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有这样一个小镇,在省内外小有名气,让每一个在此经过或停留过的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它是古时金牛道道中线上的重镇,位于宝成铁路(宝鸡至成都)和阳安铁路(阳平关至安康)的交汇处,嘉陵江沿镇而过,这个小镇就是千年古镇—阳平关镇。(古阳平关遗址在汉中勉县)

阳平关在宁强县城西北,处秦巴环绕之万山丛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要塞。阳平关三国时代称做阳安关或关城。西通阴平,东控汉沔,为蜀汉北方的重要门户。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金牛道路线图

金牛道是古代川陕蜀道的主干线,也是中原通往西南的重要通道。金牛道自汉中西行经勉县,过五丁关,这一段是必经之路。再向前则有分支,主要是东、中、西三条。东线是向南到宁强县,再转西南经黄坝驿,至棋盘关、明月峡。中线是向西到阳平关、燕子砭,向南走嘉陵江河谷,至明月峡。西线是在燕子砭向西南,走广坪镇、金山寺。三线入川后又殊途同归,经广元,走剑门,至成都。如今的阳平关镇位于宁强县西的嘉陵江谷地,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沟通我国西南与西北的咽喉,是陕、甘、川三省交汇处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素以“天下名关”著称。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远眺阳平关镇

阳平关在汉代时称为阳安关,为蜀北主要门户。北宋始改阳平关。唐宋时属三泉县、大安军治今擂鼓台村。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在此设阳平县,为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是仅次于县城的重要城镇,也是省政府在汉中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建制镇。

1950年设阳平关乡(1955年改镇)和双河、大竹坝等乡。

1959年改为阳平关公社,下设阳平关、双河、大竹坝等管理区。

1961年分成阳平关、双河、大竹坝等公社,

1984年改阳平关镇和双河、竹坝河等乡。

1996年,撤销大长沟乡、唐渡乡,并入阳平关镇,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阳平关、小鱼山、回民沟、清河、木瓜树、小长沟、张家河、石罐子、大长沟、三道河、子龙、滴水寺、薛家坪、擂鼓台、车家山、赖马沟、小楚坝、龙门沟、侯家沟、阳平关、街居委会、东站、西站22个村(居)委会;双河乡面积77.8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辖东沟、西沟、曹家坝、酒房坝、灯草坝、小寨子、钟槽、白杨沟8个行政村;竹坝河乡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三郎山、竹坝河、金龙观、梨树坪、核桃坝5个行政村。

2001年,撤销双河乡、竹坝河乡,并入阳平关镇。

2015年将太阳岭镇的伍家坝、天星、石磙场3个村划归阳平关镇。

如今的阳平关镇共辖2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23个村民小组,镇域面积2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5万余人,镇政府驻地镇政府驻地阳平关街,距县城24.3千米。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人民政府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阳平关镇彰显魅力的底色。一江两岸,由嘉陵江大桥勾连,在山脚、江边绵延数公里,整个看起来,像一个“工”字。老街南侍鸡公山,北接嘉陵江,东至小岛,西至下街的宁二中。老街原有高约10米的木化石化表(现搬移到宁强县文化宣传中心大院)。江北以火车西站为起点,向东逐渐衍生成街,一直到东站。最热闹繁华的要属火车西站口和嘉陵江大桥南头的街市,这里是楼群最密集、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周围旅店、饭摊、商店一家挨着一家、鳞次栉比。小镇的房屋大多是单排摆布,前门对着街道,后门依着江水、傍着山坡。市野紧密相连又格外从分明。特殊的环境让这里的人,进可以成为开店办厂的生意人,退又可以成为悠闲自在的山民。热闹和清静相得益彰,角色可任意转化。阳平关小镇北有子龙山,南有鸡公山,西有擂鼓台,东有马超梁,还有小鱼山静卧江边,嘉木翠峦四周拱围,奇山异水相映成趣。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集镇一角

在以阳平关为圆心的100多里的范围内。阳平关是最大的集镇。其它的集镇赶场都不是全日制,比如青木川镇每逢3、6、9赶场,四川青川县姚渡镇是每逢1、4、7赶场,惟独阳平关镇是百日场,全年每天都逢场。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街道

每天清晨,来自陕甘川的老百姓,有的走路,有的乘火车或汽车,也有的坐船来到不足2公里长阳平关老街。有卖土特产的、有来宁强二中上学的,还有来阳平关这个大城镇卖菜的、照相的、买家用电器的……整条老街人头攥动、拥挤不堪,其繁华程度不亚于北京王府井。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中学

阳平关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元年,就以镇西3公里的擂鼓台为三泉县治所,宋朝直隶京师达137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直辖县,三泉县遗址位于阳平关镇擂鼓台村,是汉中市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汉中市约一百公里。古三泉县建于唐初。历经残唐五代征战割据,县名、县治一直未改变。出于古代治理蜀乱的战争需要,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诏令三泉县直属京师,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县升建大安军,后几经升并,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因战略需要才将三泉县撤并,并入大安县。三泉县开中国历史中央直辖县的先河,137年直隶京师可称空前。古三泉县不仅地势险要,且以风景佳秀著称。嘉陵江从西北奔腾弧绕而过,江岸悬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自唐宋以来三泉风景呤诗著文者不乏名人高士。南宋陆游写道:“江云垂地滩堆风急,一似前年上峡时。”把三泉的风光与长江三峡相媲美。在三泉遗址还出土了许多诸如《皇帝籍田手诏》、《仪制令》和宋瓷等珍贵文物。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三泉县遗址

阳平关镇地势险要,古代一直为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蜀汉曾驻留重兵防守,据传子龙山就是三国将领赵子龙安营扎寨的地方。鸡公山下则是南宋名将曹友闻抗蒙殉国处。同时,阳广公路6公里处的龙门洞风景区存留的北宋苏在廷的《龙门记》碑(现搬移到宁强县文化宣传中心大院),以及南宋陆游等大量文人雅士的诗文也增加了小镇的人文含金量。

1935年阳平关镇还成为阳平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近景

阳平关为古渡口,也是重要的水上码头。嘉陵江自古为秦蜀水路,有蜀航之称,其船只能溯水而上至略阳县境。唐元和四年大兴航运,历经宋、元、明、清,到了民国时航运更是盛极一时。阳平关作为古渡口,极为繁忙,船只最多时可停靠三、四十艘。民谣“日有千夫拉纤,夜有万盏明灯”就是当时繁华景象的最好写照。船只从广元、重庆泊来洋布、花盐、食糖、川烟叶、棉花等,又顺江而下运走山里收购的土产、药材、皮货等。当时从重庆、广元来的一些商人定居在这里,使小镇一时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名声大振于川、陕、甘。清同治年间,阳平关有“世兴永”、“天泰合”商号70多家,一直到1937年(民国26年)川陕公路通车,阳平关的水运、商贸才萧条起来。后来因修宝成铁路,要从水路转运建设器材,阳平关航运复兴了两三年,又逐渐冷落。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嘉陵江大桥

解放后的1955年,刚修好的宝成铁路纵贯南北,阳平关作为陕南一个大站,开始成为汉中乃至安康地区的客运、货场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大量的客流和繁忙的货运,使得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小镇空前地热闹起来,白天街头、市场人头攒动,喧嚣热闹,晚上店铺生意兴隆,灯火辉煌,小镇的名声鹊起。

清朝末年,阳平关的商行、盐店很多,其最著名者,有陕帮四大字号和川帮四大字号:“荣福祥”、“荣福堂”、“长盛德”、“钟盛奎”、“元泰祥”、“永兴福”、“义兴恒”等,艳称“八大字号”。 还有不计其数沿街叫卖、走乡串户的小商贩等。这“八大字号”多为外地客商,主要经营花盐、食糖、川烟叶、木耳、药材等山货及棉花、布匹等。

民国11年到18年(1922——1929),阳平关商业盛极一时,嘉陵江边停靠的船只多时可达三四十艘。从早到到晚,马帮成队,商贩成群,川流不息,势闹非凡。民谚“日有千夫拉纤,夜有万盏明灯”就是对当时盛况的生动写照。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

川陕公路开通后,西北与西南之间的物资大都经公路进出,加之县府又向阳平关各大商号大量摊派捐税,阳平关仅存的“富有长”、“同生德”、“六合春”、“积成合”、“聚利恒”、“泰兴荣”、“长顺和”等7家商号相继倒闭。后起的“大成堆店”、“利生堆店”也都未见起色。

解放后,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集体商业、国营商业应运而生,1953年,全县有私营商业1399户,阳平关占98户。 1958年,县商业局在阳平关设批发部和转运站,标志着国有商业在阳平关的登陆。之后,县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酒副食公司、烟草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石油公司、药材公司等国营商业机构均在阳平关设有分店。阳平关的商业始终走在全县前列。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

​1972年,阳安线开通,阳平关又成为宝(宝鸡)成(成都)、阳(阳平关)安(安康)铁路在此接轨的重要枢纽,更加稳固了地位。加上烈(烈金坝)阳(阳平关)、阳(阳平关)广(广坪)公路在此交汇,即使撤走了一些中、省、地的单位,但还承担着本县的客货运输,也没减轻阳平关作为大站和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时,不仅设有东、西二站(场),还和安康互开一对慢车。并且,铁路局也在这里设有多个驻地单位,比如铁路中学、铁路小学就在这里兴办了许多年。

1992年小镇还作为县上经济开发区,异常繁荣、经济发达,来去都很便利。时新货物流通快,加上交通便利,连管辖它的县城人都羡慕不已。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私营经济和个体工商业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阳平关自然不甘落后。1995年阳平关镇被省政府列为陕西省百个小城镇综合试点镇,1998年被市建委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阳平关镇的繁荣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逐渐褪去,宁强县城加快了制约县城经济发展的五丁关、棋盘关的拓宽、建设,加上本世纪初西汉高速公路连贯县城,县上和外地到阳平关坐火车、转运货物的单位和人越来越少,小镇才逐渐萧条、冷清起来。至2002年,全镇有私营企业16个,个体工商户1761个。虽然也是领先,但较之往昔的繁华,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阳平关火车站

现在的阳平关火车站为三等站,正在建设的大型编组站场使阳平关镇作为陕、甘、川三省交界处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省道烈(金坝)阳公路、阳广(坪)公路、阳康(甘肃康县)、阳青公路从镇区通过,形成了阳平关镇的公路干线网,各级乡级公路联系城镇与广大乡村,构造了“一江三河相望、两大动脉相连、四路相交、山水相嵌、X型轴向扩展、多中心结构”的组团式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形成了内外通畅的公路运输网络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古阳平关(今属于勉县)

阳平关是陕西省知名的旅游大镇,境内阳青公路是陕南通往著名风景名胜旅游区九寨沟的旅游专线。阳平关镇的子龙山、三泉县遗址、龙门洞景区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一个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千年古镇,希望它发展地更好。

中国乡镇:我国“天下名关”,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镇—宁强阳平关镇

嘉陵江畔的阳平关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