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市場之“三國殺”」沙特——中東原油霸主之“合縱連橫”

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3月9日,國際油價走勢讓人驚心動魄,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暴跌超過30%,創下近30年最大跌幅。這場雪崩式的行情變化,再次將全球前三大產油國美國、俄羅斯、沙特的利益糾葛公開化,也凸顯三國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別。系列報道《國際原油市場之“三國殺”》今天(11日)推出:沙特——中東原油霸主之“合縱連橫”。

沙特宣佈增產降價 導致國際油價大幅跳水

沙特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產油國,目前原油日產量970萬桶。一直以來,沙特在國際原油市場上表現十分活躍,這次國際油價大幅跳水正是由沙特宣佈增產降價直接導致的。

3月8日,沙特宣佈將把原油產量從每天970萬桶提高到1000萬桶,並將在4月份繼續增產,提高到每天1100萬桶。同時,沙特還把銷往美國的原油每桶降價7美元左右,銷往亞洲的原油每桶降價4到6美元,銷往西歐的原油每桶降價8美元。在卓創資訊分析師朱光明看來,這明顯是一個搶市場的舉動。朱光明表示:“因為本身原油價格就在每桶四五十美元,直接下調六七美元,跌幅比較大。這樣下跌之後,眾多的煉廠、貿易商都會去採購沙特的原油,是一個立竿見影的作用。”

沙特石油市場策略發生轉變 將重市場份額、輕油價

一直以來,沙特都被稱為國際原油市場的“平衡器”,因為它既主導歐佩克決策,又通過“歐佩克+”和俄羅斯等國建立了磋商機制,還向美國出口原油。所以,這次的增產降價行為出乎市場預料。金聯創原油分析師韓正己說,沙特主要是想聯合其它歐佩克成員國,施壓俄羅斯。3月6日,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就減產政策開會。歐佩克提議延長現有日均170萬桶的減產計劃到今年年底,同時還希望在此基礎上額外減產150萬桶/天,其中歐佩克減產份額為100萬桶/天,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50萬桶/天。這個提議遭到俄羅斯拒絕。韓正己表示:“俄羅斯一直都是處於一種被動跟隨的狀態。因為去年包括之前,俄羅斯對於減產態度一直不是非常積極。比如包括去年減產的時候,俄羅斯在一些程度上,在達標問題上,可能跟歐佩克內部也有一些分歧。”

朱光明判斷,沙特這個做法可能意味著它的石油市場策略發生根本性轉變。近年來,沙特一直採取重油價輕市場份額的策略,也就是說,通過主動減產拉高油價。朱光明表示:“經過這三四年以來的減產以後,它發現單純通過減產,無法持續往上推動油價。因此和俄羅斯談崩了之後,它直接把自己的原油政策給改掉了,既然通過減產無法順利推高油價,那麼現在它採取重市場份額而輕油價的策略,先搶住市場份額再說。”

沙特原來的策略不光沒抬高油價,還丟了市場。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頁岩油技術革命後,美國成為第一大產油國,原油出口量大幅增加,2019年增幅高達45%,其中東亞、西歐市場是主要增長點,而這些也是沙特最重要的市場。韓曉平表示:“沙特原油出口主要通過海運,它主要輻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當然這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石油需求量最大的地區,對沙特來說也是最重要的,保住這個市場非常重要。”

沙特“合縱連橫”初顯成效 伊拉克、阿聯酋等紛紛提高產量

沙特這次下調油價,同時涉及西歐、亞洲等市場,顯然也會給美國、俄羅斯帶來壓力。不過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沙特還是想通過“合縱連橫”,迫使俄羅斯重回談判桌。的確,伊拉克、阿聯酋等歐佩克產油國也緊跟沙特腳步,紛紛提高產量。

實際上,回顧歷史,沙特這樣的做法已經重複過多次。1985年,沙特在經歷多年減產後,放棄減產併發起了價格戰。1997年,伊拉克、委內瑞拉增產引發沙特不滿,進而跟進比拼增產。最近一次在2014年,沙特沒能說服俄羅斯等非歐佩克國家加入減產計劃,於是發起價格戰。沙特這幾次出手,幾乎都伴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不少人有疑問,為什麼沙特敢這麼任性?思亞能源總裁李遙說,主要還是因為它的石油開採成本低,有“折騰”的本錢。李遙表示:“沙特石油開採的平均成本是個位數,它肯定是10美元以下的,從3美元到10美元之間,它的平均成本是最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