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世子繼任藩王,那其他的兒子們是怎麼安排的?

不理為阿特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大明於洪武三年天下一統後,為表彰其開國功臣,大封功臣,其中分封功勞最大的5大將1文臣為公爵,24功臣為侯爵,2伯爵。在分封功臣的同時,也根據慣例封諸子為王。但是,朱元璋考慮到宋、元期間,因皇帝懦弱,導致國破家亡,無有強有力的皇室去拱衛江山。特別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導致整個皇室連窩端,如果不是趙構僥倖的脫,江山社稷何存?趙構後來因不能生育導致無後,挑選皇室繼承人而無人可選,最後無奈只有從太祖後裔中挑選。鑑於此他大封諸王之後,要求諸王離開京城趕往藩國。目的一是避免諸皇子在京城爭取奪利,造成兄弟相殘的局面。二是我朱洪武諸子就藩,世襲罔替,諸子及後裔王位與大明同存,與國休慼,共享富貴。三是萬一後世國有大變,後世朱姓龍子龍孫也會自全國各地勤王,為大家共同富貴而努力。

明太祖朱元璋

雖說分封諸子為王永享富貴。朱元璋也對其諸子藩王制定了嚴格的制度,避免出現漢朝七國之亂的情況。一是諸子為王而無地,有王爵但不治民、食祿而不治事,切不可參士農工商之行業,雖說為王而無權,除了自己王府區域自己可以管制,其餘均有朝廷統一管制。開國初,因朱元璋需部分皇子鎮守國家邊關給予了守邊皇子主持地方軍務的權利。對王爵也參考了漢室的推恩令,定製為: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為王世子,可以襲親王;其餘諸子為郡王,郡王除嫡長子襲郡王,其餘諸子為鎮國將軍。以此類推,往下分別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名義奪取建文帝皇位之後,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對各個藩王的限制更加嚴格,各藩王不得干涉地址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不得結交地方官員等嚴格限制。同時各藩王的拱衛及護衛均有兵部進行統一調撥避免了藩王們擁兵自重的局面,避免再次出現像朱棣一樣奪取皇位的機會及權利。同時,要求藩王進京及離開自己藩國,必須經過朝廷的同意,否則不準離開藩國。且“二王不得見”,即親兄弟想見面也不行。從制度上形成了各藩王你可以利用國家賦予你的特權享福,但是,國家大事你別摻和,過好自己的滋潤日子,國家大事不要爾等操心的格局。

正德皇帝

對不守朝廷制度,有野心的藩王打擊力度也是很大的,僅朱棣朝,齊王被告發大量招募勇士、亡命之徒,任意刑法他人,被朱棣知道後齊王廢為庶人,子女爵位削去,成永樂年第一個被廢藩王;谷王也是招募勇士,無辜殺人還拉攏蜀王起事,後被廢。宣德皇帝期間,朱高煦仗著有大功于靖難之役,自己未被立為太子就已經不平衡,起兵造反。後被宣宗所擒燒死。正德皇帝期間,寧王有野心,見正德皇帝年幼不理朝政,起兵造反,正德皇帝急於御駕親征,後未到地方,寧王之亂已被平息。後明朝期間,其餘諸王也是安分守法,不敢僭越半步。如有不法王子有行不法之事,也很被地方官府強力彈劾,輕則罰金訓斥,重則廢除爵位。

明朝藩王制度造成了藩王之濫,朝廷每年都要花不少銀子去養這些龍子龍孫。耗費了大量的金銀。但是,明朝也從制度上限制了藩王的各種便利,使部分藩王雖為王爵,但無事權,有時候想辦事還有去求地方官或者權臣才能行得通。諸藩王制度,也在明朝末年崇禎皇帝自縊之後,和部分地方軍事政權合作,相繼稱帝稱王,隨在江南為明朝延續了幾十年,但是各王各自為政,不能把有效力量集中起來,逐一被清軍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