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前往平叛,取得大獲全勝,卻因何被嚇死?

話說曹芳雖然已經年介中年,但是魏國朝廷依然是司馬師把握朝中大權,魏國部分大臣對司馬師產生不滿情緒。以李豐為謀主的集團密謀將司馬師推翻,結果事情敗露,被司馬師發覺並剷除。然而這件事讓司馬師產生了極大的不安全感,和對皇帝曹芳的極大不滿。


於是,在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馬師聯合公卿等朝中大臣上奏郭太后,彈劾曹芳長年不親政、沉迷女色、廢棄講學、棄辱儒士、與優人、保林(就是現在的藝人,演員之流)等淫亂作樂,並用彈弓彈打進諫的清商令令狐景和清商丞龐熙,乃至用燒鐵重傷令狐景身體、太后喪母時不盡禮等罪狀,請求依霍光故事廢曹芳的帝位。司馬師這篇彈劾顯然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居然得到了郭太后的許可。


將曹芳廢為齊王后,司馬師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在郭太后的堅持下(其實也就是郭太后同意廢曹芳帝位的條件),司馬師爭執不過,於是派使者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曹髦登基時,尚不滿14歲。此番博弈之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仍然繼續掌握大權。

司馬師前往平叛,取得大獲全勝,卻因何被嚇死?


然而司馬師行廢立皇帝的大事,雖然有郭太后的支持,但是在封建王朝,這畢竟是驚天動地大事,朝廷中很多忠於曹芳或者說魏國君主權威的忠臣們,對司馬師的這個舉動意見極大,於是爆發了魏國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的第二叛!


而起兵反叛司馬師的不是別人,正是以前跟隨司馬懿,後來又作為司馬師的屬下的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要說毌丘儉可以說是司馬懿的老部下了,當年討伐遼東公孫家的時候,毌丘儉就一直在跟隨司馬懿並肩作戰。所以說,其實毌丘儉和司馬家還是很有淵源的。


但是,司馬師的所作所為和行事風格與他老爸司馬懿截然不同,架空皇帝曹芳已經夠瞧的了,竟然以權臣的身份,對已經步入中年的皇帝曹芳施行廢立,而且曹芳作為傀儡皇帝並無大過。司馬師這麼做已經很明顯的威脅到了曹魏政權的根基。


而毌丘儉之所以死心塌地的跟著司馬懿並肩作戰,原因是司馬懿是個功勞很大,卻謹慎低調做人,是個為朝廷盡忠職守的人臣。可以說是和毌丘儉志同道合的臣子。如今司馬師完全和司馬懿相反,毌丘儉出於對先帝曹叡的忠誠,和要捍衛曹魏政權的忠心,計劃和司馬師鬧對立,為曹魏政權與司馬師展開殊死一搏。而毌丘儉的兒子毌丘甸也支持和鼓勵父親反抗司馬師。


而揚州刺史文欽當初和曹爽交好,曹爽勢力集團被司馬懿剷除後,文欽一直但心害怕會波及到自己,索性司馬懿並沒有趕盡殺絕,但是文欽在那以後,就開始對司馬家的人心懷畏懼。後來在對吳國的戰爭中,曾想用敵兵首級換賞賜又屢次被司馬師拒絕,於是心懷怨念。而毌丘儉則很看重文欽的才能,對他以禮厚待,因此文欽十分感念毌丘儉的恩德,兩人交好。


於是,正元二年(255年)正月的一天,天上出現幾十丈長的彗星,從吳、楚分界處開始,跨過西北天空。毌丘儉和文欽十分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於是謊稱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詔,歷數大將軍司馬師的罪狀,發佈天下,舉兵反叛。

司馬師前往平叛,取得大獲全勝,卻因何被嚇死?


毌丘儉和文欽反叛後,派人找鎮南將軍諸葛誕,讓他召收豫州士民參與反叛。諸葛誕則將毌丘儉、文欽派來的使者殺死,並將毌丘儉和文欽的陰謀公佈於天下,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叛逆行為。


毌丘儉、文欽脅迫淮南守將等人及當地百姓都進入壽春城,把老弱者留下來守城。毌丘儉、文欽統率領五六萬大軍渡過淮河,向西到達項地(河南項城)。毌丘儉守城,文欽率領機動部隊在外圍呼應。同時毌丘儉將自己的兒子毌丘宗等四個兒子送入東吳為人質以求外援。然而東吳內部也不太平,新皇帝孫亮剛剛聯合衛將軍孫峻一起剷除了在吳國專權的大將軍諸葛恪,政局也不穩定,無暇顧及魏國的內亂。


面對毌丘儉和文欽的反叛,司馬師親自統率大軍出兵討伐,另外派諸葛誕率豫州各路軍隊從安風津逼近壽春。徵東將軍胡遵率青州、徐州的軍隊從譙縣和宋縣之間出擊,以斷絕毌丘儉的退路。司馬師則率軍駐紮在汝陽,派監軍王基率前鋒諸軍據守南頓以等待毌丘儉的部隊。司馬師下令各路軍隊都堅守陣地,不要正面交戰。


毌丘儉、文欽等向前不能作戰,若退到壽春又怕遭到合圍襲擊,前後無路,無計可施。而淮南軍的將士中,很多人家鄉都在北方,擔心家鄉的親屬受自己的牽連,於是乎軍心渙散,相繼投降。只有淮南新近歸屬的當地農民願意跟隨毌丘儉他們從軍作戰。


司馬師派兗州刺史鄧艾統率泰山的各路軍隊(泰山諸軍)有一萬多人行軍到樂嘉縣(今河南項城縣),裝出不堪一擊的樣子,來引誘毌丘儉、文欽出擊。司馬師則隱蔽行軍,暗中率軍從汝陽趕到樂嘉縣和鄧艾會合。文欽不知是計,果然在夜裡想要襲擊鄧艾。但是文欽慢了一步,率軍到達樂嘉縣時,見到對面司馬師軍已然趕到,一時錯愕,不知如何是好。


當時文欽的兒子文鴦年方十八,勇冠三軍,告訴父親:“趁敵人還未站穩腳步,現在襲擊,一定可以大敗敵軍。”於是文欽與文鴦分兵二路,趁夜夾擊司馬師。


文鴦率先率領先遣軍敢死隊到達司馬師的營寨前,擊鼓叫陣,大叫司馬師的名字,司馬師軍聞聲大為震動。當時,司馬師正在營中。


本來在率軍親征之前,司馬師眼睛上有顆肉瘤,剛剛經過醫生做了個外科手術割掉,傷口還沒癒合。有人勸他不宜遠行,可以請太尉司馬孚(司馬師的三叔)代替。但是司馬師認為這是關乎國家的重要一戰,決定抱病出徵。

司馬師前往平叛,取得大獲全勝,卻因何被嚇死?


這次在樂嘉縣文鴦突然來夜襲,司馬師大驚,驚得眼珠從割去的肉瘤留下的瘡口內迸出,疼痛難當;但司馬師又怕因此擾亂軍心,只好咬著被頭強忍,被頭都被他咬爛。文鴦鼓譟了一夜,但是沒卻等到父親文欽前來會合。天亮後,文鴦見魏軍兵強馬壯,只好撤退。


據《晉書》記載,文鴦走後,當時司馬師的眼球已經爆出,血流遍地。司馬師強忍著疼痛,命令眾將追趕,諸將都說:“文欽父子驍勇,並沒有受到挫敗,必定不會善罷干休。”司馬師說:“一鼓作氣,再而衰。文鴦鼓譟,卻沒有得到回應,他們氣勢已經受挫,不敗走也不行!”


文鴦撤軍後與父親文欽會合,文欽要率軍回壽春(今安徽壽縣),文鴦不甘心,認為一定要挫一挫司馬師軍士氣,便帶領驍騎十餘人一同殺入魏軍陣中,一路是無人可擋,所向披靡,然後才引兵離去。


接著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率領八千騎兵追擊,這次,文鴦則單槍匹馬衝入數千騎兵陣中,轉眼間便殺傷百餘人,如此往復進出六七次,使得魏國追擊的騎兵不敢靠近。《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趙雲的驍勇,將這段記錄張冠李戴到了趙雲長坂坡上,其實歷史上趙雲在長坂坡並沒有在魏軍陣中殺了七出七入的壯舉,真正如此驍勇的,正是小將文鴦。


然而,雖然文鴦驍勇,但是也已經無法扭轉戰局,文欽所率的軍隊仍然被司馬班的魏軍殺得大敗,文欽和兒子文鴦只好顧自的奪路而逃。


當天,毌丘儉聽說文欽戰敗後很擔心,便在夜裡撤兵,人心渙散。等到了慎縣,毌丘儉身邊的士兵逐漸逃離殆盡。只剩下光桿司令的毌丘儉和幼弟毌丘秀及孫子毌丘重三人藏在水邊的草中,結果被當地的平民發現,並將毌丘儉射殺。於是,毌丘儉被梟首,將首級送入洛陽。


毌丘儉死後,毌丘秀和毌丘重二人逃到吳國。被毌丘儉、文欽所脅迫反叛的許多將士,都歸降魏國。毌丘儉和文欽留在魏國的三族都被誅滅。文欽逃到吳國,吳國將其任命為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幽州牧,封為譙侯。


而司馬師在大破毌丘儉和文欽的叛軍後,回軍到許昌,但是由於眼睛迸出眼眶無法治癒,於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二十八日(255年3月23日)痛死於許昌,終年四十八歲。二月,新登基的小皇帝曹髦素服臨吊,賜諡號忠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