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多数小品没多少笑点还觉得吵,而且最后还还有段情感戏?

有家有爱有WiFi1


结尾煽情就像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会追求一个美满的结局一样。



一方面是因为观众需要,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符合大众的审美才会有好的反响嘛。如果只是哈哈一笑,那就真的是一笑而过不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如果再来点煽情就是走心了,那就容易被记住了。

另一方面小品结合一些现在的社会现象,发展趋势什么的。如果喜剧小品只为了搞笑而存在,就会变得很没意义,小品没有升华的话应该会很空洞,那小品表演出来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没意义的东西,我想应该也是没什么人愿意看的吧。


不二侃电影


拿过全国曲艺创作的二等奖 ,那次是跟写《不差钱》尹琪同场。在获奖作者的座谈会上,尹琪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拿了一等奖,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这下结婚不差钱了。”

为什么现在小品小品的创作日渐式微,小品明显干不过(郭德纲的)相声,我认为这与小品创作者的收入付出不成比例有很大的关系。小品《不差钱》让小沈阳、丫蛋大红大紫,他们从此过上了“不差钱”的日子,而尹琪拿到的稿酬只是区区几千元,还要为结婚的花费犯愁。小品创作费时费力,好的小品需要两三分钟就一个笑点,这里面的艰苦不为外人知。

收入付出不成比例,大多数小品创作者离开了这个领域,原创作品极度匮乏,小品演员开始自己写作品,他们的创作功力不能说不够,而是他们的时间不够,一个优秀的小品需要多长时间的创作周期呢?我的答案是至少三五个月。大量的演出走穴,让他们很难沉下心来去仔细揣摩,精心打造,于是一些快餐作品就出来了,笑点少,很生硬。

发觉不能逗笑观众之后,许多小品开始“另辟蹊径”,煽情!业内有一句挺悲哀的话:搞不笑你,我就把你搞哭。这是事实,小品一开始是以喜剧面貌出现的,苦情的小品是处女地,创作起来相对容易的多,于是小品加煽情渐成了一个模式,这是创作枯竭之后无可奈何的一个自杀性的选择,就像当年的相声,逗不乐观众之后,开始在相声中频繁使用“贯口”。有次曲协开会,有个老先生说:“作品演出效果不好,你们就加贯口,一个贯口下来,观众至少得给你们一阵掌声”。

相声的复苏靠的是郭德纲,小品的复苏靠谁呢?未来之星还未见,江郎才尽,但愿江郎还未尽。


老耿杂谈


自2017年开始,陈佩斯,朱时茂,黄宏,宋丹丹,赵本山,高秀敏,范伟,赵丽蓉,郭冬临,巩汉林,蔡明,郭达等这些观众曾经喜爱的角儿出自各种原因,相继退出,小品舞台经历的是起步-发展-成熟-高潮-颓势几个阶段。

小品是春节联欢晚会所诞生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近20年的推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形式。社会需要小品,群众期待小品。表演,是生活,艺术,文化,技巧综合地运用,恰到好处的发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小品的关键是人才,一是创作人才,二是表演人才,缺一不可。没有好本子不行,有了好的本子没有好的表演者的演绎也不行。这正如一个乐器,哪怕是一只高级的乐器,没有演奏者,也演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社会需要小品,社会就要培养关爱小品。但凡事没有永恒,小品也不可能永远受观众欢迎,再好的美味经常吃也会让人厌食,就是让陈朱二位大师重演,也难出当年效果。题主描写的情况确为事实,小品被观众厌倦和遗弃是总有那一天的,这个时间并不会很长。

让那些质量不高的小品消停一段时间,等观众有了饥饿感,整理一下,再换个面目,说不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抱歉,非艺术行家站着说话不腰疼)





泰山木32140178


小品和相声,由于都是语言形式,最终走向都是让观众“笑”,所以难免各占风头,这些年的大势就是“风水轮流转,今朝到我家”

我看小品这些年有点式微,有点干不过相声的架势。

小品为什么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首先,并没有能挑起小品大梁的高手出现。

小品顶级高手,是陈佩斯,宋丹丹,赵丽蓉等人。表演既自然妥帖又是科班出身,把控局面的能力超强。他们常常不是演,他们往往就是剧中人。


而随着这一代人离开舞台,说实在的,小品现存的演员们,差的还是太远。

其次,不知从何时起,感觉小品成了“话剧”,还非得搞出来个“教育意义”“感人肺腑的一幕”

小品,要的是既能逗人开怀一笑,又感觉小品的一语一行设计的那么巧妙,让人回味之时,又能笑了起来

现在不知怎么搞的,最后非得加个尾巴,让你回味时,“哭”一通。

好多小品变成了催泪弹,真讨厌,好像不那么演就显不出她高大上来似得。

拜托,我们是看小品好不好,不是看教育片,所以,整体现在这波小品演员把剧情设计的有点“跑偏了”。他们做不到前面超级幽默,却能做到后面“让人掉泪,”所以,真的有点说不出来的滋味。



他们变得想家,想母亲,关爱下一代关爱环境等等,有时候真觉得莫名其妙。

比如,宋小宝总在标榜自己“援助贫困生”,小沈阳在关心“环境”,贾玲在“想家”,真是,可腻歪人了

所以,整体感就是,小品整体演员,差火候啊!


Longsuixinyuan


小品现在已经有点顾此失彼了。无论是晚会舞台上的,还是综艺节目上的,创作者们追求的都是让观众“走心”,一味的添加感情码,赚眼泪和掌声是为最重要。这样真的好吗?

最为观众来说,我们真的很无奈,甚至有点心生不悦啊。简单来说,我们看个小品节目就是为了解压,为了在难搞的生活里笑出声来,但一打开节目,就看到各种“亲情”各种“催泪”,眼泪抹完心里酸完之后,真的想长叹一声,“我这是为了啥呀!”抛开那些强加的催泪不说,很多小品现在质量真的参差不齐,题主说“没多少笑点还觉得吵”真的是这这样。经常性的,喜剧演员们大呼小叫的上台,硬戳你的肋子逗你发笑,有些时候答主在电视前面面对他们的硬搞,真的笑不出来,尴尬无比。与多年前的小品创作相比,现在的小品创作目的性太强,而忘记了创作的本身和出发点。一群人“吵吵闹闹”的在台上一顿表演,下来剧情急转直下,突然灯光一暗就开始催泪。真的很让人不适。

那些经典的“吃面条”,“红高粱模特队”,“不差钱”,都已成为回响。念念不忘也罢,深刻怀念也罢,它们已经是过去时了。过去的小品讲究的是什么?快乐、励志、人性,这是观众发自内心愿意接受它们的原因,也是喜剧大师们立足山巅的原因。现在还有真正的喜剧大师吗?答主想来想去,不敢妄断。只愿喜剧明星们可以静下心来吧,好好想想,好好创作。


晓娱


的确,这确实是目前很多小品的惯用手法。其实多年来很多春晚作品已经在这样做,只不过由于春晚一年才一回,没有给大家留下集中轰炸总结作品规律的机会,而近年来随着《欢乐喜剧人》等喜剧栏目的出现,每周都会出现五六个新节目,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样的套路也就逐渐被大家发现了。

这与节目需要有关。喜剧竞技类节目每周一次,要求演员团队每周都要拿出一个新作品,这是不太符合创作规律的,即便团队有存货,在高强度的压力之下也不容易拿出好作品,或者说精雕细琢的作品。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之下,作品的质量不再是唯一追求,按照一定时限出作品才是最紧要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套路性节目就逐渐多了起来,前面完全不走心,后面硬要走心,当然也走不了心。

另外,这和演员或者创作团队的水平和懒惰有关,看辽宁民间艺术团很多作品会发现,他们就喜爱用这种方式,前面一顿胡闹,后面就要上价值,这种创造思路和方式很难出精品。

在喜剧栏目中很难出精品这件事,大概也是很多喜剧团队内心的想法,演员有了这样的出发点,观众指望在这样的节目中出《相亲》和《英雄母亲的一天》,恐怕也是奢望。

另外,如今这种套路的增多,也和节目内容审查等有一定关系。


郑捕头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

小品可以说是喜剧界的一大组成部分,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买花生仁的姑娘》,作为一个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岳红、高倩等人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赢得了一致好评,从此春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

而陈佩斯先生和朱时茂先生的《吃面》,直接引发了春晚舞台上的小品表演风潮。

随后,一大批的小品表演者脱颖而出,比如赵本山、郭冬临、范伟等人。

小品有几大特点:

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 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

而现在的小品为什么感觉没有笑点,而且还有点吵,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过度高雅。

现在的小品很多都是歌颂型的,比如在刚刚过去的春晚中的第一个小品。贾玲和许君聪一向是我喜欢的小品演员,但是这个节目让我大失所望,除了前面寥寥几个笑点,后面直接来个拔高,硬是上纲上线,教育意义太过浓厚。

以前的小品可以针砭时弊,现在的就是歌颂,歌颂三农,歌颂祖国。没错,这个可以有,但是你能不能不要直接就来这个,那你还不如来个诗朗诵得了,演什么小品。

第二、过度煽情

小品最开始的意义是什么?让人开心。现在的部分小品,尤其是喜剧小品,各种强行煽情,各种尴尬,看小品基本是面无表情。

而相对的,去年火的一塌糊涂的贾冰,在小品里没有强行煽情,台词功底儿深厚、幽默,有的时候一个眼神就能表达出小品要表达的东西,而在小品最后,总会让人有一种没有反感的感动。


最感动人的故事,都是在简单无华的表演中让观众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一味的去告诉观众“就在这,你们得感动了”。


庆字辈儿


大家好,我是娱乐菌大咖。

小品于1984陈佩斯与朱时茂带上历史舞台,那是第二届春晚,陈佩斯朱时茂凭借小品《吃苗条》红遍大江南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春晚小品。

经过30多年的时间涌出赵本山、宋丹丹、巩汉林、黄宏、蔡明、潘长江等一票小品演员,小品这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春晚的帮助,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围在电视机旁观看春晚,最喜欢就是看小品傻乐傻乐的。

最初的小品也刚刚成型,很多都是为了逗观众乐的,但也不乏有让人深度思考的。只是当时比较小还能理解而已,就像是看周星驰电影只看到搞笑的一面而看不到悲惨的一面,小时候看《大话西游》觉得很搞笑,现在看来是一个悲剧,喜剧就是把人生没有意义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当喜剧升华到艺术上面时就是悲剧的开始。


娱乐菌大咖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个人认为现在的小品和以前的小品。在质量上差的不是一个档次。以前的小品带给人的是会心一笑。即使你刻意绷着不想,但也会被小品给逗笑了。


而现在的小品,你是努力的想找出其中的笑点笑一下。但是很可惜。就是几个小品演员在舞台上尴尬的表演。一些桥段一些梗。要么是老掉牙的梗,要么就是都抄袭网络上的一些段子。你说这些段子人们在看过不知道多少遍了。还能笑的出来吗?再相比以前的小品,那可真是完完全全的原创。以前的很多流行词汇都是从小品作品中流传出来的。但现在呢?一个小品在网上东拼西凑的抄一些段子拼起来的大杂烩。能有意思吗?一个原创一个抄袭。再加上抄袭的那些段子你都能背出来了。你还会笑吗?


再说表演效果。之前的小品如黄宏,赵本山,范伟,陈佩斯等等小品演员。都是单单纯纯一个小品,里面潜移默化的添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东西,不突兀但又很合理。在娱乐之余接受了教育。



现在的小品呢?全程无笑点。结尾很突兀的给你来个直接煽情。有时候观众看的都蒙圈了。咋回事啊。这煽情来的也太突兀了吧。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一点感动和思考。反而让人觉得很讨厌,很死板的说教。现在小品多数都是以夸张的声音或者表情来吸引观众。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看现在的小品觉得很尴尬。估计演员自己都尴尬的不咬不要的。


小小小百科全书


这应该不是小品本身的问题,也不是创作者江郎才尽。从某传统相声知名团体开始全国火爆可以看出,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与对快乐本身的追逐从未减退,广电总局对其的态度,谈不上支持,也封杀不了。大环境之下,需要的是歌颂类的节目,那些节目表演的先进性,代表性远大于其本身的娱乐性,往往一台晚会,其政治意义异常深远重大,恨不得一场晚会变成专家专场,一而再,再而三的狂轰滥炸。

快乐,很简单,寓教于乐这种形式也无可厚非,只是尺度的衡量出了问题。再者,不得不说,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网络化普及等各个方面都提升了全民的精神世界升华,审美尺度高了,需要更好,更高的艺术内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