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很多人都以普通的战争片来看,这未免显得太过于表面。这可是一部斩获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7大奖项和第51届金球奖3项大奖的优秀著作。如果你想更全面的了解这部奥斯卡影片的独特魅力,必须要从多维度去分析鉴赏其在电影制作上的艺术魅力。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辛德勒的名单》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于1993年在美国上映。该片主要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商人辛德勒在波兰开设工厂,并雇佣当地的犹太人作为自己工厂的工人,由此让这一千多名犹太人成功的躲过了战争屠杀的故事,辛德勒因此成为了正义的化身。

影片上映前,很多人推测这样的战争片票房不会很高,但是结果出人意料,影片上映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最终获得了约3.21亿美元的票房,在当时,这可是相当高的票房了,可见人们对于这部电影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时至今日,这部影片依旧经典,豆瓣评分高达9.5,我看了两次这部电影,第一次惊叹于电影中战争的无情以及辛德勒的勇敢无畏,现在再看,发现片中更多精彩的细节,更加惊艳于其制作手法的高超。

今天,我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三个角度去发掘这部电影著作给我们带来的艺术冲击。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一、叙事结构:明暗主线同步进行,明线是辛德勒作为商人的发展历程,暗线是战争背景的推动。

从整部电影的发展来看,片中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始终贯穿整部电影。

①电影明线:明线主要以个人的发展为主,影片开始,辛德勒以一个德国商人的身份首先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他穿着正式有讲究,举止谈吐得当,端庄的出席在酒店舞会之中,此时根本看不出辛德勒与战争有任何的瓜葛。

从他的表现中可以看到,辛德勒此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靠近酒会中的军官,从他们手上获取到自己下一步经商所要用到的资源,舞会只是他经商的其中一个手段。

后面的剧情发展证实了这一点,辛德勒通过自身机智的头脑,以及钱财的花费,成功的获取到了开设工厂的资格和资源。

而后,辛德勒的工厂大获成功,通过廉价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财富,实现了个人的目标。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②电影暗线:暗线是以战争历史为背景,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府不断对欧洲大陆实施了军事扩张和占领,对欧洲的犹太人更是进行了无情的大屠杀。

此时辛德勒所在城市的犹太人还暂时未受到战争的影响,但是处于人心惶惶的阶段,预示着战争的开始。

不久后,战火烧到了克拉科夫,当地的犹太人开始被奴役,无情杀戮的场景开始逐步上演。

到这里为止,辛德勒的叙事线索还是可以从战争剥离出来的,此时他已经完成了财富的积累,个人目标已经达成。

但是辛德勒并没有退出,随着战争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被杀害,辛德勒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内心开始被触动,接下来的发展逐步演变成辛德勒拯救犹太人之路。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在我看来,导演以这样的叙事结构,是想通过辛德勒的个人故事,试图用他的视角来见证这段历史,使电影不再是枯燥的历史描述。

从这里开始,辛德勒的个人命运开始和战争背景的发展紧密联系,辛德勒既想改变历史,却又是历史本身。电影的明暗线开始交替进行,互相影响。

接下来辛德勒开始了他的拯救大行动,他的每一个举措,都是为了能够应对战争引起的变故,保全更多人的生命,最终他将个人的命运和犹太人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剧情的演变从工人名单到救人名单,再到最后的犹太人为辛德勒请愿的名单,发展过程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

这样的明暗主线交替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让我们用更加直观的视角看到了历史和个人之间的发展路线,另一方面也使影片剧情的推动更加自然真实,更能抓住主题,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物对比和细节刻画,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凸显角色形象。

(一)、人物对比烘托:阿蒙和辛德勒形成对比,使“正邪”形象更加立体;辛德勒和伊扎克对比,可以看出辛德勒内心向善的转变。

巴拉兹曾说:“每一件艺术都是以人为表现对象的。”

影片中,对于人物塑造运用了大量的对比,纳粹军官阿蒙与辛德勒之间的对比,使得善恶正邪能够直观立体的展现,而辛德勒和伊扎克对比,则成为了辛德勒一步步走向至善的关键。

01、纳粹军官阿蒙和辛德勒对比:

人物之间的形象确立,是对比出来的,就如同善与恶一样,没有恶的存在,就不能突显出善。

作为影片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在他们形象的塑造上,必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

从人物特质来看,辛德勒有勇有谋,做事沉稳有分寸,而阿蒙胆小分裂,做事上轻浮恶毒,一善一恶,一正一邪,巧妙的形成了对比。

从影片情节分析,辛德勒极力从纳粹党手上挽救更多的犹太人,不惜倾家荡产,而阿蒙则是对犹太人无情杀戮,并且从辛德勒手上获取了大量的钱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在形象的塑造上是相互成全的,辛德勒愈发的行善,阿蒙的罪恶就愈发的凸显,反之也成立。

导演还试图营造阿蒙向善的一面,从他饶恕了几个犹太人免遭屠杀,以及他和海伦之间的感情纠葛,都体现了阿蒙向善的一面,但这两次尝试最终都失败了,他继续射杀了帮自己清洗浴池的李谢克,而对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数次尝试无果后选择放弃,丑陋面貌再次展现。

两人就是这样在各自所处的角色上互相成全,辛德勒大爱无私的形象悄然建立,而阿蒙罪恶愚昧的内在也开始凸显。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02、辛德勒和伊扎克史登对比:

史登表面上是辛德勒的助理,但是从全局他所充当的角色表现来看,他才是那个一步步引导辛德勒走向善,最后促使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幕后推动者。

作为唯一一个可以长期接触辛德勒的犹太人,他的每一步,甚至每句话,都是在把辛德勒和犹太人之间建立强连接。

他首先将一个断臂的犹太人留在辛德勒的工厂,甚至还让他上门给辛德勒道谢,让辛德勒在情感和道义上没办法拒绝,后面虽然这个断臂犹太人被杀害,但是他却迫使了辛德勒和纳粹军人站在对立面,还为断臂工人的死索要赔偿。

还有,他将犹太区的发生情况都告诉了辛德勒,让辛德勒从侧面了解犹太人被杀害被残忍对待的事实,激发了辛德勒内心向善的深层思考。

随即他便救了一个机智的小男孩,还促使辛德勒在面对阿蒙的时候,说出那翻关于正确对待权力的话,从而引发了阿蒙短暂的善念,此举也拯救了几个犹太人免遭杀害。

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启发引导辛德勒走上了一条拯救犹太人之路的,后面辛德勒的救人名单,也是他亲自促成并完成书写的。史登贯穿了辛德勒整个行善的过程,并在最后亲自为辛德勒送上代表正义和生命的戒指。

不得不说,史登这个角色用的很巧妙,并不经常出现,但又那么不可或缺,每次在那些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总会出现在辛德勒的身边,促成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辛德勒也是在他的映衬下,正义的形象逐步建立,完成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到舍身救人的英雄转变的过程。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二)、细节的描写:人物细节的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更加深刻。

01、辛德勒的四次沉思,是他从被震撼到最后决定救人的转变。

影片中,辛德勒出现了四次关键时候的沉思,就是这四次沉思背后的结果,使他完成了从一个商人到一个倾家荡产的善人的转变。

①第一次沉思:当他骑着马在高处,看到山下城里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他皱紧眉头,陷入了沉思,这次沉思激起了辛德勒的怜悯之心。

②第二次沉思:当他在焚尸场看到无数的犹太人尸体在这里被烧毁,尤其使当他看到那个红衣小女孩尸体的时候,内心被极大的震撼了,使他萌发了救人的想法。

③第三次沉思:当他知道犹太人要被转移杀害时,他在和史登商量工厂事宜,他知道犹太人接下来的命运,

这次沉思是他内心的一次碰撞,陷入了救人和金钱取舍两端的权衡之中。

④第四次沉思:是他看着自己的满箱的钱财,开始凝望窗外,陷入了思考,这次沉思,是他打破内心的芥蒂,决定要用自身钱财去挽救犹太人生命的终极思考,下一幕,他便开始行动了。

就是这四次沉思的出现,使得辛德勒不再是一个纯粹赚钱的商人,完成了一个从商人到善人的蜕变。

心理学之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认为,将人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辛德勒最终思考的结果,是在他实现了工厂赚钱,情感满足,人生前景顺畅的人生追求下,向更高层次需求的转变,既自我实现的追求。这几次思考, 预设了影片后续的发展。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02、阿蒙的眼神,流露出内心善与恶的挣扎。

片中有诸多关于细节的刻画描写,但我觉得最经典的,莫过于对阿蒙眼神的细节描写。

阿蒙的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在演这部影片时,还是一个只出演过一部电视剧和两部电影的新人,但却被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眼看中,他是这样评价费因斯的:

我见到了一个性感的魔鬼,他的表演非常微妙,你会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仁慈的瞬间,但随即又变为阴冷。

这一特点,和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如出一辙,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在地下室和海伦对话的场景,前半部分,他面对海伦时,眼神中透露出仁慈和爱慕,那是一个普通男子喜欢上一个女子的正常眼神,在心爱的人面前,他甚至怀疑,错的是这个世界。

但当他发现现实不允许他这么做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使得他阴冷邪恶的眼神再次出现,随即便是无情的殴打。

这个片段,把一个内心阴冷恶魔化,但又仅存一点点怜爱之心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是爱海伦的,只不过这份爱,还不能冲突他内心积蓄已久的屏障,当这两股力量冲突时,仅存的善念必然败下阵来,这也是阿蒙在影片中形象塑造的必然结果。

对于人物塑造,影片中采用了诸多的方式,通过人物关系对比,互相衬托,以及对表情和眼神的特写,都能让人物塑造更立体,让观众在观影后对人物的有清晰的理解。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三、多种镜头手法的应用,加上背景音乐的映衬,色彩变化的搭配,让电影的呈现跌宕起伏,牵动人心。

(一)、镜头表现技巧:丰富的镜头表现,使得电影更加观赏性。

01、长镜头:长镜头的使用能够使影片更加流畅,生动,给观众一种一气呵成的冲击感。

片中有个杀戮的长镜头让我印象深刻,耐人寻味,除了觉得残忍,更惊艳于拍摄手法。

这是阿蒙第一次在镜头前杀人,他刚到集中营,就看到一个女建筑师吵着要将地基全部打掉重做,阿蒙在了解情况后,确定她是对的,随后下令将她就地枪杀,理由是不能受犹太人的指使。

这个镜头的拍摄角度是站在人背后,主要靠人物的移动进行远近的切换,整个镜头持续了一分多钟,从女建筑师上报情况,到最后面被杀,整个拍摄的过程一气呵成。

导演还刻意制作了一段人朝着镜头走的片段,把女建筑师的脸完全暴露在镜头前,形成了特写,女建筑师脸上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这个镜头的拍摄手法,充分把人性的恶暴露在镜头下,女建筑师本是好意,但在阿蒙眼里就是恶意驱使,将她无情杀害,一方面揭示了战争下人性的扭曲,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战争下,犹太人没有人权,任杀任打的悲惨境遇。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02、中远景镜头:烘托出大环境的氛围。

最经典的远景镜头莫过于纳粹士兵在街道上清缴杀戮犹太人的场景,这个镜头是从远处向城中进行拍摄,红衣小女孩也是在此时出现,从远处的视角看过来,满眼的黑白色调中,出现了一抹红色,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让观众也为她的命运捏一把汗。

这样的取景方式,能够把纳粹党肆意屠杀犹太人的面目暴露在观众面前,煽动观众的情绪,情和景的结合,把电影的氛围推向高潮。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出现了超远景镜头,就是战争结束时,一千多名幸存的犹太人获救的场景,他们越过草地,出现在地平线上,人群中的个人如同蚂蚁般大小。

这类超远景镜头一般运用在交代大环境中,在战争片中常常会被用到。

片尾使用这样的镜头,给人传达出来的感觉一方面表现了人在自然中个体的渺小,另一方面也通过这密密麻麻的人群,凸显了辛德勒的伟大,这一群人是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存活下来。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03、特写镜头:展现人物特征,揣摩内心情感。

如果说远镜头用于营造环境氛围,特写镜头的用意在于细腻的展示人物特征,并通过特征来揣摩内心情感。

辛德勒和阿蒙在酒会后,在阳台上的交谈运用了特写镜头的手法,把两个人表情眼神的变化,放大在观众的面前,去揣摩他们内心的思考。

阿蒙说:”你从来不会喝醉,那是绝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权力。“

此时镜头打在辛德勒脸上,辛德勒眼神中透露出他对这段话的思考,站在观众的角度,我认为他正在思考阿蒙口中所说的权力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权力。

说完后,阿蒙也陷入的思考,镜头出现在他脸上,他此时的表情中透露出两种讯号,一种是自己无法像辛德勒这样,能够有如此强的自制力,另一种便是他在反思自己的权力。

随后,辛德勒回应:”乱杀人那是制裁,不是权力,所谓的权力是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生,但我们却不这么做。“

此时镜头中阿蒙眼神里充满了怀疑,随即辛德勒靠近阿蒙,镜头从他们两个人的面部特写中来回切换。

两人眼神的碰撞,其实是内心观念的碰撞,阿蒙怀疑辛德勒所说的权力,与自己内心的想法发生碰撞,而辛德勒则用坚定的眼神,传达出内心善的观点。最终在眼神的碰撞中,辛德勒获得了胜利,阿蒙在后续的行为效仿了这一点,在善与恶之间权衡之后,选择了行善。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04、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什么是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或剪辑师将拍在胶片上的一系列镜头及录在声带上的声音(包括对白、音乐、音响)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

著名导演普多夫金把蒙太奇当作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他曾说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在我看来,蒙太奇手法就是通过剪辑的手段,将同一个事件牵连的几个点,通过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使得情节表现更具张力。

影片中的很多场景,导演并没有使用顺序描述的方式,而是通过多条线交叉对比的方式,使得电影节奏感更强,增加观赏性,这里选择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作为说明。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①对比蒙太奇:片中当犹太人被驱逐出舒适的住所,被迫前往奴役的驻地,而辛德勒此时入住宽大舒适的住所,辛德勒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而另一边犹太人却说:“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

两个镜头的不停切换,呈现出了同一个时间内,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使得两边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命运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开始。

②交叉蒙太奇: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通过几组镜头组合不停的切换,来达到剧情跌宕起伏的效果,一组是偷偷举行婚礼的场面,一组是阿蒙和海伦对话后,对海伦施暴的场景,还有一组是辛德勒在庆祝生日。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犹太人举行婚礼是美好的象征,是灰暗战争背景下的的情感传递;阿蒙克制内心对海伦的爱,通过施暴的方式,来遮掩内心的不安,这是人性丑陋;辛德勒此时的生日舞会,是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感激和祝愿。

这三组镜头中传递出来的情绪有喜悦,有憎恨,也有感激,随着三组镜头的相互切换,情绪也跟着影片高低起伏,牵动着观众的心。

除了这两处之外,电影还有诸多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就是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电影的情节丰富了起来,米特里在《电影的美学和心理学》中提到,一部影片是否节奏准确、均衡有致,确有赖于蒙太奇,可见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二)背景音乐的搭配:作为情绪的推动。

电影配乐属于电影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电影的场景表达。

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其在电影的配乐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影片中有几处配乐和片中的场景巧妙的结合,起到情绪推动作用。

①场景一:当纳粹士兵开始屠城,在居民楼发现一台钢琴,一名军官边坐下开始弹奏巴赫曲目,整首曲子伴随着尖叫声、枪声、喧闹声、脚步声.....随着影片的杀戮场景,旋律步步递进,引人入胜。

这首曲子单独来听,是一首节奏轻快明了,旋律激昂的曲子,可是被用在这样一个杀戮的现场,一方面预示着战争的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纳粹军人的麻木无情,在这样的场合下,还能有闲情逸致弹奏这样欢快的曲子,揭示战争的冷酷,同时牵动着观众的心。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②场景二:犹太人获救后,辛德勒被迫流亡,此时再次响起了熟悉的小提琴的旋律,这首曲子名叫:Schindler's List: Theme,它悠扬的旋律中透露出些许悲情,很扣人心弦的一段旋律,把观众快速带入忧伤的情境中。

此时的场景是离别,所有人围聚在一起,为了送别这个给他们带来重生的人,辛德勒此行是流亡,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一个充满正义的人,最终也要踏上这条流亡之路,不禁让人觉得有些许悲凉。

也许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英雄的结局是悲凉的, 带着悲剧的色彩。

观众也随着这样悠扬的配乐,进入到忧伤的氛围中,尤其是看到辛德勒跪下痛哭,说他应该救更多人的时候,这一幕让人深受触动,心疼和赞美同时在回荡,音乐的效果无疑是加重这种感受。

总的来说,电影中出现的配乐都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情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波动,具有很好的代入感。

(三)色彩的对比呈现:色彩的切换带来更大的冲击感,表现力更强。

如果背景音乐是在提升影片的生命力,那色彩就是影片的生命力。

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应用光和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影片背景是战争,这是一段沉痛、悲恸、令人厌恶的黑暗历史,主色采用黑白的方式,以此来将观众带入到灰暗背景的氛围当中。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彩色,从电影开始,犹太人点蜡烛进行祈祷时画面为彩色,到犹太人在城中被屠杀,红衣小女孩的出现,第三处则是尸体堆中小女孩的尸体,最后一次则是一千多名犹太人获救,电影从黑白画面再次切回彩色。

过程中色彩的切换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尤其是当画面切换到人群中的红衣小女孩的时候,这一幕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从影片角度来说,这一抹红色象征着希望,此时站在高处观望的辛德勒被这一抹红色刺激,产生怜悯之心,奠定了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基础。

而后辛德勒在尸体堆里发现了红衣女孩,那一幕震慑他的内心,彻底激发了他要拯救犹太人的怜悯之心,下一幕,便是辛德勒开始谋划救人计划。

最后,便是一千多名犹太人得到了重生,从地平线上走来,画面从黑白再次切回了彩色,象征着他们重获新生和自由,回归到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

的主题上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细心分析后能发现,这四处的彩色的出现是随着影片进程的推进逐步出现的,这是一个从祈祷(开片祈祷)希望破灭(红衣小女孩被抓)

希望萌芽(红衣小女孩被杀刺激善念)重生(制作名单,拯救犹太人)的过程。

这些色彩的出现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它们出现在影片关键的转折点上,尽管整部电影没有丰富的色彩加持,但在这几处仅有的色彩中,却微妙的营造了影片的紧张氛围,带动着观众的情绪,使影片在主题上再次得到了升华。

整部影片无论是在叙事结构,还是人物塑造,或者拍摄手法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可见导演对整部影片的拍摄有很强的把控力,经典之所以经典,绝非偶然,这样伟大的历史著作,值得我们一遍遍回味。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3个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单》

来源网络


结尾:

一部电影著作的成功,是人物、故事、镜头、音乐、色彩、细节等共同作用成就的结果。再次看《辛德勒的名单》,仍然带给我那么多的震撼,不得不感叹着背后制作人员的高超技艺。

可电影终归是电影,它有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加工,当走出影院,回归现实生活,我们除了惊艳于电影作品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深刻感受外,还要通过电影,来刺激我们对于这样惨痛历史的思考,铭记历史。

希望这样的战争片,以后就只是来源于创作者高超的技艺,而非来源于真实的战争历史,毕竟我们心底最深的期盼是世界和平。

作者简介: ,一个爱读爱写的程序员,感谢阅读,希望后续能写出更好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