的,只有张献忠一批人马,和吴三桂所部清军。

吴三桂虽然降清,但却是“复君父之仇”(崇祯死于李自成),誓对南明政权“不忍一矢相加遗”。

张献忠试图“坚壁清野”倒是极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