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不理为阿特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大明于洪武三年天下一统后,为表彰其开国功臣,大封功臣,其中分封功劳最大的5大将1文臣为公爵,24功臣为侯爵,2伯爵。在分封功臣的同时,也根据惯例封诸子为王。但是,朱元璋考虑到宋、元期间,因皇帝懦弱,导致国破家亡,无有强有力的皇室去拱卫江山。特别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导致整个皇室连窝端,如果不是赵构侥幸的脱,江山社稷何存?赵构后来因不能生育导致无后,挑选皇室继承人而无人可选,最后无奈只有从太祖后裔中挑选。鉴于此他大封诸王之后,要求诸王离开京城赶往藩国。目的一是避免诸皇子在京城争取夺利,造成兄弟相残的局面。二是我朱洪武诸子就藩,世袭罔替,诸子及后裔王位与大明同存,与国休戚,共享富贵。三是万一后世国有大变,后世朱姓龙子龙孙也会自全国各地勤王,为大家共同富贵而努力。

明太祖朱元璋

虽说分封诸子为王永享富贵。朱元璋也对其诸子藩王制定了严格的制度,避免出现汉朝七国之乱的情况。一是诸子为王而无地,有王爵但不治民、食禄而不治事,切不可参士农工商之行业,虽说为王而无权,除了自己王府区域自己可以管制,其余均有朝廷统一管制。开国初,因朱元璋需部分皇子镇守国家边关给予了守边皇子主持地方军务的权利。对王爵也参考了汉室的推恩令,定制为: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为王世子,可以袭亲王;其余诸子为郡王,郡王除嫡长子袭郡王,其余诸子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往下分别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夺取建文帝皇位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对各个藩王的限制更加严格,各藩王不得干涉地址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等严格限制。同时各藩王的拱卫及护卫均有兵部进行统一调拨避免了藩王们拥兵自重的局面,避免再次出现像朱棣一样夺取皇位的机会及权利。同时,要求藩王进京及离开自己藩国,必须经过朝廷的同意,否则不准离开藩国。且“二王不得见”,即亲兄弟想见面也不行。从制度上形成了各藩王你可以利用国家赋予你的特权享福,但是,国家大事你别掺和,过好自己的滋润日子,国家大事不要尔等操心的格局。

正德皇帝

对不守朝廷制度,有野心的藩王打击力度也是很大的,仅朱棣朝,齐王被告发大量招募勇士、亡命之徒,任意刑法他人,被朱棣知道后齐王废为庶人,子女爵位削去,成永乐年第一个被废藩王;谷王也是招募勇士,无辜杀人还拉拢蜀王起事,后被废。宣德皇帝期间,朱高煦仗着有大功于靖难之役,自己未被立为太子就已经不平衡,起兵造反。后被宣宗所擒烧死。正德皇帝期间,宁王有野心,见正德皇帝年幼不理朝政,起兵造反,正德皇帝急于御驾亲征,后未到地方,宁王之乱已被平息。后明朝期间,其余诸王也是安分守法,不敢僭越半步。如有不法王子有行不法之事,也很被地方官府强力弹劾,轻则罚金训斥,重则废除爵位。

明朝藩王制度造成了藩王之滥,朝廷每年都要花不少银子去养这些龙子龙孙。耗费了大量的金银。但是,明朝也从制度上限制了藩王的各种便利,使部分藩王虽为王爵,但无事权,有时候想办事还有去求地方官或者权臣才能行得通。诸藩王制度,也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自缢之后,和部分地方军事政权合作,相继称帝称王,随在江南为明朝延续了几十年,但是各王各自为政,不能把有效力量集中起来,逐一被清军消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