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齡前教育你怎麼看?學還是不學小學知識?

天真理念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兩個都已經過了學齡前的階段,就我兩個孩子而言我建議還是應該提前學習的,雖然學前班學的內容一年級基本上都要重複一邊,但是不是每個小孩都能快速接受的,這個時期算是一個過渡階段,讓小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的學習模式,一些知識也不用強迫孩子一定要掌握,主要還是習慣的養成,上了一年級沒那麼吃力,畢竟是別的小孩都學過的知識,你家如果沒學,肯定沒別人家的小孩接受的快,也影響孩子的一個心理問題,別人每次考100分,你家的卻只考90多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我墮落,認為自己沒有別人優秀,以後學習也提不起興趣的,所以我認為學前教育還是有必要的。



大敏波瀾不驚的生活


學齡前教育,不贊同提前學習小學課本知識。和您分享一下自己培養孩子的經歷,希望能給予您一些幫助。

平時,在和兒子同學家長一起聊天,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知道,兒子的一些同學,開學就報了很多課外興趣班和輔導班。幼兒園快畢業的時候,家長群都在聊,暑假是不是找個預科班,提前學習一下一年級的課本知識,基本80%家長都同意,然後可憐的孩子們暑假就在“學習”中度過了。我和我老公兩個人都是從事教育行業,遇到各類不同的學生家長,看著這些孩子們“趕場”一樣的上課,也在思考,這樣到底有啥用?孩子累不說,家長更累,效果不佳,孩子難過,家長更難過。

個人覺得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只有兩個方面:時間觀念和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兒子目前上小學二年級,沒有參加任何文化課補習班,興趣班只有鋼琴和圍棋。兩個興趣班,都是兒子自己選擇的,最重要是不耽誤他玩的時間。在報班前,我告訴他,不想學,就不學,只要他自己開心就好。他自己考慮了2天后,我才讓他去的。學了一年多,依舊還是保持很高的熱情,這一點才是我最開心的。小學階段,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以這樣觀念在培養孩子,習慣好了,自然而然學習就沒問題,那剩下的時間他自己想幹什麼,就自己去思考和規劃。當然,很多人會說,那到了三年級不讓你孩子學奧數、作文和英語麼?其實,現在學校測試,數學有附加題,作文每次測試都有,英語學校也正常在教學,這不是都在學校學了麼?當然,我孩子也有附加題不會做的時候,作文目前寫的我也覺得一般般,英語還好,因為自己是英語老師,沒事跟他“遛幾句”。數學附加題不會,我老公會教他,然後找找同類型做幾道,真正弄懂了就行了。孩子有一點好,很聽話,會思考問題,我覺得這是我最看中的,所以,孩子的成績也一直都很不錯,這也是我感到很欣慰的。另外,我老公每個週末都會陪孩子出去,不管是去哪,孩子都會很開心,因為我們知道,真正能陪伴孩子玩耍的時間不多,隨著他年齡和學業的增加,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所以我們會很珍惜現在和孩子一起的時間,讓他在這個階段能更開心快樂。

作為家長,在初中之前,當然,學習很重要,但也要學會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小學階段,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而陪伴是前提。在學校能學到知識,那就應該在學校學懂,學明白,而不是課後去額外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在慢慢長大,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家長,要能夠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寄希望於補習班去解決問題,雖然我也是一名老師,但是,我發現,習慣好的孩子,學習都是非常認真和努力的。從孩子身上,也能折射家長的身影。

所以,這個階段,希望家長們,能樹正確的榜樣,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能有時間,多去陪伴自己的孩子,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優秀的孩子的!


Mi逗英語


我兒子今年6歲,目前幼兒園大班,秋天入小學。

對於這個題目,總覺得有些絕對,甚或是牽扯到“教育”話題,就似乎有著永遠不會停歇的爭論。

教育,其實是貫穿整個人的一生的。從襁褓中啼哭開始,家長就得教給嬰兒翻身、爬行、觸摸、咿呀學語。學前階段,要教給孩童喊爸爸媽媽、打招呼、玩玩具、簡單家務。十多年的求學期間,要接受校內和初步社會教育。踏入社會工作,又要學習社交、婚嫁、成家立業。老年了,還得自己學著適應退休生活。等等等等。

學前教育之所以這幾年有了比較高的關注度和比較多的爭議,無外乎有這麼幾點原因。1、生活水平提高了,相對滿足物質生活以後,精神追求自然跟進了上來。對孩子的關注也就逐漸加強了起來。2、家長們之所以爭論的多,是因為孩子自身沒有發言權。因此爭論的主體其實是家長們,而不是機構,機構是薅羊毛的,是要從家長們身上掙錢的。3、家長們為什麼會有爭議呢?其實是認知程度不一致,這只是其中一點,也是最普遍的一點。重點是,爭議集中在70後80後這一代家長身上。他們大部分是主張學前教育的,但是因為國內的這一領域剛剛起步,沒有範範代表性和指標性,大家對學什麼、教什麼、為什麼學沒有基本的統一認知,特別是對為什麼學——咱們自己小時候也是這麼玩過來的啊,也沒見得缺啥少啥,玩具更沒有今天的孩子的多,有啥可學的啊?

那麼經過最近6、7年的過渡,普遍對學前教育還是持認可態度的。有道理,有必要,有益處。咱們分別來看一下。

1、有道理:學前教育著重強調家長的陪伴,也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長。這一點非常難得!要求家長父母放下身段,俯下身子,用心觀察孩子的表達。這樣孩子才能和你真實的進行一些交流。

2、有必要:要想孩子認同你是他們的好朋友,和你真誠表達,就要求家長用等同孩子的思維和角度看待問題,溝通事情。簡單的問題不要複雜化了,對孩子來說複雜的問題其實也需要一個理解消化的過程讓它變得相對簡單。

3、有益處:你有了和孩子一樣看待問題的角度,有了更多時間空間陪伴孩子,生活中的你也會對自身的一些問題點自我解刨自我糾正。不光是對孩子有好處,更是對父母成人的再一次心智進化。

這3條滿足了,學不學小學知識,就不會是重要問題了,轉而去逐步分解“為什麼學”的核心上來。比如爭論較多的學前學什麼“英語?繪畫?跆拳道?演講?練字?”。說到底,其實是對症施藥,因材施教。哪個階段孩子需要什麼,這個“需要”不只包括“他要”,還要綜合進去家長對孩子這個階段的研判。比如,孩子比較浮躁,怎麼收心?這時候可以考慮練字啊繪畫啊比較合適。反之,孩子太安靜了,如何增加活動外向型的內容?就可以考慮體育類的內容啦。

當然,很多家長會說,遵從孩子的興趣為主。這一點無可厚非,我想要說的是,是否有考慮一個週期性和持續性的因素?比如鋼琴,大家都在從小下手,不管是培養興趣,引導樂感,亦或是針對性的為成為下一個鋼琴家。

週期短見效快是存在的,不是錢的問題!孩子是否有積極的意願?有沒有課後充分的時間練習?作為家長,是怎樣幫助孩子規劃這個學習動作的?突擊性的?階段性的?持續性的?先天后天的因素都考慮進去了嗎?

還有一點,我想有必要和大家共享一下: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內容,也是在研究和變動著的。而且,這個改革,是一個持續的動作。國家在每個階段也在對整個國勢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規劃,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與其爭論孩子該不該學什麼,倒不如更多觀察自己孩子關注什麼,長處和不足是什麼,我想這樣才是更積極“以不變應萬變”的正常心態。

最後,建議各位家長,不要把自己當年做不到的事情,強加給自己的孩子。你們是孩子眼中的爸爸媽媽,你們是他們的榜樣,你們是他們的良友。不要出賣他們心中的好友,更不要對他們過度的奢求。他們的今天,不完全代表將來。


甯的焦點


我自家的寶貝秋天就要升小學了。我自己通過最近的學習,總結了下。我覺得不要強迫學,這樣會讓孩子起反感心理。可以適當的讓孩子認識些字。當時也要建立在感興趣上。畢竟五歲前的孩子大部分還是玩心比較重。小時候不玩,大了會有影響


謝謝我家倆小男寶


只要孩子願意學,學習方法得當,完全可以學啊。拿數學來講,學前教育有一些誤區,主要表現在單練符號計算,數學不只是計算,思維拓展應該全面。我是王老師,專注於小學數學,分享解題策略,推廣趣味數學,提供家庭輔導建議,歡迎大家的關注!不同於幼兒園教學,小學數學比較系統,具有連續性,注重知識分段和銜接。最好的老師是家長自己,因為你最瞭解自己的孩子,也最能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以下詳解,供參考!

學前數學學什麼?

① 基礎計算

學前階段最重要的是10以內所有數的組成和分解,這是數概念系統建立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後學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湊十法的算理基礎,一定要重視。

王老師不贊成過度提前學計算,特別是一些和教材算理衝突的技能型訓練,比如珠心算。數概念系統是基礎,數數,認數,數的大小比較,數位,數的組成與分解,運算能力一定是數概念發展前提下逐步提升的。

數的組成和分拆

數的分成對於孩子理解加減法應用場景及含義也有重要意義,是整體與部分認知的基礎。

② 觀察力與拓展認知

數學題始於觀察,觀察能力決定了學習潛力。這個階段孩子對於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拓展認知,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數學的主要課堂應該在生活中,帶孩子走進美妙的數學世界吧。

生活中的學習素材無所不有,無時不在!

→ 單數雙數認知

→ 序數認知

→ 時間認知

→ 圖形認知

我們把孩子帶入到認知場景中,通過問題串的方式進行引導,鼓勵孩子去表達和描述,這本身就是數學感知經驗的累積,這麼多的學習素材,家長應該多利用,王老師一年級趣味數學,設計很多數學活動模板,幫助家長科學設置和引導。

③ 動手操作能力

學前階段孩子以實物認知為主要特點,擺火柴棒,搭建積木可以讓孩子去構建空間觀念,拼七巧板可以加強圖形組合的認知,數獨遊戲可以培養數感和數字推理,骰子數學可以引導多步思考,很多好玩的活動可以親子一起參與,何樂而不為呢?玩也是一種專注的思考過程。

結束語:孩子學什麼,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教育觀和數學認知面,數學不只是枯燥的符號運算,還有很多好玩有趣的益智練習素材,前提讓孩子愛上數學,喜歡上思考!以上!

學習更多好玩有趣的數學學習方法


一學堂王老師


學齡前的孩子是否需要學習小學知識,還是要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謹慎決定。

每個家長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這無可厚非。開發孩子想象力,才會有創造力,也才會有“成龍成鳳”的那一天。提前學習學校知識,就是在限制孩子們的想象力,把孩子的思想限制起來,那就完全和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超前教育對孩子成長產生的弊端

超前教育的弊端,家長在一句“都是為了孩子好”,就選擇性地忽視過去。這種弊端只需要稍微想想都懂得。

學齡前兒童超前教育有怎樣的弊端?

1、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對孩子想象力的束縛。孩子們的想象力如天馬行空,對任何規則性知識的學習,都會給孩子帶來約束。孩子要面對家長"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會作何感想?聽話的孩子,就完全照做,不聽話的反抗,結果都是一樣,丟掉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2、容易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都知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雖然小學知識比較淺顯,但相對孩子年齡來說,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學習。在貪玩的年齡,卻需要集中注意力學習,用不強的自制力剋制想玩的想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就是正常現象。當這成為習慣,就會把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帶入小學甚至中學。

3、容易使孩子產生驕傲自滿。家長花費了大量精力,讓孩子超前學習知識。在進入學校後,低年級時成績就會名列前茅,而使有些孩子產生驕傲自滿,也就會讓孩子變得浮躁不容易靜下心學習。這現象其實是很普遍,有的小學生在小學低年級成績好,等到了五、六年級,一下子成績就下來了,就是因為超前教育的結果。

4、容易使孩子以後產生厭學思想。現在,學生中厭學現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和超前教育不無關係。沒有相應年齡的心智,卻要學習超出這個年齡能夠理解的知識,只能延長學習時間。長時間的學習容易使人倦怠,也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討厭學習的想法也就會隨之而來。


超前教育有這麼多弊端,為什麼家長還要爭先恐後地讓孩子去學習?就是家長們的焦慮心理在作祟,焦慮孩子的成績,焦慮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焦慮孩子的未來。

家長在孩子學習方面要克服焦慮心理

有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曾經被奉為經典。但是思考過後,才發現孩子的成長是“長跑”,是“馬拉松”,這樣的比賽沒有人會在意起點的名次,也沒有運動員會在起點處就開始衝刺。


這種焦慮有些源自於一些家長自身處境。對自身處境不滿意的家長,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了一下,就產生了一定要讓孩子努力學習,改變這種境況的想法。於是就焦慮起孩子的學習;而那些對自身處境滿意的家長,看到還不如自己的家長,孩子成績卻比自己孩子成績要好,也就焦慮起來。出於家長們的焦慮,孩子們參加課外班、輔導班就成為常態化。


道理,家長們都懂,也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卻在孩子是否要超前學習的問題上,做出和心願背道而馳的決定。無論孩子是否要在幼兒園時期學習小學的課程,家長都先要克服自己焦慮心理。畢竟這樣的焦慮源於家長想象中孩子的未來。

家長只能根據自己情況去想象孩子未來,卻想象不出孩子自己創造的未來。難道那些科學家、藝術家都是按照他們父母想象而成就的?

家長要杜絕焦慮心理,這樣才能做出正確判斷,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做出對孩子最有益的選擇。

對於學齡前教育家長要如何去做

“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學齡前兒童教育,也需要從理解、指導和解放這三方面入手。

如何才能做到這三點呢?

家長要理解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只有把孩子放到平等地位,互相坦誠對待,孩子才會接納你的意見和建議。

親子游戲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在遊戲中,父母和孩子在遊戲規則中地位平等,無論是互相對立還是合作,都能體現出尊重。父母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也從被教育的一方,變成了父母的朋友、夥伴,拉近了彼此間距離。在遊戲中,父母和孩子會相互理解,形成默契。那麼在以後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父母的想法,而父母也能體會到孩子的感受。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指導就是父母的義務。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會更順暢,孩子會表達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會認真思考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父母的指導,除了溝通還有以身作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孩子來說也是適用的。當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父母首先要檢討自己的舉止行為,不能自己做一套,卻不允許孩子去做。就比如說孩子玩手機,家長自己又玩遊戲又看視頻的,卻禁止孩子去玩去看,這樣的教育也沒有說服力,也就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玩手機的習慣。


說到解放,就是讓孩子自己支配時間學習或者玩耍,自己選擇要學習什麼。就學齡前是否需要學習小學課程的問題,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無論孩子如何選擇,都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弊端。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生活即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就是在生活中對孩子施加影響。這種影響應該是春風化雨一般,而不是粗暴的干涉。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所以,在家長做出決定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再學二十年


筆者不贊成學前教育學小學知識。因為小孩子過早學習小學知識,會導致孩子厭學的等一些不利因素。

01、筆者是小學老師,接觸過很多在幼兒園學習小學知識的孩子。剛入學感覺孩子會很多,可是一到年級升高,這樣的孩子學習都下降。

他們都不愛學習了,教新知識筆別的學生學得慢。這是幼兒園過早過度“開發”造成的不良後果。

我教過一個幼兒園上早了,幼兒園裡學小學知識的學生,他寫字筆順對的少。比如“反犬旁”,正確寫法是撇,彎鉤,撇;他寫成:撇,豎鉤,提。怎麼看都彆扭。“草”字,他先寫中間,後寫上下部分。……,太多了,我就不舉例子了。原來是幼兒園不正規造成的,幼兒老師給孩子打字頭,孩子照著寫。老師不管筆順對錯,有的幼兒教師不合格(不是幼師畢業,從社會上找來的),好些知識都教錯了。幼兒是一張白紙,讓幼兒園給毀了(筆者指非正規幼兒園,教小學知識)。

02、幾年前,我教過一個小男孩。他家長說孩子3歲(虛齡,其實是不滿2週歲)上幼兒園,學習小學課。

他媽媽說:我家孩子好教,在幼兒園一年級的課都學完了。會寫多少多少字,會背多少多少首詩。一年級時,發現孩子寫字筆順不對。筆者怎麼糾正都改不過來。他寫字不按筆順規則寫,而且寫得非常快。我看著他正確寫字時,一堂課寫不多少,寫得慢。這個男孩很聰明,但是從幼兒園“先入為主”,錯誤改不過來。現在他上初中了,我打聽別的老師,她們都說他筆順糾正不過來,錯別字多,成績不算好。

03、有一個男孩子也是幼兒園學小學知識,他在我同事班上。一年級時,小男孩還行,有一次得雙百。上二年級時,這孩子直線下降,常常考試不及格。

我同事愁壞了,一樣教,別的孩子都會,他學不會。天天給他補課也沒有起色。他家人說,孩子送幼兒園早(他媽媽不願意哄孩子,送幼兒園圖省心),一年級課幼兒園都學4年了,那點知識孩子背得“滾瓜爛熟”。

筆者覺得幼兒園教孩子課堂常識,生活禮儀,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等。培養孩子們怎麼交往,怎麼學會和別人合作。幼兒園千萬不要“小學化”,會毀孩子的。為什麼小學生入學有年齡限制,那是因為符合孩子生長規律,切不可“拔苗助長”。


星辰燦爛


學齡前兒童到底應該不應該學習小學知識,這是困擾很多家長的一個問題,有人說應該,有人說不應該,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理由。我個人的看法是,幼兒最好不要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理由如下:

第一,從學習的本質來說,學習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識。

很多人在成年後都有個驚奇的發現,那就是小時候學習到的知識在步入社會後很多都用不上。比如數學論證題,社會上實際能用到的少之又少,但是這種題完全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我們都說選擇很重要,甚至說選擇就是命運,那麼,上學時期做那麼多的選擇題就是為了提高人的選擇判斷能力。

幼兒在上小學前,正是初步接觸社會,走向外界的第一步,在這個階段完全沒有必要要求孩子掌握所謂的知識,健康成長才是第一位的。

第二,幼兒在上小學前,他的大腦生理機能尚未完全發育,提前學習無異於拔苗助長。

6歲以前孩子的大腦正在高速發展,這種發展完全是自由的,既包含著幼兒對外界各種事物的認知,也包含著幼兒自身的情感。家長如果在這個時期把所謂的知識強行塞進孩子大腦,無疑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來說極為不利。

學齡前的孩子,只可以接受簡單的圖像、文字和概念,很難接受變化的事物。他們的大腦當中,僅僅只有“認識”,還沒有“知識”的概念。

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如果手把手給孩子教授什麼東西,孩子很快就能學會,但是如果只給孩子單純講解,無論講多少遍孩子都不會操作,這就說明學齡前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極其有限的。

既然不提倡學齡前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那麼,學齡前孩子在上小學前應該做些什麼呢?

第一,培養多動腦和勤動手的習慣

習慣決定人的一生,有什麼樣的習慣就能收穫什麼樣的人生。幼兒只要具備正確的思考方式,能夠積極自主探索問題,上小學後掌握知識會特別快,往往事半功倍。

第二,多閱讀

閱讀不但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還可以開脫孩子的思維,視野和思維對孩子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

而且,閱讀還可以儲備一定的知識,這樣的話,就已經為孩子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今後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它跟學習習慣相輔相成,共同規範孩子的學習,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這裡就不詳細闡述了。

以上回答僅為筆者一己之見,感謝讀者閱讀,不當之處敬請指正,我們共同探討教育方面的知識。


付律師有話說


學齡前的教育,是未雨綢繆還是揠苗助長

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沒有達到入學年齡前就報了很多的培訓班。其實學齡前兒童學習知識並不重要,教會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學齡前兒童到底應該學什麼?

1.學習語言,數學和科學。

孩子可以通過玩積木學習數學。搭圖形,搭完之後數一數多少塊,推倒再搭別的圖形,再數一數多少塊。學習語言要多看兒童書籍,積累詞彙,而且要多找機會,鍛鍊孩子多講解。學習科學,可以多接觸一些百科全書,科幻類,還可以多帶孩子參觀科技館。

2.學習如何愛人接物,以及處理人際關係

可以在晚飯做好之前,讓孩子坐在椅子上等待幾分鐘,讓他們學會等待。另外在幼兒園要學會跟小朋友分享食物、玩具。要多與小朋友一起遊戲,在遊戲中學會協作。平時在家裡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要學會尊敬長輩。

3.引導孩子參加體育活動,積極鍛鍊身體。

家長可以多與孩子做做遊戲,和孩子一起到公園,遊樂場,參加體育活動。要多帶著孩子去觀看籃球,足球比賽,培養孩子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多與孩子做些適合他們的運動,像乒乓球。

4.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

要在平日留意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賦,塗塗鴉,接觸一下樂器,讓他們從小感受到藝術的氣息。如果有這方面的興趣,可以請專業的老師好好培養一下

5.養成學習的能力

要引導孩子多讀書,通過書本學習知識。在孩子看書的時候,要慢慢的養成自己看書的習慣,只有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者不理解的時候才可以問家長。這樣他就可以一點點學會自己看書。對於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也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處理自己的事情。

對於學齡前兒童,我們要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放下焦慮。孩子的一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風物長宜放眼量。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北海有魚9


作為家長,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學!

第一,幼兒園現在不允許教授文化課知識,它不代表小學老師就會慢慢從基礎給挨個兒弄紮實了,老師也沒得那麼多精力。

第二,啟蒙很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孩子能不能學懂多少內容,更多的是孩子自信心的初步建立,如果孩子上學就許多地方不及上過銜接班的學生,慢慢就會失去自信。

第三,學習更多是一種習慣。我的孩子下期讀一年級,也才剛剛開始教,寫了半個月的字了,你可以看看下面圖片,對於初學來說,算是有點感覺了。

第四,家長不要兩極分化的思想。有的家長是說不教知識,就完全聽之任之;而另一部分教知識的有的又在力求面面俱到,恨不得把一年級知識都教完,這兩種都是不可取的。

給孩子做個規劃吧,每天一兩個小時,按計劃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有收穫。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