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亿债券存兑付风险 昔日巨头力帆到底怎么了?

做得好摩托 做不好汽车

5.3亿债券存兑付风险 昔日巨头力帆到底怎么了?


3月5日,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根据目前资金筹措情况,公司债券“16力帆02”到期全额兑付存在风险。具体来看,2019年业绩亏损、负债规模较大、面临诉讼是力帆股份无法全额兑付债券的主要原因。


公告显示,16力帆02是力帆股份发行的4年期债券,发行规模为11亿元,兑付日为2020年3月15日。在2018年,力帆股份实施了债券回售,目前16力帆02的余额为5.3亿元,利率为7.5%。


据力帆股份2019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公司预计2019年年度实现归属净利润为-49.81亿元,比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减少52.34亿元,同比降幅2068.7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后,公司业绩预计为-45.26亿元。


对于业绩预亏,力帆股份解释称,受国内汽车行业大环境影响,以及公司资金紧张的制约,公司汽车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公司外部融资困难,财务成本高,公司进行部分资产处理。


显然,资金短缺与债务压顶的连锁反应,让力帆股份到了“危急”时刻。


据财报数据,截止2019年9月,力帆股份总资产为227.86亿元,总负债为178.63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8.4%。其中流动负债为168.94亿元,占总负债的74.14%。与此同时,力帆股份的货币资金仅为25.74亿元,仅能覆盖流动负债的15.24%左右,存在巨大的偿债压力。


此外,力帆股份还因多项债务到期面临诉讼。


截止到2019年7月26日的近12个月,力帆股份诉讼(仲裁)金额达到14.23亿元。在2019年11月,又新增了8.07亿元的诉讼(仲裁)金额。


从摩托车龙头到濒临破产,力帆汽车经历了两大转折点。


1992年,尹明善在重庆创立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投入20万元研究摩托车发动机,彼时的重庆正是摩托车产业发展的温床,不仅有嘉陵、建设两大巨头,众多生产、销售摩托车及配件的企业都汇集于此。


在重金研发下,尹明善发明的发动机成为了众多摩托车的标配,轰达也被改名为力帆。


2001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原本是奢侈品的汽车开始大众化,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开始显现。


作为出行主力的摩托车行业开始走向下坡路。2002年,力帆集团的净利总额只增长了几百万,经营中的净现金流比上年急剧下降2亿多元,甚至出现了负数。


后一年,为了追上时代洪流,尹明善收购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并将企业名称改为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汽车制造领域。但力帆汽车迟迟没有拿到生产批文,到2006年1月,首款车型才正式上市,但一年销量却不及竞争对手一个月的销量。


首款车型失败后,力帆走上了“省时省力”的山寨之路。比如,山寨宝马3系的力帆620、山寨福特新款S-Max的轩朗、山寨汉兰达的力帆X80……


力帆汽车到现在都没有一款拿得出手的车型,或源于其低占比的研发支出。据财报数据,从2014年-2018年,力帆股份的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5.3%、5.46%、8.74%、6.02%、1.71%。


5.3亿债券存兑付风险 昔日巨头力帆到底怎么了?


从这个数据来看,力帆股份的心思并不在打造好的车型上,而是在“山寨”中投机取巧。


在燃油车未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后,力帆股份又开始第二次转型。


2014年力帆股份推出了电动轿车320E,进军新能源汽车,但市场并未买账。为解决过剩产能,力帆股份成立盼达租车。2016年,千帆股份又因“骗补”事件,折戟新能源汽车。


力帆股份的两次转型如果说是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还不如说是在时代浪潮下随波逐浪的“被迫”转型。在缺失冲劲的种种措施中,力帆股份显然无法挽回下坡的业绩,直至陷入资金短缺的窘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