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動物“特殊”的牙齒是怎麼咬住動物的?


食肉動物都長著一副尖利的牙齒,尤其是犬齒作為它們的“利器”更加的鋒利和尖長,比如我常說的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就有平均6公分以上的犬齒。除此之外,一些食草動物和一些雜食性動物也有尖長的牙齒,比如大象的象牙就是一對終身生長的上門齒,野豬的獠牙就是一對上翻的上犬齒。

食肉動物都長著一副尖利的牙齒,尤其是犬齒作為它們的“利器”更加的鋒利和尖長,比如我常說的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就有平均6公分以上的犬齒。除此之外,一些食草動物和一些雜食性動物也有尖長的牙齒,比如大象的象牙就是一對終身生長的上門齒,野豬的獠牙就是一對上翻的上犬齒。

從上面這些動物看,現存食肉動物的犬齒沒有特別長的,而食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雖然某些牙齒很長,但是已經異化(向外翻)並不會影響進食。那麼,有哪些動物的牙齒格外的長呢?它們又是如何咬住獵物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幾種牙齒“特長”的食肉動物

既然我們要討論牙齒長的動物如何咬住獵物,那麼我們就只能從食肉動物中尋找了。從現存的食肉動物來看,無論是東北虎、科迪亞克棕熊、北極熊還是非洲獅,它們的犬齒長度都在正常的範圍內,也就說說它們的牙齒雖然長,但是並不是“特長”。因此,要找到牙齒“特長”的食肉動物,我們就只能從遠古生物中尋找了。

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牙齒長度比例受限於頭骨、上下顎開合角度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在距今幾百萬年,生活在一群“異類”,它們體型大小與現在大型的食肉動物無異,但是牙齒卻比現在的食肉動物的牙齒要長的多。

01 劍齒虎

說起牙齒長的食肉動物,相信許多小夥伴首先想到的就是劍齒虎。我們現在說的劍齒虎其實就是短劍劍齒虎。其實,劍齒虎廣義上來說有很多種,包括刃齒虎(美洲劍齒虎)、偽劍齒虎、金氏劍齒虎、副劍齒虎等等。

劍齒虎從3000多萬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體型和形態,總的來說它們主要分佈於亞、非、北美洲。劍齒虎“虎如其名”,長著一對像短劍一樣的牙齒,這對短劍一樣的牙齒是其上犬齒。劍齒虎的上犬齒長度平均在12公分左右,最長的長達20公分,這個長度與我們常見的匕首幾乎一樣了。

02 袋劍齒虎

雖然袋劍齒虎的名字與劍齒虎僅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劍齒虎屬於貓科,而袋劍齒虎屬於袋鬣狗科,因此,袋劍齒虎只是一種有袋的食肉動物,而與貓科相差甚遠。

袋劍齒虎主要分佈於中新世晚期的南美洲,距今約800萬年前,它之所以與劍齒虎名字接近,就是因為它有著劍齒虎一樣的“劍齒”。袋劍齒虎的犬齒長度平均為15公分左右。那麼,為什麼袋劍齒虎與劍齒虎不是同一種動物,還有相似的外形呢?

關於這個問題,生物學家也經過了仔細的研究,結果表面,袋劍齒虎與劍齒虎(刃齒虎)在生活習性甚至是生存空間上有著很大的重疊,同一種生境下的兩種大型的食肉動物容易發生趨同演化,而袋劍齒虎就是如此。

這些牙齒“特長”的動物是如何咬住獵物的呢?

當然牙齒“特長”的食肉動物並不止上面兩大類,還有一些我們就不一一的贅述了。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劍齒虎和袋劍齒虎是如何捕獵的?

劍齒虎

劍齒虎有著長長的上犬齒,而且與現在的貓科動物一樣,犬齒也是它們主要的捕獵“工具”。但是,現在的貓科動物上下犬齒的長度接近,這樣有利於咬合,而劍齒虎則不同,它的上顎突出,而下顎退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包地”。這種上下顎結構不利於劍齒虎咬住獵物,因此,它們將獵物鎖定在體型大且笨重的動物上,比如麗牛、猛獁象等等。

劍齒虎的捕獵很簡單,就是跳到獵物身上用自己的上犬齒深深的扎入獵物的身體內,然後坐等獵物流血過多死亡,不像現在的貓科動物那樣要麼“鎖喉”、要麼“爆頭”。

而正是它的牙齒限制它的獵物選擇,所以,它的興衰完全掌握在獵物手中,一旦常見捕獵的大型動物滅絕,那麼它們也就會隨之滅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走入了進化的“死角”。

袋劍齒虎

袋劍齒虎相比劍齒虎來說“高級”了一些,它的下頜並沒有退化,而且還能很好的保住自己的上犬齒,這有利於保護自己突出的犬齒。但是,這種結構也是有負擔的。首先,下頜不退化反而進化就意味著增加了頭部的重量,讓自己的靈活性變差,其次,由於袋劍齒虎的上犬齒過長,造成犬齒末端與下頜的間距過小,而造成咬合力不足。

因此,要想捕獵,袋劍齒虎只能藉助自己脖子的扭動帶動頭部,形成撕咬的能力。正是這種特殊的捕獵方式,讓袋劍齒虎從出現開始就走下坡路,直到北美洲的食肉動物到達南美后(比如美洲豹和刃齒虎),一直由於沒有競爭者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袋劍齒虎正式走向了末路。

從上面這些動物看,現存食肉動物的犬齒沒有特別長的,而食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雖然某些牙齒很長,但是已經異化(向外翻)並不會影響進食。那麼,有哪些動物的牙齒格外的長呢?它們又是如何咬住獵物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食肉動物“特殊”的牙齒是怎麼咬住動物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幾種牙齒“特長”的食肉動物

既然我們要討論牙齒長的動物如何咬住獵物,那麼我們就只能從食肉動物中尋找了。從現存的食肉動物來看,無論是東北虎、科迪亞克棕熊、北極熊還是非洲獅,它們的犬齒長度都在正常的範圍內,也就說說它們的牙齒雖然長,但是並不是“特長”。因此,要找到牙齒“特長”的食肉動物,我們就只能從遠古生物中尋找了。

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牙齒長度比例受限於頭骨、上下顎開合角度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在距今幾百萬年,生活在一群“異類”,它們體型大小與現在大型的食肉動物無異,但是牙齒卻比現在的食肉動物的牙齒要長的多。

01 劍齒虎

說起牙齒長的食肉動物,相信許多小夥伴首先想到的就是劍齒虎。我們現在說的劍齒虎其實就是短劍劍齒虎。其實,劍齒虎廣義上來說有很多種,包括刃齒虎(美洲劍齒虎)、偽劍齒虎、金氏劍齒虎、副劍齒虎等等。

劍齒虎從3000多萬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體型和形態,總的來說它們主要分佈於亞、非、北美洲。劍齒虎“虎如其名”,長著一對像短劍一樣的牙齒,這對短劍一樣的牙齒是其上犬齒。劍齒虎的上犬齒長度平均在12公分左右,最長的長達20公分,這個長度與我們常見的匕首幾乎一樣了。


食肉動物“特殊”的牙齒是怎麼咬住動物的?


02 袋劍齒虎

雖然袋劍齒虎的名字與劍齒虎僅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劍齒虎屬於貓科,而袋劍齒虎屬於袋鬣狗科,因此,袋劍齒虎只是一種有袋的食肉動物,而與貓科相差甚遠。

袋劍齒虎主要分佈於中新世晚期的南美洲,距今約800萬年前,它之所以與劍齒虎名字接近,就是因為它有著劍齒虎一樣的“劍齒”。袋劍齒虎的犬齒長度平均為15公分左右。那麼,為什麼袋劍齒虎與劍齒虎不是同一種動物,還有相似的外形呢?

關於這個問題,生物學家也經過了仔細的研究,結果表面,袋劍齒虎與劍齒虎(刃齒虎)在生活習性甚至是生存空間上有著很大的重疊,同一種生境下的兩種大型的食肉動物容易發生趨同演化,而袋劍齒虎就是如此。


食肉動物“特殊”的牙齒是怎麼咬住動物的?


這些牙齒“特長”的動物是如何咬住獵物的呢?

當然牙齒“特長”的食肉動物並不止上面兩大類,還有一些我們就不一一的贅述了。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劍齒虎和袋劍齒虎是如何捕獵的?

劍齒虎

劍齒虎有著長長的上犬齒,而且與現在的貓科動物一樣,犬齒也是它們主要的捕獵“工具”。但是,現在的貓科動物上下犬齒的長度接近,這樣有利於咬合,而劍齒虎則不同,它的上顎突出,而下顎退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包地”。這種上下顎結構不利於劍齒虎咬住獵物,因此,它們將獵物鎖定在體型大且笨重的動物上,比如麗牛、猛獁象等等。

劍齒虎的捕獵很簡單,就是跳到獵物身上用自己的上犬齒深深的扎入獵物的身體內,然後坐等獵物流血過多死亡,不像現在的貓科動物那樣要麼“鎖喉”、要麼“爆頭”。

而正是它的牙齒限制它的獵物選擇,所以,它的興衰完全掌握在獵物手中,一旦常見捕獵的大型動物滅絕,那麼它們也就會隨之滅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走入了進化的“死角”。


食肉動物“特殊”的牙齒是怎麼咬住動物的?


袋劍齒虎

袋劍齒虎相比劍齒虎來說“高級”了一些,它的下頜並沒有退化,而且還能很好的保住自己的上犬齒,這有利於保護自己突出的犬齒。但是,這種結構也是有負擔的。首先,下頜不退化反而進化就意味著增加了頭部的重量,讓自己的靈活性變差,其次,由於袋劍齒虎的上犬齒過長,造成犬齒末端與下頜的間距過小,而造成咬合力不足。

因此,要想捕獵,袋劍齒虎只能藉助自己脖子的扭動帶動頭部,形成撕咬的能力。正是這種特殊的捕獵方式,讓袋劍齒虎從出現開始就走下坡路,直到北美洲的食肉動物到達南美后(比如美洲豹和刃齒虎),一直由於沒有競爭者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袋劍齒虎正式走向了末路。


食肉動物“特殊”的牙齒是怎麼咬住動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