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

女儿国海鸥


需要对仗的上下句词意相关,词性相同,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位置相同的文字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下面是我分享的个人原创作品,大家可以借鉴。

李小连抗疫作品选

七律·致驰援医疗队(新韵)

疫情如火烧武汉,医护队员勇向前。

守望互帮担使命,善心传递暖人间。

同舟共济排危险,众志成城信仰坚。

大爱无疆多贡献,攻坚克难正扬帆。

七律·祈福(新韵)

瘟魔肆孽处峰端,万众齐心闯险关。

防控疫情急似火,网格管理重如山。

鄂州冷月樱花晚,荆楚春风翠柳寒。

战胜病毒同祝愿,太平盛世笑开颜。

七律·浅愁(新韵)

扶窗遥望夜无眠,未解病毒多挂牵。

医护驰援冲在前,国人驱赶齐承担。

鄂州风雪凭添冷,荆楚疫情更觉寒​。

皎月怎知心中事,仍悬碧空照流年。​








李小连自由撰稿人


问题:

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


前言

八句的律诗有五律和七律,八句两两一组,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标准的五七律中间二联(颔联、颈联 )要求对仗。

严格的标准很好记,注意平仄相对,词性此类相对。

但是要写好中间的两个对联不容易,要记住两个字:变化。

一、从句法结构看变化

我的读者,很多人都会作诗,所以先不提标准,先说说要注意的变化。

这首《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的作者不是唐朝人,甚至不是隋朝人,而是南北朝梁的皇帝梁简文帝,这首五律,是老街知道的最早的五律。但是梁简文帝却很早就注意了中间二联的变化: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注意中间的二联: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颔联是212结构,颈联是2-3结构。

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王维的这首诗中间二联都是212结构。

中间二联要注意句法结构的不同,尽量不要雷同。王维的很多五律都规避了这一点,老街仅仅是挑出一个例子来。

不过这种颔联与颈联的雷同,并不算大的诗病,并不违反五律的标准。

二、从诗意上看变化

先看三首唐诗。

1、只写景 《重题郑氏东亭》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单纯写景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也是单纯写景

中二联单纯写景的诗很多,但是通篇写景的诗就要注意景中含情的写法。如“向晚寻征路”种,一个“寻”字,写出了行人心情。

2、只议论 《筹笔驿》(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单纯议论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单纯议论

单纯议论的诗,比起写景的诗更难写好。不是难写,是难以写好。很多人所谓的老干体,常常有通篇议论的现象,这种写法非常难。

李商隐利用几个典故丰富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这是解决的办法之一。

3、一景一情《李监宅》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单纯的写景。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展开了议论,议论也是抒情。

4、情景的变化

虽有一切景语即情语之说,但是中间二联尽量有所变化,一般以一联写景一联抒情为好。

另外也有一句中情景都写的现象,例如梁简文帝的《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中: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东西水、四面云,是写景,加上意惑、心迷就是抒情。

一首诗写景,未必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在中间二联时,如果都有景,一定要注意两联的景物变化,最好有远近、高低、大小、疏密等等变化。

三、律诗中间二联的标准

1、平仄相对

南北朝的诗人特别喜欢对仗,大家看一下谢灵运的诗会发现,他恨不能整首诗全部对仗。但是他的对仗种,平仄往往是不相对的。例如他的名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从齐梁永明体以后,诗人有了四声的概念后,对仗就开始讲究平仄相对了。

  • 以五律为例, 中间二联的对仗有两种:

a、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b、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 中平平仄仄,包括了两种变化,平平中仄仄,即三仄尾: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

还有平平仄平仄,俗称锦鲤翻波,如宋丞相赵鼎的七律《奔昌国用韩叔夏韵呈觉民参政》:

身世从今寄云海,亲朋何在渺风埃。中仄平平仄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 。
  • 注意平仄相对并不是所有字的平仄都相对

包括两种,一种是个别位置平仄不拘,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就表示平仄不拘。

另外一种,如锦鲤翻波: 平平仄平仄 ,第3、4字的平仄颠倒了,但是下联平仄没有变化,还是中仄仄平平。另外三仄尾:平平仄仄仄,第3字和下联中仄仄平平,是仄仄相对了。

其实还有所谓的拗句,中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等等。就不说了。

2、词性相对

简单说就是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对数量、副词对副词,例如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另外名词中,又有所谓的门类,如时令、宫殿、人物、植物等等细分的词语,同一门类就是所谓的工对。

不过也有借对、邻对、宽对等手法,例如;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对舟,不是一类;他日对故园,也不是一类。一般来说,只要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也有不同词性的对仗 ,例如: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薄,形容词;违,动词。

也要注意,中心语对仗即可,修饰语要求不严: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夹对小,这两个字分别修饰城、苑。

结束语

颔联与颈联对仗的标准很简单,词性对仗、平仄对仗。

但是千万不要太拘束,从平仄相对来说,有些位置的字,不必对仗,还有变格例如平平仄平仄和平平仄仄仄,也不能完全平仄相对,但是在唐朝五七律中比比皆是。

从词性和门类对仗来说,很多优秀的对仗都是宽对,而不是过于拘束的工对。

学明白了如何使用宽对,才算真正入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八句诗称为“律诗”,四句诗称为“绝句”。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颔联是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对句)。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 出处: 1、宋·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古律……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 2、宋·曾慥《类说·续金针诗格·四联》:“第二联谓之颔联,第三联谓之颈联,须字字对。” 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不管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一般来讲最好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即律诗的中间两联)颈联要(即第五第六句)一定要对仗。作律诗不仅要用对仗而且还要讲究平仄和压韵。五言律诗一般首句不用押韵,七言律诗讲究一些的话一、二、四、六、八押平声韵,首句不入韵也可。





苗疆小虾米


一般书上有的不讲。关健是颔颈联是为首联服务的,许多人会因为求对仗,把颔领的尾句扯的离题千里,看上去对的挺美,其实和诗意无甚关系,或者画蛇添足。当你写律时,如果写完上句,脑海里会出现下句或下句的意思,那么这律基夲是成功的。



有情浪子无情剑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主要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这四方面有严格规定。

1.字数固定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

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

2.押韵严格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讲究平仄

律诗每句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句式和字的平仄有严格规定:讲究粘和对。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

“失粘”,就是违反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和前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求相同的规则。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律诗各句的构成规则: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邻句相粘,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4.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仗。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像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5.写律诗主要把我以上几方面,能够做到就很不错了。





击壤老人


、我们以娱己为乐的写诗,不那么规范,但写律诗,大体的路数是该讲究的。律诗八句句,三四五六四句就是两付对子,要求同类词两两相对如山与河,草与木,地理对植物,出句与对句不能同意,,天文对宫室,颜色对方位或连绵词也可,有时也借用词的另一意思。并不像平仄那么严格,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有那些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能够成功甜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记思想问容,而不是损坏思想內容,而摆脱对仗的束缚,那就是真正的诗者境界了,那是学识学养的积累表达。我们平常写点打油诗是很难到那个程度的。几年前才开始写时的一首,当时还觉得不错,现在看,真是小儿科。《龚滩古镇》

烟笼寒水月笼沙,

古镇滩头宿苗家。

万仞削崖临碧立,

千年楼影逗涛花。

檐灯教寺石铺路

苦酒乌鱼涮醉虾,

喊号纤夫声震耳,

阿弥佛桥送归霞。

总是把旅游重庆古镇的兴致写了一把,记事而已!



春华4150


律诗,必须用对仗。而且对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一般是第三、四句(即颔联)和第五,六句(即颈联)相对仗。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中间两联,即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对仗,符合律诗规则。

律诗的对仗,除对仗的位置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格律规定。一,对仗的句子要合乎平仄格式。二,要尽量用工对。三,相对的字词不能相同,即避免重字。另外有一种讲究,是避合掌。什么是合掌呢?看看下面的一首五律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徐玑,春日游园池

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相对的两句句子组成情况相同,而且俩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完全一样。颔联中,"山城"对"古渡","曲渚"对"修林",是名词性词组相对,"依"对"入"是动词相对。

颈联的对仗,也是两对名词性词组相对,象人的两个手掌相同一样。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情况没有区别,这就是合掌。合掌,是对仗的大忌。诗人们都想法避开。


木山文


八句格律诗对仗的标准是:诗意要完全突出主题思想,做到上下呼应,进行完整的平仄声韵律组合,体现出格律诗的标准特点,就像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样。如果颔联诗意与颈联诗意远离主题思想?那这首格律诗的标准也就偏离了整体诗的意义。本人才疏学浅,出于对唐宋诗词的喜欢!用浅薄的思维勉强回答一次,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教。


东风先生987


颌颈两联各自除按格律和同韵部对仗,要忌合掌。所谓"合掌"就是词义相仿,乃作诗之大忌。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等等。兴隆与茂盛,英雄与豪杰义同。


2968186160


颔联与颈联在词性句式上应严格一致,末句押平声韵。在平仄上则相反,即颔联首句与颈联末句一致,而颔联末句与颈联首句一致,承上而启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