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为自己选择陵墓的?

恋情圣子


南京中山风景区有一处著名的皇家陵墓,此陵墓的主人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此陵墓名叫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原是开善寺宝公塔的旧址。宝公塔是南朝时期宝志和尚所建,据传,这个宝志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济公”的原型。独龙阜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地方,这里阳光充足,和风冉冉,生机勃勃。再者,山势平缓,地基坚实,易于施工,可长期保持建筑物的干燥,可谓“永垂千古”。明初为建明孝陵还将宝公塔迁往紫金山东麓。可令人疑惑的是,在划定范围内也还发现了孙权的墓葬,朱元璋却并没有将孙权墓移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朱元璋是个很注重风水的人,负责建造陵墓的官员也因此也极其小心,生怕坏了朱元璋墓葬的风水。后来在规划范围的过程中发现了孙权的墓葬,于是就小心翼翼的请示了朱元璋。本来,主持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向朱元璋进言,建议将位于孝陵南边正对孝陵大门小山(梅花山)上的孙权墓移开,可朱元璋却不准奏,据明人张岱《陶庵梦忆·钟山》(卷一)记载,朱元璋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让东吴开国皇帝给另一位皇帝守门,这件事怕只有朱元璋才敢想了吧。因为这句话,孙权这位东吴第一皇帝,又有了“第一门将”名头,皇帝为皇帝当“守门员”的事情,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也的确是非常罕见的。

可朱元璋仅仅是想让孙权当自己墓葬的守门人这么简单吗?朱元璋实则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便是风水。古代帝王大都迷信风水,朱元璋也不例外。起初,朱元璋回安徽凤阳给父母修建陵墓的时候,作为建陵墓首要考虑的条件就是风水。据传,朱元璋父母所在的墓葬风水十分的好,据说有能够成龙的地脉。有人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就是受他父母墓葬的风水所影响。虽说朱元璋能够当上皇帝是受到了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造就出风水这一说也并不奇怪。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帝王陵都是风水圣地,后有祖山,前有案山、朝山。近为案,远来朝。而孙权墓所在的梅花山,正是孝陵风水堂局中的“案山”。如果朱元璋将孙权的墓葬挖了,就等同于破坏了“案山”的风水,迷信的朱元璋肯定不会选择这样做,他真正的目的不仅是想让孙权给他看门,还想让孙权为他守住这块风水宝地。

还有一点就是,梅花山一带岩石众多,地质学上称之为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等,这些岩石质地都十分的坚硬,以当时的经济实力、施工工具和手段,开凿这些岩石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也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实属不易之事,最好的方法还是绕道。

目前,虽然历经了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明孝陵保存的还算比较完好,因而国家已经把明孝陵也做为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而且明孝陵是国家首批的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想而知明孝陵的重要性和地位。


邓海春


朱元璋死后,他的子孙遵照他的遗嘱,将他葬人钟山明孝陵,和他 一生钟情的马皇后合葬。钟山孝陵,是朱元璋生前就为自己选好的万年 吉地。钟山今称紫金山,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历史上最早称金陵山,汉 代开始称钟山。钟山上的岩石有一大半属于紫红色粉砂岩和页岩,每当 旭日当空,阳光照耀,就有紫气冉冉上升,甚至在山峰间也有紫气飘荡 弥漫。紫金山由此而得名。紫气象征着王者之气。翻开史籍,对紫金山的记载真可谓层出不穷。传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有一次出 巡金陵,一个陪同的风水先生见到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便脱 口而出:“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秦始皇听了,大为不悦,立即命人 开凿方山,使淮水流灌金陵,趋散金陵的王气。这条引来的淮河水,就 是后来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咏叹的秦淮河。时光飘忽而逝。到三国之时,诸葛亮为联吴抗曹,出使东吴。百忙 之余,他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俯瞰金陵景色。他遥望钟山,不禁 惊叹:“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因为有神机妙算的诸葛军 师这一番赞叹,“龙盘虎踞”就成了金陵的象征,钟山也从此闻名遐迩。 文人们更禁不住对她百般讴歌,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钟山龙盘走势来, 秀色横分历阳树。”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罢相后隐居钟山,多次赞美钟 山之景: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曰,一鸟不鸣山更幽。一首《钟山即事》还不够,在离开金陵赴镇江的旅途中,王安石又 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钟山如此令人陶醉,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当然也懂得附会风雅。 虽说他出身贫寒,但他很聪明,身边又有一些如刘基、陶安等文坛人士 辅佐,自己也难免一时雅兴,赋诗填词了。据说有一次,朱元璋率领他 的四位辅臣:李善长、徐达、刘基、宋濂一起游览钟山,那时,国家初 奠,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朱元璋踌躇满志,随兴赋诗一首:踞龙蟠虎肇豪英,五色卿云炫日明。王气莹然垂景象,民风乐而见升平。山河百工金陵最,宇宙千秋帝业成。暗忆六朝兴替事,福祥未尽又加補。_英雄帝业,国泰民也安,一派升平气象。想想六朝兴亡的历史,走 马灯似的改朝换代,骨肉之间的相残,这一切涌上心头,让他触目惊 心。是啊,一定要让他朱家天下永远延续,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想到 这里,他更加感到挑选风水宝地的重要。他要为自己挑选一个吉利宝 地,在自己万年之后,也可以看着他的子孙继续他的统治,保佑他们朱 家的江山社稷。皇帝感慨万千,善于诗情画意的四位大臣想必也大大地议论一番, 赞扬皇帝的才气,感叹历史的无常,祈祷大明王朝永续。洪武九年,选定墓址的事提上了日程。这是多么大的事,可关系到 帝业的承嗣,马虎不得啊!于是,皇帝再次与辅臣们商量。清人张岱所 著《陶庵梦忆》生动地记载了选定墓址的经过:“钟山上有云气,浮浮 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藏蜕焉。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 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 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在钟山之 阳洒酒祭奠,开始了修建帝王陵的工程,这一年,他54岁。这是一项 十分浩大的工程,光陵园四周筑成的城墙就有45里,几乎把钟山全部 包括在内。朱元璋亲自参与营造,一向不事奢华的他,花费巨资,征调 军工达10万人,几乎全国上下都被调动起来参加这一声势浩大的工程。 经过1年的突击,洪武十五年,地下玄宫初步建成。这一年的九月,朱 元璋的结发妻子皇后马氏病故,朱元璋在悲痛之中将妻子葬人新建的陵 寝,因马皇后谥号为“孝慈”,所以,这座营建中的陵墓就叫“孝陵”。10年以后,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不幸以38岁的壮年先朱元 璋而逝,八月下葬于孝陵的东侧,名东陵。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怀着无比的不安和顾虑离开了人 世,埋葬在孝陵,和马皇后合葬在一起。在孝陵墓园里,还埋葬着朱元 璋的40多位妃嫔和宫女,她们中除了极个别人是在朱元璋生前就病逝的外,绝大多数是朱元璋的殉葬品。朱元璋死后不久,分封到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名, 开始了争夺皇位的战争。这场战争完全打破了朱元璋生前的安排,这是 他绝没有想到的事。而且,此后他的子孙们的陵墓也都建到了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