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突圍的比亞迪 合縱連橫、擴版圖

忙著突圍的比亞迪 合縱連橫、擴版圖

比亞迪突圍的戰略目的,已顯山露水

出品 | 每日財報

作者 | 魏文

面對汽車業的生死大考,新能源龍頭比亞迪也沒能逃過這一劫,2019年財報顯示,比亞迪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

根據比亞迪2019年年度報告,公司當期實現營業收入1277.39億元,同比下滑1.78%,其中,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6.14億元,同比下滑41.93%。令人擔憂的還有,2015年至2018年比亞迪淨利潤分別為:28億元、50億元、41億元、28億元,2019年淨利潤創下5年來新低。

其中,新能源汽車業務實現營收401.45億元,同比下滑23.4%,佔集團總收入的31.4%。對公司盈利能力產生了較大影響。

縱觀2019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謂蕭條慘淡,2019年,比亞迪汽車銷量46.1萬輛,同比下降11%,只完成了65萬輛年銷量目標的70.9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下降7.4%,約23萬輛,國內市佔率約19%。

面對現狀,比亞迪該如何應對?

銷量、淨利潤下滑,補貼“輸血”不斷

針對淨利潤和銷量下滑,比亞迪稱,主要原因是行業及政策變化以及研發費用上升的影響。2019年比亞迪研發費用為56.29億元,同比增長12.8%。比亞迪在財報中表示,“將積極求新求變,加強技術研發創新,推進產業鏈開放融合,完善產品佈局,鞏固競爭優勢,提升品牌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業務穩步增長。”比亞迪想通過研發來促進技術與盈利的上漲,如近來刷屏的比亞迪刀片電池等技術就是投入較大的一塊。

同時《每日財報》還注意到,2019年公司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損失高達8.09億元,佔利潤總額的比重高達33.26%,同時,比亞迪還計提存貨跌價損失、壞賬損失等資產減值6.36億元,佔利潤總額比重為26.16%。這也對比亞迪淨利潤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根據年報顯示,比亞迪主要從事三大業務,包含新能源汽車及傳統燃油汽車在內的汽車業務、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而營收下降主要是汽車業務所致,其他兩項業務卻實現了驚喜增長:2019年,比亞迪的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的收入約533.80億元,同比上升26.40%;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的收入約105.06億元,同比上升17.38%。

另外,高額補補貼也是比亞迪揮之不去的陰影,令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況。年報顯示,2019年比亞迪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14.83億元,主要是與汽車有關的政府補助。而2018年這一數額為20.73億元。

對於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業務的舉步維艱現狀,在《每日財報》看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同比下滑與及經濟大環境密切相關,自去年退坡政策伊始,新能源汽車銷量就出現了連續下跌,一度跌到冰點,對整個新能源汽車銷量造成了巨大沖擊。同時靠補貼 “輸血”的好日子也日漸式微,從而導致比亞迪盈利能力的大幅縮水。

處境窘迫的比亞迪,如何突圍而出,任重而道遠。


力挽頹勢,刀片電池傾“鞘”而出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頻發,而自燃原因就是電池,電池安全問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解決刻不容緩。

而比亞迪從具有優勢的電池出擊,致力於電池安全方面的創新,在今年3月29日,首次對外公佈了 “刀片電池”測試視頻,讓比亞迪再次受到業界矚目。刀片電池集成了比亞迪從電池原材料的製取,到動力電池包製造的全產業鏈優勢。

相比採用傳統電池,刀片電池作為新一代磷酸鐵鋰電池,透過創新結構設計,大幅提升電池空間利用率 50%至60%,而整車壽命可達百萬公里以上,並能通過針刺實驗等測試凸顯其高安全性能及強度優勢。比如傳統電池包有 4-5 根梁,而刀片電池堆中有 100 個 刀片電池,意味著有 100 個梁,加上借鑑了蜂窩鋁板設計,使電池更加安全。除了安全、壽命,續航等優勢外,刀片電池還具有高電壓放電能力,能夠為純電動汽車提供更強勁的動力輸出和加速能力,預計帶來 30%左右的成本下降。

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看來,刀片電池的主要意義還在將改變行業對於三元鋰電池的依賴,將動力電池技術路線拉回正道,並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將倒逼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做出改變,讓汽車行業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最終讓消費者受益。

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以電池起家,是全球產能最大的磷酸鐵鋰電池生產企業。交付超過75萬臺磷酸鐵鋰電池汽車,15年來動力電池“0事故”。今年3月份,比亞迪宣佈成立5家弗迪公司,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對外銷售,分別是弗迪電池有限公司、弗迪視覺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動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

而刀片電池就是比亞迪旗下“弗迪系”公司發佈的首款電池。弗迪電池有限公司於2019年5月5日註冊完成,其前身是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將為更多的品牌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事實上,比亞迪鋰電池早在1998年就已成立。該公司在電池領域具備100%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能力,產品覆蓋消費類3C電池、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梯次利用等領域;在新材料、新技術研究領域,已完成眾多項科研成果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領域涉及IT、汽車、新能源、輕軌交通等。

消息稱,今年刀片電池即將用於市售量產車的新型動力電池技術,新車有望成為比亞迪汽車銷量的新增長點。同時比亞迪也希望藉此鞏固並擴大自己在純電動車領域的技術優勢。預計今年6月,搭載刀片電池的比亞迪C級高端轎車“漢”將投產上市,續航里程600公里,零到百公里加速3秒9。

合縱連橫,內外突破,擴版圖

為扭轉頹勢,比亞迪除了亮出刀片電池,還接連內外突破,強聯合汽車巨頭並通過公司自身分拆尋求突破轉身。

作為國內電動車行業的領軍品牌,比亞迪在電池、電機及電控方面,擁有著不俗的技術優勢和實力,也吸引不少車企主動選擇與比亞迪進行合作,共同製造新能源車型。近期,比亞迪在戰略佈局上祭出 “大招”,與豐田汽車公司合資的純電動車研發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明證,雙方積極推動合資公司的籌備工作,合資公司計劃於5月內正式開業。

據《每日財報》梳理發現,雙方實際上從去年就展開了緊鑼密鼓的佈局合作。

2019 年 7 月 19 日,豐田與比亞迪宣佈簽訂合約,共同開發轎車和低底盤 SUV 的純電動車型;

2019 年 11 月,豐田與 比亞迪就成立純電動車研發公司簽訂合資協議,雙方各出資 50%;

2020 年 4月2日,比亞迪官方宣佈,豐田汽車公司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的純電動車研發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註冊資本 3.45 億元,開展純電動車及該車輛所用平臺、零件的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

2020年4月23日,比亞迪與豐田子公司日野自動車株式會社簽署了戰略商業聯盟協議,將聚集於合作開發純電動商用車。

在《每日財報》看來,對於此次合作,雙方優勢互補,規模效應及技術能力將進一步提高,能夠帶動整個電動車和新能源車市場的快速發展。

具體來看,比亞迪不僅能從豐田學習先進的整車製造方式、品質及安全測試方式等技術,還將進入豐田供應鏈體系,為豐田提供動力電池,有助於比亞迪品牌價值逐步提升及進入其他海外車企的供應鏈。同時豐田憑藉自身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影響力,可以快速的切入到純電動汽車領域佔領市場。目前,比亞迪已與多家車企合作展開動力電池等業務,未來有望進入更多全球車企的供應鏈。

相隔一個月,比亞迪又與豐田子公司日野自動車株式會社簽署戰略商業聯盟協議,聚集於合作開發純電動商用車,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合作基礎,而抱緊豐田這棵大樹,對於當下處境艱難的比亞迪,以及面對其它車企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激烈競爭擠壓,卻是步好棋,外界也普遍看好,對於日後比亞迪開拓日本新能源市場也有了鋪墊和入口。

比亞迪副總裁兼商用車事業群CEO王傑表示:“比亞迪商用車和日野一直致力於商用車電動化的技術創新和全球推廣,此次中日雙方強強聯手,將領先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注入商用車電動化的發展,有助於進一步加快純電動商用車在全球的普及。”

據悉,日野是豐田汽車的控股子公司,也是日本最大的商用車製造企業。商用車製造實力很是雄厚,早在1991年,日野推出了首臺重型城市交通客車,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輛混合動力商用車。資料顯示,比亞迪商用車旗下擁有純電動客車、純電動卡車等電動化產品,自2011年全球首批商業運營的純電動客車K9在深圳投入運營以來,運營足跡超過5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個城市,銷量超過5萬臺,純電動大客車(10米以上)累計銷量居全球第一。

目前,起步於電池事業的比亞迪,已掌握電池、IGBT、電機、電控等電動車的核心技術,現已成為能夠提供包括乘用車、商用車、叉車等新能源車以及動力電池在內的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

繼中日雙方強強聯手後,比亞迪又從內部進行自我突破,覓翻盤機會,公告稱,比亞迪微電子完成內部重組,更名為比亞迪半導體,擬引入戰略投資者,預計將逐步邁向上市的步伐。本次內部重組是對公司半導體業務的深度整合和聚焦,將使公司半導體業務在獨立運營下獲得更快發展。

通過內部重組,比亞迪微電子受讓寧波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100%股權和廣東比亞迪節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並收購惠州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智能光電、LED光源和LED應用相關業務。本次擬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看做比亞迪企業市場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有望充分釋放比亞迪下屬子公司市場潛力,提升公司整體價值。

截至此次公告披露日,本次擬引入戰略投資者尚處於籌備階段,尚未簽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或安排。不過比亞迪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過,集團將繼續加大供應鏈體系開放,推進子公司的獨立運營和市場化。在整車廠降本難、銷量下滑、利潤承壓的情況下,比亞迪分拆業務謀求生路,在每日財報看來一點也不難理解。

至此,比亞迪突圍的戰略目的,已顯山露水。

從刀片電池推出、與豐田合作,分拆優化業務線,可以說步步為營,對於目前處於業績下滑的比亞迪而言,既能提振市場對比亞迪的正面品牌口碑,又能增強投資人的信心。加上國家補貼政策延長和 2020年國補的確定,不僅利好相關產業鏈,對鞏固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地位也將不容小覷。

聲明: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