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天下,是不是可以说相声已经超过小品了?

视小影


也不是,虽说相声在老郭的带领下又开始兴盛了,但并不代表就已经超过了小品,目前的相声还是基本以德云社独大,其他相声艺人,基本没人听,可让人喜欢的相声演员屈指可数,这种现象不叫做繁荣。而相对于小品,则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而且年轻的小品笑星则占大多数,同时,由于小品的灵活性比较大,从而在道具、舞美、人员等各方面,更是花样百出,所以,小品并没有被比下去 ,只是因为相声界有了一个郭德纲,才使得相声小品呈现并驾齐驱的现象。


刚刚聊过


这个时代确实赋予了相声更好的发展条件。从改革开放以后,相声小品交替发展,今后也许小品还会再次领军。

我们的相声艺术远比小品有历史传承,从建国早期的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人到后来的侯耀文、姜昆、师胜杰等人这些相声门的师徒接连占据着当时主流媒体晚会的重要角色,风光无限。

小品则是从陈佩斯朱时茂正式让大家接受,这种形式的出现让电视观众能够更直接的了解人物角色间的关系,戏剧冲突很强,迅速体现了优势所在,渐渐二人转演员加入小品表演的阵容,赵本山、潘长江等人一夜爆红,让很多表演能力强的小品演员也“转行”了,比如巩汉林、范伟、黄宏。

加上戏剧、戏曲演员宋丹丹、赵丽蓉等人,小品一时风光无限,侯耀文与黄宏的小品有一句经典台词“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说出了那是相声演员的无奈。

而如今,为何相声有领先了?

笔者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主流媒体的变化。现在喜剧的受众群体已经转变为网络观众+现场观众。

郭德纲前几年一直说自己是非主流相声演员,其实他早已是真正的主流相声演员,而从前电视上的相声演员和小品演员则变成了非主流。不是因流量大小去下了这个定义,而是郭德纲的舞台在网络,他的成名与持续的高流量都离不开网络。

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个人IP的重要性,网络与剧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电视的尺度大。观众在看惯了台面上的喜剧语言后,突然听到了不一样的语言,更火爆的内容,结果就是马上变成某相声演员的铁粉,使得原本奄奄一息的相声行业,突然变得火热。

坦白说,其实德云社等相声剧场里的“大尺度内容”并非原创,而是传统段子里原本就有的内容,只是由于之前的播出要求与时代需要,必须拿掉那些内容。

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规则,前辈演员们在电视上的表演惯性还不允许他们马上转换思维及表演状态。而且小品演员在剧场很难因为尺度的放宽而获得与相声相似的优势,因为他们需要形体表演,稍稍拿捏不准,尺度就容易过大,反而引起反感。

小品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相声的门户关系,除了赵本山与潘长江,其他小品演员很少收徒,即使收了徒,也嫌少有露面的机会,没有个人IP的建立,没有流量的支持,小品逐渐退居末位。

如今的小品还有本山传媒、麻花系、贾玲大潘等人在积极创作,但他们的年龄也已经过了创业黄金时期,冲劲儿没有那么足了。

我们这个民族是不缺乏幽默感的,小品的表现形式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小品一定会再次获得热点,重回巅峰。


凉夜轩


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都有轮回,就像俗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似一个转折。小品的“大拿”——赵本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贬斥其“低俗下流”、“讽刺侮辱残疾人”;一档《欢乐喜剧人》的诞生,颠覆了以前观众们对于小品的印象。原来小品必须要有正能量,原来小品也可以教人哲理,原来小品应该把人看哭……霎时间,小品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观众们看小品,也成了吃流水席,过后即忘,毫无留恋。难有当年《牛大叔提干》、《主角与配角》之类的流传多年的佳作了。

相声,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于“德云社”的崛起,一批“剧场式相声”如雨后春笋般亮相荧屏。可惜的是,创作者们根本不重视创作,把相声变成了一次性消费品。某些剧场演员表演搔首弄姿,令人不适。可即便这样,还有大量的拥趸为之疯狂呐喊。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他们喜欢的,不是相声,而是演员;也不是演员,而是那一张张好看的皮囊……有这样“忠实”的粉丝供着护着捧着,谁还会去花一年半载的工夫去练功压活呢?

现在,除夕之夜,观众们可能不会向过去那样,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被逗得哈哈大笑;初一一早,小品的流行语在满世界传诵。我们再也听不到“在这学会扯淡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其实我姥爷也姓毕”这样好玩的作品了。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都会有被取代的那一天,但这个过程是悄无声息的,不会被察觉,直至它们彻底的离开。

相声也好,小品也罢,完了就完了吧!看看过去的老作品,嘴角一翘,留个念想,足够了










至仁小哥


相声和小品形式不同,相声强调听的效果,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运用嘴上功夫,逗笑,调动听众的听觉。

小品强调综合效果。动作加道具,游走于舞台上,调动观众的听觉、视觉。

相声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个演员一问一答,三人以上叫群口相声。

小品是以简洁的、单纯的表演形式,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有单人表演也有多人组合表演。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

相声和小品表演时常一般在15分钟左右 最多不超过30分钟。

当前相声创作缺乏现实体验,大多浮于表面。在创作、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不够深刻细腻,达不到多次演出仍具有演出的效果。导致作品内容与时代脱节。

总的来看,小品略微比相声现状好一些。

目前小品出现了一种无市场现象,主要还是因为观众已经审美疲劳,整个社会观众对小品的欣赏水平不断提升。


影视剧有趣视频


此话怎讲,个人认为现在虽然听相声的多了,但是也谈不上超越了小品,从观众喜爱和明星数量上来说,小品还是略胜一筹。

一、相声的难度更大。相声主要靠说,而小品可以借助肢体语言,道具等,所以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声的难度更大。那些跨界的演员基本上表演个小品问题不大,但是没有几个能说相声的,还基本是捧哏的。所以相声难度大,从而导致在演员、作品等数量上难以超越小品。

二、相声演员不出名。现在全国知名的相声演员大多出自德云社(注意是大多,不是全部),可以说相声是被郭德纲带活起来的,除了德云社的其他的相声演员火的很少,而小品的团队不要太多,综艺节目可以看出来。

三、还是说综艺节目,基本上夺冠的都是小品团队,相声难,其他的表演形式就更难了,全国也就一个张霜剑。在这里补充一下,小岳岳的相声确实可以,都是贴合他贱贱的人设的。张云雷的相声我真get不到搞笑的点在哪,就从包袱这话角度来说,张云雷的相声创作水平真不行,比其他德云社演员比要差一些。

综上,我觉得还是小品强于相声。


吾阅


不是,而是小品优之相声,相声是一种语言性的艺术,不论是单口双口或群口相声同小品来对比还是有些单调,小品侧不同它有戏剧性,一各好的小品百看不厌,用东北赵四的一句话说‘ '当今社会什么东西能让你捧腹大笑呢,也就是小品二人传贝…


风吹麦浪老闫


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随着近两年各种相声小品各种上选秀节目,验证了观众对于这两种传统娱乐节目还是都比较喜欢的。

按照楼主说的可能也是在对比相声和小品的领头人物的热度。

相声方面除了主流之外,德云社、青曲社各种团体发展都比较不错,小品方面除了主流的话本山系,麻花系等等大家也都喜欢。

如果单从两种曲艺方式出发一对比很难发现喜欢哪个的更多,还不如说相声和小品中的哪一个演员圈粉多,毕竟一种表演形式的没落最能体现在没有名角存在!






迈克愚乐


我觉得相声超过小品这个很难说,因为各有千秋没有可比性。

正好今天看了一个郭德纲的访谈节目,采访的问题也是说相声和小品的对比,郭德纲坦言这个没有比较,不是说都是语言类节目就可以比较,相声是带给人们很多欢乐,小品也一样,过去有小品王赵本山,现在有张小斐嘉玲宋小宝等等表演的小品也很出色,带给人们无数欢乐。

相声也好小品也罢,都是一种表演艺术,都是为了让观众开心快乐,希望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拿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全国人民笑口常开。




万事由天644


相声和小品形式不同,相声强调听的效果,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运用嘴上功夫,逗笑,调动听众的听觉。

小品强调综合效果。动作加道具,游走于舞台上,调动观众的听觉、视觉。

相声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个演员一问一答,三人以上叫群口相声。

小品是以简洁的、单纯的表演形式,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有单人表演也有多人组合表演。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

相声和小品表演时常一般在15分钟左右 最多不超过30分钟。

当前相声创作缺乏现实体验,大多浮于表面。在创作、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不够深刻细腻,达不到多次演出仍具有演出的效果。导致作品内容与时代脱节。

总的来看,小品略微比相声现状好一些。

目前小品出现了一种无市场现象,主要还是因为观众已经审美疲劳,整个社会观众对小品的欣赏水平不断提升。





我看看ok


在赵本山的那个时代,小品无疑吸足了人们的眼球,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而赵本山离开后也要一批优秀的喜剧演员延续着这种喜剧精神,但如今的小品越来越难,可选取的题材也逐渐稀少,这对喜剧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是却不能说小品已经日趋月下,因为他们都是非常努力。而相声自从岳云鹏走红之后也越来越走进人们的视线。只能说这是两种文化但彼此也紧密联系,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也需要后辈人继续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