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的冬天

響水的冬天

響水的冬天


響水的冬天

作者/胡紅群 攝影/潘朝陽


響水位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最北端,江蘇東北部沿海,地處連、淮、鹽三市交界處,東瀕黃海,濱臨灌河。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溼潤。海上蘇東,大美響水,這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糧棉生產先進縣,國家平原綠化先進縣,國家淺水藕之鄉,中國杜仲之鄉。省綜合改革試點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一九六六年四月份響水建縣後,我跟隨父母親從鄰縣來到了響水口。冬至後的第一場雪下得好大好大,大潮河都能看到薄冰。老響水人先用木棍(或磚頭)敲開河面的冰,才能抬(挑)水回家,並用大礬淨水後飲用。人民橋西王同富大叔家老茶爐又響了,鄰里手持加蓋私章的水票,手拎竹殼熱水瓶買他家的開水。每瓶水壹分或貳分錢。附近的機關單位都用王家的水。我也會從糧食局的家屬區步行去買熱水。王家老茶爐方便了附近人們的生活,讓冬天不再寒冷!是那個時代小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響水的冬天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周總理賣給美國人“糧食放大器”1000臺,每臺10萬美金……


在寒冷的冬天裡,小河西牟大叔家門前好熱鬧,想吃爆米花的大人和小鬏排起了長隊。有人提著米,有人拎著山芋幹,有人拿著玉米……牟大叔把米和糖精倒進“放大器”內,擰緊後放在鐵架子上,加煤炭,拉風箱,搖著“糧食放大器”,不斷看著壓力錶,數分鐘以後提醒大家離遠點,在吃貨們的期待中,隨著“嘭”的一聲巨響,瞬間昌出白煙飄出米香,爆米花飛進大口袋中。接著下一“鍋”。從早晨持續至晚間,最後一位小兒郎面帶微笑蹦跳著離開,滿臉煤灰的牟大叔才能收攤!


馮大叔的家在橋西,做的雜糖美味可口。老人家會做芝麻花生糖、芝麻糖、花生糖、糯米糖……春節前我父母會將馮大叔請到家中加工雜糖。老人家將清水和白糖放入鍋中,我負責燒火。熬糖稀是技術活,火不能大,大叔在邊上不停指揮我適時加入,並不停炒鍋中的糖,小火熬至糖稀濃稠,用筷子挑起能拉絲,將筷子放在冷水中,糖稀能迅速凝固,咬一口硬脆不沾牙,這樣糖稀就熬好了。將準備好的芝麻倒入鍋中拌均勻,然後放入盆中,倒入大竹匾內,趁熱用刀拍打成長方形,適當冷卻後切成一塊一塊的薄片狀,我的小弟會嘗第一塊。芝麻糖的香甜讓我永遠難忘!


在計劃經濟年代裡,進入臘月,糧管所開票處人山人海,供應著米、面、油、花生、粉絲、黃豆,搭售山芋乾和糝子。買糧食的人大部分持有定量和定銷戶口糧油供應證的城鎮居民(也有軍供、學生補助糧等)。無錫、蘇州的“下放戶”也穿梭其間。講著吳語方言,被老響水人稱為“小蠻子”。部分“蠻子”供職於政府機關,還有一些人在棉織廠、電機廠、學校、醫院等單位工作,還有人到農村務農,為改變小城的落後面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年後“蠻子”們陸續回城了,如今老響水人還惦記著老鄰居們! 望他(她)能常回第二故鄉看一看大響水日新月異的變化,懷念逝去的歲月。在回憶中找尋曾經自己的影子!


響水的冬天


在新年前夕,糖菸酒門市部被擠得水洩不通,人們在憑票購買小美人洋河酒、上海產牡丹牌和大前門牌香菸、白糖等商品。老百貨賣布料的櫃檯前頭人頭攢動,只見售貨員用尺量著布,所需布料用剪子剪開一個口子,撕開後包好。交上錢和布票用鐵夾子夾好,沿著鐵絲上的軌道交給另一頭的收銀員結算,在一陣噼裡啪啦算盤聲後,找的零錢和發票、布票沿著軌道回到原位,買布人核對無誤後拿著布料滿意離開!


煤票、糧票、肉票、布票、肥皂票、自行車票等。計劃經濟時代“吃、穿、用”三大類票證成為老響水人永遠的追憶!


響水的冬天


我印象中小城有工人浴室和人民浴室。天氣越是寒冷洗澡的人越多,浴池裡的水像淘米水一樣,渾得難見池底,空氣中充滿異味,水溫大約有四、五十度,熱氣瀰漫,浴客們前胸貼著後背,不少人只好用毛巾沾點水簡單擦洗一下,在怨聲和漫罵聲中結束浴室之旅。好多人在家中浴帳裡沐浴,遠離到浴室洗浴的煩惱。小城的老浴室永遠留下了時代的印記。


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糧食局家屬區度過的。隆冬季節家中吃得最多的是豆腐燒大白菜。如果吃鹹菜煮小魚,小米糝子飯能多吃半碗。吃一頓豬肉燉山芋粉條是很難得的,肉的香味回味悠長。狹小的房間裡能儲存幾十顆大白菜。家住紅旗小學附近的方長明表叔常給我們家挑去大白菜,吃著菜家人都會掂記著表叔全家。親情在菜香中進一步昇華。每每憶起我都難以釋懷!


響水的冬天


嚴寒中多數人家用的是小煤爐煮飯燒水。清晨將煤爐提到室外“生爐子”,先用煤渣墊底,用舊書舊報引火,加上些許碎木塊放上煤球,調整好風向,沒有風或微風,只能靠芭蕉扇不斷的扇。“生爐”成功後開啟不熄火模式。換煤球是必須掌握的技能。煤球燒久了就會粘在一起,到時候必須用鐵鉗子把三個煤球夾出來,砸掉最下方的燒成灰褐色的煤渣,把沒燒完的兩個放進煤爐,再把新的煤球添在最上方對好孔,放上水吊子方能完事。小煤爐承載著老響水人的記憶!


冬日裡小鬏穿的是粗布衣,一件棉襖穿一個冬季,腳下是千層底的棉布鞋(或小毛窩、高木屐),兩隻大手套是禦寒的必備品。手腳臉上有凍瘡的人比比皆是。還有人在課間捉蝨子。用“六六六”洗頭滅蝨子。爬糧垛、滾鐵環、打小玻璃球。“西大塘”戽魚後,塘裡的冰能有好幾公分厚,我和發小們在上面溜冰,玩著玩著就暖和了,也感覺不到寒冷。最期盼的是過年,壓歲錢幾分至幾毛不等。炸小鞭炮,穿新衣最開心。如能到人民影劇院看一場電影(或戲)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在糧食局食堂蒸包子,全家老少齊上陣,左鄰右舍來幫忙。包子出籠時香飄四溢。正月裡你家請我家帶,酒香裡詮釋著親情、友情、鄰里情……


響水的冬天


棉襖套件灰色中山裝是標配。如能穿上軍用棉大衣和軍用棉鞋有超滿足的感覺。穿補丁加補丁衣著的人也常見。難得見騎腳踏車的人。如果有一輛自行車比如今有“寶馬”還神氣……


如今的響水是一座幸福感爆棚的城市!“小小張黃六,直通華東局。”“剝剝小山芋,烤烤牛屎火。”“吃飯靠糧站,燒草靠煤炭。”已成為歷史。人們穿著都很時尚,宛如大城市人一般。拿著“三類地區”的工資像“一類地區”的生活水準。座座樓房、條條街道都是音樂和詩章。城內的小汽車像菜市場一樣“擁擠”,處處綻放小城的繁華!


明天響水的冬天家家都會有暖氣。衣食住行遊更上一層樓。市民的文明素質會進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會進一步提高!“強富美高”的新響水指日可待!

響水的冬天

響水的冬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