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之五 会场

陆陆续续的,人们开始往大队部进,渐渐的,小屋里拥挤起来,人的嘈杂声和劣质烟草的气味漫延了整个屋子,进来的人往周围和我们坐的桌子那边看看,便找沿墙靠边的地方蹲着,站着,一时间,除我们坐的那张大桌子旁边外,其余的床上、炉火上、地上的小板凳都被人们高矮的挤满。有人进来看了看,说了句话就出去了。有带小孩的忙着哄小孩,还有一两个妇女,但马上又出去了。

    “我们非常欢迎市里清财领导来我们村指导工作”。人们中间有人不高不低的冒出一句,我看那人留着小胡子,脸上充满异样的笑意。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人们的衣衫、面色、头发大都如他们居住的旧房,脚下坎坷的路,或者村外贫瘠的冬景,但我依然明显的觉出那些看似呆滞的目光中隐伏着一些莫名的愤愤,其中有年老和年轻的人,但以中年居多。

    进出的人终于如屋子里浓重的烟味、灰尘味一般停滞了,人们的嘈杂声也渐至平息下来,一片寂静,象黎明前那一瞬间,我想。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之六 乡风民俗

  

    庙外已是灯火辉煌的时刻,丧人们身披重孝,头戴麻布在一圈圈地绕着先辈的棺木上祭,站起,蹲下叩头,奏乐,一切的进行在身穿呢子大衣,胸前别纸花的老者的指挥、牵引下进行,连哭都是受操纵的。

    我在这似乎没完没了的祭奠仪式中观看在这一带农村大同小异的风俗,不同的是,这里的吹鼓手是一批一色的年轻人,凌乱的头发,冰冻的脸,褴褛的衣衫,乐器也以中国传统的吹打乐中增添军乐队的铜号,那曲子也亮的让人心慌,从原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到“入洞房”,还有“今天是个好日子”。看来,这悲悼的气氛要被烘托的转危为安了,而“金碧辉煌”的大字,两边的木箱、炭火,还有孝子们任人牵扯的木讷行踪和手中的哭丧棍 ,多象影视片中莫测的武林高手或江洋大盗。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之七 庙内风景

    庙前的地方并未见什么大的变化,原先的丧棚早已拆除,恢复了旧时的模样,凋零的大字报孤独的悬在高处的墙上,白纸黑字,象布告。但在学校一侧的墙上,则有新贴的红黄纸标语“欢迎领导光临指导工作”,庙前的石柱上贴着小幅的字条:“坚持实事求是办事公道的原则,尊重事实是工作队的宗旨”,象一道咒符。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庙内石柱与树木上的红布条仍旧紧紧的缠着,颜色是不如当初鲜艳了,它们或者象树叶一样在风雨的侵蚀中衍化为灰烬,或者自行脱落失却踪迹,反正人是不会去解除的,那样据说会触犯神灵,人们在敬奉的大抵是心中的神,而对于实在的人,又因为过于现实而失去其神秘主义的,能趋人向往的幻影需求变得世俗,不能为人瞻仰。

    村里的天气似乎也明朗了许多,原先住的耳房呈现出了上周体味不到的温暖,大概我们的人也彼此有所熟悉了。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之八 村内风景

    所见是一些坑凹和灰尘,还有乱石,贫瘠的房屋和来往走路专著的寥落村民,自然,对我们外来的人,要格外关照两眼。

    路面坎坷,也许适应小拖拉机行走,因为车身的抖颤附和着它“突突”的回音,还有一连串强音符的浓烟。村里的地势也是高低不平的,所以我们能看见村边的小高炉和高处的田野,还有横亘着从村边跨过的铁路桥,大有“一桥飞架南北”的气势,代表着工业革命的产物也许会给这个落后的村庄带来某种意义的辐射,长啸的汽笛也许会催醒一些蛰伏的东西,但现阶段,我还仅能用“也许”来表述。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但我们的思路却追随到一头磨面的骡子身上,那骡子被蒙住双眼不停地走,也却绕着石磨转圈,有一个村民一手托了小铁锹,一手持条帚把碾细的面拢到口袋里,随着骡子均匀的步伐和铃铛的响动,在石磨转动的间隙稳稳的操作着,很是恰到好处。我们便看骡子和人还有石磨。时代在巨变着,但这凝聚着某种积淀的产物却依旧转动着,它不可能在短期内消灭,也许要伴随着磨面人的丧逝。

    村外有几处插着小旗的磙洞,风景状的立在土地的中央,麦苗的旁边是一些低矮的栅栏和简陋的木板房,许是掘洞人歇息或结帐的地方,这里是土路,路面沉积的灰土象下过的大雪。我想,如果有“踏雪无痕”的功夫,也就不再畏惧了。

作者简介:旅行岁月小记,用心灵感悟记录人生的实际和心灵的旅程。励志语录,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曾经在纸媒发表散文、诗歌、论文多篇。欢迎交流分享。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泽州大东沟农村下乡生活见闻印象(5-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