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為岩溶地貌,瀾江(旱河)自西向東繞過其南部流入消水巖(洞),春夏雨季時河水氾濫,秋冬時河水斷流而形成許多潭(當地稱“池”),當地有“大雨成河,小雨成池”之民謠,故名。
先秦屬百越之地。秦屬桂林郡轄地。漢屬鬱林郡和牂牁郡轄地,元鼎六年(前111)在今宜州市境設定周縣,為河池市縣級以上行政建制之始。三國時期屬吳鬱林郡轄地。晉代先後屬鬱林郡、桂林郡轄地。隋屬鬱林郡和始安郡轄地。唐貞觀十二年(638)置歌良縣,屬環州。宋初置羈縻智州,轄英羅、河池、富力智本、平林5縣;成淳元年(1265)設慶遠府,轄宜山縣、天河縣、河池縣、思恩縣、東蘭縣、忻城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為慶遠路安撫司,十六年(1279)改為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1297)改為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三年(1370)復改慶遠府。清代屬慶遠府、泗城州、思恩府。民國時期,今河池市東北部的羅城、南丹等7縣屬慶遠行政督察區,巴馬、風山2縣屬百色行政督察區,都安、大化2縣屬武鳴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慶遠專區。1950年改稱宜山專區。1951年8月南寧專區都安縣劃入,同年撤銷思恩、宜北2縣,合設環江縣。1953年4月撤銷羅城、天河2縣,合設羅城縣;都安縣劃歸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3月宜山專區改桂西僮族自治州宜山地區。1958年1月宜山地區復為宜山專區;7月宜山專區改稱柳州專區劃東蘭縣歸百色專區。1965年8月1日,劃柳州專區河池、宜山、羅城、環江、南丹、天峨6縣和百色專區東蘭、鳳山、巴馬3縣以及南寧專區都安瑤族自治縣共10縣合設河池專區。1971年改為河池地區。1987年12月增設大化瑤族自治縣。2002年6月撤銷河池地區,設地級河池市。
閱讀更多 弋鳥為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