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9、桃花源記

註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比喻不受外面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把……作為謀生手段。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行船。

遠近:偏義副詞,這裡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夾著兩岸生長。 雜:別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 鮮美:鮮豔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驚異,詫異。意動用法,這裡的意思是“對……感到詫異”。

欲:想要。 窮:走完。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處就沒有了。

便:於是,就。 得:看見。 彷彿:好像。

若:好像。 舍:放棄。 初:起初,剛開始。

才:僅僅。 通:通過。 行:行走

復:又。

豁然開朗: 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而明亮。形容由狹窄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寬闊。 舍:房屋。

儼然:整齊的樣子。 之:助詞,起語法作用,無實意。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種作:耕種勞作。 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髮,舊指長壽的特徵,這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髮,這裡指小孩子。(借代修辭)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乃大驚的乃):於是,就。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 鹹:副詞,都,全。 訊:消息。

問訊:詢問消息。 雲:說。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的人。鄉鄰。 率:率領。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間隔: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必說。(古今異義)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為:給。

具言:詳細地說。(具:詳細、具體。)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

嘆惋:感嘆。(這個詞更偏向於“嘆”,連起來翻譯時只要翻成感嘆)

惋,驚訝。 停:住。 辭:告辭。

去:離開。 語:對……說,告訴。 不足:不值得。 為:介詞,向、對。

便扶向路:就沿著原來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原來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拜訪。 如此:像這樣。 即:立即,馬上。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所志,所做的標記。(所+動詞=名詞)

志:做標記。 向:原來的。 遂:最終。 復:再。 得:找到。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

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晉書·隱逸傳》裡說他“好遊山澤”。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未果:沒實現。 果: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津:渡口。問津:探詢渡口。這裡是探訪,訪求的意思。

考點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鹹、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鮮美、屬、阡陌、黃髮垂髫、嘆惋、語云

2.重要虛詞

(1)見漁人,乃大驚:於是,就

(2)乃不知有漢:竟然

(1)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對

(1)欲窮其林:這

(2)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桃花源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詞一義

(1) 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並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

4.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表示條件關係的連詞)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

鮮美(古義:鮮嫩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親友關係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尋向所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6.一詞多義

尋:

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離開。)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

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

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音節助詞,無意)

④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為: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éi,介詞,對,向)

遂:

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向:

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對著)

得:

①便得一山(看見)

②得其船(找到)

聞:

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窮:①欲窮其林(盡,窮盡)②窮冬烈風(深)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貧窮)

屬: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②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③屬(zhǔ)引悽異(連續)

④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其:

(1)欲窮其林:這

(2)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桃花源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自己的

7.同義詞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嘆惋(3)鹹:鹹來問訊(4)並:並怡然自樂

詳細——(5) 具:具答之

沿著------(1)緣:緣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2)延: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8.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志”通“記”,做標記

“緣”通“沿”,沿著。

“具”通“俱”,完全,詳盡。

9、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2.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便要還家,設酒/ 殺雞/作食。村中/ 聞有此人鹹來/ 問訊。自雲/ 先世避秦時亂。率 /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 出焉,遂與外人/ 間隔。問/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漢, 無論 /魏晉。

4. 太守/ 即遣人隨其往。尋 /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

10、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風景優美)

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

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曲折、隱蔽、幽深)

4.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

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

情好客)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

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探究思考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藉此寄託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文體

記:可以是遊記和碑記(或銘記)(主要的還是遊記)。遊記是收在文集中的記敘遊覽山川名勝活動、描寫景物、用來抒發感情,讓思想在風中飄蕩的一種文體(散文)。相當於現在的記敘文,有的夾有一點議論,更像散文。

《桃花源記》的文體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說,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遊記,又好像是寓言;實際上卻又是序跋類文體中的詩序。這都是根據題目中的“記”這種古代文體衍生翻新出來的現代意義上的文體解讀。所以我們可以說《桃花源記》是一篇小說,一篇志怪小說。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10 小石潭記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他與韓愈並稱“韓柳”,世稱“柳河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

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西行:向西

皆若空遊無所依:在空中

下見:向下

下徹:向下

西南而望:向西南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流行

犬牙差互:像狗牙一樣交錯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

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

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5、俶爾遠逝。

遠:名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

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

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悽神寒骨。

悽: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淒涼。

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

10.如鳴佩環。

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

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12.隸而從者。

隸:名詞作動詞,作為隨從。從,跟從。

13. 似與遊者相樂。

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14.近岸。

近:名用作動詞,靠近。

古今異義

1.小生

古義:指年輕人。

今義:指戲曲中扮演的年輕人的角色

2、去:

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

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

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

古義:停留。(不可久居)

今義:住。

5.布:

古義:映,顯現。(影布石上)

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

古義: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於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

今義:允許、准許。

7.清:

古義:悽清;冷清。(以其境過清今義)

今義:清晰,清淨等。

8.以為:

古義:把。。。當作(全石以為底)

今義:認為等。

一詞多義

1.可: 副詞,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

助動詞,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 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跟隨。(隸而從者)

3.清: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

形容詞,悽清。(以其境過清)

4.差: 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

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動詞,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

動詞,看見。(明滅可見)

6.遊:動詞,遊動。(皆若空遊無所依)

動詞,遊覽。(同遊者)

7.環:名詞,玉環。(如鳴佩環)

環繞。(四面竹樹環合)

虛詞用法

1. 為:動詞,作為。(卷(quán)石以為底)

動詞,成為。(為巖)

而:不譯,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

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

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以: 介詞,因為。(以其境過清)

連詞,相當於“而”表修飾。(卷石底以出)

介詞,用把。(全石以為底)

特殊句式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主謂倒裝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賓語前置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狀語後置

4.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

5.心樂之。(省略主語“我”)

2.使動用法

悽神寒骨:使...淒涼,使…寒骨

3.意動用法

心樂之:以之為樂

字音字形:

佁yǐ然不動

俶chù爾遠逝

參cēn差cī

往來翕xī忽

鬥dǒu折蛇行

悄qiǎo愴chuàng

古今異義:

【小生】

古:舊時對後輩的稱謂。也指年輕人

今:指戲曲中扮演的年輕人的角色

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而)

③以其境過清(因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悽清)

【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能)

解詞:

篁竹:成林的竹子

如鳴佩環=如佩環鳴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覆蓋,搖動,連結,纏繞,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俶爾:忽然

佁然:愣住的樣子

知識點彙總

一、注音

篁( huáng ) 佩( pèi ) 洌( liè

坻( chí ) 嶼( ) 佁(

翕() 邃( suì ) 寥( liáo

俶( chù ) 愴( chuàng ) 嵁( kān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下小潭 見: 看見

(2)隔篁竹 簧竹:成林的竹子

(3)如鳴佩環 鳴:使……發出聲音;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

(4)心樂: 以……為樂

(5)水清洌 尤:格外

(6)岸,卷石底以出 近:靠近,動詞

(7)青樹翠蔓蒙絡搖綴 翠蔓:翠綠的莖蔓 蒙:覆蓋 絡:纏繞

(8)參差披拂

參差: 高低不平

(9)日光下澈,影石上 下:向下照射;澈:穿過,透過;布:照映、分佈。

(10)佁然不動 佁然:呆呆的樣子

(11)俶爾遠逝 俶爾:忽然

(12)斗折蛇行 鬥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三、填空

1、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

①點面結合。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

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③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是動。

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實為寫(),以實寫虛,虛實相應成趣。

2、《小石潭記》的“記”是一種文體,可記敘描寫,也可(抒情、議論),是屬於(散文)的範疇。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答案: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答案: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答案: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五、理解課文,回答問題

1、寫側面描寫潭水清澈的句子?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突出地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遊覽的先後順序。 特點:石奇、水清、魚活、溪流曲折、環境悽美。 

3、第二段寫了潭水的什麼特點?用的什麼寫法?好處是什麼?

特點:清、澄。寫法:側面描寫,通過寫游魚、陽光、影子描寫潭水。好處:無一字寫水,但無處不在寫水。

4、《小石潭記》中最能體現作者暫時忘憂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似與遊者相樂”。

5、寫游魚自由輕靈遊動的姿態的句子是: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6、文章的點睛之筆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7、小石潭的主要特徵:全石為底、潭水清澈、竹樹環合(幽靜)

8、“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麼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案:悽清寂靜 寂寞憂傷

9、作者開頭說“心樂之”,為什麼在第四段又寫“悄愴幽邃”?

答案:因為作者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懣不平,因而悽苦是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心情,但歡樂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0、對“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 進行賞析?

這幾句描寫游魚,動靜結合,充分顯示出游魚的情趣;也間接地表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遊記,試說說作者觀魚和遊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

觀魚和遊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而本文中,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悽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調。作者借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暫時的歡快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會流露出來。

12、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示例: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面120步,這裡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著述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裡,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13、古詩詞中,有許多像本文一樣將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繪中的名句,請寫出你最喜歡的相連的兩句,並簡要賞析。

示例: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用“隨”“入”兩字將“山”、“江”、“半野”、“大荒”四個意象貫穿,描繪出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抒發了詩人離家漸遠、鄉情漸濃的思鄉情。

14、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在表現情感時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樂、悲(由樂到悲) 表現手法: 寓情於景(或情景交融)

15、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處。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徵,用了 “鬥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11、核舟記

作者魏學洢(yi)(約1596——約1625),字子敬,號茅簷,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核舟記》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張潮編制的《虞初新志》收錄。

一、生字

器皿(mǐn) 罔(wǎng) 貽(yí)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 箬(ruò)篷 詘(qū) 高可二黍(shǔ)許 石青糝(sǎn)之 髯(rán)執 (zhí)  不屬(shǔ) 舟尾橫臥一楫(jí)椎(zhuĪ)髻(jì) 葵(kuí) 扇

啟壬(rén) 戌(xū)

【解讀通假】通假字,應該是同學們最頭痛的,因為不知道古人會寫什麼“錯別字”,嚴謹的小夥伴們可不要學他們哦。通假字的由來不可考究,其實同學們只要有時代感就能理解,古代人子避父諱,臣避君諱,說白了就是晚輩或職位低的要尊重長輩或領導,不能直呼姓名,所以寫的時候就有改動,這個細節可是可以考究的哦。雖然有點封建意味,但是尊敬師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當然小壞也是老師確實你們的大朋友哦。遇到通假寬容待之,仔細審之哦。

二、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著的。)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多附與字之後。)

【話說微詞】小夥伴們都能寬容小壞的語言風格,當然也能夠理解古人了。能夠認識古今異義與詞類活用的小夥伴們自然是學貫古今,聰明伶俐啦,這就是語言風格的問題,這裡小壞說微詞,就是說閱讀從字詞,而至句子、段落。要洞悉古人的思維當然還要從適應他們的說話習慣開始,不斷的積累,才能讀懂啦。

三、古今異義

1、其兩膝相比者:比,古義:靠近。 今義:兩個事物進行比較。

2、高可二黍許:可,古義:大約。 今義:可以。

四、詞類活用

(1)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2)石青糝之(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

(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名詞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4)臥右膝,詘右臂支船(使……平放。 使……彎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梳著椎形髮髻 )

【文章解剖】畫龍畫虎難畫骨,文章的結構模式、方法運用、名句解析當然是對文章的一種解剖,這種解剖一看行文骨架,二對文章深入認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文章深一步的認識。

五、 文章結構模式

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此文體類似於現代說明文

六、 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體積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態畢備

七、第三段文字為什麼先介紹蘇東坡,後介紹黃庭堅、佛印?

答: (1)主題是大蘇泛赤壁(2)窗上刻的是東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東坡居中

八、文中最後一段運用哪些的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答: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核舟體積小、容量大的特點,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構思的巧妙。

九、王叔遠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些文字,而不是諸如花草鳥獸之類的內容,這是因為什麼?

答: 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點睛之筆】點睛之妙,小壞覺得此時無聲勝有聲,小壞教學中一般就給大家留白,磅礴的氣勢引自哪裡,不絕的讚歎來自哪裡,我們暫且不去追究,扣上書本來聽一聽內心的訴說與感受。小小果核暗含天地,短短一文縱觀古今。

十、1、《核舟記》選自清朝張潮編著的《虞初新志》一書,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篇說明文。

2.文中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蓋大蘇泛赤壁雲”。

3、課文中提到的“大蘇”即宋朝的文學家蘇軾。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後赤壁賦》中的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赤壁賦》中的句子。

4、“魯直”即他的好友、詩人黃庭堅。

5、作者魏學洢,字子敬,號茅簷,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6、本文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7、說明對象是核舟。

十一、概括課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遠的高超的雕刻技藝,點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第二部分(第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用具體作品說明雕刻者技藝精湛

第三部分(第6段)總計核舟的人、物、文字數目,寫作者對雕刻家技藝的讚美。

十二、課文小結。

本文通過核舟的形狀、構造、舟上人物等的細緻描繪,說明了“核舟”構思巧妙、雕刻精細的特點,讚美了微雕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12、《詩經》兩首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芼māo 萋qī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未唏xī 湄méi

躋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君子好逑 逑:配偶。

(2)寤寐思服 思服:思念。

(3)左右芼之 芼:挑選。

(4)宛在水中央 宛:彷彿、好像。

(5)道阻且長 阻:艱險。

(6)白露未已 已:止,這裡是“幹,變幹”。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遊哉,輾轉反側。

(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4)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撈。好姑娘美麗又善良,我從早到晚追求著她。

(2)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艱險又彎曲。順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在創作手法上,多采用賦、比、興的創作手法。

《關雎、蒹葭》重點字詞整理

【關關雎鳩】雎鳩鳥不停地鳴叫。關關,擬聲詞。雎鳩,一種水鳥,一般認為就是魚鷹。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

【荇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兩邊撈。流,撈取。

【寤寐】這裡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彈琴鼓瑟表示親近。

【芼】挑選。

【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她快樂。

【蒹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伊人】那人,指所愛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邊,指對岸。

【溯洄從之】逆流而上去追尋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從,跟隨,這裡是追尋的意思。之,代“伊人”。

【阻】艱險。

【溯游】順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彷彿、好像。

【萋萋】茂盛的樣子。

【晞】幹。

【湄】岸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躋】路又險又高。阻,險。躋,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眾多。

【未已】還沒有完。

【涘】水邊。

【右】彎曲。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伊人】那人,指所愛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邊,指對岸。

【溯洄從之】逆流而上去追尋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從,跟隨,這裡是追尋的意思。之,代“伊人”。

【阻】艱險。

【溯游】順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彷彿、好像。

【萋萋】茂盛的樣子。

【晞】幹。

【湄】岸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躋】路又險又高。阻,險。躋,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眾多。

【未已】還沒有完。

【涘】水邊。

【右】彎曲。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詞語解釋:

【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推究。

【致知】

求知,得到知識。致,獲得。

【正心】

使心地端正。儒家提出的一種修養方法。

【修身】

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

整齊家政。使家庭整齊有序。

【治國】

使社會秩序安定。治,社會秩序安定。

【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安定。

【袖手旁觀】

比喻置身世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課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清談】

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彷徨】

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自然科學】

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和現象的科學。它包括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

【人文科學】

即社會科學,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它包括政治經濟學、法律學、文藝學等。

【一帆風順】

船掛滿帆,順水行駛。比喻非常順利,沒有阻礙。

【誠意】

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抽象】

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誠意】

使心地誠懇。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

【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

推廣延伸到全國各地,流傳千秋萬代。

字詞歸類

(1)讀一讀寫一寫

朱熹:(xī) 彷徨(pang huáng) 肇(zhào)諾(nuò)

(2)多音字

量【(liáng)測量 (liàng)數量】 埋【(mái)埋沒 (mán)埋怨】

(3)釋義

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誠意:文中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思想純正。

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致:推極。知:認識。

彷徨: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正心:心要端正。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頓好。

知識清單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釋下列詞語。

(1) 格物致知;窮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則,而總結出理性的知識。

(2)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4)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3、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2) 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3)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於年前經書裡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3、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學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國的物理學家。

2、“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21 《莊子》二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註釋

1.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2.鯈(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銀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遊動,長約16釐米,又名白鰷。

3. 是: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5. 全:完全,確定是。

6.請 循其本:從最初的話題說起。請:請允許我,循:從…說起。其,話題。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你說”汝安知魚樂“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麼(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雲者:如此如此。安,怎麼。 

8.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既:已經,之:它,指“魚之樂”,下文的同此意。

一詞多義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魚也:本來。

2.見

莊子往見之:看望,拜見。

胡不見我於王:引見。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譯文

【註釋】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②鯤(kūn):上古傳說中的大魚

③鵬:本為古“鳳”字,這裡用表大鳥之名。

④怒:奮起,這裡指鼓起翅膀。

⑤垂:垂掛

⑥海運:大海動盪。徙:遷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齊諧:書名。一說人名。

⑨志:記載。 怪:怪異的事情

⑩擊:拍打,這裡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⑪摶(tuán):環繞而上。一說“摶”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又名叫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

⑫去:離,這裡指離開北海。息:氣息,這裡指風。

⑬野馬:春天林澤中的霧氣。霧氣浮動狀如奔馬,故名“野馬”。

⑭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

⑮蒼蒼:深藍色。

⑯極:盡。 通“耶”表疑問,相當於“嗎”“呢”

【作者作品】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

《莊子》,道家經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後世文學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評價這本書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先生更評價說: “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題】《逍遙遊》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佔有特殊地位。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譯文】

【課文理解】

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後來怎麼又寫鳥了?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裡,變成鳥後,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裡。說明莊子想像力豐富。

2.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3.賞析句子:“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4.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使文章生動活潑,寓意雋永,感染力強。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什麼道理?

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藉。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那麼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侷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天色深青,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嗎?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侷限的。

莊子給出確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並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認識也是有侷限的啊。

6.默寫重點句子

(1)本文綜合運用誇張和比喻的句子是:其翼若垂天之雲

(2)可以概括出扶搖直上、鵬程萬里兩個成語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22、《禮記》二則

通假字

學半(“學”同“斆(xiào)”,教導)

選賢能(“與”同“舉”,選撥)

、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同“鰥”,老而無妻)

古今異義

教然後知(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有至道(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不知其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

男有分,女有(古義:女子出嫁。今義:歸還。)

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大路。)

一詞多義

親 1、不獨其親(動詞,以……為親)

2、不獨親其(名詞,父母)

其 1、不知旨也(代詞,它的,指“嘉餚”的)

2、此之謂乎(語氣副詞,表示推測,恐怕)

子 1、不獨其子(動詞,以……為子)

2、不獨子其(名詞,子女)

修 1、講信睦(動詞,培養)

2、蓋簡桃核狹者為之(形容詞,修長)

分 1、男有,女有歸(名詞,職分,職守)

2、舟首尾長約八有奇(量詞,長度單位)

詞類活用

使有所終,有所用,有所長(老,形容詞用作名詞,老年人;狀,形容詞用作名詞,壯年人;幼,形容詞用作名詞,幼童)

文言句式

此之謂乎(“此之謂”,就是“謂此”,賓語前置)

文學常識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據傳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雖有嘉餚 知識點

一、注音

嘉餚(yáo ) 自強( qiǎng ) 兌命(yuè ) 學學半(xiào )

二、劃分節奏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三、重點翻譯

1、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也不知道它的好處。

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

6、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所“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7、《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四、重點字詞解釋:

1、雖有嘉 餚

雖:即使;嘉:好、美;餚:用魚、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旨:甘美

3、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

4、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反:反省;自強:自我勉勵。

6、: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長:促進 推測語氣;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知識點總結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選賢與jǔ能 睦mù 男有分fèn

貨惡wù其棄於地

點撥:注意多音字“與”“分”“惡”的讀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人不獨親其親。 親:以……為親。

(2)男有分,女有歸。 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歸:女子出嫁。

(3)貨惡其棄於地。 惡:憎惡。

(4)盜竊亂賊而不作。 亂:造反。 作:興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通舉 解釋為:選拔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體表現在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會親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歸。

(4)希望社會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句子是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點撥:重點理解“與”“信”“修”等詞語。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點撥:重點理解“親”(第-個“親”意思足“以……為親”,第二個“親”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歸。

點撥:重點理解“分”“歸”等詞語。

(4)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點撥:重點理解“惡”“棄”等詞語。

(5)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點撥:重點理解“興”“亂”“賊”“作”等詞語。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大道之行也》一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這部著作是儒家經典之一,共49篇。其中“禮運”部分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人名)答問的著作。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23 馬 說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相xiàng馬 祗zhǐ 駢pián死

槽櫪lì 不外見xiàn

點撥:“相”是多音字,“見”是通假字。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柢:只是。

(2)駢死於槽櫪之間 駢死:並列而死。

(3)不以千里稱也 稱:著稱。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且:猶,尚且。

(5)執策而臨之 執:拿。 臨:面對。

(6)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吃。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 解釋為喂

(2)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 解釋為表現

(3)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 解釋為表示疑問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用原文填空並翻譯。

1.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以想到《馬說》中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譯: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

2.寫千里馬的悲慘遭遇的句子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譯:只能屈辱於低賤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

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飼馬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鞭打它不能按照千里馬的方法,餵養它不能餵飽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來,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4.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譯: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這是不識好馬呀。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韓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24 唐詩二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朝代:唐代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註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裡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溼:潮溼不幹。何由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徹,徹曉。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⒄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於“唉”。

⒅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新部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整理複習精華版

賣炭翁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註釋

⑴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裡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煙火色:煙燻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⑷蒼蒼:灰白色,形容鬢髮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營:做什麼用。營,經營,這裡指需求。

⑹可憐:使人憐憫。

⑺願:希望。

⑻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⑼困:睏倦,疲乏。

⑽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牆有門。

⑾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裡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⑿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稱:說。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⒁回:調轉。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⒂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⒃驅:趕著走。將:語助詞。惜不得:捨不得。得,能夠。惜,舍。

⒄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⒅系(jì):綁紮。這裡是掛的意思。直:通“值”,指價格。

>>>>現實意義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宮裡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場上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瞭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這首詩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讀者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還能看到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