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有一條"板凳龍"?有多少人知道?

在瀘縣石橋鎮馬溪村有這麼一條龍,美得樸實,能祈福迎彩。把武術中的板凳功夫與祈雨文化中的舞龍相結合,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器具演變為舞蹈道具,它,就是板凳龍。因其表演獨特,一條龍熱鬧一個村,紅火一個鎮,沸騰一個城,有多少瀘州人瞭解這條“龍”?今日,就跟隨新報君來了解一下吧~

瀘縣有一條

歡歡喜喜鬧元宵

“舞起來,跑起來,把我們的絕活兒都亮出來。蒼龍出海、魚躍龍門、昂首向天,一招一式都舞出來……”板凳龍第四代傳承人謝仁祿喊了一嗓子後,排練現場瞬間被點燃。

瀘縣有一條

只見舞者們身著黃綠兩種服裝,頭戴龍巾,腰繫魚鱗腰帶,腳蹬草鞋,鞋尖栓一響鈴,三人為一組,揮舞著精美的板凳龍,或輕盈跳躍,或上下翻滾,或調皮點頭……半小時後,舞龍者氣喘吁吁,滿頭大汗,臉上卻洋溢著喜氣。

別看他們舞著板凳龍步履輕盈、歡騰跳躍,但這條板凳龍實則不輕。“這條板凳龍總重量在16斤左右,表演者3人一組。目前班子成員18人,男女各一半,演出時最多能呈現出6條龍。”謝仁祿介紹到,以前一個人可以舞、兩個人可以舞、三個人也可以,排練現在確定為三人一組,協調配合,舞龍更活潑生動。

瀘縣有一條

“原來的板凳龍則十分樸素,但現在的龍精緻華麗,製作也簡單。”謝仁祿指著手裡的板凳龍說,龍頭用穀草編制構成,固定在一條三尺三寸三分長,寬約0.2米,高約0.6米的八仙條凳凳頭,八仙獨凳為龍身,分左右四條凳腳;龍尾同樣用穀草編制構成,固定在八仙條凳另一凳頭,經過精心編制,板凳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為了讓板凳龍更加精緻美觀,在龍頭的設計上,結合了地方傳統文化特色,以雙龍橋龍頭的形象為模型來打造;龍身找了專門的公司對其進行設計。”瀘縣文化館副館長談燕補充說,而今板凳龍已發展成為一條完整的龍固定在板凳上,以板凳為支架,龍身通過精心製作,更加生動。

瀘縣有一條

興於廟會永流傳
板凳龍由日常生活工具演變為舞蹈道具,整條龍從頭到尾都和人們的勞動生活有關,表現了當地農民祈雨祈天而生,艱苦勞動、精耕細作,喜盼豐收的良好願望。馬溪板凳龍興起於廟會,始於明代永樂年間。

瀘縣有一條

早年,石橋鎮馬溪場金銀寺中有乾隆年間修建的大殿碑記,大明永樂年間,寺中每年五月十三都會舉辦關帝單刀廟會,方丈玄空大師誠邀張氏父子赴會一展才藝。張氏的獨門技藝就是獨凳龍表演。表演中,父子頭戴龍巾,身著黃緞,腰繫魚鱗短裙,腳穿水巴龍草鞋,鞋尖栓一響鈴,在一陣鑼鼓和鞭炮聲中,舉一條三尺三寸三分長的八仙獨凳入場。父舉“龍頭”,子舞“龍尾”,使一招飛龍出洞,一下子騰空躍起,龍頭昂首向天,俯首拜地,翻江倒海。二人舞姿健美,舞步如閃電,時而戲水,時而穿花,時而包柱,時而纏腰,功夫了得,看得遊人香客擊掌叫好,贏得一陣又一陣喝彩,臺下四面八方如雨點般飛來賞賜銀錢。來參加廟會的嘉明巡檢司署長官李從周為之驚歎,有感馬溪板凳龍技藝高強,大書“冠我瀘南”匾贈予張氏父子。方丈玄空大師題詩云:“板凳作架當龍舞,山呼海嘯向天歌。獨門絕技驚四座,瀘南龍舞甲三都”。一時間,馬溪張氏板凳龍在四鄉八村老百姓中傳為一段佳話。自此,張氏板凳龍就在當地流傳開來。


瀘縣有一條

而後,張氏還吸取了周邊舞龍的套路,將天興草把龍、火龍的招式與板凳龍靈活、靈巧、便捷、簡潔的動作改進融合形成了板凳龍的套路。到了清末,張氏修定了一套板凳龍的招式,混沌初開、金龍抱蛋、龍兒曬肚、引水耕田……再配以民間金龍龍燈、牛兒燈、馬兒燈、花船和唱詞,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民間板凳龍表演模式,為民間喜聞樂見。

傾力培養下一代

作為第四代傳承人的謝仁祿於1975年開始學習板凳龍的製作和板凳龍表演,自小受到師傳板凳龍舞藝術的薰陶,因此非常喜歡這一傳統表演藝術形式。

在謝仁祿的表演中,吸取了各種龍舞的表演風格,綜合運用到石橋板凳龍舞的舞蹈之中,在傳承中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除自身積極投入到板凳龍的表演、編排、創新外,利用自己歌舞團演出平臺,為群眾紅白喜事進行板凳龍表演,加大了板凳龍的宣傳力度。2019年板凳龍被評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謝仁祿說他的目標是將板凳龍申請為市級、省級非遺,讓它走出瀘縣,走向更大的舞臺,讓更多的人看到並瞭解這一地方傳統文化。

瀘縣有一條

瀘縣是龍文化之鄉,這裡的人對龍有著特殊的感情。當板凳龍傳習基地落戶馬溪學校時,這裡的孩子們開心極了。“新鮮事物的增多,傳統的東西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有責任將它延續下去。”……孩子們都有信心成為板凳龍的接棒者,看到這一現狀,謝仁祿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外,他將培養下一代作為自己的重點工作。

瀘縣有一條


新春將至,記憶裡的年味兒

是燈籠高掛、剪紙貼牆的紅紅火火;

是璀璨煙花、鞭炮震天的熱鬧喜慶;

是醒獅舞龍、敲鑼打鼓的歡聲笑語……

而這條板凳龍

曾是多少人記憶裡的年味兒?

在你們的記憶裡

年味兒又是什麼?


供稿:本報記者 汪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