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縣級文物,福建古田杉洋餘氏宗祠

蟬林祠,又稱餘氏宗祠,位於福建省古田縣杉洋鎮西北3公里的獅巖山麓。杉洋餘氏始遷祖餘煥於唐天寶乙未(公元755年)自福建建陽南遷,開基至今1255年,成為福建餘氏的開基祖,蟬林祠由余煥第五代孫餘褐創建於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奉祀始祖餘煥及餘褐的宗祠。1986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縣級文物,福建古田杉洋餘氏宗祠


餘氏蟬林祠前身是創建於北宋建隆年間(公元960-962年)的仙岩寺,原名禪林功德寺,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餘褐逝世後,子孫塑其像立為建祠祖。宋宣和年間餘褐第六代孫時為太宰的餘深上奏宋徽宗,陳述上祖少負匡濟之志,慷慨解囊抽田畝、重金、傢俬舍給寺院度過生活難關事,宋徽宗御筆親書賜"檀越主尚書堂"華帶匾懸掛禪林祠正廳,嘉慶十八年(1813)改為"蟬林祠",取蟬林科甲之意。現存建築為清咸豐二年(1852)至同治五年(1866)年間拓建,1982-1987年又陸續修葺。

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縣級文物,福建古田杉洋餘氏宗祠


該祠坐北向南,木構建築,佔地1321.8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華表門亭、下游廊、前天井、中在廳、後天井、祖祠廳。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穿鬥抬梁混合式木構架,雙坡頂,風火牆。祠門兩旁對聯為:"獅嶂鍾靈持厚,蟬林流澤孔長"。大門內有華表門亭,門上有如意斗拱,層層出挑以承託屋簷,中間掛一豎匾"狀元及第",坊亭匾額為"蟬林祠文物館",文物館共有館藏文物300多件。祠堂的主祠廳正殿內有楷書:"檀樾主尚書堂"六字大匾牌。宗祠內的橫樑上懸掛有狀元及第、文魁、武魁、進士等古牌匾20多塊。廳內柱上分別保留有古代楹聯趣對24副,整體建築保存完好。

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縣級文物,福建古田杉洋餘氏宗祠


祠前百餘平方米的旗杆左右豎立著數十副歷代科名旗杆石碣,是蟬林祠世代簪纓,人才蔚起的見證。走進硃紅色大門,二進的科名閣上高懸"狀元及第"的華帶牌,是宋淳熙元年的閩東第一位,也是當朝全國第一狀元及第的蟬林祠第九世孫餘復的榮譽匾。祠內收藏的餘氏家譜,記載著這位狀元郎的事蹟。餘覆在《西庵時思樓記》中就說道"吾家自尚書而上,凡累代之祖,下而逮令凡十二世之孫,族屬各有封識,其百世之澤也歟"。除了狀元餘復外,餘氏蟬林祠後裔子孫中曾經榮耀地誕生過工部尚書宰相餘靖、丞相餘深、禮部尚書餘象等一批決策朝廷大事的人物,還誕生過五十多名進士。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註解;餘復,字子叔。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於古田縣一都三陽(今杉洋鎮杉洋村)教育世家。餘復祖父餘丕,應寧德縣城何姓人家之聘為塾師時,攜年少兒子餘孔惠前往。在塾館裡,孔惠與何家女仁娟同桌共讀。仁娟見餘家貧寒,常贈銀接濟,並愛上孔惠。後來,何家認為孔惠雖貧而有大志,將仁娟嫁予餘孔惠。

何氏身懷六甲時,其兄至杉洋探望,見胞妹家中拮据,便攜返寧德。何氏在孃家生下男嬰,這就是餘復。因此餘復祖籍雖是杉洋,卻生長於寧德。

餘復七歲就學,十四歲師事寧德名士張翰(乾道二年進士),得其指授,閉門苦讀,常至"筆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暈"。逐漸淹貫古今之學,尤精於《周禮》。餘復舅舅以甥兒才華出眾,憐愛有加,極力資助。

淳熙十六年(1189),舅父為餘復籌資赴京應試。餘復啟程往臨安(今杭州)時,餘孔惠到寧德碼頭送行,為兒子吟七律一首:"父子相隨只學儒,常將筆硯代犁鋤。汝今捧劍趨丹闕,我且安貧守舊廬。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躊躇。來年二月花期候(一作'朝後'),早寄平安及第書。"

紹熙元年(1190),餘復中庚戌科進士。策試大廷時,光宗趙惇覽其所對,議論國事見解精闢,稱其"直而不訐",擢為第一。傳臚唱名時,進士及第、出身者共587人(從《宋史》載,《文獻通考》作557人)。餘復進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見,對策大廷,見其言談直率,且不攻擊別人之短,甚為滿意,擢為第-,並當場賜詩一首:"臨軒策士豈徒然,嗣守不基務得賢。爾吐忠言攄素蘊,我縻好爵副詳延。愛民憂國毋終怠,厚澤深仁賴廣宣。賜宴瓊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見詩篇。"餘復感激之餘,即就《和御賜登第詩》:"風虎雲龍豈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賢。虞庠教育蒙深澤,漢殿諮詢愧首延。釋褐遽沾瓊宴寵,賜詩齊聽玉音宣。愛君憂國平生志,敢負周王宴樂篇。"

餘覆上殿時,將赴試前父親的殷殷寄語,贈詩勖勉向皇帝一一稟奏,光宗命其回古田謁祖後赴任,授予洪州(治今南昌)軍節度僉判官職。餘復帶著御賜"狀元及第"匾及一道聖旨還鄉。聖旨中載述餘復所授官及對父母的誥封。杉洋宗親為其撰賀辭:"喬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積;飛龍上第,高名宣四海之傳。""鵬翼風高,壯萬里扶搖之便;鰲頭浪暖,居五百人變化之前。"

北宋時期,進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職,到宋仁宗時,才有所重用,但前三名者也只不過授予監丞、通判(知州副職)之類的小官。而餘復先是被授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僉判,不久改官,授為宣義郎僉書鎮南軍節度判。八年後,寧宗召餘復入國史館任實錄兼檢討,官至秘書省著作郎。餘覆在朝為官十五年,在任時體恤民情,興修農田水利,修復名勝古蹟,政績優異,但官位不高,到慶元二年(1196)十一月,才特授秘書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實錄院檢討官。終於厭倦官場,於開禧元年(1205)退隱還鄉。

途經寧德十八都仙霞嶺時,餘復題詩(後人鐫於石壁)雲:"二十年前過此間,旅囊羞澀筆頭慳。時來山色與人好,我亦詩腸似海寬。舊事消除身後夢,新聲慚愧路旁官。乘車衣錦渾閒事,留取功名竹帛看。"餘覆在杉洋餘氏宗祠左側建"科名閣",將書寫列祖列宗名諱、科第與仕宦之木主擺置閣中。後又在寧德縣城南闢園構軒,觴詠其間。約七八年後,他病逝於寧德縣城南門小軒樓,旋葬於寧德九都貴村金嶂山(明坑餘家山),入祀於鄉賢祠。縣城原有狀元裡,今已廢。


先後著有《禮經類說》、《左氏纂類》及《祭禮》十四卷;《風集渚》、《餘狀元集》等詩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