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项目再将引爆砂石骨料市场 砂石骨料企业如何抓住机遇?

前言

最近,河北、河南、云南、陕西等省基建投资已经达到了25万亿,砂石骨料在新的一年里又将迎来一波需求高峰。基建项目增加到底有何意味?今年砂石企业应该如何协调好环保、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问题?最近大火的机制砂在骨料行业又将如何表现?矿材网专访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梅向福副总裁解答大家的种种疑惑。

新基建项目再将引爆砂石骨料市场 砂石骨料企业如何抓住机遇?

梅向福

1972年7月出生,工学硕士及工商管理硕士。1994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2002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1994年加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任公司技术员、机动处副处长、阳新公司副总经理、武穴公司副总经理、武穴公司总经理、东南区域总经理,株洲公司总经理,维修公司总经理。2011年2月起,任公司助理副总裁、湘粤水泥事业部总经理、增长与创新业务负责人。2016年1月起,出任华新水泥副总裁。2018年4月起,兼任华新水泥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

特别申明:本文仅代表梅向福先生个人观点,不代表华新水泥观点。


华新水泥梅向福副总裁采访


刘平:您认为这次疫情对水泥和骨料行业有哪些影响?

梅总:我个人分析疫情对基础建设行业的影响,第一点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反映出来下游的需求要延迟,对于销售肯定会有压力。目前我了解的信息,全国建材生产企业处在一个长时间停工停产的状态,到2月底不同的区域开始复工,水泥整体开工率应该是48%左右,我估计三月初可以超过50%以上。但是骨料企业在2月底开工率不到40%,因为骨料相对比水泥开工率略低一点,商砼(商品混疑土)企业开工率就更低,整个市场我感觉需求偏低迷,价格下行的压力还是存在的,这是短期看受疫情的影响。


第二点第一季度也正值传统淡季,从这个角度来说,结合目前疫情防控,最近10天湖北省外每天确诊病例基本上在个位数左右波动,湖北省内武汉之外基本上也控制在个位数,现在重点是武汉保卫战,武汉昨天的数据也是降到了百位数上下波动。所以从目前国内疫情的控制情况看,我个人判断湖北之外复工复产应该会比预期的好,所以影响还是有限,各个区域的基建投资应该会保持增长,一旦疫情防控的形势好转以后,基建项目的复工复建需求应该是一个释放的过程。

近期我也关注了中央包括地方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反映在两方面:第一是恢复经济活动,推动企业的复工复产;第二推动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在2018和2019年中国基建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举措,那么2020年我判断受疫情影响,用基建来平缓经济的压力。我看了最近不同的省份都出台了投资计划,有远期和近期,2020年应该说都已经过了11万亿以上,主体的基建投资还是最重要的支撑部分,基建投资的增长应该可以值得期盼。


第三点我从行业内的经营分析来看,今年疫情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淡季企业生产和检修的结构。今年的淡季本身也是疫情的时间,今年停产的时间实际上比往年还长,往年虽然停产但是检修在做。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一方面停产时间偏长;另一方面停产以后,由于备品、备件和人力资源的影响,年修的工作还滞后了,那么年修的工作复产以后还得做。所以我个判断供给的压力有,但是并不十分突出,一旦市场后期能够相对快速恢复,将为后期市场的平稳运行打下基础。

第四点从行业来说,实际上由于疫情的影响,建设工程和砂石骨料等行业也受影响。新产能投产会有一个延迟效应,这也为今年的总体供给带来一定的影响。

所以从短中期来分析,我觉得这个影响是阶段性的也是有限的。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对疫情的防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把影响降到最低,虽然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我个人的分析,对于餐饮、旅游这些非周期性的行业影响可能更大一些。对于建材建筑行业影响有,但我认为是阶段性的,这就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刘平您分析得非常到位。有观点认为2020年基建项目会大增,最近我们也看到像河北、河南、云南、陕西等省基建投资已经达到了25万亿,那么水泥骨料需求会爆发式增长,您怎么看?


梅总:结合2018和2019年来中国政策的连续性,以及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综合这两个方面看,因为单独看疫情的影响我觉得比较局限,结合政策连续性和中央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一些目标,我个人觉得2020年有两点相对明确。

第一是货币政策走向宽松相对确定。但宽松不会是大水漫灌,它有一个精准定向的趋势。相对来说随着国际大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货币政策宽松相对确定。

第二由于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如快速公共交通、环保、排水和公共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大都市圈这几年的发展定位非常清晰,发展速度比较快,同时国家也在做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么经济调整过程中换挡升级,实际上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存在,那么要缓冲这种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基建的支撑作用还是不可避免。基建有传统基建如公铁基,当然也包括新基建,基建里面很重要一部分是基础设施,刚才您说这7个省市出台一系列的重点工程集成项目,包括一带一路和中西部地区对接的项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个人判断需求端还是有支撑的。但是你的问题是基建项目会不会带来爆发的增长?我个人觉得总体还是一个平稳运行的态势,因为疫情和淡季的影响还是先抑后扬,局部区域会相对活跃,符合中央的一些重点方向和符合地方投资规划的局部区域,特别是几个大都市圈的局部活跃我觉得是确定的。

但是我个人觉得不会说造成市场供需进一步的失衡,因为局部去年已经有了,原因有这几个:

第一基建投资有时间性。他不是说计划出来今年全部干完,现在对工期追赶也不是政府的首选。也不是说今年一定要完成多少,一定要把哪个项目做完,它有一个需求释放的时效性和时间的递延,所以不会集中爆发。

第二最近这三年水泥的产能已经足够保障,骨料这几年随着各个地方的整治基本到位,新增的产能逐步在释放。珠三角大湾区,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流域,一大批新的更大规模的环保标准更高的绿色骨料也在快速的释放。

近日长九新材料砂石项目产能恢复至日产5万吨,一天 5万吨是什么概念?简单说,相当于三年前50~80个企业,后面还会逐步有这种大型的企业,起点都是300-500万吨,1000万吨的很多,从我了解的情况看2020年会有快速释放的过程。这两年和水泥的2003年和2005年很像,设计院拿不到图纸,设备厂家拿不到设备。从这个情况看,未来的供求会相对趋于理性,可能局部会有热点,但总体上不会进一步的失衡,这是我的判断。


刘平您觉得在这次疫情及其导致的市场状况下,水泥和骨料企业的运营要注意哪些问题?


梅总:我有几点个人观点仅供您和大家参考,首先还是要做好疫情的保障工作,在此前提下积极复工复产,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把人民群众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相信这是国家目前首要的工作,因为最近复工是大趋势,没有经济运行对国家肯定是重大的损失。但是在复工过程中,也有少数企业因为防范措施不到位不严格,出现了确诊和疑似病例,对生产造成了影响。

实际上复工复产还是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在规范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可以做得很好。因此对企业来说,第一要积极复工复产,第二也不要放松疫情的防控,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欲速则不达。复不复产支撑我们后面项目实施和经济恢复的基本工作,所以复工对我们来说,肯定要有积极的姿态,要创造条件尽快恢复生产。

第二点我认为今年还是要坚持绿色发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前些天有人交流说今年的疫情这么严重,特别是湖北武汉地区,会不会有政策放松?以我个人的观点看来,国家和中央不会放松对于环境和青山绿水的要求,所以我们依然要做好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2020年来说,重点还是要做好涉及绿色矿山、超低排放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

第三点是控制好风险利于持续健康发展,因为我最近也在持续关注2018年和2019年中央环境整治以来,带动了局部热点的提升,也出现一些不理性行为,最近您可能也关注到,浙江的资源成本已经超过了40元,已接近60元的每吨,虽然这是个案,但是我觉得这实际上属于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2020年包括2021年,我估计在2~3年应该会有一波符合国家政策的新资源投放,如果在资源投放过程中,大家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有可能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虽然眼前会赚点快钱,但是不能实现持续的健康发展,未来也会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最近我看到海航的案子又成为热点,其中反映了很重要的还是投资理性的问题,由于资产负债太高造成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实际上我这两年一直在关注也比较担心这个事,因为很多企业投资不理性,最终还是会造成行业损失,行业利益高于一切,其次才是个体,所以也希望能够呼吁大家在投资上不要被眼前利益蛊惑,要致力于持续健康发展。我估计今年会有一大批的资源投放,在这过程中要避免恶意竞争。

第四点,在严格意义上说骨料行业走向产业化,特别是规模化企业的发展实际历史并不长,这点你应该很清楚,虽然行业历史悠久,因为骨料的需求从来都不缺,产能的市场需求一直在这里。目前骨料行业就是要进行结构调整,而调整的核心是防止骨料价格大起大落,比如说市场紧俏或供应稍微紧张,价格就炒得热火朝天,市场供需压力一旦增大,价格又跌到底板。

我觉得要判断一个市场是否成熟,实际上就是有没有培育理性竞争的行为。我们要做好定位,骨料价格太高,肯定会影响建筑,也会提高国家的基建投资成本,如果投资成本太高,基建就不能回本。一旦到了市场平衡,随着这几年新产能不断释放,产区的跷跷板可能又变了,又回到三五年前农业社会,骨料只要十几块钱,这两个极端我觉得今年都要注意。

我了解到国际骨料的价格水平比较合理,通常来说骨料合理的价格区间是水泥价格的1/6-1/7。处于这个价格附近的是合理的,无论低了还是高了都属于偏离市场。基于这点,我呼吁行业协会或者平台要培育成熟的市场经营理念,不要到后期有恶意竞争。这种理念和市场培育需要时间,我们要未雨绸缪,这个供大家参考。

第五个方面要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装备,智能制造要迈向高端,要积极迈向国际化发展。大家不要把骨料特别是机制砂当成初级产品,实际上我们这几年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很多,不同原材料的性能差异很大;不同的装备,包括旋回、颚式和圆锥等实际上最终对原料有不同的适应性;不同的工艺组合,最终带来产品质量有不同的影响;包括我们也要注意很多原料危害,比如一些不合格的海砂,还有骨料碱激发的问题。

实际上骨料行业既是传统行业,同时也要求有一定技术,因为骨料质量最终反映到混凝土,而混凝土又反映到建筑物百年的寿命,怎样能做到百年的建筑品质,并不是把原料打成砂卖出去就完了,国家后期也会对建筑的终身寿命进行管理。

虽然中国目前是国际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市场大但不强,体现在我们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体现在我们对于骨料的基础研究,包括持久性、稳定性、在混凝土中的工作性能、装备性能和产品质量等。特别对于机制砂也是如此,我们研究机制砂很多年,从机制砂严格意义上说,其概念需要规范和定义,需要一些标准,现在供需紧张的时候,机制砂的概念已经没有了,三五年前漫山遍野的石粉持续到现在都被使用了,但是不是安全合理地使用,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是一个趋势,因为天然砂涉及河道的安全和千年大计,不可能牺牲河道安全来保证建筑,而机制砂从技术和质量上能够满足要求,像云南、贵州就没有河砂,欧美很多地方也是用机制砂,而且使用时间很久。

粉料不仅仅是一个颗粒的概念,它有一系列的指标,包括性能的研究能不能跟上,反映在装备上能不能跟上

,上次您给我打电话时,我正在和哈兹马克进行技术交流。经过机制砂研究,我发现中国的骨料装备,实际上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大型化机械的问题,比如说1000、1500、2500万吨以上级别的大型装备可靠性还是有问题,我们还没达到国际的可靠性或者说寿命不达标。

第二点是机制砂的品质,我们目前机制砂的品质鱼龙混杂,并不是严格标准意义上的机制砂,所以说机制砂的工艺、装备还是我们的短板。所以在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我们确确实实还是有工作要做,特别是大企业要有责任有担当,不能只想着去赚点钱去搞矿,还要推动行业进步。另外今年我们也会在智能制造和工业智能方面做工作,因为相对来说骨料行业迈向工业化,迈向高端制造应该还是刚刚起步,原始生产模式还是主流。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力资源的紧缺,特别是产品质量的提升,因为只靠人做的事还是有限的,因此在智能制造这方面,公司今年准备进行投资来提升骨料,特别是机制砂智能制造的水平。同时我们也在关注一带一路海外的发展计划,我觉得同行可以关注。

上述这几点供您参考,这也仅仅我是个人观点。


刘平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最近广东省政府,包括去年发改委和工信等很多部门都在力推机制砂来弥补河砂不足。您觉得机制砂弥补河砂是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怎么去弥补?


梅总:对于机制砂我前面也讲了一部分,从目前的河砂资源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不是愿不愿意用的问题,而是确实没有河砂了。

我原来在湖南湘江工作时,最初期的每天有一个点可以采到3-5万吨河砂,后来捞不到了,因为我们每年都要用200多亿吨,再加上很多航电枢纽在新建以及植被防护的需求,实际上河砂的新增量在不断减少,河砂存量的增量也在减少,所以河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大家可能不觉得砂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

实际上在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的地方,天然砂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进行管控,不允许随意的使用和买卖。从长期来说,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地方如果连资源都没有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没有了,不可能说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靠买河砂,买也是局部的,整体是不现实的。另外根据国际和国内省份的经验,机制砂在实现推广使用在技术上面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机制砂的推广在2018-2019年反映的问题在哪?实际就是切换过程中准备不足,原来80-90%使用河砂,现在一下子倒过来60-70%要使用机制砂,在这个切换过程中,我们刚才说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资源配置没有跟上,政策出来了,但是相关准备严重不足,就造成这种情况。

但是现在中国政策是倒逼机制,迫使你不能用河砂,必须要用机制砂,要用机制砂就得找产能、装备、工艺和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的判断现在正处于切换期,在切换期因为准备不足造成影响,随着倒逼机制作用的发挥,未来应该可以缓解,因为之前我们把粉料当成负担,但现在实际上粉料或10毫米左右的石料变成了机制砂的重要来源。同时现在很多新产能的布置,把机制砂作为重点,新产能可能一半以上都做机制砂,

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提升,我觉得在3-5年左右的时间就完全可以实现机制砂的广泛应用,并且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是这里头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的核心是机制砂的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现在在这方面还是短板,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科研工作,把短板尽快补上来。

刘平:非常感谢梅总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建议,无论高度远见还是实际操作都非常有借鉴意义,让砂石骨料企业面对疫情,面对未来,有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感谢梅总。

梅总:这也是我的个人思考,非常高兴能和刘总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