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想要完全明白十二律呂,需要哪些基礎知識?

半世飛仙


十二律呂中國古典音樂名詞,《國語 周語》中將十二律名稱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中單數各律稱律,雙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也常稱“十二律呂”。十二律亦用三分損益法求得,有了五音、七聲、十二律,並有了音階中以宮為主的觀念,“旋相為宮”的理論也由此進一步確立。

黃鐘

聲調最宏大響亮.在宮、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宮屬於中央黃鐘,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張景嶽:“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黃鐘之數起焉。黃鐘為萬事之本。故針數亦應之,而用變無窮也。”《靈樞·九針論》:“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

大呂

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六陰皆稱呂﹐其四為大呂。 《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太簇

據《呂氏春秋通詮》記載,太簇,是古代音樂十二律中陽律的第二律。清黃宗羲《答劉伯繩問律呂》:“太簇長八寸,積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將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農曆正月的別名。

夾鍾

夾鍾,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第四為夾鍾。同時夾鍾也是我國古代的計量單位和計時單位。

姑洗

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第五為姑洗。

仲呂

中呂。古樂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稱小呂。詳"十二律"。

農曆四月的代稱。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呂"之說,故稱。

蕤賓

古樂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陰陽奇數六為陽律名曰六律;偶數六為陰律名曰六呂。合稱律呂。蕤賓屬陽律。

《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林鐘

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林鐘為其一。

夷則

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夷則為其一也。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

南呂

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南呂為其一也。

南呂中聲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 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

無射

②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

因鐘聲合乎無射的意律,故用無射作鍾名。

應鐘

應鐘也是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應鐘為其一也。

節氣與十二律呂

十二律呂是中國人的發明,我們研究音樂,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實這都是後來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絲,彈琴就是絲絃,所謂"絲竹管絃"。我們中國的音樂與西方人不同的,是聲音比較細,這是由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不像美國一開始就是工業社會,過群體生活。西方人運動也是大家一齊來,中國人的運動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樂方面,中國人彈琴,是給自己聽的。西方文化,由於群體社會,藝術表現是給別人欣賞的,不是自己欣賞的。其次音樂的發展也與中國不同,中國的音樂是不規則的,因其不規則,音樂藝術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樂是規律化的,表面上聽起來很好,實際上真要講究律呂還差得很。可是中國的音樂太深了,就更難使人欣賞了解。曾經有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彈了一輩子箜篌,有一次開演奏會,聽眾滿堂,可是他只彈了一半,聽眾都走光了,只剩下一個老太婆坐在那裡流眼淚,這位箜篌家大為高興,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到底還有一位知音,詢問之下,原來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婦,聽了"哆!哆!當!當!"的箜篌聲,回想起彈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淚來。從這個笑話,可知中國音樂不容易欣賞,律呂的道理,不容易瞭解。

律呂的發明是在中國的西北。陝西、河南邊界,有一種呂管,形狀像竹子,長短粗細有一定的標準,共十二種,埋在地下,傳說是埋在天山的陰谷。由於十二種罐子長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長短也不同,地上是齊平的,管中充滿了蘆灰管口用“竹衣” 輕輕貼上,到了冬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的管子首先受到地下陽氣上升的影響,噴出管外,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就是叫黃鐘之音然後每個月有一根管子噴出灰來發出來不同的聲音。這樣有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是六陽之聲,下面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是六陰之聲。

張景嶽編纂的《十二律呂》一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十二律呂的相關知識,有機會好好讀一讀。但要完全理解十二律呂及其變化規律實在是不容易的。







吉誠


十二律呂,古代漢族使用的一種定音方法。

即從黃鐘律標準音起,按照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這句話分開來看每個字都認得,合在一起絕大多數人都會迷糊,晴空翻閱了一些資料,大多講得很深奧,輕易不能理解,我們就從基礎上來理解:

《國語 周語》提到十二律

單數各律稱律,雙數各律稱呂,共包含“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調。其中聲調最宏大響亮以黃鐘為尊,在宮、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宮屬於中央黃鐘,音樂學中的“五音十二律”由此而來。

三分損益法

司馬遷的《史記》“律書第三”中寫到∶“……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徴。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三分損益法是古代音樂家用來定音高長度的,古人常用一根竹管來定音,設為81個單位,定為“宮音”的音高81,三分之二的音高為“徴音”54,再增加三分之一為“商音”72,再去掉三分之一為“羽音”48,再增加三分之一為“角音”64,這就是通過三分損益法得出的五音標準,十二律中黃鐘為宮音,以此推算可得十二律呂音高長度,這樣說可能不好理解,請看下圖:

其中黃鐘、太簇、姑洗、林鐘、南呂五律分別對應宮—商—角—徵—羽五音。俗話用“五音不全”來形容唱歌不好的人,掌握不住高音低音,其實最早的五音指的是彈奏樂器的音高音調。

八度音

在音樂中,每當聲音的頻率翻倍,我們就記它為一個單位——西方叫“八度”,東方叫均,而十二律呂就是把這八度音通過三分損益法分割成十二個不等的音符,古代的音樂奧妙精深普通人無法理解,因而不利於普及,後來出現了簡譜,就是音樂課上學的“1 2 3 4 5 6 7 1”,簡單易懂,朗朗上口。

絲絃管樂在中國古人的手中,通過這基礎的五音十二律,演變出了千萬般變化。

十指之間或描繪一片鬥志昂揚、激情豪邁的鐵血戰場,或走進一幅綠水盪漾、楊柳依依的江南水鄉;或是如同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高超的曲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假使您沒有一定的古代音樂天賦或者不是用於古代音樂研究,瞭解這些基礎即可。


這個回答是否為您撥開了一點迷霧?@晴空莽莽 文化詩詞 ,您或許有更好的答案,留言來探討!


晴空莽莽


“律”指的是規律性的、成體系的標準音高。成體系的“律”,各有一定音高標準與相應律名,在中國古代樂律學中統稱“律呂”。“律呂之學”即律學,亦即對成體系的“律”所作的研究。

《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論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立均”,確定音階中各音的位置(並以標準音階首音所應律名作為均名);“出度”,提出相應各律振動體的長度標準。成體系的、互有規律聯繫的“律”才可以稱為“律呂”。   中國傳統音樂實踐中所應用的各種律制當以純律為最早;理論計算則以三分損益律最先出。西周編鐘銘文中已經出現三分損益律名“妥賓”(即蕤賓)、“無旲”(即無射)等。“律呂”的語源出於三分損益律的六律、六呂。它在“伶州鳩論律”一文中是作為十二律的總稱出現的。州鳩按十二律次序分單數、雙數排列,後世把其中單數各律稱為六陽律;雙數各律稱為六陰呂(伶州鳩稱為“六間”)。

十二律是六律六呂的總稱。以黃鐘為首,按半音關係從低向高排列。十二律名,本義已不可考。先秦文獻中州鳩所作解釋,出於禮樂思想的道德規範,未曾論及本源;後世因之而穿鑿附會者無一可取。十二律的絕對音高,因歷代黃鐘律音高標準之不同而隨之上下。對不同律制而言,上列十二律名的精確音高關係一般僅指三分損益關係的前十二律,稱為十二正律。有時,亦用作兼含變律在內的“律位”名稱。

律呂,狹義概念僅指三分損益律的十二正律,對陰陽之分可棄其迷信附會之說而理解為單、雙數概念。廣義之律呂兼含變律(包括其他律制與複合律制),“律”之成體系者概稱“律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