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将领,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

不才讲史


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既岳飞被冤死第二十年,金主完颜亮举全国之兵南下侵宋。南宋在秦桧的祸害后边防荒废、将领迟暮、战备不足,两淮防线(淮河以东至陕西)很快全部崩溃,金军主力部队抵达采石,准备直逼建康。


赵构也没有想到用摇尾乞怜,苟且偷生换来的短暂和平,马上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第一反应就准备跑路,幸亏宰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等人死力劝谏,高宗才决定亲征,抵抗外敌。

金敌败盟,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圣意坚决,则将士之意自倍。

本意是:金国撕毁盟约,让全天下人愤怒。朝廷是有进无退,只要皇上坚决主张抗金,将士们自然会士气倍增。

在南宋主站派强势引导下,宋高宗命令叶义问巡视江淮兵马,虞允文为参谋军事。而淮西的原守将王权被罢免官职,负责接替王权的李显忠还没有上任。虞允文就这样戏剧性的成了采石战场最高指挥官。


虞允文: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任职:中书舍人,类似现在的秘书长。

按照在采石狙击金国的军事部署,李显忠才是首选指挥官,怎么也轮不虞允文。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何况这位书生没有经历沙场,更没有作战经验,可偏偏这位书生立下不世之功,救南宋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虞允文到达采石后才发现情况岌岌可危,长江对岸的完颜亮集结近四十万大军随时可以渡江,而负责采石的南宋守军群龙无首,斗志全无。当然虞允文可以选择等李显忠上任,再做出决断,可是形势严峻,已经容不得虞允文犹豫不决,他选择临危而上,主动接替指挥权调动大军,鼓舞士气:

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虞允文召集军士说到:“金帛、诰命都在我这里就等各位立功了”,也有人质他越权指挥,而虞允文回答到:“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危了,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更不能逃避”。虞允文用自己的气节和忠义鼓舞了采石守军,凝聚了众将士抗金决心,也正是这次出色的政治工作给采石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采石攻防战拉翌日开序幕,虞允文亲自上前线指挥指挥战斗,利用有机地形布局兵马。金军不擅长水战,错误的使用战船,而虞允文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利用宋军海鳅船优势,采取冲撞战术,击沉很多金军船舰。即使发挥了战略前瞻性,可仍然有很多金军压迫采石防线,在紧要关头,虞允文激励宋将,誓死抵抗。

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

双方开始你来我往的攻防拉锯战,最后虞允文突发奇想,召集江州溃败的宋军巧妙设疑兵计,金军听到密密麻麻的擂鼓声,以为宋军有埋伏纷纷逃命,虞允文命令弓箭手紧追不放,最后大败金军。

虞允文在采石大捷扭转了金宋攻防态势,打破了金国试图强行南下的斩首行动。完颜亮压根没有想到自己会输在一个书生手里,更没有想到的是金国在采石失败后陷入长期内乱、易主夺权,没有能力继续侵略南宋只能退兵。最惊喜的恐怕是南宋统治者了,引用刘锜说的一句话:“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

参考文献:《宋史·卷三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我不是易中天



一开始不被看好(默默无闻),后来一鸣惊人的将军,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战神粟裕。


粟裕是个老革命,1927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同年参加了南昌起义,次年又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又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转战赣南、闽西,以及第一次到第一次反围剿。粟裕是一位经受住考验的优秀将领,也因为战功,相继出任过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在1935年1月的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粟裕仅率500余人突破敌人防线,再在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挺进到敌人实力雄厚的浙南地区坚持打了四年游击。抗战爆发后,才加入到新四军序列。



粟裕在抗战期间沉重打击过日寇,指挥过很多有名的战役,例如“七保三仓”,“五保丰利”,车桥战役,南坎战役,以及抗战胜利后的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但相较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粟裕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不算出彩,与彭德怀、林彪、罗荣桓等元帅级别的将领相比,不管是成绩还是资历都被甩开一大截。


解放战争爆发后,才迎来粟裕时代。内战才拉开序幕,粟裕就纵横驰骋在华东大地,历时45天,消灭了国民党军5万3千人,这个歼敌数字是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进攻人数的五分之二。而这一仗不但把敌人打蒙了,也让粟裕开始名扬天下。


在华东这个主战场,粟裕先后指挥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其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神来之笔,颇有虎口拔牙的意思,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粟裕又先后指挥过沙土集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兖州战役和济南战役等,使得山东全境基本解放,为之后顺利进行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而淮海战役更是粟裕的神来之笔,歼敌44万,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



淮海战役过后,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可见粟裕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55年授衔时,粟裕凭战功评为了大将军衔。


当然也有人为粟裕评不上元帅叫屈,其实粟裕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职位都不算高,贡献也没有其他人大。在红军时期,粟裕也仅仅做到了红七军团参谋长的职务;在抗战期间,粟裕也只是做到了新四军的一师师长而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中,粟裕也不是主要领导人,即便当时代理华野司令和代理政委,这个“代”字就有千差万别的差距。


元帅的考量,基本都是“老总”的级别。而粟裕在当时的资历,还是各个时期各个队伍的职务,粟裕都有所欠缺,但也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出彩表现,所以才把大将之首的位置安排给了粟裕,也算是实至名归。



对此,你觉得粟裕是一鸣惊人的将军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特赦1959》中的女护士梁冬芳让人感觉很突兀,很没必要,但是却引出了杜聿明的一段经历。杜聿明在得知梁冬芳的身世后,之后私下对人说,正是他在围剿鄂豫皖苏区时从红军的侧翼穿插迂回,击败了红军,没想到造成了很多梁冬芳这样的孤儿,但他却用这些人的鲜血换来了他自己发迹的开端,从此后收到徐庭瑶的重用,开始飞黄腾达。

作为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学校期间并不起眼,和同期的胡宗南,黄维等人相比,他并不受重视,就更不用说像陈赓这种风云人物了。所以,陈赓到功德林看望他们的时候,杜聿明坦陈他和陈赓虽然是同期的黄埔同学,但是并不熟悉。

到抗战开始的时候,杜聿明级别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中并不算很高。当时胡宗南已经是坐镇西北的西北王了,黄维也已经是十八军军长,成为土木系大将,就连陈赓在红军中,改编后也是旅长,王耀武是师长,宋希濂是师长,孙元良是师长,桂永清已经是教导总队总队长,实际上相当于军长,而杜聿明还只是装甲兵团团长。


到率军入缅作战时,原定的远征军总指挥为宋希濂,同样是杜聿明的黄埔一期同学。然而后来临时变化,改为罗卓英担任总指挥,杜聿明只是副总指挥兼第五军军长。不过,这之后杜聿明的晋升就比较快了,到抗战结束时,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职务级别已经相当了,虽然和王耀武这种三期学弟相比有差距,但是也已经是中将了,也能够独当方面了。

但是杜聿明的资历仍然在国军中显得太浅了,所以他在东北的时候,只担任保安司令长官,而在他头上另外放了一个熊式辉当婆婆。而且,在他生病期间,因为他抗命,国军统帅部一度有过换将的意图,而这个接替的人就是后来在锦州被俘的范汉杰。杜聿明另外举荐郑洞国代替他指挥,范汉杰才没去东北。

杜聿明从东北被撤换下来后,陈诚去接替他,但陈诚一到东北,就改组了机构,改为东北行营,党政军都由陈诚完全负责,这和杜聿明在东北时的待遇就差得远了。一直到陈诚在东北大败,死乞白赖的请辞,才派了卫立煌,到何应钦上台后,杜聿明才又被派到了淮海战场辅佐刘峙的仍然不是他自己独当方面。


到淮海战役的时候,他实际负责军事筹划和指挥,但是却不是完全负责,在他头上又是安排了一个刘峙,发布命令也是用刘峙的名义。不过,这时候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地位终于相当了,国军统帅部确定由刘峙坐镇徐州后,准备给他找个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的副手,两个主要人选,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就是宋希濂。

在被俘后到功德林聚会时,如果以被俘时的职务来算,杜聿明也不能全是最高的,而是王耀武。因为王耀武是独立负责一个战区,在山东基本上就是他说了算,而杜聿明的角色始终只是救火队员。如果以剿总副总司令来说,那么被俘的国军将领中,宋希濂,黄维和廖耀湘被俘时都带着剿总副总司令的兼职。以指挥两个兵团以上的部队来说,范汉杰在锦州的权限就在第六兵团之上,所以他才敢和卫立煌叫板抗衡。

但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常公觉得信得过的具备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其实又只有杜聿明一个人。比如宋希濂,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放弃了,而且宋希濂解放战争时期基本上没有参加,缺乏对解放军作战的经验,其他人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比杜聿明更强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加上何应钦和顾祝同加持,杜聿明就成了三大战役时期国军唯一的救火队员。


萧武


我的答案是:东吴大丞相、大都督陆逊!

陆逊是属于典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将领,未成名前被敌将轻视,被己方将领嘲笑。


1、被关羽轻视

荆州作为吴蜀军事必争之地,对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委派了各国最强的战将作为一线指挥。蜀国派出了大名鼎鼎的战将关羽,而吴国也派出有勇有谋的吕蒙,两军长期对峙,不相上下。

吕蒙于是向孙权提出奇策,假借生病为由,调离荆州防线,换来一位未经成名的书生将军“陆逊”,以此来麻痹关羽。

此招一出,果然大获奇效。陆逊镇守荆州防线,让关羽的“敌意”消去一大半,对初出茅庐的陆逊似乎很放心,也很不以为然,大肆抽调部队北上和曹军对抗。

最终,关羽也因为自己的大意失掉了荆州和性命。

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关羽对陆逊的一些轻视行为:

1、(陆逊)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
2、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2、被刘备所“辱”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又一场采用火攻的战事,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吴国通过这场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孙权也在战后顺利登基称帝。

作为此役的主将陆逊,也是首度显身手,让刘备吃了一次“大亏”,甚至让刘备愤恨的说出:

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大意思就是,我竟然被一个不知名的年轻人打败了,还败的这么惨,做他的手下败将真的是太耻辱了。

可见刘备当时对陆逊是多么的藐视。


3、被己方将领嘲笑

同样在夷陵大战之前,陆逊的功绩并没有什么亮点,也无法让一众吴国老将服从,而且他的战略也多遭人否定、嘲笑,甚至公然违抗军令。

1、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2、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
3、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

未破刘备前,吴国将领是瞧不起陆逊这个书生将军,但是到打败刘备之后,吴国诸将则是刮目相看,不服不行。


这就是陆逊的“一鸣惊人”!

孫郎谈古


这类将军不在少数,又以文将为主,举两个典型例子:汉初韩信,三国陆逊。


其一,汉初韩信:

韩信在投奔刘邦当大将军之前,实属碌碌无为之辈,经常跟别人混饭吃,根本就是很平常的人,看不出丝毫的积极进取心。

韩信为了活命和避免官司,身佩宝剑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受胯下之辱。



后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韩信投靠项梁并没有得到重用,项梁战死后跟随项羽,受钟离昧推荐成为项羽的执戟郎中,多次向项羽献计却不被采纳。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投奔刘邦,仍然不被重用,只担任管仓库的小官。后结识萧何后,经萧何大力举荐才被封为大将军,至此韩信才开始了他的统军之路。

被封为大将军后,为刘邦出谋划策制定天下大计,之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攻占关中三秦之地。

随后,声东击西虏魏、背水一战破赵、平代、胁燕、定齐,击杀龙且二十万楚军,垓下战胜项羽,成为刘邦统一天下不可多得的人物。



其二,三国陆逊:

三国时期吴国陆逊,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孙权幕府里的一个小吏,受孙权赏识逐渐得到重用,原本是一文士,后与吕蒙合作袭取荆州。



刘备征吴后,东吴数次大败,最后启用陆逊为大都督,统领吴军与刘备大军作战,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大军,从此声名鹊起。

之后,在与曹魏的战争中,石亭之战击败曹休,陆逊成为三国文才武略的著名将领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他们隐忍不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一代名将,驰聘在历史的疆场。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1.楚庄王

2.韩信

3.周亚夫

4.霍去病

5.吕蒙

6.陆逊

7.谢玄

8.陈庆之

9.岳飞

10.朱文正

11.共产党的诸多元帅,诸多将军,当时又有几个被看好呢?

他们具体的事迹,我就不多讲了,大多数都为人所知,不知的,可查问头条或度娘。

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海涵!



小闲看啥片


像这样的将军,外国的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好多的。我列举三个大伙比较熟悉的。

1.韩信

韩信起初就只是一介平民,平常也没什么事做,连吃饭都是别人接济的,相当于无所事事,混吃混喝的那种。虽然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不知如何施展。

后来秦末乱世,烽火连天,韩信去投奔项羽,但没有受到重用,还经常遭受嘲讽。后来又去投奔刘邦,经萧何举荐,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军。



虽然韩信做了大将军,但在刘邦的军中,韩信并不受欢迎,好多跟随刘邦多年的老部下不服气,凭什么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来做大将军,还要听他的号令。

当然了,最后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慢慢地开始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明修栈道暗渡成仓出汉中、背水一战破敌军、四面楚歌败项羽、垓下之围结束战争。帮助刘邦得了天下。

韩信因为用兵如神,而被后人称为“兵仙”。



2.关羽

刘关张三兄弟结义后,前去会盟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国贼董卓,但因身份低微,不怎么受欢迎。后来华雄叫阵,连斩十八路诸侯多员大将,吓得十八路诸侯无人敢出战,只得龟缩在城里。

后来关羽主动请缨战华雄,自报了自己马弓手的职位,被十八路诸侯一顿耻笑和羞辱,还说让关羽这个马弓手出战,丢了各诸侯的颜面。



最后关羽温酒斩华雄,砍了华雄的头,扔到十八路诸侯面前,让人刮目相看,从此名声远扬,天下人人皆知。


3.吕蒙

吴下阿蒙的故事大伙都知道,讲的就是三国东吴吕蒙的事。吕蒙起初只是一介武夫,在东吴孙权麾下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将军,没有文化学识。


在东吴跟其他将军比起来,就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后来孙权劝他多读书,多学点知识,吕蒙也就勤奋学习,果然没有辜负孙权的厚望,懂兵法、会用计谋。

最后吕蒙在东吴众将中突起,成为东吴的大都督,统领东吴所有兵马,夺得荆州,斩杀关羽,名震天下。


南影小生


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最开始只是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命令手下小心看好烽火台,但不允许出战,看到匈奴人来了赶紧躲回城里,有胆敢出战者,直接斩杀。于是匈奴人每次来袭,都无功而返,这样过了好多年,赵军也没什么损失。于是匈奴人,赵军都认为李牧是个胆小怯战的人,赵王也很生气,就派人取代了李牧。

之后到来的将领,一改李牧龟缩防守的模式,每次匈奴来袭都主动迎敌,结果赵军不是匈奴的对手,损失惨重。赵王一看还是换回李牧吧,至少没有损失,于是命令李牧回到前线。但是李牧推脱有病拒不赴任,赵王只好亲自去请李牧。李牧看到赵王来了,也说了实话,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回去,那就一切按我的办法来。赵王同意了李牧的要求。

于是李牧再次回到边关,一切照旧,还是匈奴来了就躲进城。这样又过了几年,匈奴已经完全不把李牧当回事了,而边境的赵军好吃好喝还有赏赐,就是没仗打,都主动要求和匈奴决战,士气十分高昂。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于是抓紧备战,每天训练士卒,储备物资。

到一切准备就绪,李牧派人在边境上大批量的放牧,吸引匈奴人来掠夺。果然,匈奴听到消息先派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假装抵御失败,这下匈奴彻底放心了,于是大队人马入侵掠夺。李牧早就设下包围圈,埋伏了大量精兵,匈奴根本没想到李牧会埋伏他们,结果被打的大败,损失了十多万人马。这一仗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赵境,李牧也因此一战成名。


大黄扯点历史


粟裕大将就是如此。他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共和国的第一大将。

他在解放战争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被人所看好。特别是他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在南方打游击,这对他日后的发展不是很有利。

土地革命期间,相较于天才将领、被誉为“黄埔之鹰”的林总,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博得众多关注,连毛主席都特别看重他。而我们的粟裕呢,不好意思,没多少人在意。他混迹于众多的红军将领中,不为世人所知。

抗战时期,粟裕并没有在八路军部队工作,而是在新四军工作,远离军委总部。他先后担任新四军中担任副支队长、师长等职务。相比八路军和军委总部在在一起,留在新四军工作的粟裕,显然有点落寞。

粟裕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多次率部与日伪军激战,在江南地区指挥过不少战役,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战果,但影响力明显不如八路军将领所指挥的战役。这当然不是粟裕能力不行,而是新四军本来就不如八路军受关注,八路军将领打了个什么仗,立刻就会引起轰动,但是新四军将领打了个什么仗,其实没多少人关注。

尽管如此,这个在江南一带进行低调抗战的粟裕,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打出了威名。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鲁南战役中歼灭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的整编74师。在济南战役中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他率华东野战军参与淮海战役,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因为这样的赫赫战功,粟裕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将。那个一直默默无闻,不怎么被看好的他,在战争中表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优秀、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袁卫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将军,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他是中国工农红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之一。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黄埔军校期间,校长蒋中正并不看好他,但是,后来,徐向前发展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军事将才,山西军阀阎锡山曾经高度评价徐向前时说:“谁拥有徐向前、谁就拥有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