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的時候,大而全的工業體系重要?還是小而精的工業有利?

光輝十萬


世界上有一個國家的工業產只有郵票印刷業,但這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了4.3萬美元,超過了日本、韓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這個國家就是列支敦士登。其國家土地面積僅160平方公里,人口數量更是隻有3.7萬人。夾在了瑞士與奧地利中間的一個袖珍國;另外,還有一個地區,就是我國的澳門,人均GDP接近了9萬美元,在世界上數一數二。而這個地區連工業產業也沒有,主要是靠旅遊業和博彩業;還有瑞士主要靠金融產業和手錶機械工業等產業,而這些都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卻可以發揮其在整個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作用。

但是,一個大國和強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根本。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在危機來臨和戰爭帶來之時,將會弱不禁風。


列一,在2008年以前,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就是以為靠自己的美元霸權和貨幣輸出就可以吃遍天下。可是,在大量資本創造(金融資本超過700萬億美元,是美國當時GDP的50倍)的前提下,靠衍生品根本無法寄身沒有實體經濟的金融產業,最後在房地產上落腳。而後來的房地產危機就演變成次貸危機、金融危機。這也是這幾年來痛定思痛,一直追求製造業迴歸的原因。

列二,這場疫情就如同一場戰爭,而口罩就是一種“戰疫”必需品。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加大的工業體系,那麼這些必需品就需要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而快速的需求量增加下,又加上我國人口的龐大基數,以及全球也在蔓延中,如果沒有自身龐大的工業體系,我們又如何得到這些物資?沒有了物資的保障,那麼就會讓戰疫變得更加困難,甚至是功虧一簣。

列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美國一旦參戰,全球局勢就很快發生了變化?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在於美洲大陸地區,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其工業體系非常完整。一旦全面進入戰備,戰備物資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在短短的幾年裡,美國生產了武器、彈藥、飛機、戰船就超過了盟國全面的總和。這就是一個完整、強大的工業體系在戰爭中的優勢,更是制勝的法寶。

一個國家在軍事戰略上,不僅需要完整的工業體系,還需要戰略縱深,以及資源和物資的儲備,這樣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鞅論財道


二戰為例,

蘇聯是典型的大而全。德國是典型的精而全,還比小而精高到哪裡去了。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虎式坦克牛掰啊,曾經有七輛虎式壓制四十多輛T34的戰例。

然而還是擋不住蘇聯的坦克海。

雖然大家都對依靠數量優勢嗤之以鼻,但歷史告訴所有人,數量優勢才是決定性優勢。

美蘇都是靠人海戰術打贏的。

在太平洋戰場,日本的戰艦可謂是先進典型。鉅艦大和號的繞彎性能比巡洋艦還強。

美國的衣阿華在大和麵前就是渣渣。

日本的大風號,翔鶴號航母,性能都比同期美國航母強上一個檔次。

然而呢?

美國前前後後造了上百艘航母。

日本的十來艘精英航母真的回天乏術。

蘇聯,美國從來沒放棄過數量優勢,追求勢優。

德國,日本喜歡挖掘極限性能,追求術優。

不信的話,你看看美國的F35的頂層思路。

為何要全球分工,為何全球北約國家用一款F35代替型號眾多的技術兵器?

原因正是追求F35的數量優勢。


戰忽都護府長史


戰爭年代,工業體系是大安全重要,還是小而精重要?我覺得這個答案不難得到吧,看一看二戰時美日兩國工業產量對比就知道了。

珍珠港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日本的煤炭年產量是5480萬噸(主要來佔領國),美國是58000萬噸;日本鐵年產量440萬噸,美國5500萬噸;日本年鋼產量740萬噸,美國7910萬噸;日本飛機年產量11800架,美國64426架;1941年日本年產戰艦44艘,美國295艘;日本年產坦克1080輛,美國40284輛。

看完美日兩國的工業產量對比,就能夠確定日本和美國交戰肯定是失敗的。在大部分的工業產量上,日本對美國是具有碾壓性的優勢。像鋼鐵這種戰略物資的生產商,美國的年產量是日本的10倍多。有了更多的鋼鐵,美國就能夠生產更多的汽車、坦克、飛機、大炮、輪船。美軍的大部分的裝備數量都是數倍乃至10倍於日本,面對這樣那麼強大的美國,日本怎麼可能不敗呢?

戰爭尤其是大規模的戰爭中,工業體系的健全程度就決定了工業的產量,工業產量就決定了武器裝備的數量,武器裝備數量就決定了軍隊的作戰能力。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是工業體系的健全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液體洗浴健全什麼都能夠生產,生產的產量又大,那麼就能夠裝備一支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

大而全和小而精,最好的例子應該就是二戰時的蘇聯和德國吧。蘇聯是一個大而全的國家,而德國這是一個小金的國家。在交戰初期,德國利用強大的攻勢佔領了蘇聯龐大的國土。但是等蘇聯的工業潛能發揮的出來的時候,德國則兵敗如山倒。可以說蘇聯很多軍事裝備的質量不一定比得上德國,但是在數量上則遠遠超過德國。

所以個人認為大規模的戰爭是需要強大的工業實力做支撐的。相比於小而精,大而全的工業體系顯得更加重要。


財經知識局


當然是前者更重要,二戰時候美國的武器並非是最先進的,但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卻十分驚人,1942年,美國一年就可以生產飛機4.7萬架,坦克3萬輛;1941~4945年美國共造了147艘航母,平均每年36艘……這樣恐怖的工業生產能力是戰勝法西斯的重要保障。



小而精的工業生產可能會在部分裝備上性能先進,但這容易被針對,只有封鎖獲得原材料的途經,或者某些零器件,就會很麻煩,而健全的工業體系就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而且打仗打的是消耗,沒有健全的工業體系,生產能力不行,想要取得勝利更加困難。比如印度,它沒有獨立自主的的國防工業體系,武器“萬國牌”,大部分需要依賴進口,因此現在它看起來軍事實力很強,但它打不起高消耗戰爭,戰場瞬息萬變,等你武器進口來,戰爭可能早就結束了。

當然,一般小國家幾乎不可能建立健全的工業體系,放眼全球,目前只有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而擁有獨立自主的軍工體系也就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少數幾個國家而已。


錦繡中源


這種事是要看戰爭持續的規模,如果是短期戰爭,這種事是無關緊要的,由於持續時間短,還沒有等到你把工業轉入戰時狀態,戰爭已經結束了,而如果戰爭時間長,那麼當龐大的工業能力轉換成為戰場上的炮彈時,那麼體系化的工業就是極其有利的。


通常重工業都是具備軍民兩用性,鋼鐵企業煉出來的是鋼坯,至於這些鋼坯是來做鋼筋還是用來做炮彈就是另一回事了,套用黑冰裡邊的說法,藥品生產線上生產出來的都是產品,至於它是藥品還是毒品,只有人能界定。



對於本身體量小的國家,本身也是不可能搞出來大而全的工業體系的,這一點就像二戰中的德國,由於自身的體量小,就是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尤其是在石油化工方面,由於缺乏石油工業,德軍根本無法實現全軍摩托化,就是沒有足夠的汽車實現全軍摩托化,而當大戰後期,蘇軍美英軍都已經適應了德軍集中坦克集群進行突擊的辦法,並且都組建了規模與德軍相類似的坦克集群的時候,而德軍的摩托化程度卻沒有提高,相反德軍到了戰爭後期和對手相比是一種裝備相對落後的軍隊了。

不過呢,這是長期戰爭,而對於戰後的局部戰爭來說,大部分時候戰爭持續的時間短,還沒有等到國家進入戰時狀態,戰爭就結束了,象中東戰爭幾次時間都不長,除了第一次,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平時的準備,想依靠國家轉入戰時狀態來增加產量是不現實的,國家轉入戰時狀態需要時間,就像這次新冠病毒,包括比亞迪汽車都開始緊急生產口罩,但是國內的口罩供應也是用了近一個月才能解決供應,這就說明轉入戰時狀態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是象第三次中東戰爭那種只打了6天的戰爭,沒等你進入戰時狀態,戰爭就結束了。


這次新冠病毒事件,實際上就是對中國的工業動員能力進行了一次測試。說老實話,比亞迪做口罩是有一點搞笑,不過口罩生產線地方不大,

人也不多,比亞迪有人也有地方,那麼國家有需要就幹,這也是好事情。相對來說,象原來生產雨衣的生產線轉產醫用防護服什麼的,更容易一些,不過要增加消毒的工序,所以轉產還是要一段時間的。

當然,如果是平時就進行一定的準備,儲存一些物資,這樣就可以應付這樣的情況,如果一個國家的體量足夠,包括人口、資源都可以承受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話,還是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比較合適,一個是為了戰時需要,對於發展自己的經濟也是有利的,而如果自己沒有那麼大的體量,那還是做小而精的工業,這樣是在全球產業鏈中爭取搶佔高端的位置,這樣也可以把日子過的不錯,至於戰爭的物資就是多儲備一些,同時認真的分析自己可能的敵人,做好準備就好。


紅色手電筒


這也要看具體等級的…大而全大到什麼程度?小而精,又精到什麼程度?當代瑞典可以吊錘二戰蘇聯,二戰英國(此時英國才是真正的黑科技之王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單挑二戰美國依然是送菜,甚至一個能造宇宙戰艦的文明,大概幾萬人的一個基地就能吊打全地球,因為只要有一艘星際戰艦,我們就只能捱打不能還手了…

不過總體來說,如果大致處於一個層次,大而全肯定更好(二戰美國就是典型)。大說明產能足夠,能堆數量,數量上來了,只要沒有代差,那戰鬥力肯定也就上去了…比如我巨浪確實比三叉戟水平次一些,但我爆一萬枚,你只有一百,你說誰厲害?而全,說明我啥都有…

小而精則要求高,主要武器必須有代差才能保持優勢。而且小而精就註定門類不全,所以精通的部分不能偏得太厲害,否則一旦動手,那就是個菜雞,比如荷蘭最厲害的光刻機,世界第一,但真要打起來,不夠五大流氓任何一個錘一天的…就算和其他體量差不多的國家相比,荷蘭也並沒有什麼戰力優勢(排除從爸爸那裡買的一些尖端武器之外)…

但小而精也是迫不得已,大而全有時候也是沒有辦法…荷蘭就只有那麼點兒人,那麼大的土地,你讓他怎麼大而全?中國有這麼多人要吃飯,不大不全,剩下的都去種地麼?


不知道叫啥子3


根據歷史經驗與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肯定是一個國家大而全的工業體系更加重要。回顧之前的世界風雲史,蘇聯與之前的美國在冷戰巔峰時刻雙方都是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工業體系的,換句話說如果雙方發生較大的衝突國家機器完全開動起來是可以人員不斷生產任何需求品。

把目光迴轉到現在,當前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的國家基本上就屬於中國和美國。如果歐盟算在內的話也有一定的產業實力,但是現在的我們在英國的脫歐影響下勢力已經開始逐漸的分散,一旦未來有大規模的衝突發生指望小而精的某些產業很難支撐起戰時經濟發展。

最後就是當前我國當前的這次疫情,整個湖北都已經進入了戰時管理狀態,但是依舊全面的保證整個湖北省的需求這就需要全社會產業鏈進行支援,並且不依靠國外的幫助。最終還是大而全的工業體系能夠支撐起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全面崛起,單一的小而精的工業在和平發展時期能夠快速制服,但這樣國家命脈始終會掌握在別的國家手中,這一點可以參考當前的韓國日本。


晴天財經閣


看看二戰時期,大量粗製濫造的T34搞定精工細雕的德國坦克,你就知道大而全有多重要了!高精尖從某些方面來理解,其實是小眾市場,代表當前極端生產水平的最高境界,有幾分賣弄炫耀的成分


溪之榕257


德國二戰就屬於小而精,稀有金屬不能自給,一直依靠從中國和阿根廷進口。蘇德戰爭爆發後,中國的供應中斷。隨著盟軍對大西洋航運線的封鎖,阿根廷的供應也斷了。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的狙擊槍瞄準鏡因此無法防霧,諸如此類。


射箭總教頭


大而全的工業體系可以生產坦克軍艦。

小而精的工業體系生產軟件,信息系統,偵察機,偵察衛星

也就是都不能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