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明朝萬曆年間,神宗年幼,朝堂大小事務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在張居正的改革下,吏治得到改善,社會經濟發展,府庫殷實,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開始荒廢朝政,廟堂之上黨爭四起,大明朝開始步入泥潭。得益於張居正改革,萬曆中期明朝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壬辰戰爭爆發後,明朝派大軍支援朝鮮,對於鞏固藩籬,保衛疆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場戰爭的作用遠不止挫敗日本侵略野心那麼簡單,它在戰爭之後的十餘年間,影響了東北亞地緣格局的演變與重構。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日本經歷了從豐臣秀吉到德川幕府的改朝換代,薩摩藩出兵琉球造成琉球的“兩屬”局面,改變了琉球的國際地位;明朝、朝鮮國力受損,原來受制於兩大國的滿洲因失去失衡而迅速發展,最終導致皇太極征服朝鮮,以武力使朝鮮成為後金的朝貢國,從而徹底改變了東北亞世界的地緣格局。此後,後金以清代明,導致中國的改朝換代,都和萬曆援朝戰爭有著莫大的關聯。

一、萬曆朝鮮戰爭前的東北亞朝貢體系

萬曆援朝戰爭之前,東北亞區域一直存在著以中國為主導的地緣格局體制——朝貢體系,朝鮮是這一體制的積極參與者和維護者,日本也曾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以對明朝勘合貿易的形式進入該體制。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1、明朝與朝鮮之間確立封貢體制

1368年朱元璋稱帝,明朝正式建立,高麗恭愍王於當年立即派遣張子溫赴明朝朝貢。次年四月,朱元璋派遣鍥斯出使高麗,明與高麗之間建立起正式的遣使往來。但至洪武七年,權臣李仁任立辛禑為高麗王,一改原先的親明政策,轉而親近北元。洪武二十一年,辛禑派兵10萬進攻遼東,反對與明朝交惡的李成桂率部隊返回王京,迫使辛禑退位,重新採用明洪武年號。1392年,李成桂徵得朱元璋的同意後,代高麗自立,朝鮮王朝正式成立。

此後,朝鮮李氏王朝一直秉承“事大”主義的外交路線,成為東亞世界與明朝聯繫最為密切的國家。無論是遣使明朝的次數、頻率,還是使團的規模、貢物的價值,朝鮮都居於明朝所有朝貢國之首。至壬辰戰爭爆發前,朝鮮與明朝的這種關係己經維持了兩百年之久,堪稱東亞朝貢貿易體制的典範。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2、明日勘合貿易與倭患

朱元璋非常注重與日本的外交關係,在其即位之初,便“遣使頒詔諭安南、占城、高麗、日本四夷君長”,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由於日本國內戰爭頻仍,因此對與明朝外交的積極性不高,後明朝歷經曲折,才與日本南北雙方都建立起官方聯繫。

但是,朱元璋借與日本南北方建立外交關係以杜絕倭寇海盜的目的卻未能實現,因此,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決定徹底斷絕與日本的往來,加強海防力量,並禁止與日本間的貿易。應永初,足利義滿以武力結束南北對峙、統一日本,幾經波折,在明朝“靖難之役”結束的當年,與明朝簽訂貿易條約,明與日本之間的勘合貿易正式確立。但是日本自“應仁之亂”以後,室町幕府的權威每況愈下,對明勘合貿易的主導權逐漸落入大內氏與細川氏掌握。為獨佔貿易權,大內氏與細川氏明爭暗鬥,明日勘和貿易失去了支持,遂告斷絕。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勘合貿易中止之後,儘管足利義滿仍舊對明朝稱臣,但其與手下大名不再對倭寇的劫掠活動進行約束,參與內戰的大武士、大名守護急需銅錢,因此甚至組織亦寇亦商的走私貿易,由於這些原因,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亂變得越來越嚴重。

二、戰後的中日朝三國局勢

援朝戰爭之後,明、朝、日三方都明顯受到戰爭的影響。對於明朝而言,主要是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加重了明朝的財政困難;而作為主戰場的朝鮮,各個方面的破壞尤其嚴重。日本在戰後逐漸確立起德川幕府的統治,東北亞三個主要國家內部皆出現微妙的變化。

1、積重難返的明朝

《明史•日本傳》在談到壬辰戰爭對明朝的影響時提到,“自關白豐臣秀吉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朝鮮,迄無勝算。”喪師數十萬雖然有誇大的嫌疑,但是明朝為救援朝鮮的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援朝明軍前後總兵力僅為14萬多人,而陣亡人數絕不少於3萬人,陣亡比例高達三成,明朝付出了慘重的人力代價。此外,唐宋以後我國的北部邊患從西北轉移到東北,犧牲的士兵多為東北邊軍,兵力的減少影響了明朝遼東的安定。不僅如此,從全國各地抽調的駐軍減少了各地的防禦力量,引起了播州之亂的連環反應。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明朝為救援藩屬朝鮮,鉅額財政的支出更是讓原本惡化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明朝工科給事中的奏疏中記載:“約費餉銀五百八十二萬二千餘兩,又地畝米豆援兵等餉約費銀二百餘萬兩”。而此時明朝的收入僅摺合白銀400萬兩,明朝出兵朝鮮,花掉了兩年的財政收入,可以說其巨大的財政赤字是由壬辰戰爭直接造成的。

2、逐漸衰退的朝鮮

朝鮮立國初期,國力強盛,尚能夠對南方的對馬島和北方的女真人的勢力構成威懾,“日本、女真,乍臣乍叛之俗,今皆投誠款附,周旋一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朝鮮王朝才有實力去構建以其自身為宗主國的“南蠻北狄”的封貢國體系,其所謂“北狄”指的是女真人各部落,其所謂“南蠻”指的是日本的對馬島。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壬辰戰爭期間,朝鮮半島幾乎全境皆淪為戰場,社會經濟遭受重創,由此導致了朝鮮王朝的由盛轉衰。壬辰戰爭造成的人口減員,直接影響到朝鮮人口的增長幅度,戰爭剛剛結束的1601年,李恆福曾經說:

下及壬辰之初,所儲僅五十餘萬石,則已縮三分之二矣。人口數,則比平時僅十分之一,而平時則士族只有田莊,民皆無之,皆並耕而食。亂後,人皆自耕,故所墾者不至大減於平時,而田制如此,殘民獨受其苦矣。

除人口的大量減員之外,朝鮮的國家糧食儲備從戰前的最高值203萬石,至壬辰戰爭初期就已經降至50餘萬石,可以想像,隨著戰爭的進行,肯定會進一步下降。戰爭之後,全國八道的墾田數,“田結僅三十餘萬結,則不及平時全羅一道矣”。人口減員導致農業萎縮,直接的後果就是國家稅收的下降,“稅入僅二十餘萬石,比於國初則減半”。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3、渴望融入東亞地緣格局的德川幕府

日本慶長三年七月十七日,豐臣秀吉去世,豐臣氏“五大老”命令結束侵朝戰爭,召在朝鮮半島的日軍歸國。在壬辰戰爭期間,豐臣秀吉的部將己經分裂為以加藤清正為代表的“武人派”,和以小西行長為代表的“文人派”,德川家康傾向於“武人派”。豐臣秀吉去世後,德川家康總攬政務,引起其他勢力的不滿,由此爆發“關原之役”,但德川家康最終控制了局勢,德川幕府時代正式開啟。

1614年之前,德川家康雖然己經實際上掌控了權力,但由於豐臣秀賴以及豐臣一系勢力的存在,德川家康極需得到來自國內外的對其權力的認可,幕府積極與各國展開貿易振興,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努力向國內外展示統一政權的威信。因此,作為壬辰戰爭的發動者,日本方面在戰後竟然成為最積極推進和談的一方。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為推進對朝鮮和明朝的和談,德川家康強調,“我於壬辰在關東,不曾幹於兵事,朝鮮與我無怨”,但從朝鮮方面的反映來看,德川家康迫切地希望得到國際社會對其統治的認可,因而積極謀求與朝鮮議和,正是他的這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反而引起朝鮮方面頗多猜測和疑慮,對雙方和談的進展起到了負面的作用。

三、東北亞其他政治勢力的訴求

1、女真的強勢崛起

壬辰戰爭爆發前,朝鮮半島北部的女真各部落基本上處於明朝和朝鮮的雙重壓制之下,在確認對明朝的隸屬關係的同時,也不得不向朝鮮王朝表示臣服。不僅明朝在東北邊疆駐有大量的部隊以防備女真人,朝鮮方面也在其北部邊境設節度使,統領重兵鎮撫女真各部落。

明朝經常動用鎮守遼東的部隊遏制和打擊建州女真,使得努爾哈赤不得不謹慎地處理與明朝中央政權的關係,保持對明廷的“恭順”態度。壬辰戰爭爆發後,遼東明軍主力開赴朝鮮戰場,努爾哈赤乘機打敗以葉赫為首的九部聯軍,奪取長白山三部,在征服海西女真之後,開始征服東海女真。萬曆援朝戰爭結束後,遼東明軍損失慘重。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萬多人,至萬曆二十八年僅有4萬人,明朝在遼東的部隊己不再具備壓制建州女真的實力。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在壬辰戰爭中國力嚴重受損的朝鮮自然更不具備鎮撫女真的實力。在壬辰戰爭結束10年之後,光海君即位的1608年,朝鮮與建州女真的關係就已經攻守易位,朝鮮變成消極防守自己疆域的一方。朝鮮備邊司不僅認為建州女真是“難當之虜”,甚至認為,明朝的“遼、廣各衙門,亦皆憂之,雖以天下之兵,恐難剿滅”。由此可以看出,壬辰戰爭給建州女真帶來了意外的發展契機,努爾哈赤的興起己成必然之勢。

2、急於恢復朝日貿易的對馬藩

對馬島位於日本、韓國之間的朝鮮海峽中部,雖然隸屬於日本,但距朝鮮更近。自12世紀起,對馬島成為宗氏家族的封地,在朝鮮與日本的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朝鮮方面每年允許對馬宗氏向朝鮮派出50艘商船進行貿易。由於對馬島自然條件較差,不適宜發展農業,因此,對馬島的經濟支柱是朝鮮與日本間的貿易,對馬島一直在其中發揮著貿易中轉站的作用。壬辰戰爭發後,對馬與朝鮮之間的貿易中斷。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對馬島在經濟上嚴重依賴於對朝鮮的貿易,所以,在壬辰戰爭結束後,對馬方面極欲恢復對朝鮮的貿易,因此積極推進德川家康與朝鮮講和的外交策略。對馬島從自身利益出發推動朝鮮與日本議和,客觀上成為朝日本議和的催化劑,這一支催化劑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最重要的是朝鮮、日本雙方皆有議和的傾向。

3、在“利益”和“道義”之間搖擺的琉球

琉球自洪武五年正式成為明朝的屬國。確立對明朝的朝貢關係之後,在開展對明的朝貢貿易的同時,以此為中介,琉球與東亞各國展開廣泛的貿易聯繫:

“地窄人多,以海舶行商為業,西通南蠻、中國,東通日本、我國,日本、南亦商舶亦集其國都海浦,國人為置肆,浦邊互市。”

琉球與日本之間己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貿易關係,鎌倉幕府當時設有“琉球奉行”一職,負責管理對琉球的貿易。壬辰戰爭爆發後,日本將琉球看作屬國,豐臣秀吉還威脅琉球:“我將明春先伐朝鮮,爾宜率兵來會。若不用命,先屠乃國,玉石俱焚之。”在豐臣秀吉的威脅下,琉球國王最終按日本方面規定的一半數量交納了糧食。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壬辰戰爭期間,琉球的立場雖然搖擺不定,但總體來講,還是站在明朝與朝鮮一邊的,因此,當琉球王尚寧得知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之後,立即嚮明朝以及朝鮮通報此事。但是在兩份文件中,琉球方面都沒有說明其消息來源,但由其能探知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不難判斷,琉球與日本實際仍舊存在往來。琉球這種搖擺的態度不能不說是後來其悲劇的原因之一。

四、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與重構

萬曆援朝戰爭結束後,東北亞地緣秩序的重建就成為困擾東北亞諸國的一個首要問題。最積極恢復和平外交的反而是發動戰爭的日本,經歷一番波折,朝鮮終於對日本方面做出回應。朝、日復交是東北亞地緣秩序重建的關鍵一步。但是與此同時,部分地緣勢力的崛起以及局部戰爭的爆發成為改變地緣格局的幕後推手。

1609年3月,薩摩藩的軍隊自山川港出發,幾乎沒有遇到強有力的抵抗,就於4月5日接管了琉球首都首裡城。琉球國王尚寧投降,從此琉球歷史進入了“兩屬”時代,既向中國朝貢,也向日本的薩摩藩朝貢。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但是對於明朝來說,在冊封尚寧3年之後,日本出兵琉球將尚寧擄回日本,明顯是對明朝構建的朝貢體系的又一次挑戰。明朝君臣也深深地意識到了這一點,認為日本“先年破朝鮮,近又俘琉球,殘我屬國,目中無天朝也。”但已經被壬辰戰爭耗竭國力的明朝卻實在是有心無力,沒有力量干預琉球事務了,對薩摩藩入侵琉球只能是無奈地默認。

薩摩藩入侵琉球,不僅改變了明朝與琉球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朝鮮與琉球間的關係。1612年,剛剛回國的琉球王尚寧致信朝鮮國王,通報倭亂之事,並稱:“吾與閣下同受天朝冊封,國家蒙受外國侵略,生靈塗炭,痛苦不堪,被迫離國三年,今後倭賊可能隨時來襲,理應加固防備,為防不測”。可以看出,尚寧不甘心接受日本統治,在向宗主國明朝申訴的同時,還在積極聯絡友邦,以期對抗日本。但在朝鮮恢復對日本的外交關係之後,琉球與朝鮮的關係趨於冷談,1638年以後兩國徹底斷絕了來往。

壬辰戰爭之後,後金成為打破東北亞地緣格局的力量。當明朝與朝鮮皆忙於壬辰戰爭的時候,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在壬辰戰爭結束後的第四年,努爾哈赤建築了其第一個都城赫圖阿拉,至1616年,努爾哈赤自稱為汗,國號“後金”,兩年後以“七大恨”為由,誓師伐明。1619年,明軍兵分四路討伐後金,朝鮮出兵助戰,接下來的薩爾滸之戰明朝聯軍慘敗,東北亞的地緣格局開始改寫。

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演變?

1627年,皇太極即位伊始便決定徵朝鮮,朝鮮戰敗投降,與後金訂立城下之盟,自此之後,後金與朝鮮約為兄弟之國,實際上己經是主從關係。1636年,皇太極稱帝,國號為清,遣使赴朝鮮,要求朝鮮國王向清朝稱臣,否則兵戎相見。而朝鮮堅持以明朝為正統,拒絕承認清朝為自己的宗主國,因此皇太極再次以武力迫使朝鮮就範,朝鮮與清朝訂下更為苛刻的條約。

“將明朝所與之誥命冊印獻納,絕其交好,去其年號,一應文移奉我正朔。爾以長子及再一子為質,諸大臣有子者以子、無子者以弟為質。萬一爾有不虞,朕立質子嗣位。”

清不僅要求與朝鮮確立“君臣世守之信義”,而且要求朝鮮國王以及重要的大臣送兒子做人質,要求朝鮮對待後金一切遵守“明朝舊例”,可見朝鮮已經由明朝的屬國轉而成為清朝的屬國。

小結

萬曆援朝戰爭前,明朝是東北亞朝貢體系內的宗主國,朝鮮、琉球都向明朝朝貢,並在此基礎上開始朝貢貿易;日本雖然在勘合貿易之後退出了朝貢體系,但因忙於內部事務,聽任對馬藩開展對朝鮮的貿易。此時的東北亞地緣格局處於一種穩態結構,女真人處在這種穩態結構的結構性壓力制約之下。

但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東北亞的地緣格局在和平的表層之下暗流湧動。朝鮮在1607年就恢復了對日本的官方遣使往來,顯然,朝鮮對日本的恐懼程度超出了對明朝的感恩程度。日本在1609年侵略琉球,赤裸裸地表現出“目中無天朝”,公開挑戰宗主國的地位,而明朝對此卻無可奈何,可以說,作為宗主國的明朝看似贏得了戰爭,但是其積重難返,自顧不暇的窘境已經失去了對朝貢國的威懾力。最後,女真人的興起,清朝的建立,徹底打破了這種表面上的穩態結構,東北亞地緣格局被徹底改寫。

相關參考文獻:《明神宗實錄》、《兩朝平攘錄》、《朝貢體系的建構與解構:另眼相看中日關係史》、《明代中國日本琉球三國關係與東北亞國際秩序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