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往事》:聊一聊趙家班和德雲社的“爛片”

《奉天往事》這部劇第一次火爆是因為在抖音上“氣質這塊兒,四哥從沒服過誰”的劉小光,說實在的,四哥這氣質到現在依然是無人能出其右。雖然當時這部劇還沒上癮,雖然劉小光在這部劇裡只是個配角,但電影依然被炒得很熱。

《奉天往事》:聊一聊趙家班和德雲社的“爛片”

但是這部劇很之前的大多數趙家班的電影有些相似之處。首先是東北話貫穿。東北話應該是全國普及率最高的地方方言了。大街小巷中的人們都能隨口摟幾句東北話。這得益於趙家班小品盛行的那些年,和近兩年各大短視頻平臺上的各大東北網紅,一聽東北話就想到了搞笑。

第二點就是小人物的逆襲。不管是東北小品還是影視劇,大多數反映的都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一個原因是演員們大多都是從小人物過來的。他們更能深切體會和演繹小人物的心路歷程。另一個原因就是觀眾。作為觀眾,我們大多數都是小人物,所以我們喜歡看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喜歡看小人物最終取得成功。一個片子講千萬富翁如何變成億萬富翁的,沒多少人喜歡看。如果講一個窮光蛋如何變成億萬富翁的,那喜歡看的人就會相對多一點。儘管在現實生活中前者比後者更容易實現。所以不管是相聲還是小品,大多數反應的都是小人物的生活狀態。

《奉天往事》:聊一聊趙家班和德雲社的“爛片”

小品界趙家班可謂是一杆旗幟,相聲界德雲社是一棵大樹。但是這兩家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拍的電影大部分都被稱為“爛片”。

首先是風格問題。不管是相聲還是小品,都是舞臺藝術。在劇場、在舞臺上才能展現它們真正的魅力。而一但投射到熒幕上,味道就大打折扣。

其次是觀眾的個人主觀意識問題。看著那些熟悉的相聲演員、小品演員就容易出戏,他們身上的個人標籤太過深入人心。

還有劇本問題。這是硬傷。這大部分“爛片”劇本確實都太有待提高。而且用喜劇演員來演電影很容易強化演員本身的喜劇元素而弱化了劇情本身。

《奉天往事》:聊一聊趙家班和德雲社的“爛片”

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爛片”並不是不好,而是看電影的要求越來越高了。現在進電影院看電影總是懷著某種目的的,比如要看到電影的意義、反映的哲理、講述了哪一段史實、演員演技如何、劇情如何等等。就好像看不出這些東西就值不回票價一樣。而且和別人談起這部電影一定是要說出個子醜寅卯來的,否則就顯得很low、很沒有品味一樣。特別是看過網上的那些所謂影評之後再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會覺得好累。要努力去看出影評中寫的那些所謂的道理、所謂演技,因為如果我看不出來就會覺得自己智障一樣,憑什麼你看出來我看不出來。

其實大可不必的。卸下所有包袱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也好、小品也好、相聲也好,開開心心度過一個多小時挺好的。

人不會因為看了幾場電影就成了聖人,也不會因為看了幾場電影就學會拍電影、學會表演。學校教育十幾年都教不好,指望看兩場電影就如何如何了是不是太侮辱教育了。

《奉天往事》:聊一聊趙家班和德雲社的“爛片”

在這喧囂的都市裡,忙碌一天坐下來輕輕鬆鬆看一場電影,笑一笑不也挺好麼。至於那些所謂意義、所謂藝術,留給藝術家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