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是人到中年,发了痔疮。”

41岁的宋先生,2年前就发现了自己有大便带血的情况,对此,宋先生一直认为自己是“人到中年,发了痔疮”,直到2个月前不但大便时带血,还开始腹泻,宋先生仍然觉得自己是痔疮或者是肠炎,没有多在意。但是一个星期前,开始症状加剧、腹痛难忍,这才想着就诊。

检查发现,在距离肛门6cm处的结肠黏膜内,有好几个大小不等的菜花状肿物,病理检验后确诊为腺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大肠癌癌前病变,因此,如果继续拖延,有一定的恶变风险。

“我以为是人到中年,发了痔疮。”

临床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恶变成为肠道肿瘤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需引起警惕,一旦发现这种息肉要及时切除。

这种腺瘤性息肉可以引发腹痛、腹泻、便血等类似于痔疮和肠炎的症状,也可能没有任何病症,直到恶变后才被发现。发病的高峰期约在35~60岁,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恶变率高达50%左右。

“我以为是人到中年,发了痔疮。”

息肉癌变过程

因此,35岁以上肛肠疾病患者要保证每年做一次肛肠检查,以做好肠道肿瘤的提前预警措施,尤其是高危人群。

什么样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综合以下有两种或以上情况者属于筛查范围:

一是40岁以上人群;

二是有痔疮和长期便血;

三是直系亲属有结直肠肿瘤病史;

四是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五是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六是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的;

七是长期精神抑郁、近3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我以为是人到中年,发了痔疮。”

其实,在接诊中,像宋先生这样一发现便血就认为是痔疮,而耽误治疗的肠肿瘤患者也不在少数,临床数据显示,约有九成的肠癌患者曾经便血当痔疮,肠肿瘤早期一般以无痛便血为主,与早期内痔非常相似,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医学常识,往往误认为便血就是痔疮,单纯选择以消除症状为目的,简易治疗了事,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为避免某些不可逆转的后果,首次便血就应做肛肠检查,查明病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