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長大後或許不再害怕,但恐懼忘不掉

一直以為女兒的怕黑是遺傳我的,直到有一天忽然想起我的童年。

女兒一直嚷嚷著怕黑,在我說了無數遍“別怕”之後,女兒還是哼哼唧唧拉著我不睡覺。正當我要發脾氣的時候,恍惚間,眼前的小女孩變成了記憶中的模樣。

小時候的我,也是特別怕黑。天一黑,我就覺得會有妖怪從森森的黑暗裡湧出來,像對付唐僧一樣對付我。

學校有早讀,出門天都是黑的。我一直吵鬧著要爸媽送我上學,可他們總是一臉無奈,讓我趕緊出門,不然就要遲到了。

關於我怕黑這件事,爸媽從來沒有真正當回事。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儘管年紀增長,我明白黑夜如同白天,該是什麼還是什麼。可一陷入黑暗,那個戰戰兢兢、頭三不回次頭、唱歌安慰自己的小女孩,還是會出現在腦海中,那種心驚膽戰的感覺,一直盈在心頭。所以到現在,我還是怕黑。

如今,我這個被“別怕”敷衍的女孩長大了,又要用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經驗告訴我害怕會因為年齡增長,隨著時間消逝,但經驗同樣告訴我,恐懼永遠不會消失,它藏在內心深處,一不小心就會觸發。

其實像我這樣的父母有很多,因為自己是這樣長大的,所以並沒有意識到對於這種問題,應該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還有的父母認為這種小問題不會帶給孩子太大的傷害,但事實是,越是細節,越應該被重視。

尹建莉老師有言: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對於孩子“害怕”這種細節問題,我們的處理方式決定著父母之愛的質量;同樣,也決定著對孩子的傷害程度。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別怕”,是一種情感忽視

《殺死一隻知更鳥》裡作者這樣寫道:當一個孩子問你問題時,你要好好回答他。孩子雖然是孩子,可他們能比成人更快地發現你在迴避,而這種迴避只會把他們弄糊塗了。

當一個孩子說“我怕”的時候,他就是在向你傾訴他的問題,尋求你的幫助,如果只是一句簡單的“別怕”,孩子會敏感地察覺到自己的問題不被重視,情感被忽視。

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忽視”。情感忽視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與的情感支持。

而這種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能從外表上看,孩子的恐懼並沒有帶給孩子什麼傷害,孩子依舊陽光開朗,但往往在成年後,孩子會發現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的問題。

Webb博士在論文裡認為,情感忽視會帶給成長中的孩子情感障礙,他們有的不能準確瞭解自己的情緒,有的不懂得自我關懷,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有的不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有的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自己和爸媽總是親近不起來,而且性格多疑,對人極度不自信。

在她的潛意識裡總是對父母存在芥蒂,原因是小學時候的一次發燒,在前幾天較輕的時候,她告訴爸媽自己不舒服,可他們認為她是想偷懶不學習,不讓她回家。

後來發高燒老師讓她回家,可一整天,父母也沒有意識到她身上有多燙,第二天去醫院才發現是風疹。

主修心理學後,她找到了自己性格如此的原因。從小情感不被重視,讓她把自己的情感封閉了起來,不願意向別人吐露自己的情感,也不願意關注他人的情感。

這就是情感忽視帶來的傷害。原本可以快樂的孩子,因為被忽視,再也快樂不起來,也是心酸。

情感忽視往往都是細節問題,可能是一次問話被敷衍,可能是說的話不被重視,也可能是向父母求助的“我怕”被無視。

總之,對於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無法預估任何一個小細節可能帶給他的傷害,因此,我們能做的便是認真對待孩子的每個問題。

所以,請認真對待孩子的“我怕……”,別讓一不小心,添給孩子一世的傷。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別怕”之後,應該解決問題


“別怕”或許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治標不治本,孩子害怕的東西依然存在,恐懼也依然存在。

其實孩子的恐懼大多來自未知,對不瞭解不熟悉的東西產生恐懼感,是正常現象。父母如果可以幫孩子看到他害怕的東西的本質,就能解決問題。

物理學家、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在《難忘的遊戲》裡,記載了自己科學興趣的啟蒙。

他小時候,特別害怕打雷,因為鄰居奶奶告訴他雷公公要劈死不孝子。

一次他慌張地跑到爸爸的房間,爸爸沒有當小事,先是問他為什麼害怕,認真地告訴他那是騙人的。然後耐心的給他解釋雷電是怎樣形成的,還特意為他做了個實驗:用綢布與玻璃摩擦,然後用玻璃棒吸桌上的紙人。

這個實驗,讓他看到了電的產生,也知道了雷電是怎樣形成的,知道了雷電的本之後,他便不再對雷電害怕,還對科學產生了興趣。

試想一下,若是父親當年沒有認真對待陳佳洱的這份恐懼,很有可能這個世界上便會少一個物理才子,多一個害怕雷電的普通人。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我們每個孩子的恐懼,其實都有原因,但這些,不是一句“不怕”就能解決的。

因此,我們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恐懼,一定要耐下性子,採取行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怕的東西的真正面目是什麼,消除恐懼。

當孩子說“我怕……”的時候:

首先,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說話,瞭解他害怕什麼,然後引導孩子說出他為什麼害怕。

然後,根據孩子害怕的原因,和孩子一起探索他害怕的東西的原本面貌。有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動畫片情節,害怕下雨……一定要耐心向孩子解釋,讓他了解他所害怕的東西,才能消除無謂的恐懼。

最後,保護孩子的恐懼。

國外醫學、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懼其實從一出生便開始了。有的孩子的恐懼,是後天的誤解;而有的孩子,卻是天生的。

對於孩子天生的、無緣由的恐懼,一定要保護孩子遠離恐懼,讓孩子感受到愛。

韓版《超人回來了》裡的宋家三胞胎,老三宋萬歲天生害怕水。起初爸爸一直嘗試讓他喜歡水上游戲,可發現這種恐懼無法改變後,爸爸總是避免讓孩子進入深水,保護著孩子。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爸爸去哪兒》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情節:kimi被突然響起來的鬧鐘嚇哭。

好爸爸林志穎聽到後,不是一味的安撫kimi不要哭,不要害怕,而是向kimi解釋鬧鐘為什麼會響,怎樣會響。認識鬧鐘之後的kimi立刻和鬧鐘成為了“好朋友”。

看,孩子的恐懼真的沒有道理,或許因為陌生,或許因為不同,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意識裡的“那有什麼害怕的”而判斷孩子的恐懼是小事。

而我們對孩子恐懼的認真處理,也能讓孩子和恐懼成為朋友。

下次聽到孩子的“我怕……”,一定要認真對待,別讓孩子一生背上包袱。


被告知“別怕”的孩子,永遠都在害怕著……




作者簡介:張圖圖,想寫好文給你的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