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要完全明白十二律吕,需要哪些基础知识?

半世飞仙


十二律吕中国古典音乐名词,《国语 周语》中将十二律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称律,双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也常称“十二律吕”。十二律亦用三分损益法求得,有了五音、七声、十二律,并有了音阶中以宫为主的观念,“旋相为宫”的理论也由此进一步确立。

黄钟

声调最宏大响亮.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张景岳:“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钟为万事之本。故针数亦应之,而用变无穷也。”《灵枢·九针论》:“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

大吕

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 《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太簇

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夹钟

夹钟,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第四为夹钟。同时夹钟也是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和计时单位。

姑洗

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第五为姑洗。

仲吕

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称小吕。详"十二律"。

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

蕤宾

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合称律吕。蕤宾属阳律。

《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林钟

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林钟为其一。

夷则

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南吕

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南吕为其一也。

南吕中声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 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无射

②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

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应钟

应钟也是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应钟为其一也。

节气与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研究音乐,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实这都是后来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丝,弹琴就是丝弦,所谓"丝竹管弦"。我们中国的音乐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声音比较细,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不像美国一开始就是工业社会,过群体生活。西方人运动也是大家一齐来,中国人的运动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乐方面,中国人弹琴,是给自己听的。西方文化,由于群体社会,艺术表现是给别人欣赏的,不是自己欣赏的。其次音乐的发展也与中国不同,中国的音乐是不规则的,因其不规则,音乐艺术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乐是规律化的,表面上听起来很好,实际上真要讲究律吕还差得很。可是中国的音乐太深了,就更难使人欣赏了解。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弹了一辈子箜篌,有一次开演奏会,听众满堂,可是他只弹了一半,听众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坐在那里流眼泪,这位箜篌家大为高兴,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一位知音,询问之下,原来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妇,听了"哆!哆!当!当!"的箜篌声,回想起弹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泪来。从这个笑话,可知中国音乐不容易欣赏,律吕的道理,不容易了解。

律吕的发明是在中国的西北。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形状像竹子,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埋在天山的阴谷。由于十二种罐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地上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管口用“竹衣” 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的管子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是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个月有一根管子喷出灰来发出来不同的声音。这样有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是六阳之声,下面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是六阴之声。

张景岳编纂的《十二律吕》一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十二律吕的相关知识,有机会好好读一读。但要完全理解十二律吕及其变化规律实在是不容易的。







吉诚


十二律吕,古代汉族使用的一种定音方法。

即从黄钟律标准音起,按照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这句话分开来看每个字都认得,合在一起绝大多数人都会迷糊,晴空翻阅了一些资料,大多讲得很深奥,轻易不能理解,我们就从基础上来理解:

《国语 周语》提到十二律

单数各律称律,双数各律称吕,共包含“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调。其中声调最宏大响亮以黄钟为尊,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音乐学中的“五音十二律”由此而来。

三分损益法

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中写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徴。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三分损益法是古代音乐家用来定音高长度的,古人常用一根竹管来定音,设为81个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81,三分之二的音高为“徴音”54,再增加三分之一为“商音”72,再去掉三分之一为“羽音”48,再增加三分之一为“角音”64,这就是通过三分损益法得出的五音标准,十二律中黄钟为宫音,以此推算可得十二律吕音高长度,这样说可能不好理解,请看下图:

其中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五律分别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俗话用“五音不全”来形容唱歌不好的人,掌握不住高音低音,其实最早的五音指的是弹奏乐器的音高音调。

八度音

在音乐中,每当声音的频率翻倍,我们就记它为一个单位——西方叫“八度”,东方叫均,而十二律吕就是把这八度音通过三分损益法分割成十二个不等的音符,古代的音乐奥妙精深普通人无法理解,因而不利于普及,后来出现了简谱,就是音乐课上学的“1 2 3 4 5 6 7 1”,简单易懂,朗朗上口。

丝弦管乐在中国古人的手中,通过这基础的五音十二律,演变出了千万般变化。

十指之间或描绘一片斗志昂扬、激情豪迈的铁血战场,或走进一幅绿水荡漾、杨柳依依的江南水乡;或是如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高超的曲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假使您没有一定的古代音乐天赋或者不是用于古代音乐研究,了解这些基础即可。


这个回答是否为您拨开了一点迷雾?@晴空莽莽 文化诗词 ,您或许有更好的答案,留言来探讨!


晴空莽莽


“律”指的是规律性的、成体系的标准音高。成体系的“律”,各有一定音高标准与相应律名,在中国古代乐律学中统称“律吕”。“律吕之学”即律学,亦即对成体系的“律”所作的研究。

《国语·周语下》伶州鸠论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立均”,确定音阶中各音的位置(并以标准音阶首音所应律名作为均名);“出度”,提出相应各律振动体的长度标准。成体系的、互有规律联系的“律”才可以称为“律吕”。   中国传统音乐实践中所应用的各种律制当以纯律为最早;理论计算则以三分损益律最先出。西周编钟铭文中已经出现三分损益律名“妥宾”(即蕤宾)、“无旲”(即无射)等。“律吕”的语源出于三分损益律的六律、六吕。它在“伶州鸠论律”一文中是作为十二律的总称出现的。州鸠按十二律次序分单数、双数排列,后世把其中单数各律称为六阳律;双数各律称为六阴吕(伶州鸠称为“六间”)。

十二律是六律六吕的总称。以黄钟为首,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十二律名,本义已不可考。先秦文献中州鸠所作解释,出于礼乐思想的道德规范,未曾论及本源;后世因之而穿凿附会者无一可取。十二律的绝对音高,因历代黄钟律音高标准之不同而随之上下。对不同律制而言,上列十二律名的精确音高关系一般仅指三分损益关系的前十二律,称为十二正律。有时,亦用作兼含变律在内的“律位”名称。

律吕,狭义概念仅指三分损益律的十二正律,对阴阳之分可弃其迷信附会之说而理解为单、双数概念。广义之律吕兼含变律(包括其他律制与复合律制),“律”之成体系者概称“律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