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投資祕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國貨愈發自信,中國企業的活力也更足了。這種活力集中表現在跨國併購上,比如海爾併購GE家電,吉利併購沃爾沃。但民族企業在海外的冒險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的,就像華為在美國市場磕磕絆絆,中興曾經遭遇到的打壓一樣。

首鋼在秘魯的投資曾經遭遇了滑鐵盧

而首鋼對秘魯鐵礦的投資則屬於中國企業比較早的海外冒險行為,1992年首鋼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秘魯鐵礦公司98.4%的股權。本來想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是首鋼顯然被銀行高額貸款捆住了手腳,而比利息更催命的是三四月份秘魯礦業工會為了改善勞資關係而引發示威罷工,來自南半球的秋後算賬破壞力驚人,粗略統計光2004年的罷工事件就給首鋼秘鐵帶來了超過500萬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本來首鋼認為這是秘魯鐵礦被收購前從私有到國有所帶來的裙帶關係的後遺症,所以收購後首鋼方面派出了大量中方人員出任秘鐵各關鍵崗位,最多時候中方管理人員達到了180多人,但效果適得其反,反而加重了秘鐵的各種經營問題,痛定思痛後,首鋼才意識到本土化經營的重要性,中方管理人員的人數也回落到了20人左右。

試想首鋼在當時擁有一個強大的總部,並且集團的市場前景被廣泛看好,仍然在進入秘魯後遭遇了巨大挫折,假如說首鋼當時總部業務停滯,全球鋼鐵市場被看衰,那它在秘魯的遭遇是不是會變得慘不忍睹,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是首鋼領導你會怎麼辦,是不是覺得難以想象,那麼下面這個例子會告訴你如何應對

劉備對巴蜀的併購遇到了大危機

歷史上劉備在夷陵之戰後面臨著跟首鋼類似的局面,或者說更糟糕,因為在首鋼假設中的糟糕情況他都沒躲過去,假設外的噁心劇情他又全部觸發了。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如果說將劉備集團的蜀漢當做一個公司,那麼赤壁之戰後才真正買地買樓的劉備集團就應該是一家總部在荊州的楚地公司,它藉著法正張松之謀從荊入川可以算得上是一起標誌性的併購事件。

經過併購後的劉備集團朝氣蓬勃的施展拳腳,這邊劉備統管的蜀地公司拿漢中上庸,那邊關羽分管的楚地公司威脅市場領頭羊曹魏的襄陽樊城,眼看要坐二望一,沒想到第三種勢力孫權的東吳偷偷進入荊楚市場。當時劉備集團精力都花在了對外擴張投資上面,反而自己起家的市場被競爭者偷襲,一來二去,劉備集團的荊楚公司破產,這就意味著總部業務告停的劉備只能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把新收購的蜀地當做公司主體。惡劣條件一“總公司原有的市場和業務被迫放棄”達成。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劉備起家的荊州

元氣大傷的劉備重新註冊了“漢”這個經典企業名,為了區別於知名度更高的前輩,後人稱這個丟了自己老家的漢為蜀漢。為了奪回曾經的地盤,蜀漢發起了夷陵之戰,可惜願望美好現實骨感,曾經的市場沒搶回來,反而讓對手陸遜藉著夷陵之戰的火燒連營成為了《三國志》唯二的單獨成傳的人臣。此時的蜀漢,南有少數民族之亂,北有曹魏虎視眈眈,內有舊人不服新人的苗頭,外有孫吳連勝之軍的危險,也就是憑著一口氣在吊著,惡劣條件二“市場前景被看衰”達成。

更糟心的是蜀漢作為一家小事務所起家的公司,其幾十年積攢下來的創業核心團隊這幾年已經陸續開始凋零,因為孫吳的背刺,關羽敗亡,因為性格惡劣,張飛被部將所害,法正、黃忠剛拿下夏侯淵就病逝在了蜀中,劉封、孟達因為救援關羽上的齷齪一個賜死一個投降這些都是夷陵戰前所熟知的情況。而夷陵戰後,除了上面說的大董事,像張南、傅彤、馮習、沙摩柯這樣武職中層以及馬良這樣的文職人才儲備,悉數陣亡,劉備入川前就已經是蜀地重要人物的黃權投降曹魏,甚至連劉備這個董事長也臥床不起,最終上演了一出名傳千古的白帝託孤。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此時的蜀漢創始團隊大面積倒下,中層人才儲備提前凋零,而且上述人中除了黃權法正孟達屬於劉備入川前就已經在益州出仕的蜀中舊人外,其他都是劉備荊州創業的成員,而這些人相對於併購前本就在蜀地劉璋團隊的人來說都是外來的新人,這就在蜀漢的組織架構上形成了一個矛盾,新人根基薄弱卻佔據了關鍵崗位,舊人勢力龐大卻處於被領導的位置。這種矛盾在劉備丟掉荊州基地,夷陵之戰敗光老本後因為佔統治地位的新人實力削弱更加明顯,惡劣條件三“併購後重組不暢,併購方影響力衰退,被併購方可能捲土重來”達成。

而且蜀漢這個公司雖然成立時間短,但它的前身大漢歷史底蘊深厚,劉備藉著振興百年老字號的旗幟獲得了一批擁躉,如今他想延續危在旦夕的蜀漢也必須堅持這個特色,但問題最有資格復興漢室的劉禪能力雖然並不沒有常人認為的那麼不堪,但此時僅有16歲,且未經過漢末戰場考驗的兒子是否能夠在危急時刻團結起兩派分立的蜀漢仍舊是個問題,於是惡劣條件四“繼承人年輕沒經驗,卻要被迫挑起擔子”達成。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併購後新舊矛盾劇烈,是蜀漢和首鋼都遇到的困境,而後劉備失去荊州,夷陵戰後市場看衰,作為領導層的新人一派人才凋零,自己天不假年接班人缺乏足夠經驗,這都是擺在蜀漢前面新增加的難度。

李嚴的特殊身份在《蜀科》的編纂中初現功效

面對這種四面楚歌的景象劉備的應對都濃縮到了白帝託孤的場景裡面。更具體點來說的話是濃縮到了一句話中。

沒錯,這句話正是他對諸葛亮所說的託孤語:“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裡面的其指的是劉禪,對白帝託孤事件進行分析的人有許許多多,著眼點往往也是這句話,有說認為劉備是試探諸葛亮,充分彰顯了其厚黑的一面,論據往往是託孤的對象還有一人,就是以中都護身份同受顧命的李嚴。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但李嚴其人的身份相對複雜,作為荊州人他是劉表時期的秭歸縣令,曹操南下時,他因為秭歸靠近蜀地,又不願意降曹就入川投奔了劉璋。而一向不能人盡其才的劉璋倒是願意信任李嚴,不僅讓他出任益州治所成都的縣令,而且在劉備發起進攻後,還命李嚴代為護軍率軍在綿竹防守。

此時距離李嚴入川已經有五年了,可以說是經過考驗的蜀中要員了,可惜劉璋還是看走了眼,李嚴在綿竹不但沒有延緩劉備的攻勢,反而率軍向劉備投降,從此以後在蜀地新政權中平步青雲。而李嚴在蜀漢陣營的特殊性就體現在他雖然是蜀中舊人但卻是從荊州而來,對同樣來自荊州的劉備集團有好感,而對舊人來說李嚴雖然來得不久但相比於徵服者劉備來說更能站在舊人的角度考慮。

劉備後來也熟練運用了李嚴這種身份特點,比較典型的就是後來支撐起蜀漢司法體系的《蜀科》的編纂,編纂小組共有五人諸葛亮、伊籍都是根紅苗正的新人,而法正雖然之前在劉璋麾下,但作為劉備定蜀一號功臣自然更接近新人,那麼問題來了你編寫律法沒有舊人代表,就像併購以後新公司制定計劃時沒有舊公司代表一樣,這會使得數量龐大的舊人安全感缺失,從而使日常工作難以推進。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劉備特意命令劉巴加入編纂組,劉巴的身份和李嚴類似,他是在赤壁之戰後入蜀的荊州人,也能得到舊人的信任,劉備用他既是因為劉巴有才,另外也是出於安舊人心的考慮。但劉巴有名士之風,世人說他簡樸清高,少有交遊,這樣的人沒有亂政的風險,卻也不會完全按著劉備的意思行事,畢竟當年劉巴為了躲避劉備先投曹操,再轉交州,最後回北方的路上被劉璋徵用,萬萬沒想到,劉備和他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滅了劉璋,收了劉巴,兩人再次站到了一個屋簷下面,雖說劉巴有歷史遺留問題,但這樣也更能讓舊人們放心。但是問題來了,劉備還缺一個用起來得心應手的暗樁來影響舊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嚴加入了編纂組,他不僅派別上屬於舊人,籍貫上是荊州南陽人,而且行事上積極向劉備表忠心在犍為太守任上屢有軍功,所以他成為了在編纂組內居中協調最為合適的人物。他具有安穩舊人心,協調新舊矛盾的特殊作用

新舊派別的問題是關乎蜀漢存亡的大問題

因為在夷陵戰後的困境中,有些惡劣條件會迅速置蜀漢於死地,有些則不會。比如說就在眼前的孫吳大軍,其實劉備認為孫吳不會在夷陵之後擴大戰爭,因為陸遜雖然贏得漂亮,但逃亡的蜀漢軍隊在白帝城附近匯合,等到趙雲援軍趕到後永安附近蜀軍已經超過兩萬,足以扼險而守,而東吳即將面臨北方來的威脅,甚至劉備還利用曹丕打算大舉伐吳的機會寫信威脅陸遜。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了劉備寄給陸遜的信:“賊(指魏軍)今已在江漢,吾將復東南,將軍謂其能然否?”陸遜的應對是:“但恐軍新破,瘡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雖然陸遜一眼看穿了劉備不可能有餘力東犯,但劉備也從這次書信試探中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你陸遜說我剛失敗,應該首先彌補損失,而不是花時間再興戰爭,這也意味你雖然看出來我沒有開戰打算,但也讓我也知道了你不會擴繼續擴大戰爭。而後來北強南弱的形勢也要求吳蜀從對手變成盟友,共同對抗曹魏。

既然夷陵之戰沒能要回荊州,大環境又要求連吳抗魏,那麼蜀漢最大的威脅就不會來自東面,而且孫吳戰勝蜀漢後,氣勢大漲,終曹丕一生都奉行先吳後蜀的標準,三次親征東吳就足以表明態度,這也給了蜀漢緩衝的時間。

所以在外部威脅較小的情況下,內部滋生的矛盾才是殺人誅心的利器。而劉備最後託孤為得就是解決新人和舊人之間的矛盾,解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要確保新人一派佔據領導地位,二是讓舊人能夠恪守本分的幫助新人共同施政。新人更弱了,卻依然是領導,這無疑會令舊人不滿,因此提拔一箇舊人作為代表進入董事局是迫切需要的,之前編纂《蜀科》的經驗被劉備繼續套用,這也正是李嚴同受顧命的原因。這個套路就如同當年阿里收購優酷土豆後,優酷土豆的CEO古永鏘仍然在這個崗位上留任一樣。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但問題是一年後,曾經的老闆古永鏘接受了身份轉換,從優酷土豆董事長兼CEO的崗位卸任,轉任阿里大文娛產業基金的負責人。而李嚴固然之前態度良好,但是在接受顧命成為人臣領袖後是否會安居諸葛亮副手,安心協調新舊矛盾,甚至在新舊之爭不再劇烈以後,接受新人對他的人事調任呢?這一切都是劉備心中的疑問,而這個問號可能會因為劉備的去世愈發明顯。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既是說給諸葛亮聽的,也是說給李嚴聽的

主次必須明確,劉備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意識卻尤其清醒,所以他才會出說出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既是說給諸葛亮聽的,更是說給李嚴聽的。當然這句話對兩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按理來說,這種話有讓託孤大臣產生窺探神器的可能,而這種後世鮮見的託孤措辭,在漢末魏晉時代出現的卻不少,劉備之前有孫策託孤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劉備之後有東晉簡文帝向桓溫下的遺詔(雖然最後被王坦之截住不曾送達桓溫):“少子可輔,即輔之;如不可,君自取。”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如果說簡文帝是覺得桓溫勢大,難以統御索性破罐破摔,那麼孫策和劉備真是覺得繼承人才器有限嗎?答案顯然是不。

孫策臨死前還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於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而《諸葛亮集》中也記載了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無論是孫策,還是劉備在託孤之際仍然覺得自己的繼承人有值得表揚的一面,又怎麼會真覺得他們不才,不任事呢。

可孫策劉備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孫氏當時作為淮泗武力集團來到江東有新舊之爭,劉備作為荊州武力集團來到巴蜀也帶來了新舊之爭,而兩人都是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並沒有機會在死前徹底解決這個矛盾,所以他們為了傳達維持新人優勢這一根本政治準則的重要性,才會向身為新人陣營最出色的代表說出等同於不論形勢如何變化,執政的必須是新人的話。但他們為新人樹立信心不等同於期望諸葛亮們作出自取的行為,這其中的差別好比07年NBA總決賽後鄧肯對著詹姆斯說未來是你的,但潛臺詞是好好努力,因為現在是我的,可能六七年後也是我的一樣。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而“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說給李嚴聽的,把李嚴抬到了高位是出於緩和新舊矛盾,拉攏舊人的需要,但這是在新人優勢地位不受影響的前提下。而夷陵之後,新人實力有所下降,那麼將一個原來就帶兵坐鎮江州擁有人望的舊人提拔到顧命重臣的高度就會有許多權力上的紛爭,為了避免拉攏另一派的手法玩成了權術制衡而出現兩個山頭,就必須讓李嚴這個當事人知道自己二把手的定位。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諸葛亮聽來是要他貫徹劉備集團併購益州後,新人領導舊人的政治綱領,在李嚴聽來就是劉備在告訴自己諸葛亮是託孤第一人,他甚至有權自取,假如同受顧命的自己有鼓動舊人的行為,光憑這一條諸葛亮就有資格進行處理。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為何諸葛亮在李嚴提議授其九錫時,不怕猜忌的回覆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

後來李嚴因為都督江州,無法對成都朝廷施加影響,就提議在益州之中劃出五郡另置巴州,由自己出任刺史。本來蜀漢只有益州一州,丞相諸葛亮兼任益州牧,你李嚴一箇舊人要求設置巴州,表面是巴蜀分治實則是要搞新舊對立,諸葛亮自然不允許。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李嚴也曾試探諸葛亮,勸其加九錫。九錫這個詞是不是很熟悉,王莽被西漢授九錫,後來篡漢建新;曹操被東漢授九錫,他兒子曹丕逼著漢獻帝禪讓;司馬懿被曹魏授九錫,後來成就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種種例子不一而足,九錫似乎就是權臣篡位必備的道具。李嚴這種誅心之論本當成為動搖國家的謀逆之言。

但是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面對李嚴的誅心之論卻做出了更張狂的回覆:“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假如滅掉魏國,還於舊都,不要說九錫,就算是十命也沒問題,為何一生審慎持重的諸葛亮會對著李嚴的試探做出如此不忌僭越的回覆,魏晉南北朝史專家田餘慶教授認為正是白帝託孤時劉備用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確定了主次名分,李嚴知道諸葛亮的特殊授權,如果諸葛亮過分拘泥禮制,反而會令同受顧命的李嚴的野心更加膨脹。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確定了主次的話背後是君臣相知的事實

更深入的探究,其實“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確定的主次名分不僅是諸葛亮主,李嚴次的個人名分,更確定了新人主,舊人次的派別排位。但這雖然解釋了李嚴同受顧命卻不是為了制衡諸葛亮,而只是拉攏舊人,淡化新舊矛盾的手段,那麼如何解釋諸葛亮擁有這樣特殊的授權,難道劉備就不怕他尾大不掉嗎?

有一部分人說諸葛亮並不被劉備信任,理由就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前,並沒有參與太多蜀漢的重大戰事,但是蕭何在運籌帷幄上不如張良,衝鋒陷陣上不如曹參,也不能像陳平一樣詭計層出不窮,更不能像韓信那樣攻城略地,橫掃關東,但絲毫不耽誤他成為西漢開國頭號功臣,楚漢戰爭打了多久,蕭何就在後方搞了多久內政,劉邦無論輸幾次會,退回關中總還有一戰之力,劉邦無論耗多久,源源不斷的軍糧都能從關中而來,這就是蕭何拿到首功的原因。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而劉備入川時,在荊州統管後方的是諸葛亮,劉備進攻漢中和東吳時,在成都統管後方的又是諸葛亮,試問一個君主會放心一個不信任的人在自己親征的時候打理後方嗎。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寫道: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雖然這不是說諸葛亮不擅長帶兵,只是相比於他在民政、兵政、處理民族關係上的傑出水準他在戰場上出奇制勝的能力稍有不足,但這也是劉備為何將方面重任託付給他的原因。更何況諸葛亮是在南陽種田時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大家是一起從無到有的創業夥伴,到白帝託孤時已經有16年之久。而劉備對外剛而不折,可以不要打黃巾拼下來的官,暴打督郵,對內可以寬仁有度,得人死力,16年的共同創業經歷不僅足夠看出馬謖名不符實的劉備摸清諸葛亮的志向,也足夠劉備用招牌的眼淚不對是仁義得到諸葛亮的死力。更何況諸葛亮自己志在匡扶漢室或者說劉備的漢室,既然現在的這個身份都能統御一州,政從己出,那麼何必選擇魏延、陳震、趙雲等一眾宿將並不認同的方式去準備北伐,壓制舊人呢。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若非如此君臣相知,而諸葛亮志不在位,劉備又足夠信任,否則就算像後來像北齊孝昭帝高演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性命直接傳位給弟弟高湛一樣,也沒有用,因為高演的兒子高百年在高演死後沒撐過3年就被高湛虐殺。

劉備入川如同企業併購,併購後所託非人就會引發公司管理層的傾軋,導致不必要的內耗,像首鋼的秘鐵就算有180多人組成的中方團隊加盟也會發展受阻,矛盾重重,而假如託付的人才堪大用,而併購方在權力交接的時候又明確了主次之分那就會像白帝託孤後的蜀漢一樣,明明是被市場普遍看衰,原有起家的市場業務被迫割捨,人才儲備不夠充分,接班人經驗匱乏的新公司,但也可以轉危為安,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併購後跨有荊益的蜀漢

當然蜀漢的新舊主次之分,並不是像首鋼秘鐵初期那樣單純提升中方人員在管理層的佔比,而是由新人出任關鍵崗位,提高舊人的參與度,王平是蜀中舊人,卻在後來成為漢中大將,擋住了魏國的大規模入侵,張翼也是蜀中舊人,但也能在南中叛亂時獨當一面。這些都證明了諸葛亮治蜀的主次確定並沒有堵塞舊人效力的通道,新舊之間有著主次共同發光發彩的景象正像首鋼秘鐵後來以更少的中方人員出任關鍵崗位,擴大當地人在企業管理的參與度的方式重回正軌一樣。

而這一切的基礎在於白帝託孤時劉備知人善任,思路清晰,白帝託孤後諸葛亮忠於職守,領會了劉備的託孤語。

首鋼投資秘魯鐵礦的遭遇解釋了為何劉備託孤的對象是諸葛亮和李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