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很多人都以普通的戰爭片來看,這未免顯得太過於表面。這可是一部斬獲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7大獎項和第51屆金球獎3項大獎的優秀著作。如果你想更全面的瞭解這部奧斯卡影片的獨特魅力,必須要從多維度去分析鑑賞其在電影製作上的藝術魅力。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辛德勒的名單》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於1993年在美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商人辛德勒在波蘭開設工廠,並僱傭當地的猶太人作為自己工廠的工人,由此讓這一千多名猶太人成功的躲過了戰爭屠殺的故事,辛德勒因此成為了正義的化身。

影片上映前,很多人推測這樣的戰爭片票房不會很高,但是結果出人意料,影片上映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最終獲得了約3.21億美元的票房,在當時,這可是相當高的票房了,可見人們對於這部電影有著不一樣的認識。

時至今日,這部影片依舊經典,豆瓣評分高達9.5,我看了兩次這部電影,第一次驚歎於電影中戰爭的無情以及辛德勒的勇敢無畏,現在再看,發現片中更多精彩的細節,更加驚豔於其製作手法的高超。

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三個角度去發掘這部電影著作給我們帶來的藝術衝擊。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一、敘事結構:明暗主線同步進行,明線是辛德勒作為商人的發展歷程,暗線是戰爭背景的推動。

從整部電影的發展來看,片中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始終貫穿整部電影。

①電影明線:明線主要以個人的發展為主,影片開始,辛德勒以一個德國商人的身份首先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他穿著正式有講究,舉止談吐得當,端莊的出席在酒店舞會之中,此時根本看不出辛德勒與戰爭有任何的瓜葛。

從他的表現中可以看到,辛德勒此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通過靠近酒會中的軍官,從他們手上獲取到自己下一步經商所要用到的資源,舞會只是他經商的其中一個手段。

後面的劇情發展證實了這一點,辛德勒通過自身機智的頭腦,以及錢財的花費,成功的獲取到了開設工廠的資格和資源。

而後,辛德勒的工廠大獲成功,通過廉價的勞動力,獲取了鉅額的財富,實現了個人的目標。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②電影暗線:暗線是以戰爭歷史為背景,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府不斷對歐洲大陸實施了軍事擴張和佔領,對歐洲的猶太人更是進行了無情的大屠殺。

此時辛德勒所在城市的猶太人還暫時未受到戰爭的影響,但是處於人心惶惶的階段,預示著戰爭的開始。

不久後,戰火燒到了克拉科夫,當地的猶太人開始被奴役,無情殺戮的場景開始逐步上演。

到這裡為止,辛德勒的敘事線索還是可以從戰爭剝離出來的,此時他已經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個人目標已經達成。

但是辛德勒並沒有退出,隨著戰爭進程的推動,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被殺害,辛德勒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內心開始被觸動,接下來的發展逐步演變成辛德勒拯救猶太人之路。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在我看來,導演以這樣的敘事結構,是想通過辛德勒的個人故事,試圖用他的視角來見證這段歷史,使電影不再是枯燥的歷史描述。

從這裡開始,辛德勒的個人命運開始和戰爭背景的發展緊密聯繫,辛德勒既想改變歷史,卻又是歷史本身。電影的明暗線開始交替進行,互相影響。

接下來辛德勒開始了他的拯救大行動,他的每一個舉措,都是為了能夠應對戰爭引起的變故,保全更多人的生命,最終他將個人的命運和猶太人的命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劇情的演變從工人名單到救人名單,再到最後的猶太人為辛德勒請願的名單,發展過程層層遞進,昇華了主題。

這樣的明暗主線交替的敘事方式,一方面讓我們用更加直觀的視角看到了歷史和個人之間的發展路線,另一方面也使影片劇情的推動更加自然真實,更能抓住主題,觀眾的代入感會更強。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人物對比和細節刻畫,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凸顯角色形象。

(一)、人物對比烘托:阿蒙和辛德勒形成對比,使“正邪”形象更加立體;辛德勒和伊扎克對比,可以看出辛德勒內心向善的轉變。

巴拉茲曾說:“每一件藝術都是以人為表現對象的。”

影片中,對於人物塑造運用了大量的對比,納粹軍官阿蒙與辛德勒之間的對比,使得善惡正邪能夠直觀立體的展現,而辛德勒和伊扎克對比,則成為了辛德勒一步步走向至善的關鍵。

01、納粹軍官阿蒙和辛德勒對比:

人物之間的形象確立,是對比出來的,就如同善與惡一樣,沒有惡的存在,就不能突顯出善。

作為影片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物,在他們形象的塑造上,必然花費了大量的篇幅。

從人物特質來看,辛德勒有勇有謀,做事沉穩有分寸,而阿蒙膽小分裂,做事上輕浮惡毒,一善一惡,一正一邪,巧妙的形成了對比。

從影片情節分析,辛德勒極力從納粹黨手上挽救更多的猶太人,不惜傾家蕩產,而阿蒙則是對猶太人無情殺戮,並且從辛德勒手上獲取了大量的錢財。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在形象的塑造上是相互成全的,辛德勒愈發的行善,阿蒙的罪惡就愈發的凸顯,反之也成立。

導演還試圖營造阿蒙向善的一面,從他饒恕了幾個猶太人免遭屠殺,以及他和海倫之間的感情糾葛,都體現了阿蒙向善的一面,但這兩次嘗試最終都失敗了,他繼續射殺了幫自己清洗浴池的李謝克,而對於自己心愛的女人,在數次嘗試無果後選擇放棄,醜陋面貌再次展現。

兩人就是這樣在各自所處的角色上互相成全,辛德勒大愛無私的形象悄然建立,而阿蒙罪惡愚昧的內在也開始凸顯。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02、辛德勒和伊扎克史登對比:

史登表面上是辛德勒的助理,但是從全局他所充當的角色表現來看,他才是那個一步步引導辛德勒走向善,最後促使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幕後推動者。

作為唯一一個可以長期接觸辛德勒的猶太人,他的每一步,甚至每句話,都是在把辛德勒和猶太人之間建立強連接。

他首先將一個斷臂的猶太人留在辛德勒的工廠,甚至還讓他上門給辛德勒道謝,讓辛德勒在情感和道義上沒辦法拒絕,後面雖然這個斷臂猶太人被殺害,但是他卻迫使了辛德勒和納粹軍人站在對立面,還為斷臂工人的死索要賠償。

還有,他將猶太區的發生情況都告訴了辛德勒,讓辛德勒從側面瞭解猶太人被殺害被殘忍對待的事實,激發了辛德勒內心向善的深層思考。

隨即他便救了一個機智的小男孩,還促使辛德勒在面對阿蒙的時候,說出那翻關於正確對待權力的話,從而引發了阿蒙短暫的善念,此舉也拯救了幾個猶太人免遭殺害。

他就是這樣一步步啟發引導辛德勒走上了一條拯救猶太人之路的,後面辛德勒的救人名單,也是他親自促成並完成書寫的。史登貫穿了辛德勒整個行善的過程,並在最後親自為辛德勒送上代表正義和生命的戒指。

不得不說,史登這個角色用的很巧妙,並不經常出現,但又那麼不可或缺,每次在那些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他總會出現在辛德勒的身邊,促成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辛德勒也是在他的映襯下,正義的形象逐步建立,完成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形象,到捨身救人的英雄轉變的過程。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二)、細節的描寫:人物細節的描寫,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更加深刻。

01、辛德勒的四次沉思,是他從被震撼到最後決定救人的轉變。

影片中,辛德勒出現了四次關鍵時候的沉思,就是這四次沉思背後的結果,使他完成了從一個商人到一個傾家蕩產的善人的轉變。

①第一次沉思:當他騎著馬在高處,看到山下城裡猶太人被屠殺的場景,他皺緊眉頭,陷入了沉思,這次沉思激起了辛德勒的憐憫之心。

②第二次沉思:當他在焚屍場看到無數的猶太人屍體在這裡被燒燬,尤其使當他看到那個紅衣小女孩屍體的時候,內心被極大的震撼了,使他萌發了救人的想法。

③第三次沉思:當他知道猶太人要被轉移殺害時,他在和史登商量工廠事宜,他知道猶太人接下來的命運,

這次沉思是他內心的一次碰撞,陷入了救人和金錢取捨兩端的權衡之中。

④第四次沉思:是他看著自己的滿箱的錢財,開始凝望窗外,陷入了思考,這次沉思,是他打破內心的芥蒂,決定要用自身錢財去挽救猶太人生命的終極思考,下一幕,他便開始行動了。

就是這四次沉思的出現,使得辛德勒不再是一個純粹賺錢的商人,完成了一個從商人到善人的蛻變。

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認為,將人的不同需求劃分為五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辛德勒最終思考的結果,是在他實現了工廠賺錢,情感滿足,人生前景順暢的人生追求下,向更高層次需求的轉變,既自我實現的追求。這幾次思考, 預設了影片後續的發展。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02、阿蒙的眼神,流露出內心善與惡的掙扎。

片中有諸多關於細節的刻畫描寫,但我覺得最經典的,莫過於對阿蒙眼神的細節描寫。

阿蒙的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在演這部影片時,還是一個只出演過一部電視劇和兩部電影的新人,但卻被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眼看中,他是這樣評價費因斯的:

我見到了一個性感的魔鬼,他的表演非常微妙,你會從他的眼神中發現仁慈的瞬間,但隨即又變為陰冷。

這一特點,和他在電影中的表現如出一轍,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在地下室和海倫對話的場景,前半部分,他面對海倫時,眼神中透露出仁慈和愛慕,那是一個普通男子喜歡上一個女子的正常眼神,在心愛的人面前,他甚至懷疑,錯的是這個世界。

但當他發現現實不允許他這麼做時,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使得他陰冷邪惡的眼神再次出現,隨即便是無情的毆打。

這個片段,把一個內心陰冷惡魔化,但又僅存一點點憐愛之心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他是愛海倫的,只不過這份愛,還不能衝突他內心積蓄已久的屏障,當這兩股力量衝突時,僅存的善念必然敗下陣來,這也是阿蒙在影片中形象塑造的必然結果。

對於人物塑造,影片中採用了諸多的方式,通過人物關係對比,互相襯托,以及對錶情和眼神的特寫,都能讓人物塑造更立體,讓觀眾在觀影后對人物的有清晰的理解。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三、多種鏡頭手法的應用,加上背景音樂的映襯,色彩變化的搭配,讓電影的呈現跌宕起伏,牽動人心。

(一)、鏡頭表現技巧:豐富的鏡頭表現,使得電影更加觀賞性。

01、長鏡頭:長鏡頭的使用能夠使影片更加流暢,生動,給觀眾一種一氣呵成的衝擊感。

片中有個殺戮的長鏡頭讓我印象深刻,耐人尋味,除了覺得殘忍,更驚豔於拍攝手法。

這是阿蒙第一次在鏡頭前殺人,他剛到集中營,就看到一個女建築師吵著要將地基全部打掉重做,阿蒙在瞭解情況後,確定她是對的,隨後下令將她就地槍殺,理由是不能受猶太人的指使。

這個鏡頭的拍攝角度是站在人背後,主要靠人物的移動進行遠近的切換,整個鏡頭持續了一分多鐘,從女建築師上報情況,到最後面被殺,整個拍攝的過程一氣呵成。

導演還刻意製作了一段人朝著鏡頭走的片段,把女建築師的臉完全暴露在鏡頭前,形成了特寫,女建築師臉上充滿了恐懼和疑惑。

這個鏡頭的拍攝手法,充分把人性的惡暴露在鏡頭下,女建築師本是好意,但在阿蒙眼裡就是惡意驅使,將她無情殺害,一方面揭示了戰爭下人性的扭曲,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戰爭下,猶太人沒有人權,任殺任打的悲慘境遇。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02、中遠景鏡頭:烘托出大環境的氛圍。

最經典的遠景鏡頭莫過於納粹士兵在街道上清繳殺戮猶太人的場景,這個鏡頭是從遠處向城中進行拍攝,紅衣小女孩也是在此時出現,從遠處的視角看過來,滿眼的黑白色調中,出現了一抹紅色,給人以視覺的衝擊,讓觀眾也為她的命運捏一把汗。

這樣的取景方式,能夠把納粹黨肆意屠殺猶太人的面目暴露在觀眾面前,煽動觀眾的情緒,情和景的結合,把電影的氛圍推向高潮。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出現了超遠景鏡頭,就是戰爭結束時,一千多名倖存的猶太人獲救的場景,他們越過草地,出現在地平線上,人群中的個人如同螞蟻般大小。

這類超遠景鏡頭一般運用在交代大環境中,在戰爭片中常常會被用到。

片尾使用這樣的鏡頭,給人傳達出來的感覺一方面表現了人在自然中個體的渺小,另一方面也通過這密密麻麻的人群,凸顯了辛德勒的偉大,這一群人是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存活下來。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03、特寫鏡頭:展現人物特徵,揣摩內心情感。

如果說遠鏡頭用於營造環境氛圍,特寫鏡頭的用意在於細膩的展示人物特徵,並通過特徵來揣摩內心情感。

辛德勒和阿蒙在酒會後,在陽臺上的交談運用了特寫鏡頭的手法,把兩個人表情眼神的變化,放大在觀眾的面前,去揣摩他們內心的思考。

阿蒙說:”你從來不會喝醉,那是絕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權力。“

此時鏡頭打在辛德勒臉上,辛德勒眼神中透露出他對這段話的思考,站在觀眾的角度,我認為他正在思考阿蒙口中所說的權力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權力。

說完後,阿蒙也陷入的思考,鏡頭出現在他臉上,他此時的表情中透露出兩種訊號,一種是自己無法像辛德勒這樣,能夠有如此強的自制力,另一種便是他在反思自己的權力。

隨後,辛德勒回應:”亂殺人那是制裁,不是權力,所謂的權力是我們有絕對的理由去殺生,但我們卻不這麼做。“

此時鏡頭中阿蒙眼神裡充滿了懷疑,隨即辛德勒靠近阿蒙,鏡頭從他們兩個人的面部特寫中來回切換。

兩人眼神的碰撞,其實是內心觀念的碰撞,阿蒙懷疑辛德勒所說的權力,與自己內心的想法發生碰撞,而辛德勒則用堅定的眼神,傳達出內心善的觀點。最終在眼神的碰撞中,辛德勒獲得了勝利,阿蒙在後續的行為效仿了這一點,在善與惡之間權衡之後,選擇了行善。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04、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什麼是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或剪輯師將拍在膠片上的一系列鏡頭及錄在聲帶上的聲音(包括對白、音樂、音響)組成影片的方法與技巧。

著名導演普多夫金把蒙太奇當作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他曾說過:“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在我看來,蒙太奇手法就是通過剪輯的手段,將同一個事件牽連的幾個點,通過一條線索串聯起來,使得情節表現更具張力。

影片中的很多場景,導演並沒有使用順序描述的方式,而是通過多條線交叉對比的方式,使得電影節奏感更強,增加觀賞性,這裡選擇其中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作為說明。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①對比蒙太奇:片中當猶太人被驅逐出舒適的住所,被迫前往奴役的駐地,而辛德勒此時入住寬大舒適的住所,辛德勒說:“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另一邊猶太人卻說:“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兩個鏡頭的不停切換,呈現出了同一個時間內,不同空間發生的事情,使得兩邊的場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方面表達了人與人之間命運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預示著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開始。

②交叉蒙太奇: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是通過幾組鏡頭組合不停的切換,來達到劇情跌宕起伏的效果,一組是偷偷舉行婚禮的場面,一組是阿蒙和海倫對話後,對海倫施暴的場景,還有一組是辛德勒在慶祝生日。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猶太人舉行婚禮是美好的象徵,是灰暗戰爭背景下的的情感傳遞;阿蒙剋制內心對海倫的愛,通過施暴的方式,來遮掩內心的不安,這是人性醜陋;辛德勒此時的生日舞會,是猶太人對辛德勒的感激和祝願。

這三組鏡頭中傳遞出來的情緒有喜悅,有憎恨,也有感激,隨著三組鏡頭的相互切換,情緒也跟著影片高低起伏,牽動著觀眾的心。

除了這兩處之外,電影還有諸多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就是這些手法的運用,使得電影的情節豐富了起來,米特里在《電影的美學和心理學》中提到,一部影片是否節奏準確、均衡有致,確有賴於蒙太奇,可見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二)背景音樂的搭配:作為情緒的推動。

電影配樂屬於電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的目的是推動和促進電影的場景表達。

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其在電影的配樂上有著很深的造詣。影片中有幾處配樂和片中的場景巧妙的結合,起到情緒推動作用。

①場景一:當納粹士兵開始屠城,在居民樓發現一臺鋼琴,一名軍官邊坐下開始彈奏巴赫曲目,整首曲子伴隨著尖叫聲、槍聲、喧鬧聲、腳步聲.....隨著影片的殺戮場景,旋律步步遞進,引人入勝。

這首曲子單獨來聽,是一首節奏輕快明瞭,旋律激昂的曲子,可是被用在這樣一個殺戮的現場,一方面預示著戰爭的不可阻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納粹軍人的麻木無情,在這樣的場合下,還能有閒情逸致彈奏這樣歡快的曲子,揭示戰爭的冷酷,同時牽動著觀眾的心。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②場景二:猶太人獲救後,辛德勒被迫流亡,此時再次響起了熟悉的小提琴的旋律,這首曲子名叫:Schindler's List: Theme,它悠揚的旋律中透露出些許悲情,很扣人心絃的一段旋律,把觀眾快速帶入憂傷的情境中。

此時的場景是離別,所有人圍聚在一起,為了送別這個給他們帶來重生的人,辛德勒此行是流亡,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一個充滿正義的人,最終也要踏上這條流亡之路,不禁讓人覺得有些許悲涼。

也許就像金庸武俠小說裡寫的那樣,英雄的結局是悲涼的, 帶著悲劇的色彩。

觀眾也隨著這樣悠揚的配樂,進入到憂傷的氛圍中,尤其是看到辛德勒跪下痛哭,說他應該救更多人的時候,這一幕讓人深受觸動,心疼和讚美同時在迴盪,音樂的效果無疑是加重這種感受。

總的來說,電影中出現的配樂都使得電影更具觀賞性,情緒也隨著音樂的起伏波動,具有很好的代入感。

(三)色彩的對比呈現:色彩的切換帶來更大的衝擊感,表現力更強。

如果背景音樂是在提升影片的生命力,那色彩就是影片的生命力。

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應用光和影象徵生與死的衝突一樣。”

影片背景是戰爭,這是一段沉痛、悲慟、令人厭惡的黑暗歷史,主色採用黑白的方式,以此來將觀眾帶入到灰暗背景的氛圍當中。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彩色,從電影開始,猶太人點蠟燭進行祈禱時畫面為彩色,到猶太人在城中被屠殺,紅衣小女孩的出現,第三處則是屍體堆中小女孩的屍體,最後一次則是一千多名猶太人獲救,電影從黑白畫面再次切回彩色。

過程中色彩的切換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尤其是當畫面切換到人群中的紅衣小女孩的時候,這一幕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從影片角度來說,這一抹紅色象徵著希望,此時站在高處觀望的辛德勒被這一抹紅色刺激,產生憐憫之心,奠定了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基礎。

而後辛德勒在屍體堆裡發現了紅衣女孩,那一幕震懾他的內心,徹底激發了他要拯救猶太人的憐憫之心,下一幕,便是辛德勒開始謀劃救人計劃。

最後,便是一千多名猶太人得到了重生,從地平線上走來,畫面從黑白再次切回了彩色,象徵著他們重獲新生和自由,迴歸到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你就等於挽救了全世界

的主題上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細心分析後能發現,這四處的彩色的出現是隨著影片進程的推進逐步出現的,這是一個從祈禱(開片祈禱)希望破滅(紅衣小女孩被抓)

希望萌芽(紅衣小女孩被殺刺激善念)重生(製作名單,拯救猶太人)的過程。

這些色彩的出現奠定了電影的基調,它們出現在影片關鍵的轉折點上,儘管整部電影沒有豐富的色彩加持,但在這幾處僅有的色彩中,卻微妙的營造了影片的緊張氛圍,帶動著觀眾的情緒,使影片在主題上再次得到了昇華。

整部影片無論是在敘事結構,還是人物塑造,或者拍攝手法上,都有很高的建樹,可見導演對整部影片的拍攝有很強的把控力,經典之所以經典,絕非偶然,這樣偉大的歷史著作,值得我們一遍遍回味。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網絡


結尾:

一部電影著作的成功,是人物、故事、鏡頭、音樂、色彩、細節等共同作用成就的結果。再次看《辛德勒的名單》,仍然帶給我那麼多的震撼,不得不感嘆著背後製作人員的高超技藝。

可電影終歸是電影,它有其在藝術創作上的加工,當走出影院,迴歸現實生活,我們除了驚豔於電影作品給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和深刻感受外,還要通過電影,來刺激我們對於這樣慘痛歷史的思考,銘記歷史。

希望這樣的戰爭片,以後就只是來源於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而非來源於真實的戰爭歷史,畢竟我們心底最深的期盼是世界和平。

作者簡介: ,一個愛讀愛寫的程序員,感謝閱讀,希望後續能寫出更好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