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有一条"板凳龙"?有多少人知道?

在泸县石桥镇马溪村有这么一条龙,美得朴实,能祈福迎彩。把武术中的板凳功夫与祈雨文化中的舞龙相结合,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器具演变为舞蹈道具,它,就是板凳龙。因其表演独特,一条龙热闹一个村,红火一个镇,沸腾一个城,有多少泸州人了解这条“龙”?今日,就跟随新报君来了解一下吧~

泸县有一条

欢欢喜喜闹元宵

“舞起来,跑起来,把我们的绝活儿都亮出来。苍龙出海、鱼跃龙门、昂首向天,一招一式都舞出来……”板凳龙第四代传承人谢仁禄喊了一嗓子后,排练现场瞬间被点燃。

泸县有一条

只见舞者们身着黄绿两种服装,头戴龙巾,腰系鱼鳞腰带,脚蹬草鞋,鞋尖栓一响铃,三人为一组,挥舞着精美的板凳龙,或轻盈跳跃,或上下翻滚,或调皮点头……半小时后,舞龙者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脸上却洋溢着喜气。

别看他们舞着板凳龙步履轻盈、欢腾跳跃,但这条板凳龙实则不轻。“这条板凳龙总重量在16斤左右,表演者3人一组。目前班子成员18人,男女各一半,演出时最多能呈现出6条龙。”谢仁禄介绍到,以前一个人可以舞、两个人可以舞、三个人也可以,排练现在确定为三人一组,协调配合,舞龙更活泼生动。

泸县有一条

“原来的板凳龙则十分朴素,但现在的龙精致华丽,制作也简单。”谢仁禄指着手里的板凳龙说,龙头用谷草编制构成,固定在一条三尺三寸三分长,宽约0.2米,高约0.6米的八仙条凳凳头,八仙独凳为龙身,分左右四条凳脚;龙尾同样用谷草编制构成,固定在八仙条凳另一凳头,经过精心编制,板凳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为了让板凳龙更加精致美观,在龙头的设计上,结合了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以双龙桥龙头的形象为模型来打造;龙身找了专门的公司对其进行设计。”泸县文化馆副馆长谈燕补充说,而今板凳龙已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龙固定在板凳上,以板凳为支架,龙身通过精心制作,更加生动。

泸县有一条

兴于庙会永流传
板凳龙由日常生活工具演变为舞蹈道具,整条龙从头到尾都和人们的劳动生活有关,表现了当地农民祈雨祈天而生,艰苦劳动、精耕细作,喜盼丰收的良好愿望。马溪板凳龙兴起于庙会,始于明代永乐年间。

泸县有一条

早年,石桥镇马溪场金银寺中有乾隆年间修建的大殿碑记,大明永乐年间,寺中每年五月十三都会举办关帝单刀庙会,方丈玄空大师诚邀张氏父子赴会一展才艺。张氏的独门技艺就是独凳龙表演。表演中,父子头戴龙巾,身着黄缎,腰系鱼鳞短裙,脚穿水巴龙草鞋,鞋尖栓一响铃,在一阵锣鼓和鞭炮声中,举一条三尺三寸三分长的八仙独凳入场。父举“龙头”,子舞“龙尾”,使一招飞龙出洞,一下子腾空跃起,龙头昂首向天,俯首拜地,翻江倒海。二人舞姿健美,舞步如闪电,时而戏水,时而穿花,时而包柱,时而缠腰,功夫了得,看得游人香客击掌叫好,赢得一阵又一阵喝彩,台下四面八方如雨点般飞来赏赐银钱。来参加庙会的嘉明巡检司署长官李从周为之惊叹,有感马溪板凳龙技艺高强,大书“冠我泸南”匾赠予张氏父子。方丈玄空大师题诗云:“板凳作架当龙舞,山呼海啸向天歌。独门绝技惊四座,泸南龙舞甲三都”。一时间,马溪张氏板凳龙在四乡八村老百姓中传为一段佳话。自此,张氏板凳龙就在当地流传开来。


泸县有一条

而后,张氏还吸取了周边舞龙的套路,将天兴草把龙、火龙的招式与板凳龙灵活、灵巧、便捷、简洁的动作改进融合形成了板凳龙的套路。到了清末,张氏修定了一套板凳龙的招式,混沌初开、金龙抱蛋、龙儿晒肚、引水耕田……再配以民间金龙龙灯、牛儿灯、马儿灯、花船和唱词,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板凳龙表演模式,为民间喜闻乐见。

倾力培养下一代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谢仁禄于1975年开始学习板凳龙的制作和板凳龙表演,自小受到师传板凳龙舞艺术的熏陶,因此非常喜欢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在谢仁禄的表演中,吸取了各种龙舞的表演风格,综合运用到石桥板凳龙舞的舞蹈之中,在传承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除自身积极投入到板凳龙的表演、编排、创新外,利用自己歌舞团演出平台,为群众红白喜事进行板凳龙表演,加大了板凳龙的宣传力度。2019年板凳龙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谢仁禄说他的目标是将板凳龙申请为市级、省级非遗,让它走出泸县,走向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这一地方传统文化。

泸县有一条

泸县是龙文化之乡,这里的人对龙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板凳龙传习基地落户马溪学校时,这里的孩子们开心极了。“新鲜事物的增多,传统的东西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有责任将它延续下去。”……孩子们都有信心成为板凳龙的接棒者,看到这一现状,谢仁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他将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

泸县有一条


新春将至,记忆里的年味儿

是灯笼高挂、剪纸贴墙的红红火火;

是璀璨烟花、鞭炮震天的热闹喜庆;

是醒狮舞龙、敲锣打鼓的欢声笑语……

而这条板凳龙

曾是多少人记忆里的年味儿?

在你们的记忆里

年味儿又是什么?


供稿:本报记者 汪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