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神龙政变的五个人最后都没有善终,为什么?

未鸣读史


政变过程

公元705年,张柬之联合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敬晖五位大臣以及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等李氏子孙,趁武则天在病中成功发动政变,兵谏逼宫。斩杀了二张两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为帝。

李显继位后,五大臣也因功分别被封为郡王爵位,其中,张柬之为汉阳郡王,扶阳郡王桓彦范,南阳郡王袁恕己,博陵郡王崔玄暐,平阳郡王敬晖。因这次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历史上又称为神龙革命,神龙政变,五王政变。

除恶不尽

神龙政变虽然恢复了李唐天下,但是五大臣却没有借兵变中趁势诛除武三思等人,张柬之本意是想留给新皇帝李显来办,让新君树立威信,可没想到人家李显完全不这么想,唐中宗李显反而扶植武三思等人势力以制衡五大臣,武三思在中宗朝反而成了唐中宗的红人。而五大臣虽说皆被封为王爵,却被削夺了宰相权力。这给了武三思等人喘息之机,也为日后张柬之等五人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之后,武三思依靠攀附勾结韦后在中宗朝弄权,很快就扳倒了五大臣,五大臣一一被贬官流放边疆,崔玄暐在流放途中病逝,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也都在流放途中被武三思派人虐杀,张柬之也在流放途中因愤懑而死。

张柬之等人虽心存李唐,一心想恢复李氏天下,但却未能在政变中仿效西汉平诸吕之乱中清除余孽,虽自身反遭其害,也给后续的朝局留下了祸患,历来政治斗争都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五大臣的结局不可谓不凄惨,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春秋网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神龙元年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封五大功臣为郡王,但是五王均落得凄惨收场。

汉阳郡王张柬之,政变后论功封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回襄州养病,同时被任命为襄州刺史,不久再次遭贬流放到泷州,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博陵郡王崔玄暐,政变后论功封为中书令、博陵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益州长史,之后再次贬为均州刺史、白州司马,最后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时年六十九岁。

扶阳郡王桓彦范,政变后论功封为侍中、扶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泷州司马,最后流放瀼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时年五十四岁。

平阳郡王敬晖,政变后论功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平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滑州刺史、朗州刺史、崖州司马,最后流放琼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

南阳郡王袁恕己,政变后论功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南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豫州刺史、郢州刺史、窦州司马,最后流放环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


不能善终原因探究

首先,五王仅对二张进行清除,对武周遗留势力没有进行铲除,如武三思此类实权人物继续存在。曾有人提出:“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但张柬之都不同意。

其次,神龙政变实质一场统治阶级皇族内部的权利交接,五王作为外臣介入虽然起到推动决定作用,一旦权利交接完毕,皇族内部秩序重新建立起来,五王必然要被排除权利圈外。无论如何,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权利最终要回归皇权手中,中宗李显虽然显得懦弱,但其皇权代理人绝对不可能由五王来担任。


安定郡小书生


这五人干的事,可以说是赶走了恶虎,又迎来了豺狼。

武则天还在做皇帝时,因为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还是侄子很是头疼,狄仁杰一语点破她:“您如果将皇位传给儿子,那么将来您过世之后会被供奉太庙,但如果您将皇位传给侄子,臣没听说过哪位皇上会将姑姑的牌位供在太庙”

武则天也是因此内心的天平倒向了自己 的儿子,虽然还是有点不舒服,毕竟好不容易才让这大唐改成了姓武,又要还回去?

李显被迎回来做太子,但还是没有实权,武则天也日渐衰老,行事就难免荒唐,她开始大肆豢养男宠,而那些男宠仗着她的宠爱,权势滔天,王公宰相都得避上着,巴结着他们。

一向心高气傲,之前也倍受倚重的老臣们哪里受得了这份气呀,于是拉上李显一起去复辟,这五个出头鸟便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他们先杀了张昌之兄弟俩,接着逼到了武则天居住的神龙殿,武则天虽然很生气,但是看大势已去,答应禅让。

按理来说这五位是功臣,没有他们,李显后半辈子还不知道要当多久的太子,为啥他要除掉这五个人呢?

因为复辟之后李显没有实权,他是实打实的怕老婆,妻管严

李显此时虽然是第二次当皇上,但是多年的流放生活一点也没让他长本事,反而骨头更软了,在流放期间韦皇后一直陪着他吃苦,他一直觉得有机会要把所有最好的都给她,她要干什么都不会阻拦。

另外李显还有一妃子,就是上官婉儿,这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有染,她又把武三思推荐给了韦皇后,这样一来,这两个野心满满的女人和武三思结成了联盟,她们觉得李显是个碍事的木头桩子,就连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野心家,她想让李显立她为皇太女但是李显拒绝了,所以她也对这个父亲怀恨在心。

所以这几个野心家有着一致的目标:就是弄死李显,自己当政,既然李显不能留,他的那一帮支持者自然也是不能留的,更何况皇位已经到手,也到了兔死狗烹的时候了。

所以这五个拥立李显的功臣最终没有好下场其实是韦皇后一手策划的,只是她没有武则天那么高明,最终自己还是被另一只豺狼——李隆基父子给收拾了。


历史随笔


参加"神龙政变"的几个家伙本想拍李显的马屁,谁知道拍在马蹄子上了,马儿飞起一"脚",踢到五个人脑门上了,不巧就毙命了。这五个人流放的流放,自杀的自杀,没有一个善终的。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一、武则天称帝是由于李显懦弱、李旦精明。

武则天本来有心把权力移交给李显的。可是李显是个性格柔弱的孩子,史书上说他"于女儿无异。"看见两只狗儿追逐都会吓得直哭,听见烟花爆竹响都会捂着耳朵。这要是几岁的时候也就罢了,毕竟宫里的孩子见的世面少,有情可原,可是李显娶媳妇了也这德性。武则天能放心把江山交给他吗?

阴盛阳衰,或者阳衰必然阴盛,只要仔细观察你的周围,一个很"娘"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母夜叉、母老虎。

李显也不例外,偏偏娶了个非常强势的老婆韦皇后,李显不但是妻管严,而且非常依赖老婆,老婆一会不在跟前就六神无主、若有所失,乱了方寸。老婆要是一咳嗽,李显就要一打哆嗦。有一次武则天到儿子寝室去,竟然看见儿子被儿媳韦皇后罚站,儿子竟然像在母亲跟前那样"肃立",气得武则天大骂儿媳妇,差点把她废了。但武则天心里明白,儿子的脾气改不了,自己总不能天天守在他身边。

这韦皇后没有婆婆武则天的本事,却生了一颗专权的心,老公还没有当皇帝就急不可耐利用老公的名气来安插亲戚朋友,胡作非为。

武则天对儿子的懦弱和儿媳的强势看在眼里、忧上心头,对权力移交更加心里没谱,左右为难。后来武则天虽然名义上让儿子接班,但实际上还是放心不下。接下来发生一件事,让武则天更为震怒,娘俩差点反目。

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大小事还是武则天说了算。武则天心里想的也就是扶上马,送一程,希望儿子有所改变。

这时候韦皇后就登场了,李显开始重用自己的老丈人,配置内亲当权,典型的没出息。天下那么多能臣不用,用自己的亲戚,这不是自讨苦吃,在自己身边安定时炸弹吗?

第一顾问大臣裴炎劝说时,李显大发雷霆。这让武则天很生气,明白是韦皇后搞鬼,对儿子绝望了,一怒之下就废了即位不到两个月的中宗李显,让小儿子李旦当了皇帝,是为睿宗。李旦是个充满大智慧的政治家,他知道在强势的母亲下面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凶多吉少,只有后退才能明哲保身,以图东山再起,于是他一再请求辞职,请求母亲即位。

二、武则天已经决定把江山交给李家。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这时候武则天已经66岁,70岁以后就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为之左摇右摆、举棋不定。武则天的宠臣狄仁杰等人多次劝说武则天把皇位归还给李家。

狄仁杰说,一边是您儿子,一边是您侄子,侄子、儿子都亲,但相比之下,儿子是您的骨血,亲生的。侄子相比就远了。

再说,江山原本就是李家的,李家继承的话,合理合情合法,天下稳定,如果换了您侄子即位,天下人肯定不服,必将局势动荡,天下大乱。

再说,您百年之后,要是武家的人当皇帝,逢年过节人家肯定要先给自己的父母烧香上供,您这当姑姑的就被搁到一边去了,您到那边连个花销钱都没有人送。再说武家的人当了皇帝,您的儿子们都要遭殃,你忍心看着李家绝后?

武则天本来不甘心把江山交给李家,那样天下就不姓武了,自己的努力等于白费了。可是经狄仁杰他们这样一说,武则天幡然醒悟,终于下决心把江山还给李家。

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假托李显有病需到洛阳治疗,派遣职方员外郎秘密召回李显及家人。李显结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阳。

半年之后,武则天郑重宣布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 。

李显被重立为太子之后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就这样,他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成了魏王的儿媳;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成了梁王的儿媳。看到儿子这么看得亲近武家,李家武家和和睦睦,武则天心里也乐开了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接班人政策。在这时候,神龙政变发生了。

三、神龙政变是画蛇添足。

既然武则天已经传位于李显,李显已经是合法的继承人,武则天已经病重,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武则天都不会改变主意。况且右羽林大将军、左威卫将军薛思行还是李家的亲信,南衙的禁卫军也在李旦的控制下。所以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病危的武则天让位于中宗,并杀掉了武则天晚年的精神依托张易之、张昌宗,实在是画蛇添足,没有必要。

四、神龙政变的策划者是李旦。

神龙政变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是李显,可李显已经是法定接班人,没有必要。种种迹象表明政变策划者是李旦,受益者也是李旦。

证据一,御林军发动政变的时候,李旦率兵策应;证据二,政变的实施者御林军统帅杨元琰在政变后曾经为了躲避而剃发出家,李旦登基后予以重用,最后封"魏国公"。如果不是政变主谋被李显处死,一定也会受到李旦重用。

所以说,李旦是政变的策划者,是夺权的一次预演,为自己日后篡权铺路。

五、李显是政变的受害者。

武则天已经把李显立为接班人,李显还逼迫自己的母亲让位,还杀了老母亲晚年唯一的精神依托张氏兄弟,这等于告诉天下百姓,李显这小子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家伙。这样的家伙不配当皇帝,不配做君主。所以说神龙政变唯一的作用就是栽赃、抹黑李显。李显再糊涂也不会看不出李旦的包藏的祸心。

李显不敢对李旦下手,李旦也会多加防范也不会给他下手的机会。因此李显只能把满腔怒火向参与政变的那些家伙发泄。所以参与政变的人下场悲惨是罪有应得,不过他们也是事出无奈,做了李旦争夺皇权的牺牲品。


历来现实


武则天剧照

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已经82岁了,随着一代雄主的老迈,为了争夺皇位拥李派和拥武派斗争日趋激烈。但是因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阻挠,太子李显地位岌岌可危,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神龙政变”发生了。

“神龙政变”的带头人共有五位,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他们都是李唐王朝的拥护者,正是他们的冒险举动才保住了李唐江山,让太子李显继位,可惜这五人最终都凄惨而死,让人唏嘘。只能说他们拥戴的李显是一个凉薄之人。

狄仁杰剧照

“神龙政变”的发生离不开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狄仁杰。要说狄仁杰700年就死了,又怎么和5年后的“神龙政变”扯上关系呢?

首先武则天选定的继承人是武三思,正是在狄仁杰冒死不断谏言下才改变主意,将李显从房州接回洛阳担任太子。可以说没有狄仁杰的努力,李显是很难成为太子的,那么“神龙政变”自然也丧失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不能轻易成功。

其次“神龙政变”的带头人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都是狄仁杰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才,是狄仁杰给李显留下的忠诚班底。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受到武则天宠信后,假借皇帝的名义为非作歹,甚至于逼死了太子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女婿魏王武延基等人,李显本人生命安全也时常受到威胁。可以说“神龙政变”救了李显全家性命,张柬之等人是他的大恩人。

唐中宗李显

那李显对于这帮李唐忠臣是什么态度呢?不满、怨恨都有,就是没有感激,这也是张柬之等人最终惨死的根源。

李显从来都不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只不过当时武则天还没做好登基的准备,才让李显当了55天傀儡皇帝,不久就将他废为庐陵王。李显怎么说也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还是个王爷,因此在贬谪初期日子过得非常好,随行人员300人,近臣、侍从、嫔妃等人在身边伺候着,住着奢华的宫殿,每日锦衣玉食。

《房县志》中对于李显的贬谪生活有记载“百丈城兴,九层版缩,璇琢琼雕,栏目磴复。其上也,楼观翚飞,帘牙鸟啄。其下也,芙蓉池开,琵琶亭续。其井也,黄琉八角以金镶。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胜蓬莱,珠帘星卷,宝镜月开,巧梳蝉鬓,淡抹鱼腮,眉间晕柳,额上妆梅,温柔香去,脂粉气来。”

武则天剧照

684年9月武则天临朝称制,此后不满武氏统治的徐敬业等朝臣、越王李贞等宗室纷纷起兵对抗,而作为唐高宗李治活着的嫡系子嗣中最年长的李显就成为了最好的旗号,“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口号响彻天下。这样一来李显的苦日子就来了,武则天没杀他,但各种迫害、问责接踵而至,他身边的很多人也都被赐死。

每次有李唐忠臣为李显说话、鸣不平,武则天就会派使臣去问责李显,杀一批李显身边的人。李显对于自己两个哥哥李弘与李贤是怎么死的非常清楚,因此对于母亲的的责备非常惧怕,每日噩梦缠身,精神崩溃到要自杀。而李显的妻子、后来的韦皇后更惨,父亲韦玄贞,母亲崔氏,四个兄弟韦洵、韦浩、韦洞、韦泚全被迫害死了。

张柬之

李显复辟登基后评价狄仁杰的话非常有代表性,“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岂有皇帝刚刚得病,就让太子监国的道理。这是狄仁杰在树立私惠,想趁机讨好我。”在李显看来狄仁杰、张柬之等人不是“忠臣”,为他说话是为了私利,有这种偏见在,再加上妻子、女儿的挑拨,张柬之等人就惨了。

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李显登基,为唐中宗。一登上皇位,李显立即开始对付张柬之等人,先是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五人实权;之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将他们贬到地方任职,挨个收拾。

最终82岁的张柬之被流放到泷州,忧愤而死;69岁的崔玄暐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敬晖流放琼州,最终被凌迟处死;54岁的桓彦范流放瀼州,遭受酷刑最终被乱棍打死;袁恕己流放环州,也是受尽折磨最终被杀。“神龙政变”五大功臣从匡扶社稷的重臣,到惨死于边疆,人生大起大落莫过于此。

李显剧照

很多人说唐中宗李显是韦皇后、武三思等人的傀儡,但从两件事上看他大权在握。第一是韦皇后、武三思等人不只想杀张柬之5人,还想夷灭他们三族,并大肆株连,因为李显不同意,就没能进行。试问李显要是傀儡皇帝,别人还用在乎他的意见么?

第二是707年“景龙政变”,太子李重俊联手禁军将领李多祚、李思冲、李千里等人发动兵变,要诛杀韦皇后、武三思等人。当时韦皇后、武三思已经闹得天怒人怨,太子李重俊起兵初期很顺利,防守京城各处的部队或支持、或默许,顺利杀了武三思父子。但当进攻皇城要杀韦皇后的时候,唐中宗李显一现身,禁军立马倒戈,政变军溃散,可见李显是很有威望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心中盘旋,将来他是要把自己的皇位重新传到自己的儿子李显手中,还是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手中的。他舍不得儿子,又想让自己的家族庞大。怎么弄都不太好,所以一直算是一块儿心病,他其实内心非常想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但是他把很多人都会反对。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想法,能让他的侄子武三思有一个皇帝的梦想。

在武则天晚年期间。年纪大了,长病不起,而他当时有几个男宠的男宠,有张易之,张宗昌等他们祸乱朝政。而这个时候,以张柬之为首的为老人发动了神龙政变。


而这个时候,武则天见大势已去,也就被迫下台。而且五位臣子就服李显上位。本来这样也就把事情扶正,继续发展下去,然而他们忘了一个人就是武三思,他们没有斩草除根,也没有立即杀了武三思。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留下了无穷的火花。他们想的是我昨天都被自己弄下台了,武三思,有什么力量可以翻盘呢。

不过因为李显比较昏庸无能。就算为了给他创造这么好的一个局面,他也打了一手烂牌儿。他不吸取武则天。教训,反而让自己的韦皇后做大做强,甚至压到自己的头上,而皇权再次没落,成为韦皇后的天下。


武三思的皇帝梦就这样破灭了,他自然是不甘心的。而当时他也算得上是一个美男子,加上自己也比较擅长甜言蜜语。所以,在神龙政变发生之后。他对这位老陈恨得咬牙切齿,而不久机会就来了,他发现李显登基之后丝毫没有作为,反而这些权力都落到了韦皇后为首的外戚势力手中,于是,李显动歪心思,他觉得要是把韦皇后拿下,自己不就什么都有了吗。他就把自己泡妹的本事用在了皇后的身上,没想到还真起作用,韦皇后喜欢上了武三思,两个人开始私通。

慢慢的,武三思有了权力。开始对老臣展开报复。先是将他们封王,然后架空他们夺取政权,后来在诬陷他们反叛,将其发配到各地。而这个时候,五位老臣已经像是鱼肉,武三思为刀俎。最后还夺取了他们的性命。派跟这五个人有仇的周利用。,去杀了他们。而他们死的方式也是非常惨。张柬之和崔玄喡已死早就死了,所以侥幸躲过一劫。在周利用看到桓彦范的时候让他们。绑了起来,放在竹筏子上,拖着走,一直拖到把皮磨掉,露出骨头,然后将其用杖打死,再找到敬晖的时候让他一块儿块儿的剐死。而在找到袁恕的时候,周立勇逼着他喝了有毒的汁液,后来又用棍棒将其打死。

但是这五位大臣都是对唐朝忠心耿耿的,这样被人折磨死,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到底是恨当初没有把武三思解决,还是恨当朝皇帝,李显无能。不出我们所料,当国家交给李显这样的人的时候,唐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我不爱吃发面饼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张柬之等五人虽然成功的扶持李显复位,但留下了严重的祸根武三思。


武则天虽然退位,但武家势力依然很大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运用权谋登上了地位,武周取代李唐,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武则天任上极力打压李唐宗室,扶持武家势力,武三思作为武家的代表,其势力巨大,充满野心,窥视帝位。他不是三岁孩童,也不是平常百姓,张柬之等人居然不明白“斩草必除根”的道理,为之后“五王”惨死埋下了祸患。

武三思勾结韦氏

武三思为保权势,也为将来打算,和李显皇后韦氏私通,权臣同后宫势力联合,危险即将来临,李显不为所动,甚至还为“两人见面”提供便利。

李显虽复位,可政局依然不稳

权臣武三思,李显的老婆、女儿,太平公主,甚至是李旦父子他们依然时时刻刻盯着那世上绝无仅有的一把宝座,可我们的君主李显,完全不是做皇帝的料儿(可能母亲带给他的压力太大),软弱无能,没有主见(张柬之五人高估了李显)。


权臣大都不得善终

张柬之等五人因为帮助李显“复位”,恢复李唐神器皆被封王,可“异姓被封王”等于把自己推到了灶火边,李唐仍处在朝局动荡时期,出于嫉妒也罢,或者权谋也罢,张柬之五人已经“被孤立”,迟早会“被清算”。可能君主贤明还有的救,但李显这个皇帝完全“不合格”(五王错信了李显),最终被武三思陷害致死。就算武三思不动手,那么多人盯着皇位,“五王”是坚定的“拥皇派”,迟早也会被其他人“解决掉”。




☞(对历史、时政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可以一起回过头聊聊历史,探讨时政,历史是一面镜子)


past颖甜


参加705年神龙政变的五人结局都很悲惨,特别是桓彦范、袁恕己被周利贞虐杀!二人爵位已经到郡王,被虐杀之惨,千古以来闻者皆如芒在背、冷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敬晖也是被凌迟而死,也非常惨。张柬之、崔玄暐二人算死得比较舒服,都是气死、后悔死、病死。

(1)神龙政变只是让武则天退位,权力交给中宗李显而已,但武氏家族权力仍然巨大,且李氏皇族成员们仍然不长记性

在昨天的回答“李隆基为何急于亲手除掉太平公主”一文中,我即谈过这一问题,太平公主就是武氏家族的儿媳,她的第二任老公武攸暨,是武则天未出五服的侄儿,即武则天的父亲和攸暨的爷爷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其在707年的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所杀。第二任丈夫为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

也就是说,武则天、武氏一族的中坚力量仍然与中宗李显有着极为深厚的的关系。张柬之等人根本杀不了武三思。再加上,武三思与上官婉儿这位李显的皇妃间的“私情关系”,武氏一族和皇帝李显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

在此情况下,“五王”的悲剧是注定的。特别是他们逼迫的人是李显的母亲,作为儿子再恨母亲,从人情上说,这五个人也不会有好果子儿吃。

(2)五王的权力被各方看重,特别是皇族内部的“无情”,为了权力就是剩一个人也要斗斗斗。韦皇后乃类武则天之人,意图在为女皇,对五王也是“除之而后快”,武三思在旁撺掇、李显“苟且一生”,最终,最忠于李唐者反而死得最惨

武三思作为安乐公主的公公、上官婉儿的情夫、武氏家族的“掌门人”,在神龙政变之后并没有丧失权力。借助韦皇后后宫淫乱的机会,四处宣扬并传言为“五王”所传。为此,韦皇后将五王杀之。

综上所述,许多人都说张柬之等五人不杀武三思乃是养虎为患。但是,以当时情形看,武三思你杀不了!武氏家族权势太大。李显、李旦兄弟各有幕后势力,李显昏庸、李旦次之,二人皆被武氏族人(包括太平公主)控制。李显的子女间也是争权夺利,人们看重的只是自身权力,却从来不顾身后威胁。

唯有李隆基自708回到长安后便蓄养人马,交结臣等以待时机。最终,707年景龙政变武三思被杀,710年李隆基发动军事政变,将坐着女皇梦的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杀死。712年,睿宗李旦第二次退位,李隆基登大宝,开创了大唐巅峰。


坐古谈今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神龙革命,这场政变,结束了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朝廷,复国号为唐。知道了神龙政变是什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神龙政变发生的大概过程。


女帝武则天是一位有魄力的女性。政治上选贤任能,有治国之才,但是晚年的她,沉湎于享乐,宠信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致使他们仗势凌人,嚣张跋扈,也是他们二人从中作梗,导致武则天与太子李显的母子关系,君臣关系极度紧张,而神龙政变的发生就是以诛杀邪臣为契机,目的是逼女帝退位,扶李显上位,匡复李氏江山。神龙元年,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帝,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兄弟二人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带人包围了集仙殿, 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成功拥立李显登上帝位。


而李显这位太子,本身能力不够,性格软弱,继位以后并无建树,还过分放纵自己的皇后韦氏,导致外戚做大。而武则天退位后被人遗忘的侄子武三思竟然用美男计夺得了韦氏的欢心,并设计架空了当初参与神龙政变的五位老臣的权力,鼓动李显为他们封王,而后在他们前去封地的路上,派人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他们。

神龙政变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但是却没有做到斩草除根,留下了这个看似失去了皇帝的庇佑就无害的武三思,却不成想打蛇不死反被蛇咬,最终五位忠臣凄惨离世。当然,五位老臣有此凄惨结局的原因也离不开唐中宗李显这位皇帝为政的不作为和性格上软弱的缺点。


轻撷棠梨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神龙元年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封五大功臣为郡王,但是五王均落得凄惨收场。

汉阳郡王张柬之,政变后论功封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回襄州养病,同时被任命为襄州刺史,不久再次遭贬流放到泷州,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博陵郡王崔玄暐,政变后论功封为中书令、博陵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益州长史,之后再次贬为均州刺史、白州司马,最后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时年六十九岁。

扶阳郡王桓彦范,政变后论功封为侍中、扶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泷州司马,最后流放瀼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时年五十四岁。

平阳郡王敬晖,政变后论功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平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滑州刺史、朗州刺史、崖州司马,最后流放琼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

南阳郡王袁恕己,政变后论功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南阳郡王,随后受到韦后、武三思势力的排挤诬陷,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豫州刺史、郢州刺史、窦州司马,最后流放环州,武三思命周利贞假传圣旨被虐致死。

不能善终原因探究

首先,五王仅对二张进行清除,对武周遗留势力没有进行铲除,如武三思此类实权人物继续存在。曾有人提出:“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但张柬之都不同意。

其次,神龙政变实质一场统治阶级皇族内部的权利交接,五王作为外臣介入虽然起到推动决定作用,一旦权利交接完毕,皇族内部秩序重新建立起来,五王必然要被排除权利圈外。无论如何,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权利最终要回归皇权手中,中宗李显虽然显得懦弱,但其皇权代理人绝对不可能由五王来担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