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份档案,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相,与陈圆圆无关


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份档案,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相,与陈圆圆无关

吴三桂


作为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吴三桂一生几经起伏,颇为传奇。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同时疑点重重。关于吴三桂生平中的谜团,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降清问题无疑是其中的一个焦点。


对于吴三桂降清的原因,明末清初文人吴伟业的那首《圆圆曲》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完全把吴三桂的降清责任归结到陈圆圆身上。且不说吴三桂降清是不是因为陈圆圆,就论吴伟业自己,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后来一直在明朝清要文化部门当官。南明福王弘光政权建立之后,他也干过一段时间。但是,到了顺治十年的时候,他又当了清朝官,还当过国子监祭酒。这样一个自己就下水的人,又有何资格去嘲讽别人呢?


《清实录》崇德八年有一条记载,里面说“明宁远总兵吴三桂,遣蒙古索内,赍书遗祖大寿。上览其书·······”


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份档案,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相,与陈圆圆无关

影视剧里陈圆圆的形象


这里有很重要的信息,清朝崇德八年(1643),身为大明宁远总兵的吴三桂曾经派人送信给已经降清的祖大寿,而祖大寿又把这封信给了皇太极看。至于信里面的内容,《清实录》里面并没有讲。祖大寿出身于宁远卫武将世家,追随过袁崇焕。袁崇焕为崇祯杀了之后,祖大寿投降了清军。祖大寿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吴三桂的舅舅。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从养马干起,后来一直当到总兵,而且做了宁远卫世将祖家的女婿。吴三桂在舅舅名将祖大寿、大弼、大乐等的影响下、很早便成了出色的武将。祖大寿的降清其中的确有很多无奈,但是投降之后,为了清军也确实卖力,其中包括诱降自己的外甥吴三桂。


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份档案,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相,与陈圆圆无关

祖大寿


2014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清前文物展”。旅顺博物馆送来一个名字叫“满文祖大寿奏本与吴三桂往来文件”的档案显得尤为特殊。这份档案的封面写了“蛮子来书档”九个汉字,内容都是满文。


档案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为吴三桂对祖大寿来信的回复;二为祖大寿向清太宗上奏之攻明策略;三为皇太极读吴三桂回信后,致书吴三桂,继续劝其归降的内容。之所以是满文,是清廷有关部门把汉文书信翻译成了满文。


上述档案的后面两个部分在清实录上都有,唯独第一部分没有。祖大寿的劝降信没有什么可说的,无外乎是从亲情角度切入,拉外甥下水。


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份档案,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相,与陈圆圆无关

皇太极


辽宁省档案馆的有关科研人员曾经对吴三桂回信的满文版进行了汉文回译。


汉译:


◎崇德八年,正月初四日,汉(明)宁远总兵吴三桂,遣蒙古索内,贵书遗其舅父祖大寿,书云:


◎儿吴三桂顿首。先时老舅只身御敌,遐迩皆赞,孰料终至于此。盖力竭窘急,保命一日,乃欲为国洗辱也,儿连同举国民众皆知之。虽早欲将心意传递,然无机会矣。十一月十九日王章寅(Wang jang in)来后,得见密信:虎前酣睡者,非木石之人,今竟全然不得空等语。此诚老舅之志,英雄所为也。儿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吾素日所念得成,因系在舅掌握之中。常反复问询口述之语。勤努力,观形势,慎防御,力守边门,众皆一心等语。又知舅父忠诚之心依旧存也。于彼处忧劳,念官民之故国亦可知也。儿转告抚、道,奏呈吾皇,不胜欣喜。此去西征,空虚之际。国中忠义贤士会商。今来犯根本之际,大功大义,盖于古今。充任辽东地方侯,皇命已下,无转还之理。主好猜忌,细汇一切罪状,处处万防建功。不胜祝祷为盼。此意欲达,却无出路。十一月初三日,得训书而甚慰,当如何谋划行事。泽溥兄二月挂印来至宁远。四城陷落后,奏书请辞。今仍奉旨出征。


将舅所问事汇而告知,吴三桂焚香祝祷泣书。


◎再一书云。


十一月初三日老舅骨肉训教之意,虽远不忘。其中比算天人,尽述其详。为儿之眷念无出此外。三桂并非木石,岂有不叹服之理。儿自幼承舅父爱扶之恩,受历代圣明之恩养。虽忠孝皆无,然内心可保。虽不可悖逆舅父,又岂敢背叛圣明。老舅若说背中国之臣主而来,与叛东土之民、东土之主何异。不事二主。人各有志,请舅亦为儿思虑。且东土之主广揽贤哲,亦求忠臣也。背此忠彼,素无此等无终之人。可比舅之受困而降乎?况因儿数年持枪征战,东土之民岂有不怒不憎之理?今即忍心背弃根本,无故留存恶名。存二心之臣,如何全身而退。只求富贵,反先殒命。此舅暗自谋算可知也。每日整肃军队,应答不及。今我还至宁远,稍有空闲,择可靠之人致意,顺问安好。敬谨呈书,所寄小刀随书送还。


在回信中,吴三桂说“儿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还说“老舅若说背中国之臣主而来,与叛东土之民、东土之主何异。不事二主。人各有志,请舅亦为儿思虑”。


从书信内容看,吴三桂对舅舅的劝降是不为所动的,对于大明是忠诚的。但是,皇太极给吴三桂的信中却说“尔遣使遣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恐失机会”。吴三桂并没有犹豫不决,皇太极这么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所以说,直到1643年,吴三桂还是忠于明朝的!


崇祯煤山自尽之后,“辽东总兵吴三桂闻变,为先帝复仇,军中缟素发哀。传檄远近”。那么甲申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来八旗军又是为何呢?


李自成进北京之后,曾经屡屡写信招降吴三桂。但是,大顺政权的宰相牛金星亲自起草了劝降信:“我为尔计,及今早降,不失封侯,而犹全孝子之名”。在北京的父亲吴襄已经被李自成所控制,吴三桂对李自成的劝降并未理睬,反而写信给父亲说:“儿与父决,请自今日”。


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份档案,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相,与陈圆圆无关


李自成得到这个书信之后,“大怒,即尽戮吴襄家口三十余人,下令亲征”。此时,吴三桂与李自成真正到了无法缓和的地步了,与李自成对抗,吴三桂肯定不能孤军作战,所以结盟清军成为一个选项。


当时多尔衮的清军有十四万之众,吴三桂的兵马只有四五万人,既不能与李自成相抗衡,亦难以与多尔衮相争雄。李自成兵进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抵抗不了,只能选择与清军联手。对此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说过“三桂度前后俱劲敌,不得以乃与建人合”,所谓的建人就是建州女真,即清军。


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份档案,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相,与陈圆圆无关

吴三桂和陈圆圆


吴三桂的“与建人合”并非就是投降,而是“请兵于大清”,就是借兵,吴三桂是以明朝孤臣的身份来和清军谈判的。但是,吴三桂没有玩过多尔衮,只能被清人玩弄控制,“三桂孤旅,又无一人住其谋,前门驱虎,后户进狼,至不暇顾。惜哉!”


为什么说吴三桂并未降清呢?根据一本《春冰室野乘》的书记载,山海关大战之后,李自成居然与吴三桂有一场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自誓之后,各守本有疆土,不相侵越,大顺朝已得北京,准于五月初一日交还大明朝世守,财货归大顺,人民各从其便,如北兵侵略,合力攻击,休戚相共。有渝此盟,天地唾之”。


经过与多尔衮的来往,吴三桂理解了清军才是明朝最大敌人,所以与李自成暗自结盟,共同抵抗清军。山海关大战之后,“吴三桂传檄军民,迎立太子入继大统,士民鼓舞相庆”,“吴三桂传帖入京,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发丧,整备迎候东宫”。



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并未如吴三桂所设想,清军怎么可能允许他迎立崇祯太子呢?“三桂请护太子入都,清帅不许”。可悲的吴三桂被清人裹挟利用,成了一个史书上的汉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