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絢爛之後的姜氏齊國

導語:煙花綻放的時候有多美,它落寞之後,就會有多麼悲涼。春秋時期的齊國,就是這樣一個綻放於歷史中的美麗煙花。當我們看到他們綻放的耀眼奪目,不要忘了,那落寞時候的灰燼,更值得人們去深思。

名臣、名廚、明君,一場無疾而終的封禪

東海之濱,有古老而神秘的齊國。渭水垂釣的姜太公,不僅釣到了文王,釣到了功業,也為子孫後代,爭取到了一塊廣闊的土地。

在西周之時,國家對於領土的控制,並不像現在想象的那般,有著嚴格的界限。點狀的城郭,加上以城郭為中心,輻射出來的村莊,成為各個國家的勢力範圍。有些時候,這些國家的子民,尤其是邊緣的子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算哪國的人。

姜尚來到了齊國這個地方,而在這裡,生活著東夷人的後裔。戰爭毫無懸念的開始,然後,毫無懸念的結束。姜太公是一個善於打仗,也善於理民的人。戰爭讓姜太公在東邊的齊國站穩腳跟,而理民,讓齊國有了自己法律上的疆域。

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煙花絢爛之後的姜氏齊國

姜太公釣魚

先祖創造了基業,傳到了齊桓公的手中,讓齊國達到第一個巔峰。

這是歷史上最完美的君臣陣容,公子小白當上君王,鮑叔牙和管仲,成為齊桓公最得意的左膀右臂。完美的君臣陣容,讓齊國九合諸侯,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只可惜,人是會老的,也是會變的。年輕的公子小白也變成了老年的齊桓公。他已經佔到了人生的巔峰。於是,他把目光,放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巨大功績之上。這就是封禪泰山。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禪泰山的人,是偉大的秦始皇嬴政。但在嬴政之前的四百多年,齊桓公也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齊桓公到底有沒有資格封禪泰山呢?

如果把他和後來的秦始皇、漢武帝相比,齊桓公頂多算是一個地方霸主。但一連串的勝利以及當時無人能及的榮光,讓齊桓公自信滿滿,他對於自己的功績,做了一個載入史冊的總結:

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

沒有哪個國家,那個君主可以有自己的豐功偉績。而在齊桓公眼中,即使是他手下的第一功臣管仲,也已經無法阻止自己偉大的理想。

始終保持冷靜的管仲,終於看到了齊國的危機。齊桓公已經不再是那個雄才大略,禮賢下士的開明君王,管仲的話,再也沒有原來的力量。

煙花絢爛之後的姜氏齊國

名相管仲

當歷史上記載了,管仲力諫,齊桓公依然不聽的時候。我想,齊桓公管仲這對王牌君臣陣容,終於出現了裂痕。當裂痕出現,一個新人出現在齊桓公的面前。

這是一個廚子。一個富有創造力而且野心勃勃又殘忍無比的廚子。他叫易牙,在野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小故事。

已經功成名就的齊桓公,他開始尋求享樂,嚐遍山珍海味。在一次君臣交談中,齊桓公說道:“自己唯獨沒有吃過人肉。”我不知道當時齊桓公到底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也許只是一次玩笑。但令人恐懼的事情在第二天發生了。易牙居然煮了自己還在襁褓中的孩子,獻給齊桓公。

歷史在這個節點上,似乎有了一點相似之處。許多年後,魏國的名將樂羊,也曾經吃過用自己兒子的肉做成的湯。當這件事傳到魏文侯的耳朵裡,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於是重賞樂羊卻疏遠了他。魏文侯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底線,因此,他做出了自己的取捨。而對於齊桓公而言,似乎忘記了“虎毒不食子”的俗語,也沒有想到,連自己親兒子都能殺死的人,該有多麼可怕的破壞力。

這段毛骨悚然的故事,我希望是假的。但易牙的廚藝,卻是真的。晚年的齊桓公變得有些遲鈍而反覆無常。他似乎也明白易牙不是管仲,也不可能成為管仲。在戰國策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能說出這段話的齊桓公,或許還並不太昏庸,他的頭腦裡依然保持足夠的清醒。也許是因為易牙的廚藝真的非常好,亦或者齊桓公已經不在有雄心壯志,他在一瞬間,把這種想法拋到九霄雲外。讓齊桓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認為後世才會有人因此而亡國,在他這一世,已經出現。

於是,一次名不副實的封禪計劃,在一個很意外的原因中,無疾而終。和封禪大業一起無疾而終的,是管仲和齊桓公的君臣關係。而這個時候的易牙,成為齊國新的權臣。

煙花絢爛之後的姜氏齊國

齊國疆域

一代明君的凋零,數十年動亂的延續

關於齊桓公的結局,我必須說一下。管仲死後,齊桓公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終於有一天,他病倒了。病倒之後的齊桓公,終於看到了那個聽話又貼心的易牙,露出了他隱藏已久的獠牙。易牙並沒有弒君,而是選擇了一個更加殘忍,更加令人絕望的方式,對待這個曾經的主人。

這個方式叫做砌牆。面對著已經病危,無法出門的齊桓公,易牙開始在齊桓公住所周圍砌牆,這是一個根本沒有門的牆,把齊桓公完全封死在裡面。而嚐遍天下美味佳餚的齊桓公,他最後的歲月,只是從一個小小的洞中,得到一些殘羹剩飯而已。

很顯然,易牙並不想過多的浪費糧食。很快,連殘羹剩飯都沒有了,於是,齊桓公就死了。這種死,死的無聲無息,沒有人去看望他,沒有人在乎他,更沒有人去為他收屍,整整六十七天。

齊桓公的屍體滿滿腐爛,已經無法看清楚原來的容顏,大量的蛆中從他的屍體中爬了出來,慢慢爬出囚禁他的那堵牆。或許,這些蛆蟲要比其他人更早知道齊桓公的死訊。而更大的可能是,人們根本沒有心思去理睬這個已經過氣的君主。

齊桓公的後人,這時候,究竟在幹什麼呢?

我們還得從齊桓公的私生活說起。

煙花絢爛之後的姜氏齊國

齊桓公

孔夫子曾經說過:“食色,性也”。齊桓公似乎成為這句話的最佳代言人。孔子很實在的說出了,吃飯和交合,是人的天性。但君子和聖人會把這些事情處理的很合理。顯然,齊桓公是一個無法管住自己慾望的人,無論是食還是色,都無法管住。

在歷史記載上,齊桓公有三個夫人,王姬、徐姬和蔡姬。奇怪的是,這三個夫人的肚子,都非常不爭氣,全都沒有孩子,不是沒有兒子,而是兒子女兒都不曾為齊桓公生出來。這不是三個夫人的毛病,而是齊桓公自身的毛病。

齊桓公的身子沒問題,慾望卻很強,而且,這個人私生活一場荒淫,史料只記載了兩個字,“好內”,這兩個字的意思是,喜歡泡妹子,他除了三個正牌夫人以外,還有六個小老婆,這六個小老婆非常給力的生了六個公子。除了法定繼承人的公子昭以外,其他五個人都在齊國有了自己的勢力。

在私生活方面的荒唐,讓齊國面臨了更加麻煩的問題。正牌夫人沒有兒子,這就意味著齊桓公缺少嫡系正統的接班人,六個兒子全部都是庶出。而齊桓公最後的日子,根本沒有任何機會,為自己的接班人考慮什麼事情。於是幾個兒子根本顧不上為老爹收屍,忙著爭奪齊國的君主。

而後面的事,再次向著更加荒謬的方向,義無反顧的走去。

煙花絢爛之後的姜氏齊國

齊國老刀幣(摘自中華古玩網)

史無前例的繼承人選擇

齊桓公死後,整個齊國權力出現可怕的真空。於是,在齊國上演了血腥荒誕的一幕。這種荒誕,足足延續了五代君王,波及到六個君王。

注意,這裡說的,是五代君王,而不是五代人。因為這時候齊國政權的混亂達到史無前例的地步,齊桓公的五個兒子,變成了五個奪位的狂魔,於是,齊桓公五個兒子,開始了一場淘汰賽。

首先出場的是衛姬的兒子無詭。他是易牙一手捧起的繼承人,而真正的繼承人孝公昭,被迫跑到宋國,帶兵殺回齊國,於是,僅僅當了三個月君王的無詭,成為這場淘汰賽中第一個出局的人,甚至連諡號都沒有獲得。

知道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齊國的故事,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軌跡上行駛。權臣私立君主,正牌繼承人鐵腕平叛,整個齊國終於看到了一線中興的曙光。如果按照正常的劇本描寫,齊國完全可以穩定的發展。但意外接踵而至。

幾年後,齊孝公死了,他的兒子成為王位的繼承人。順理成章的事情,在齊國變得不再合理。這時候,第二個出場的齊國公子開始大顯身手。他是齊桓公夫人葛贏得兒子,名叫姜潘。他是孝公的弟弟,齊桓公的兒子,太子的叔父,然後,他直接幹掉了太子。成為了齊昭王。

從齊昭王開始,他帶了一個很壞的頭,從此之後,其他幾個蠢蠢欲動的大人物們,開始了自己的選擇。蒼天饒過誰?當齊昭公美滋滋的坐上齊國君主的寶座之時。危險慢慢向他靠近。

於是,後來的故事,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般。

齊昭公死了,他的兒子,被他的弟弟,齊桓公的另一個兒子姜商人幹掉。商人的母親,名叫密姬。這就是齊懿公。

然後,輪迴還在繼續齊懿公被臣子所殺,而他的兒子,被齊國人廢黜。接任齊國君主的,又是齊桓公的兒子。

這個人名叫姜元,他的母親是齊桓公的另一個小妾,衛姬。

歷史上,對這件事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桓公十有餘子,要其後立者五人:無詭立三月死,無諡;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

煙花絢爛之後的姜氏齊國

齊國

於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王位繼承出現了。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兄終弟及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但像是齊國這樣,齊桓公以及他的五個兒子,全都當場了齊國的君主,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種十餘年的荒誕,讓齊桓公時期積攢下來的國力、財富、威信全都消失一空,整個齊國就像是煙花一般,炫美無比,但落在地上的灰燼,又是無比的枯槁悲涼。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古人似乎已經把所有的事情看透,已經答出了一份絕佳的滿分試卷,甚至把答案都告訴後來人。但對於齊桓公來說,似乎毫無用處,抄都沒有抄出滿分。

當煙花,還是當松柏?如果讓齊桓公再次做出選擇,不知道齊桓公又該如何抉擇。或許,齊桓公真的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也許他真的想要創出一番豐功偉績。但當齊桓公被眼前煙花絢爛所迷惑,忘記去思考絢爛背後的那些灰燼,一切危機都會悄然靠近,像一條飢餓的蟒蛇,毫不遲疑的吞噬曾經的輝煌和美好,最終,什麼也沒有剩下。

齊桓公之後,齊國就不再是那個氣壯山河的強大國度,姜氏也不再是姜太公時候積極進取的姜氏。也許,從這一刻起,姜氏齊國已經名存實亡。

後記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中有太多的悲劇,都應證了那句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合上歷史書卷,我有些疑惑,明明有許多人用生命甚至是一個國家的衰亡,來孜孜不倦的證明這些道理。但後來的人,依然前仆後繼的跳下這個坑。也許,我們能從莊子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求無涯,則怠矣。”

歷史的盡頭,沒有人知道,但人生的盡頭,卻可以去估計。人們總想抓住所有的一切,總想獲得永恆而讓自己沒有遺憾。而當個人的慾望戰勝了對歷史的責任。人們就會走上一個悲劇性的輪迴。齊桓公的錯誤,將在更多人身上應證。當他肩負起責任,他是一個偉人,當他扔掉責任,他就會落入悲哀的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