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货愈发自信,中国企业的活力也更足了。这种活力集中表现在跨国并购上,比如海尔并购GE家电,吉利并购沃尔沃。但民族企业在海外的冒险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华为在美国市场磕磕绊绊,中兴曾经遭遇到的打压一样。

首钢在秘鲁的投资曾经遭遇了滑铁卢

而首钢对秘鲁铁矿的投资则属于中国企业比较早的海外冒险行为,1992年首钢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98.4%的股权。本来想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是首钢显然被银行高额贷款捆住了手脚,而比利息更催命的是三四月份秘鲁矿业工会为了改善劳资关系而引发示威罢工,来自南半球的秋后算账破坏力惊人,粗略统计光2004年的罢工事件就给首钢秘铁带来了超过5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本来首钢认为这是秘鲁铁矿被收购前从私有到国有所带来的裙带关系的后遗症,所以收购后首钢方面派出了大量中方人员出任秘铁各关键岗位,最多时候中方管理人员达到了180多人,但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加重了秘铁的各种经营问题,痛定思痛后,首钢才意识到本土化经营的重要性,中方管理人员的人数也回落到了20人左右。

试想首钢在当时拥有一个强大的总部,并且集团的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仍然在进入秘鲁后遭遇了巨大挫折,假如说首钢当时总部业务停滞,全球钢铁市场被看衰,那它在秘鲁的遭遇是不是会变得惨不忍睹,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是首钢领导你会怎么办,是不是觉得难以想象,那么下面这个例子会告诉你如何应对

刘备对巴蜀的并购遇到了大危机

历史上刘备在夷陵之战后面临着跟首钢类似的局面,或者说更糟糕,因为在首钢假设中的糟糕情况他都没躲过去,假设外的恶心剧情他又全部触发了。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如果说将刘备集团的蜀汉当做一个公司,那么赤壁之战后才真正买地买楼的刘备集团就应该是一家总部在荆州的楚地公司,它借着法正张松之谋从荆入川可以算得上是一起标志性的并购事件。

经过并购后的刘备集团朝气蓬勃的施展拳脚,这边刘备统管的蜀地公司拿汉中上庸,那边关羽分管的楚地公司威胁市场领头羊曹魏的襄阳樊城,眼看要坐二望一,没想到第三种势力孙权的东吴偷偷进入荆楚市场。当时刘备集团精力都花在了对外扩张投资上面,反而自己起家的市场被竞争者偷袭,一来二去,刘备集团的荆楚公司破产,这就意味着总部业务告停的刘备只能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把新收购的蜀地当做公司主体。恶劣条件一“总公司原有的市场和业务被迫放弃”达成。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刘备起家的荆州

元气大伤的刘备重新注册了“汉”这个经典企业名,为了区别于知名度更高的前辈,后人称这个丢了自己老家的汉为蜀汉。为了夺回曾经的地盘,蜀汉发起了夷陵之战,可惜愿望美好现实骨感,曾经的市场没抢回来,反而让对手陆逊借着夷陵之战的火烧连营成为了《三国志》唯二的单独成传的人臣。此时的蜀汉,南有少数民族之乱,北有曹魏虎视眈眈,内有旧人不服新人的苗头,外有孙吴连胜之军的危险,也就是凭着一口气在吊着,恶劣条件二“市场前景被看衰”达成。

更糟心的是蜀汉作为一家小事务所起家的公司,其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创业核心团队这几年已经陆续开始凋零,因为孙吴的背刺,关羽败亡,因为性格恶劣,张飞被部将所害,法正、黄忠刚拿下夏侯渊就病逝在了蜀中,刘封、孟达因为救援关羽上的龌龊一个赐死一个投降这些都是夷陵战前所熟知的情况。而夷陵战后,除了上面说的大董事,像张南、傅彤、冯习、沙摩柯这样武职中层以及马良这样的文职人才储备,悉数阵亡,刘备入川前就已经是蜀地重要人物的黄权投降曹魏,甚至连刘备这个董事长也卧床不起,最终上演了一出名传千古的白帝托孤。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此时的蜀汉创始团队大面积倒下,中层人才储备提前凋零,而且上述人中除了黄权法正孟达属于刘备入川前就已经在益州出仕的蜀中旧人外,其他都是刘备荆州创业的成员,而这些人相对于并购前本就在蜀地刘璋团队的人来说都是外来的新人,这就在蜀汉的组织架构上形成了一个矛盾,新人根基薄弱却占据了关键岗位,旧人势力庞大却处于被领导的位置。这种矛盾在刘备丢掉荆州基地,夷陵之战败光老本后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新人实力削弱更加明显,恶劣条件三“并购后重组不畅,并购方影响力衰退,被并购方可能卷土重来”达成。

而且蜀汉这个公司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它的前身大汉历史底蕴深厚,刘备借着振兴百年老字号的旗帜获得了一批拥趸,如今他想延续危在旦夕的蜀汉也必须坚持这个特色,但问题最有资格复兴汉室的刘禅能力虽然并不没有常人认为的那么不堪,但此时仅有16岁,且未经过汉末战场考验的儿子是否能够在危急时刻团结起两派分立的蜀汉仍旧是个问题,于是恶劣条件四“继承人年轻没经验,却要被迫挑起担子”达成。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并购后新旧矛盾剧烈,是蜀汉和首钢都遇到的困境,而后刘备失去荆州,夷陵战后市场看衰,作为领导层的新人一派人才凋零,自己天不假年接班人缺乏足够经验,这都是摆在蜀汉前面新增加的难度。

李严的特殊身份在《蜀科》的编纂中初现功效

面对这种四面楚歌的景象刘备的应对都浓缩到了白帝托孤的场景里面。更具体点来说的话是浓缩到了一句话中。

没错,这句话正是他对诸葛亮所说的托孤语:“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里面的其指的是刘禅,对白帝托孤事件进行分析的人有许许多多,着眼点往往也是这句话,有说认为刘备是试探诸葛亮,充分彰显了其厚黑的一面,论据往往是托孤的对象还有一人,就是以中都护身份同受顾命的李严。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但李严其人的身份相对复杂,作为荆州人他是刘表时期的秭归县令,曹操南下时,他因为秭归靠近蜀地,又不愿意降曹就入川投奔了刘璋。而一向不能人尽其才的刘璋倒是愿意信任李严,不仅让他出任益州治所成都的县令,而且在刘备发起进攻后,还命李严代为护军率军在绵竹防守。

此时距离李严入川已经有五年了,可以说是经过考验的蜀中要员了,可惜刘璋还是看走了眼,李严在绵竹不但没有延缓刘备的攻势,反而率军向刘备投降,从此以后在蜀地新政权中平步青云。而李严在蜀汉阵营的特殊性就体现在他虽然是蜀中旧人但却是从荆州而来,对同样来自荆州的刘备集团有好感,而对旧人来说李严虽然来得不久但相比于征服者刘备来说更能站在旧人的角度考虑。

刘备后来也熟练运用了李严这种身份特点,比较典型的就是后来支撑起蜀汉司法体系的《蜀科》的编纂,编纂小组共有五人诸葛亮、伊籍都是根红苗正的新人,而法正虽然之前在刘璋麾下,但作为刘备定蜀一号功臣自然更接近新人,那么问题来了你编写律法没有旧人代表,就像并购以后新公司制定计划时没有旧公司代表一样,这会使得数量庞大的旧人安全感缺失,从而使日常工作难以推进。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刘备特意命令刘巴加入编纂组,刘巴的身份和李严类似,他是在赤壁之战后入蜀的荆州人,也能得到旧人的信任,刘备用他既是因为刘巴有才,另外也是出于安旧人心的考虑。但刘巴有名士之风,世人说他简朴清高,少有交游,这样的人没有乱政的风险,却也不会完全按着刘备的意思行事,毕竟当年刘巴为了躲避刘备先投曹操,再转交州,最后回北方的路上被刘璋征用,万万没想到,刘备和他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灭了刘璋,收了刘巴,两人再次站到了一个屋檐下面,虽说刘巴有历史遗留问题,但这样也更能让旧人们放心。但是问题来了,刘备还缺一个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暗桩来影响旧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严加入了编纂组,他不仅派别上属于旧人,籍贯上是荆州南阳人,而且行事上积极向刘备表忠心在犍为太守任上屡有军功,所以他成为了在编纂组内居中协调最为合适的人物。他具有安稳旧人心,协调新旧矛盾的特殊作用

新旧派别的问题是关乎蜀汉存亡的大问题

因为在夷陵战后的困境中,有些恶劣条件会迅速置蜀汉于死地,有些则不会。比如说就在眼前的孙吴大军,其实刘备认为孙吴不会在夷陵之后扩大战争,因为陆逊虽然赢得漂亮,但逃亡的蜀汉军队在白帝城附近汇合,等到赵云援军赶到后永安附近蜀军已经超过两万,足以扼险而守,而东吴即将面临北方来的威胁,甚至刘备还利用曹丕打算大举伐吴的机会写信威胁陆逊。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了刘备寄给陆逊的信:“贼(指魏军)今已在江汉,吾将复东南,将军谓其能然否?”陆逊的应对是:“但恐军新破,疮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虽然陆逊一眼看穿了刘备不可能有余力东犯,但刘备也从这次书信试探中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你陆逊说我刚失败,应该首先弥补损失,而不是花时间再兴战争,这也意味你虽然看出来我没有开战打算,但也让我也知道了你不会扩继续扩大战争。而后来北强南弱的形势也要求吴蜀从对手变成盟友,共同对抗曹魏。

既然夷陵之战没能要回荆州,大环境又要求连吴抗魏,那么蜀汉最大的威胁就不会来自东面,而且孙吴战胜蜀汉后,气势大涨,终曹丕一生都奉行先吴后蜀的标准,三次亲征东吴就足以表明态度,这也给了蜀汉缓冲的时间。

所以在外部威胁较小的情况下,内部滋生的矛盾才是杀人诛心的利器。而刘备最后托孤为得就是解决新人和旧人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要确保新人一派占据领导地位,二是让旧人能够恪守本分的帮助新人共同施政。新人更弱了,却依然是领导,这无疑会令旧人不满,因此提拔一个旧人作为代表进入董事局是迫切需要的,之前编纂《蜀科》的经验被刘备继续套用,这也正是李严同受顾命的原因。这个套路就如同当年阿里收购优酷土豆后,优酷土豆的CEO古永锵仍然在这个岗位上留任一样。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但问题是一年后,曾经的老板古永锵接受了身份转换,从优酷土豆董事长兼CEO的岗位卸任,转任阿里大文娱产业基金的负责人。而李严固然之前态度良好,但是在接受顾命成为人臣领袖后是否会安居诸葛亮副手,安心协调新旧矛盾,甚至在新旧之争不再剧烈以后,接受新人对他的人事调任呢?这一切都是刘备心中的疑问,而这个问号可能会因为刘备的去世愈发明显。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既是说给诸葛亮听的,也是说给李严听的

主次必须明确,刘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意识却尤其清醒,所以他才会出说出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既是说给诸葛亮听的,更是说给李严听的。当然这句话对两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按理来说,这种话有让托孤大臣产生窥探神器的可能,而这种后世鲜见的托孤措辞,在汉末魏晋时代出现的却不少,刘备之前有孙策托孤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刘备之后有东晋简文帝向桓温下的遗诏(虽然最后被王坦之截住不曾送达桓温):“少子可辅,即辅之;如不可,君自取。”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如果说简文帝是觉得桓温势大,难以统御索性破罐破摔,那么孙策和刘备真是觉得继承人才器有限吗?答案显然是不。

孙策临死前还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而《诸葛亮集》中也记载了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无论是孙策,还是刘备在托孤之际仍然觉得自己的继承人有值得表扬的一面,又怎么会真觉得他们不才,不任事呢。

可孙策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孙氏当时作为淮泗武力集团来到江东有新旧之争,刘备作为荆州武力集团来到巴蜀也带来了新旧之争,而两人都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并没有机会在死前彻底解决这个矛盾,所以他们为了传达维持新人优势这一根本政治准则的重要性,才会向身为新人阵营最出色的代表说出等同于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执政的必须是新人的话。但他们为新人树立信心不等同于期望诸葛亮们作出自取的行为,这其中的差别好比07年NBA总决赛后邓肯对着詹姆斯说未来是你的,但潜台词是好好努力,因为现在是我的,可能六七年后也是我的一样。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而“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说给李严听的,把李严抬到了高位是出于缓和新旧矛盾,拉拢旧人的需要,但这是在新人优势地位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而夷陵之后,新人实力有所下降,那么将一个原来就带兵坐镇江州拥有人望的旧人提拔到顾命重臣的高度就会有许多权力上的纷争,为了避免拉拢另一派的手法玩成了权术制衡而出现两个山头,就必须让李严这个当事人知道自己二把手的定位。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诸葛亮听来是要他贯彻刘备集团并购益州后,新人领导旧人的政治纲领,在李严听来就是刘备在告诉自己诸葛亮是托孤第一人,他甚至有权自取,假如同受顾命的自己有鼓动旧人的行为,光凭这一条诸葛亮就有资格进行处理。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为何诸葛亮在李严提议授其九锡时,不怕猜忌的回复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后来李严因为都督江州,无法对成都朝廷施加影响,就提议在益州之中划出五郡另置巴州,由自己出任刺史。本来蜀汉只有益州一州,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你李严一个旧人要求设置巴州,表面是巴蜀分治实则是要搞新旧对立,诸葛亮自然不允许。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李严也曾试探诸葛亮,劝其加九锡。九锡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王莽被西汉授九锡,后来篡汉建新;曹操被东汉授九锡,他儿子曹丕逼着汉献帝禅让;司马懿被曹魏授九锡,后来成就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种种例子不一而足,九锡似乎就是权臣篡位必备的道具。李严这种诛心之论本当成为动摇国家的谋逆之言。

但是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面对李严的诛心之论却做出了更张狂的回复:“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假如灭掉魏国,还于旧都,不要说九锡,就算是十命也没问题,为何一生审慎持重的诸葛亮会对着李严的试探做出如此不忌僭越的回复,魏晋南北朝史专家田余庆教授认为正是白帝托孤时刘备用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确定了主次名分,李严知道诸葛亮的特殊授权,如果诸葛亮过分拘泥礼制,反而会令同受顾命的李严的野心更加膨胀。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确定了主次的话背后是君臣相知的事实

更深入的探究,其实“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确定的主次名分不仅是诸葛亮主,李严次的个人名分,更确定了新人主,旧人次的派别排位。但这虽然解释了李严同受顾命却不是为了制衡诸葛亮,而只是拉拢旧人,淡化新旧矛盾的手段,那么如何解释诸葛亮拥有这样特殊的授权,难道刘备就不怕他尾大不掉吗?

有一部分人说诸葛亮并不被刘备信任,理由就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前,并没有参与太多蜀汉的重大战事,但是萧何在运筹帷幄上不如张良,冲锋陷阵上不如曹参,也不能像陈平一样诡计层出不穷,更不能像韩信那样攻城略地,横扫关东,但丝毫不耽误他成为西汉开国头号功臣,楚汉战争打了多久,萧何就在后方搞了多久内政,刘邦无论输几次会,退回关中总还有一战之力,刘邦无论耗多久,源源不断的军粮都能从关中而来,这就是萧何拿到首功的原因。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而刘备入川时,在荆州统管后方的是诸葛亮,刘备进攻汉中和东吴时,在成都统管后方的又是诸葛亮,试问一个君主会放心一个不信任的人在自己亲征的时候打理后方吗。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虽然这不是说诸葛亮不擅长带兵,只是相比于他在民政、兵政、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杰出水准他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的能力稍有不足,但这也是刘备为何将方面重任托付给他的原因。更何况诸葛亮是在南阳种田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大家是一起从无到有的创业伙伴,到白帝托孤时已经有16年之久。而刘备对外刚而不折,可以不要打黄巾拼下来的官,暴打督邮,对内可以宽仁有度,得人死力,16年的共同创业经历不仅足够看出马谡名不符实的刘备摸清诸葛亮的志向,也足够刘备用招牌的眼泪不对是仁义得到诸葛亮的死力。更何况诸葛亮自己志在匡扶汉室或者说刘备的汉室,既然现在的这个身份都能统御一州,政从己出,那么何必选择魏延、陈震、赵云等一众宿将并不认同的方式去准备北伐,压制旧人呢。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若非如此君臣相知,而诸葛亮志不在位,刘备又足够信任,否则就算像后来像北齐孝昭帝高演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直接传位给弟弟高湛一样,也没有用,因为高演的儿子高百年在高演死后没撑过3年就被高湛虐杀。

刘备入川如同企业并购,并购后所托非人就会引发公司管理层的倾轧,导致不必要的内耗,像首钢的秘铁就算有180多人组成的中方团队加盟也会发展受阻,矛盾重重,而假如托付的人才堪大用,而并购方在权力交接的时候又明确了主次之分那就会像白帝托孤后的蜀汉一样,明明是被市场普遍看衰,原有起家的市场业务被迫割舍,人才储备不够充分,接班人经验匮乏的新公司,但也可以转危为安,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并购后跨有荆益的蜀汉

当然蜀汉的新旧主次之分,并不是像首钢秘铁初期那样单纯提升中方人员在管理层的占比,而是由新人出任关键岗位,提高旧人的参与度,王平是蜀中旧人,却在后来成为汉中大将,挡住了魏国的大规模入侵,张翼也是蜀中旧人,但也能在南中叛乱时独当一面。这些都证明了诸葛亮治蜀的主次确定并没有堵塞旧人效力的通道,新旧之间有着主次共同发光发彩的景象正像首钢秘铁后来以更少的中方人员出任关键岗位,扩大当地人在企业管理的参与度的方式重回正轨一样。

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白帝托孤时刘备知人善任,思路清晰,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忠于职守,领会了刘备的托孤语。

首钢投资秘鲁铁矿的遭遇解释了为何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和李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