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將領,一開始不被看好,後來卻一鳴驚人?

不才講史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既岳飛被冤死第二十年,金主完顏亮舉全國之兵南下侵宋。南宋在秦檜的禍害後邊防荒廢、將領遲暮、戰備不足,兩淮防線(淮河以東至陝西)很快全部崩潰,金軍主力部隊抵達採石,準備直逼建康。


趙構也沒有想到用搖尾乞憐,苟且偷生換來的短暫和平,馬上面臨生與死的考驗,第一反應就準備跑路,幸虧宰相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等人死力勸諫,高宗才決定親征,抵抗外敵。

金敵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聖意堅決,則將士之意自倍。

本意是:金國撕毀盟約,讓全天下人憤怒。朝廷是有進無退,只要皇上堅決主張抗金,將士們自然會士氣倍增。

在南宋主站派強勢引導下,宋高宗命令葉義問巡視江淮兵馬,虞允文為參謀軍事。而淮西的原守將王權被罷免官職,負責接替王權的李顯忠還沒有上任。虞允文就這樣戲劇性的成了採石戰場最高指揮官。


虞允文:紹興二十三年始登進士第,任職:中書舍人,類似現在的秘書長。

按照在採石狙擊金國的軍事部署,李顯忠才是首選指揮官,怎麼也輪不虞允文。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何況這位書生沒有經歷沙場,更沒有作戰經驗,可偏偏這位書生立下不世之功,救南宋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

虞允文到達採石後才發現情況岌岌可危,長江對岸的完顏亮集結近四十萬大軍隨時可以渡江,而負責採石的南宋守軍群龍無首,鬥志全無。當然虞允文可以選擇等李顯忠上任,再做出決斷,可是形勢嚴峻,已經容不得虞允文猶豫不決,他選擇臨危而上,主動接替指揮權調動大軍,鼓舞士氣:

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虞允文召集軍士說到:“金帛、誥命都在我這裡就等各位立功了”,也有人質他越權指揮,而虞允文回答到:“已經威脅到國家安危了,我們沒有別的選擇,更不能逃避”。虞允文用自己的氣節和忠義鼓舞了採石守軍,凝聚了眾將士抗金決心,也正是這次出色的政治工作給采石之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採石攻防戰拉翌日開序幕,虞允文親自上前線指揮指揮戰鬥,利用有機地形佈局兵馬。金軍不擅長水戰,錯誤的使用戰船,而虞允文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利用宋軍海鰍船優勢,採取衝撞戰術,擊沉很多金軍船艦。即使發揮了戰略前瞻性,可仍然有很多金軍壓迫採石防線,在緊要關頭,虞允文激勵宋將,誓死抵抗。

允文授以旗鼓,從山後轉出,敵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勁弓尾擊追射,大敗之,殭屍凡四千餘,殺萬戶二人,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

雙方開始你來我往的攻防拉鋸戰,最後虞允文突發奇想,召集江州潰敗的宋軍巧妙設疑兵計,金軍聽到密密麻麻的擂鼓聲,以為宋軍有埋伏紛紛逃命,虞允文命令弓箭手緊追不放,最後大敗金軍。

虞允文在採石大捷扭轉了金宋攻防態勢,打破了金國試圖強行南下的斬首行動。完顏亮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會輸在一個書生手裡,更沒有想到的是金國在採石失敗後陷入長期內亂、易主奪權,沒有能力繼續侵略南宋只能退兵。最驚喜的恐怕是南宋統治者了,引用劉錡說的一句話:“疾何必問!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

參考文獻:《宋史·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我不是易中天



一開始不被看好(默默無聞),後來一鳴驚人的將軍,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戰神粟裕。


粟裕是個老革命,1927年就加入了共產黨,同年參加了南昌起義,次年又參加了湘南起義,之後又參加井岡山革命鬥爭、轉戰贛南、閩西,以及第一次到第一次反圍剿。粟裕是一位經受住考驗的優秀將領,也因為戰功,相繼出任過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


在1935年1月的譚家橋戰鬥失利後,粟裕僅率500餘人突破敵人防線,再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挺進到敵人實力雄厚的浙南地區堅持打了四年遊擊。抗戰爆發後,才加入到新四軍序列。



粟裕在抗戰期間沉重打擊過日寇,指揮過很多有名的戰役,例如“七保三倉”,“五保豐利”,車橋戰役,南坎戰役,以及抗戰勝利後的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但相較於解放戰爭時期的表現,粟裕在抗戰時期的表現不算出彩,與彭德懷、林彪、羅榮桓等元帥級別的將領相比,不管是成績還是資歷都被甩開一大截。


解放戰爭爆發後,才迎來粟裕時代。內戰才拉開序幕,粟裕就縱橫馳騁在華東大地,歷時45天,消滅了國民黨軍5萬3千人,這個殲敵數字是國民黨軍在華東地區進攻人數的五分之二。而這一仗不但把敵人打蒙了,也讓粟裕開始名揚天下。


在華東這個主戰場,粟裕先後指揮過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其中的孟良崮戰役更是神來之筆,頗有虎口拔牙的意思,打破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粟裕又先後指揮過沙土集戰役、開封戰役、睢杞戰役、兗州戰役和濟南戰役等,使得山東全境基本解放,為之後順利進行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而淮海戰役更是粟裕的神來之筆,殲敵44萬,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



淮海戰役過後,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可見粟裕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55年授銜時,粟裕憑戰功評為了大將軍銜。


當然也有人為粟裕評不上元帥叫屈,其實粟裕在土地革命和抗戰時期,職位都不算高,貢獻也沒有其他人大。在紅軍時期,粟裕也僅僅做到了紅七軍團參謀長的職務;在抗戰期間,粟裕也只是做到了新四軍的一師師長而已;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野戰軍中,粟裕也不是主要領導人,即便當時代理華野司令和代理政委,這個“代”字就有千差萬別的差距。


元帥的考量,基本都是“老總”的級別。而粟裕在當時的資歷,還是各個時期各個隊伍的職務,粟裕都有所欠缺,但也因為粟裕在解放戰爭期間的出彩表現,所以才把大將之首的位置安排給了粟裕,也算是實至名歸。



對此,你覺得粟裕是一鳴驚人的將軍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特赦1959》中的女護士梁冬芳讓人感覺很突兀,很沒必要,但是卻引出了杜聿明的一段經歷。杜聿明在得知梁冬芳的身世後,之後私下對人說,正是他在圍剿鄂豫皖蘇區時從紅軍的側翼穿插迂迴,擊敗了紅軍,沒想到造成了很多梁冬芳這樣的孤兒,但他卻用這些人的鮮血換來了他自己發跡的開端,從此後收到徐庭瑤的重用,開始飛黃騰達。

作為黃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學校期間並不起眼,和同期的胡宗南,黃維等人相比,他並不受重視,就更不用說像陳賡這種風雲人物了。所以,陳賡到功德林看望他們的時候,杜聿明坦陳他和陳賡雖然是同期的黃埔同學,但是並不熟悉。

到抗戰開始的時候,杜聿明級別在黃埔一期的同學中並不算很高。當時胡宗南已經是坐鎮西北的西北王了,黃維也已經是十八軍軍長,成為土木系大將,就連陳賡在紅軍中,改編後也是旅長,王耀武是師長,宋希濂是師長,孫元良是師長,桂永清已經是教導總隊總隊長,實際上相當於軍長,而杜聿明還只是裝甲兵團團長。


到率軍入緬作戰時,原定的遠征軍總指揮為宋希濂,同樣是杜聿明的黃埔一期同學。然而後來臨時變化,改為羅卓英擔任總指揮,杜聿明只是副總指揮兼第五軍軍長。不過,這之後杜聿明的晉升就比較快了,到抗戰結束時,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職務級別已經相當了,雖然和王耀武這種三期學弟相比有差距,但是也已經是中將了,也能夠獨當方面了。

但是杜聿明的資歷仍然在國軍中顯得太淺了,所以他在東北的時候,只擔任保安司令長官,而在他頭上另外放了一個熊式輝當婆婆。而且,在他生病期間,因為他抗命,國軍統帥部一度有過換將的意圖,而這個接替的人就是後來在錦州被俘的範漢傑。杜聿明另外舉薦鄭洞國代替他指揮,範漢傑才沒去東北。

杜聿明從東北被撤換下來後,陳誠去接替他,但陳誠一到東北,就改組了機構,改為東北行營,黨政軍都由陳誠完全負責,這和杜聿明在東北時的待遇就差得遠了。一直到陳誠在東北大敗,死乞白賴的請辭,才派了衛立煌,到何應欽上臺後,杜聿明才又被派到了淮海戰場輔佐劉峙的仍然不是他自己獨當方面。


到淮海戰役的時候,他實際負責軍事籌劃和指揮,但是卻不是完全負責,在他頭上又是安排了一個劉峙,發佈命令也是用劉峙的名義。不過,這時候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地位終於相當了,國軍統帥部確定由劉峙坐鎮徐州後,準備給他找個實際負責軍事指揮的副手,兩個主要人選,一個是杜聿明,另一個就是宋希濂。

在被俘後到功德林聚會時,如果以被俘時的職務來算,杜聿明也不能全是最高的,而是王耀武。因為王耀武是獨立負責一個戰區,在山東基本上就是他說了算,而杜聿明的角色始終只是救火隊員。如果以剿總副總司令來說,那麼被俘的國軍將領中,宋希濂,黃維和廖耀湘被俘時都帶著剿總副總司令的兼職。以指揮兩個兵團以上的部隊來說,範漢傑在錦州的權限就在第六兵團之上,所以他才敢和衛立煌叫板抗衡。

但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常公覺得信得過的具備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的人,其實又只有杜聿明一個人。比如宋希濂,考慮再三,最後還是放棄了,而且宋希濂解放戰爭時期基本上沒有參加,缺乏對解放軍作戰的經驗,其他人似乎也沒有表現出比杜聿明更強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加上何應欽和顧祝同加持,杜聿明就成了三大戰役時期國軍唯一的救火隊員。


蕭武


我的答案是:東吳大丞相、大都督陸遜!

陸遜是屬於典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將領,未成名前被敵將輕視,被己方將領嘲笑。


1、被關羽輕視

荊州作為吳蜀軍事必爭之地,對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時也委派了各國最強的戰將作為一線指揮。蜀國派出了大名鼎鼎的戰將關羽,而吳國也派出有勇有謀的呂蒙,兩軍長期對峙,不相上下。

呂蒙於是向孫權提出奇策,假借生病為由,調離荊州防線,換來一位未經成名的書生將軍“陸遜”,以此來麻痺關羽。

此招一出,果然大獲奇效。陸遜鎮守荊州防線,讓關羽的“敵意”消去一大半,對初出茅廬的陸遜似乎很放心,也很不以為然,大肆抽調部隊北上和曹軍對抗。

最終,關羽也因為自己的大意失掉了荊州和性命。

據《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關羽對陸遜的一些輕視行為:

1、(陸遜)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2、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2、被劉備所“辱”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又一場採用火攻的戰事,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吳國通過這場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孫權也在戰後順利登基稱帝。

作為此役的主將陸遜,也是首度顯身手,讓劉備吃了一次“大虧”,甚至讓劉備憤恨的說出:

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大意思就是,我竟然被一個不知名的年輕人打敗了,還敗的這麼慘,做他的手下敗將真的是太恥辱了。

可見劉備當時對陸遜是多麼的藐視。


3、被己方將領嘲笑

同樣在夷陵大戰之前,陸遜的功績並沒有什麼亮點,也無法讓一眾吳國老將服從,而且他的戰略也多遭人否定、嘲笑,甚至公然違抗軍令。

1、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2、當御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持。不相聽從。
3、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

未破劉備前,吳國將領是瞧不起陸遜這個書生將軍,但是到打敗劉備之後,吳國諸將則是刮目相看,不服不行。


這就是陸遜的“一鳴驚人”!

孫郎談古


這類將軍不在少數,又以文將為主,舉兩個典型例子:漢初韓信,三國陸遜。


其一,漢初韓信:

韓信在投奔劉邦當大將軍之前,實屬碌碌無為之輩,經常跟別人混飯吃,根本就是很平常的人,看不出絲毫的積極進取心。

韓信為了活命和避免官司,身佩寶劍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受胯下之辱。



後來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韓信投靠項梁並沒有得到重用,項梁戰死後跟隨項羽,受鍾離昧推薦成為項羽的執戟郎中,多次向項羽獻計卻不被採納。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投奔劉邦,仍然不被重用,只擔任管倉庫的小官。後結識蕭何後,經蕭何大力舉薦才被封為大將軍,至此韓信才開始了他的統軍之路。

被封為大將軍後,為劉邦出謀劃策制定天下大計,之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攻佔關中三秦之地。

隨後,聲東擊西虜魏、背水一戰破趙、平代、脅燕、定齊,擊殺龍且二十萬楚軍,垓下戰勝項羽,成為劉邦統一天下不可多得的人物。



其二,三國陸遜:

三國時期吳國陸遜,在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孫權幕府裡的一個小吏,受孫權賞識逐漸得到重用,原本是一文士,後與呂蒙合作襲取荊州。



劉備徵吳後,東吳數次大敗,最後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領吳軍與劉備大軍作戰,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大軍,從此聲名鵲起。

之後,在與曹魏的戰爭中,石亭之戰擊敗曹休,陸遜成為三國文才武略的著名將領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他們隱忍不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成為一代名將,馳聘在歷史的疆場。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1.楚莊王

2.韓信

3.周亞夫

4.霍去病

5.呂蒙

6.陸遜

7.謝玄

8.陳慶之

9.岳飛

10.朱文正

11.共產黨的諸多元帥,諸多將軍,當時又有幾個被看好呢?

他們具體的事蹟,我就不多講了,大多數都為人所知,不知的,可查問頭條或度娘。

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海涵!



小閒看啥片


像這樣的將軍,外國的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中國歷史上還是有好多的。我列舉三個大夥比較熟悉的。

1.韓信

韓信起初就只是一介平民,平常也沒什麼事做,連吃飯都是別人接濟的,相當於無所事事,混吃混喝的那種。雖然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不知如何施展。

後來秦末亂世,烽火連天,韓信去投奔項羽,但沒有受到重用,還經常遭受嘲諷。後來又去投奔劉邦,經蕭何舉薦,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軍。



雖然韓信做了大將軍,但在劉邦的軍中,韓信並不受歡迎,好多跟隨劉邦多年的老部下不服氣,憑什麼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來做大將軍,還要聽他的號令。

當然了,最後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慢慢地開始發揮他的軍事才能。明修棧道暗渡成倉出漢中、背水一戰破敵軍、四面楚歌敗項羽、垓下之圍結束戰爭。幫助劉邦得了天下。

韓信因為用兵如神,而被後人稱為“兵仙”。



2.關羽

劉關張三兄弟結義後,前去會盟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國賊董卓,但因身份低微,不怎麼受歡迎。後來華雄叫陣,連斬十八路諸侯多員大將,嚇得十八路諸侯無人敢出戰,只得龜縮在城裡。

後來關羽主動請纓戰華雄,自報了自己馬弓手的職位,被十八路諸侯一頓恥笑和羞辱,還說讓關羽這個馬弓手出戰,丟了各諸侯的顏面。



最後關羽溫酒斬華雄,砍了華雄的頭,扔到十八路諸侯面前,讓人刮目相看,從此名聲遠揚,天下人人皆知。


3.呂蒙

吳下阿蒙的故事大夥都知道,講的就是三國東吳呂蒙的事。呂蒙起初只是一介武夫,在東吳孫權麾下就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將軍,沒有文化學識。


在東吳跟其他將軍比起來,就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後來孫權勸他多讀書,多學點知識,呂蒙也就勤奮學習,果然沒有辜負孫權的厚望,懂兵法、會用計謀。

最後呂蒙在東吳眾將中突起,成為東吳的大都督,統領東吳所有兵馬,奪得荊州,斬殺關羽,名震天下。


南影小生


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他最開始只是訓練士卒騎馬射箭,命令手下小心看好烽火臺,但不允許出戰,看到匈奴人來了趕緊躲回城裡,有膽敢出戰者,直接斬殺。於是匈奴人每次來襲,都無功而返,這樣過了好多年,趙軍也沒什麼損失。於是匈奴人,趙軍都認為李牧是個膽小怯戰的人,趙王也很生氣,就派人取代了李牧。

之後到來的將領,一改李牧龜縮防守的模式,每次匈奴來襲都主動迎敵,結果趙軍不是匈奴的對手,損失慘重。趙王一看還是換回李牧吧,至少沒有損失,於是命令李牧回到前線。但是李牧推脫有病拒不赴任,趙王只好親自去請李牧。李牧看到趙王來了,也說了實話,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回去,那就一切按我的辦法來。趙王同意了李牧的要求。

於是李牧再次回到邊關,一切照舊,還是匈奴來了就躲進城。這樣又過了幾年,匈奴已經完全不把李牧當回事了,而邊境的趙軍好吃好喝還有賞賜,就是沒仗打,都主動要求和匈奴決戰,士氣十分高昂。李牧等的就是這個時機,於是抓緊備戰,每天訓練士卒,儲備物資。

到一切準備就緒,李牧派人在邊境上大批量的放牧,吸引匈奴人來掠奪。果然,匈奴聽到消息先派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假裝抵禦失敗,這下匈奴徹底放心了,於是大隊人馬入侵掠奪。李牧早就設下包圍圈,埋伏了大量精兵,匈奴根本沒想到李牧會埋伏他們,結果被打的大敗,損失了十多萬人馬。這一仗之後,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趙境,李牧也因此一戰成名。


大黃扯點歷史


粟裕大將就是如此。他一開始不被看好,後來卻一鳴驚人,在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成為共和國的第一大將。

他在解放戰爭之前,一直默默無聞,並不被人所看好。特別是他並沒有參加長征,而是留在南方打游擊,這對他日後的發展不是很有利。

土地革命期間,相較於天才將領、被譽為“黃埔之鷹”的林總,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博得眾多關注,連毛主席都特別看重他。而我們的粟裕呢,不好意思,沒多少人在意。他混跡於眾多的紅軍將領中,不為世人所知。

抗戰時期,粟裕並沒有在八路軍部隊工作,而是在新四軍工作,遠離軍委總部。他先後擔任新四軍中擔任副支隊長、師長等職務。相比八路軍和軍委總部在在一起,留在新四軍工作的粟裕,顯然有點落寞。

粟裕在新四軍工作期間,多次率部與日偽軍激戰,在江南地區指揮過不少戰役,也取得了一些積極戰果,但影響力明顯不如八路軍將領所指揮的戰役。這當然不是粟裕能力不行,而是新四軍本來就不如八路軍受關注,八路軍將領打了個什麼仗,立刻就會引起轟動,但是新四軍將領打了個什麼仗,其實沒多少人關注。

儘管如此,這個在江南一帶進行低調抗戰的粟裕,卻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打出了威名。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在魯南戰役中殲滅國軍五大主力部隊之首的整編74師。在濟南戰役中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兩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他率華東野戰軍參與淮海戰役,在整個淮海戰役中,我軍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因為這樣的赫赫戰功,粟裕成為新中國第一大將。那個一直默默無聞,不怎麼被看好的他,在戰爭中表現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華,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優秀、最傑出的將領之一。


袁衛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徐向前將軍,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他是中國工農紅軍最著名的高級將領之一。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在黃埔軍校期間,校長蔣中正並不看好他,但是,後來,徐向前發展成為一名叱吒風雲的軍事將才,山西軍閥閻錫山曾經高度評價徐向前時說:“誰擁有徐向前、誰就擁有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