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所謂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的出現,就如同劃破天際的閃耀銀河的一顆彗星,在汗牛充犢的歷史著作當中異軍突起,成就一部現象級作品,至今已歷十三年依然長盛不衰。究其原因恐怕在於作者在這部作品當中所述說表達的真諦,是無比契合當下讀者群眾的心理傾向的。因此,當年明月這個筆名成為了陳說明朝的“代言人”,可閱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者往往會產生蕩氣迴腸、黯然神傷、慷慨悲歌、無奈蒼涼,諸如此類的情愫,將這本書視若瑰寶。

可讓眾多讀者遺憾的是,《明朝那些事兒》完本之後,便再也不聞作者當年明月繼續寫作的消息了。讓很多人不禁質疑,當年明月隱然於世,到底是江郎才盡之後無作可寫?還是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因緣巧合之下突破

石悅於1979年生於湖北宜昌,“當年明月”只是他寫作的筆名。與往常的歷史學者不同,他出身平凡,可從小便接觸於歷史,這也造就了石悅在史觀上顯得更加趣味詼諧,易為大眾價值觀所接受。但這絕不是簡簡單單的調侃歷史,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積累的他,在歷史史實題材上多選擇嚴謹、寫實的史料,保證了敘史寫文的過程當中尊重客觀史實

讓人最為拍案叫絕的則是石悅的文筆寫法了,不大正統的敘述方式使得讀者耳目一新;天馬行空的思想方式給讀者留下了思考與遐想空間;文字赤裸裸的揭露現實引人深省。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可這盛況的背後,也是無數的艱辛苦熬。石悅作為一個20歲剛出頭的小青年,在無人問津的地方開始了自己要前往的方向,隨意地取了個網名叫做“當年明月”,開啟了本該屬於他的輝煌、明朝的輝煌。在那段寫作的時段當中,促使激勵他能夠堅持寫作下來的是豐厚的歷史底蘊,他曾在採訪中說過:“那十幾年裡,我沒什麼朋友,可是我仍舊覺得,自己很強大,一種油然而生的優越感從我心頭湧出,讓我覺得超越了很多的同齡人,因為我懂得很多東西。”

異鄉孤身、彷徨多傷,無意間走進了 “天涯論壇”門戶當中,在 “煮酒論史”版塊中開始了“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一文,直接以洪武大帝為開篇序章,拉開了盛大的明朝歷史大幕。或許他人沒有想到,石悅也不曾預料,這篇文章的意義很快便登上了屬於它的歷史舞臺,造就了一時的名聲鵲起、空前盛況。可時至今日,這位轟動一時的作者並未利用自身的盛名乘勝追擊,反而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鍾愛其人的讀者再也找不到新文得以慰藉。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深刻而不深沉、平淡且不平庸

回顧《明朝那些事兒》當中描繪的史實,“洪武大帝”的名號一眼看去便給人一種睥睨寰宇的姿態,可在開篇的敘述所用的卻是最為平凡的事蹟。朱元璋的出生、成長,沒有漢高祖劉邦的 “神龍蟠其身”,沒有唐高祖李淵的“紫氣衝庭,體有三乳”;更沒有宋太祖趙匡胤的“異香繞室,體泛金光”。

只得到了一個潦草的朱重八的稱號,只不過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子弟罷了,走投無路進入寺廟的假和尚,少年窮苦,青年更加悲催。在此之後朱重八投靠郭子興起義軍,這才開始嶄露頭角。此後,內心狂熱的“大明粉”紛至沓來,竟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古文說辭都衍生為流行語掛在嘴邊。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在《明朝那些事兒》之前,明王朝作為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給後世的人們留下的印象無過於:集權與保守,殘酷與無道。可在明朝那些事當中我們以一種更為新鮮與寫實的角度才發現,予以後世荒唐殘暴的明朝形象,實則

鮮活亮麗、耐人尋味。作者帶領讀者以他的史觀去剖析歷史,客觀與理智、幽默與諷刺都交糅並織在一起,將刻板的歷史在讀者的眼裡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帶來讀者去領悟撥開雲霧窺見歷史真相的動人一角。

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年明月文筆下一字一句,會給讀者醍醐灌頂、感同身受的靈覺。也只有這樣的一個真心摯愛歷史的人!才能夠通過自己的筆字,向讀者娓娓道來更加個人化的、純粹的、冷靜的、鮮活動的、血肉充實的,通過諸如此等類、大眾喜聞樂見的元素,都被他寫入了明史講解的大舞臺之上,展現出一幕幕奪人眼球的景象。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浮沉過後的醒悟自身

論及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整體的史實契合與文學水平,自然不必特殊的去誇大,從而浮華了這部書的真實的意義所在。但他對歷史的獨特解讀,詼諧下的冷靜卻是遠超他人的,作者的創作生涯成為了大眾心目中的曇花一現,可在他本人看來,即便是成名以後:“從未把自己當作家”

當然這與“江郎才盡”也實在是無關。北宋詩人林逋在中華民族的詩海當中並不聞名,但他的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卻是聲名在外。只此一句便可流芳千古,遠勝尋常文人才子千句萬句,這更多的是創作者的一種靈感與才氣的累計。寫的多並不代表寫的好,當年明月將自己多少年的心血傾注於一部作品當中,也迎來了大眾的熱烈反響,這在莫大的程度上,足以反映出他的艱辛與努力所折射出的才華。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為何銷聲匿跡了?是江郎才盡還是蓄勢待發

總結

因為熱愛,所以釋放自己的思想,滿腔興奮與熱忱點燃了沉寂的理智,造就了靈感與現實的碰撞,機遇與積累的交織,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能夠在一部作品當中盡情的展現何其難也?所以當年明月選擇了隱然入世,用自身的經歷去體悟歷史當中所臻悟的道理,這是韜光養晦、也是蓄勢而積。就讓當年明月成為過往的那一輪皎潔的白月光吧,永遠縈繞在讀者心頭的月光,才是一種最完美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