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鑑別」半夏

鑑定中藥半夏

【藥材來源鑑定】

「中藥鑑別」半夏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乾燥塊莖。半夏,即農曆五月中旬。該植物生長旺盛期一般在農曆五月中旬,故名之半夏。

【藥材歷史考證】

「中藥鑑別」半夏

半夏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槐裡川穀。五八月採根,暴幹。”《新修本草》雲:“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苗一莖,莖端三葉,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採則虛小,八月採實大。”《本草圖經》曰:“今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端出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並附齊州半夏圖。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本品原植物一致。

【植物形態鑑定】

「中藥鑑別」半夏

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具鬚根。葉1~5枚,基生,葉柄長15~20cm,柄上或柄頂具1珠芽,基部具鞘。幼苗葉片為全緣單葉,卵狀心形至戟形,長2~3cm,寬2~2.5cm;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中裂片長3~10cm,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波狀齒,側脈8~10對,集合脈2圈。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柄長25~30cm;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喉部幾乎閉合;簷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cm,寬1.5cm,肉穗花序下為雌花,貼生於佛焰苞,中部不育,上部為雄花,花序頂端附屬器鼠尾狀,長6~10cm。漿果卵球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佈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藥材顯微鑑定】

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2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或星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橢圓形黏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長20~110μm。螺紋導管直徑10~24μm。

【商品規格】

「中藥鑑別」半夏

一等:乾貨。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不等,去淨外皮。表面白色或淺黃色,上端圓平,中心凹陷(莖痕),周圍有棕色點狀或根痕,下面鈍圓,較平滑。質堅實。斷面潔白或白色。粉質細膩。氣微,味辛、麻舌而刺喉。每千克800粒以內。無包殼、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

:與一等區別為每千克1200粒以內。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每千克3000粒以內。

【生境分佈】

生於草坡、荒地、田野、溪邊、路旁或疏林下。我國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佈。亦有栽培。主產於四川、湖北、安徽、河南及貴州等省區。其中產於安徽阜陽(宋代稱潁州)者品質較佳,習稱潁半夏。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外皮及鬚根,曬乾。

【飲片炮製】

「中藥鑑別」半夏

1.生半夏: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清半夏: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淨,切厚片,乾燥。每半夏100kg,用白礬20kg。

3.姜半夏: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乾,切薄片,乾燥。每半夏100kg,用生薑25kg,白礬12.5kg。

【性能功用】

辛,溫;有毒。歸脾經、胃經、肺經。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內服:3~9g,水煎服。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本品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