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在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有這樣一個小鎮,在省內外小有名氣,讓每一個在此經過或停留過的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它是古時金牛道道中線上的重鎮,位於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和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的交匯處,嘉陵江沿鎮而過,這個小鎮就是千年古鎮—陽平關鎮。(古陽平關遺址在漢中勉縣)

陽平關在寧強縣城西北,處秦巴環繞之萬山叢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要塞。陽平關三國時代稱做陽安關或關城。西通陰平,東控漢沔,為蜀漢北方的重要門戶。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金牛道路線圖

金牛道是古代川陝蜀道的主幹線,也是中原通往西南的重要通道。金牛道自漢中西行經勉縣,過五丁關,這一段是必經之路。再向前則有分支,主要是東、中、西三條。東線是向南到寧強縣,再轉西南經黃壩驛,至棋盤關、明月峽。中線是向西到陽平關、燕子砭,向南走嘉陵江河谷,至明月峽。西線是在燕子砭向西南,走廣坪鎮、金山寺。三線入川后又殊途同歸,經廣元,走劍門,至成都。如今的陽平關鎮位於寧強縣西的嘉陵江谷地,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處,是溝通我國西南與西北的咽喉,是陝、甘、川三省交匯處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資集散地,素以“天下名關”著稱。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遠眺陽平關鎮

陽平關在漢代時稱為陽安關,為蜀北主要門戶。北宋始改陽平關。唐宋時屬三泉縣、大安軍治今擂鼓臺村。

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建制鎮。

1950年設陽平關鄉(1955年改鎮)和雙河、大竹壩等鄉。

1959年改為陽平關公社,下設陽平關、雙河、大竹壩等管理區。

1961年分成陽平關、雙河、大竹壩等公社,

1984年改陽平關鎮和雙河、竹壩河等鄉。

1996年,撤銷大長溝鄉、唐渡鄉,併入陽平關鎮,面積116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陽平關、小魚山、回民溝、清河、木瓜樹、小長溝、張家河、石罐子、大長溝、三道河、子龍、滴水寺、薛家坪、擂鼓臺、車家山、賴馬溝、小楚壩、龍門溝、侯家溝、陽平關、街居委會、東站、西站22個村(居)委會;雙河鄉面積77.8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東溝、西溝、曹家壩、酒房壩、燈草壩、小寨子、鍾槽、白楊溝8個行政村;竹壩河鄉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三郎山、竹壩河、金龍觀、梨樹坪、核桃壩5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雙河鄉、竹壩河鄉,併入陽平關鎮。

2015年將太陽嶺鎮的伍家壩、天星、石磙場3個村劃歸陽平關鎮。

如今的陽平關鎮共轄20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23個村民小組,鎮域面積26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5萬餘人,鎮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陽平關街,距縣城24.3千米。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鎮人民政府

優越的自然環境是陽平關鎮彰顯魅力的底色。一江兩岸,由嘉陵江大橋勾連,在山腳、江邊綿延數公里,整個看起來,像一個“工”字。老街南侍雞公山,北接嘉陵江,東至小島,西至下街的寧二中。老街原有高約10米的木化石化表(現搬移到寧強縣文化宣傳中心大院)。江北以火車西站為起點,向東逐漸衍生成街,一直到東站。最熱鬧繁華的要屬火車西站口和嘉陵江大橋南頭的街市,這裡是樓群最密集、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周圍旅店、飯攤、商店一家挨著一家、鱗次櫛比。小鎮的房屋大多是單排擺佈,前門對著街道,後門依著江水、傍著山坡。市野緊密相連又格外從分明。特殊的環境讓這裡的人,進可以成為開店辦廠的生意人,退又可以成為悠閒自在的山民。熱鬧和清靜相得益彰,角色可任意轉化。陽平關小鎮北有子龍山,南有雞公山,西有擂鼓臺,東有馬超梁,還有小魚山靜臥江邊,嘉木翠巒四周拱圍,奇山異水相映成趣。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集鎮一角

在以陽平關為圓心的100多里的範圍內。陽平關是最大的集鎮。其它的集鎮趕場都不是全日制,比如青木川鎮每逢3、6、9趕場,四川青川縣姚渡鎮是每逢1、4、7趕場,惟獨陽平關鎮是百日場,全年每天都逢場。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鎮街道

每天清晨,來自陝甘川的老百姓,有的走路,有的乘火車或汽車,也有的坐船來到不足2公里長陽平關老街。有賣土特產的、有來寧強二中上學的,還有來陽平關這個大城鎮賣菜的、照相的、買家用電器的……整條老街人頭攥動、擁擠不堪,其繁華程度不亞於北京王府井。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鎮中學

陽平關有悠久的歷史。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元年,就以鎮西3公里的擂鼓臺為三泉縣治所,宋朝直隸京師達137年,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直轄縣,三泉縣遺址位於陽平關鎮擂鼓臺村,是漢中市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漢中市約一百公里。古三泉縣建於唐初。歷經殘唐五代征戰割據,縣名、縣治一直未改變。出於古代治理蜀亂的戰爭需要,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詔令三泉縣直屬京師,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縣升建大安軍,後幾經升並,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因戰略需要才將三泉縣撤併,併入大安縣。三泉縣開中國歷史中央直轄縣的先河,137年直隸京師可稱空前。古三泉縣不僅地勢險要,且以風景佳秀著稱。嘉陵江從西北奔騰弧繞而過,江岸懸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自唐宋以來三泉風景呤詩著文者不乏名人高士。南宋陸游寫道:“江雲垂地灘堆風急,一似前年上峽時。”把三泉的風光與長江三峽相媲美。在三泉遺址還出土了許多諸如《皇帝籍田手詔》、《儀制令》和宋瓷等珍貴文物。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三泉縣遺址

陽平關鎮地勢險要,古代一直為軍事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蜀漢曾駐留重兵防守,據傳子龍山就是三國將領趙子龍安營紮寨的地方。雞公山下則是南宋名將曹友聞抗蒙殉國處。同時,陽廣公路6公里處的龍門洞風景區存留的北宋蘇在廷的《龍門記》碑(現搬移到寧強縣文化宣傳中心大院),以及南宋陸游等大量文人雅士的詩文也增加了小鎮的人文含金量。

1935年陽平關鎮還成為陽平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鎮近景

陽平關為古渡口,也是重要的水上碼頭。嘉陵江自古為秦蜀水路,有蜀航之稱,其船隻能溯水而上至略陽縣境。唐元和四年大興航運,歷經宋、元、明、清,到了民國時航運更是盛極一時。陽平關作為古渡口,極為繁忙,船隻最多時可停靠三、四十艘。民謠“日有千夫拉縴,夜有萬盞明燈”就是當時繁華景象的最好寫照。船隻從廣元、重慶泊來洋布、花鹽、食糖、川菸葉、棉花等,又順江而下運走山裡收購的土產、藥材、皮貨等。當時從重慶、廣元來的一些商人定居在這裡,使小鎮一時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名聲大振於川、陝、甘。清同治年間,陽平關有“世興永”、“天泰合”商號70多家,一直到1937年(民國26年)川陝公路通車,陽平關的水運、商貿才蕭條起來。後來因修寶成鐵路,要從水路轉運建設器材,陽平關航運復興了兩三年,又逐漸冷落。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嘉陵江大橋

解放後的1955年,剛修好的寶成鐵路縱貫南北,陽平關作為陝南一個大站,開始成為漢中乃至安康地區的客運、貨場的中轉站和集散地,大量的客流和繁忙的貨運,使得以火車站為中心的小鎮空前地熱鬧起來,白天街頭、市場人頭攢動,喧囂熱鬧,晚上店鋪生意興隆,燈火輝煌,小鎮的名聲鵲起。

清朝末年,陽平關的商行、鹽店很多,其最著名者,有陝幫四大字號和川幫四大字號:“榮福祥”、“榮福堂”、“長盛德”、“鍾盛奎”、“元泰祥”、“永興福”、“義興恆”等,豔稱“八大字號”。 還有不計其數沿街叫賣、走鄉串戶的小商販等。這“八大字號”多為外地客商,主要經營花鹽、食糖、川菸葉、木耳、藥材等山貨及棉花、布匹等。

民國11年到18年(1922——1929),陽平關商業盛極一時,嘉陵江邊停靠的船隻多時可達三四十艘。從早到到晚,馬幫成隊,商販成群,川流不息,勢鬧非凡。民諺“日有千夫拉縴,夜有萬盞明燈”就是對當時盛況的生動寫照。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鎮

川陝公路開通後,西北與西南之間的物資大都經公路進出,加之縣府又向陽平關各大商號大量攤派捐稅,陽平關僅存的“富有長”、“同生德”、“六合春”、“積成合”、“聚利恆”、“泰興榮”、“長順和”等7家商號相繼倒閉。後起的“大成堆店”、“利生堆店”也都未見起色。

解放後,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集體商業、國營商業應運而生,1953年,全縣有私營商業1399戶,陽平關佔98戶。 1958年,縣商業局在陽平關設批發部和轉運站,標誌著國有商業在陽平關的登陸。之後,縣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酒副食公司、菸草公司、五金交電化工公司、石油公司、藥材公司等國營商業機構均在陽平關設有分店。陽平關的商業始終走在全縣前列。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鎮

​1972年,陽安線開通,陽平關又成為寶(寶雞)成(成都)、陽(陽平關)安(安康)鐵路在此接軌的重要樞紐,更加穩固了地位。加上烈(烈金壩)陽(陽平關)、陽(陽平關)廣(廣坪)公路在此交匯,即使撤走了一些中、省、地的單位,但還承擔著本縣的客貨運輸,也沒減輕陽平關作為大站和交通樞紐的地位和作用。

在當時,不僅設有東、西二站(場),還和安康互開一對慢車。並且,鐵路局也在這裡設有多個駐地單位,比如鐵路中學、鐵路小學就在這裡興辦了許多年。

1992年小鎮還作為縣上經濟開發區,異常繁榮、經濟發達,來去都很便利。時新貨物流通快,加上交通便利,連管轄它的縣城人都羨慕不已。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私營經濟和個體工商業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陽平關自然不甘落後。1995年陽平關鎮被省政府列為陝西省百個小城鎮綜合試點鎮,1998年被市建委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陽平關鎮的繁榮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逐漸褪去,寧強縣城加快了制約縣城經濟發展的五丁關、棋盤關的拓寬、建設,加上本世紀初西漢高速公路連貫縣城,縣上和外地到陽平關坐火車、轉運貨物的單位和人越來越少,小鎮才逐漸蕭條、冷清起來。至2002年,全鎮有私營企業16個,個體工商戶1761個。雖然也是領先,但較之往昔的繁華,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陽平關火車站

現在的陽平關火車站為三等站,正在建設的大型編組站場使陽平關鎮作為陝、甘、川三省交界處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省道烈(金壩)陽公路、陽廣(坪)公路、陽康(甘肅康縣)、陽青公路從鎮區通過,形成了陽平關鎮的公路幹線網,各級鄉級公路聯繫城鎮與廣大鄉村,構造了“一江三河相望、兩大動脈相連、四路相交、山水相嵌、X型軸向擴展、多中心結構”的組團式城鎮空間佈局形態,形成了內外通暢的公路運輸網絡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古陽平關(今屬於勉縣)

陽平關是陝西省知名的旅遊大鎮,境內陽青公路是陝南通往著名風景名勝旅遊區九寨溝的旅遊專線。陽平關鎮的子龍山、三泉縣遺址、龍門洞景區每年都吸引著眾多遊客,一個富有歷史滄桑感的千年古鎮,希望它發展地更好。

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嘉陵江畔的陽平關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