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唐李后主的三首词,看“用情”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01

公元975年末,北宋军队攻克金陵(现南京),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偏安一隅的南唐灭亡。

转年正月,李煜被押送到北宋京师,宋太祖封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从南唐李后主的三首词,看“用情”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此,亡国之君李煜开始了失去自由的软禁生活。或许他并没有想到,这已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但此时此刻,亡国之痛,痛彻心底,李煜被内心的这种痛折磨得日日煎熬、夜夜难寐。

昔日的一国之君,如今的阶下囚,反差如此之大,一向耽于享乐的李煜如何消受?

于是,那些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诞生了。

02

这里选其三首,共同欣赏。

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下两阙用"几曾"、"一旦"作为连接与转折,把昔日国家的繁华景象、君王的奢华生活与如今的国破家亡、人面憔悴作为强烈的对比,从而把一个亡国之君的落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悔恨之心渲染得入木三分。

"沈腰"、"潘鬓"两个典故用得贴切。

"垂泪对宫娥"非常形象,把一个听着教坊演奏别离的曲子、被迫离开故国、即将成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那无助与无奈之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阙用倒叙手法,帘外之雨,五更之寒,是梦醒之因,为现实;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梦境之中,为想象。

春雨潺潺和春寒阵阵,贪欢的美梦被惊醒,恍然间又回到现实中的凄凉落寞。梦中梦后,形成一种鲜明的令人十分感慨的对比。

于是,下阙首句便是"独自莫凭栏"。

古人喜欢登高远眺,正所谓站得高望得远。但此时此刻,李煜却不敢也不愿。很显然,他是怕凭栏远眺而一旦望见故国的"无限江山",必将引起无限伤感,因为那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意为人世间的所有美好事物毕竟短暂,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天上人间",有人考证其出自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为李煜是在借指自己的最后归宿,即暗喻自己来日无多,将不久于人世。

但在本人看来,实际上还是作者李煜在一场"春梦"之后,对人生这种巨大落差的一种深切的无奈与感慨。

全词用阴雨夜寒做衬托、流水落花做比喻、天上人间做对照,更显得词意婉转、凄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出身君王之家,但李煜的词中却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常常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以人们常见的景象,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人生经历中的真切体验和感受。

也正因如此,李煜的词才常常引起诵读者的共鸣。

从南唐李后主的三首词,看“用情”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李煜的词中,这是本人最喜欢的一首。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词中流露了明显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这是李煜的绝命之词。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哀婉而又略带激越的感情,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上下结构,加之内容上过去与现在贴切自然地"扣"在一起,使作者的无尽愁思贯穿全词始终,形成一种沁人心脾却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是人世间极其美好的事物,李煜却盼望她们早日"了"却;"小楼昨夜又东风",表明了春天要来的信息,却反而引起李煜"不堪回首"的感叹,显然是因为这一切都引起了李煜"物是人非"的惆怅与苦痛,昔日的一国之君变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那种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以水喻愁,含蓄而透彻地显示出愁思的绵绵不绝、无穷无尽。

显然,同此名句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中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中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不是过于直白,就是说得过满,艺术感染力反而差了不少。

03

公元978年七夕,李煜死于北宋京师,时年四十二岁整(李煜亦生于七夕),北宋赠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传说,他是被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毒死的。

想当年,本人第一次诵读李煜之词的时候,真的是惊呆了,没想到这人世间,竟有如此婉转曲折却又情意真切、含蓄深沉却又自然明净的文字!

于是,就常常地想,如果我是宋太宗,一定不会让李煜死的。这样一个写词的绝顶高手,一定要让他活着,而且要让他活得更久些,这样,他就会写出更多的好词来,供后人诵读、欣赏。

只可惜,古代的帝王们却并不这样想。

从南唐李后主的三首词,看“用情”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话扯远了。回过头来,概括李煜的词,有三个特点:

第一、用情之深。

正所谓"诗言志,语出心"。

昔日的一个君王,今日实际上的一个囚徒,如此巨大的落差,落到多愁善感的李煜头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李煜爆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把这种切肤之痛用文字绝妙高超地表达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得以千古传诵。

情之深、意之切,那种"垂泪对宫娥"的沮丧失落,那种"流水落花春去也"与"春花秋月何时了"无奈感慨,那种"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愁绪,无不以深刻的情意,感染与打动着每一位诵读者。

用情之深,是李煜词的最大特点。

第二、观察之细

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观察。

李煜的词,一个个细节、一个个形象,就像随手掂来,贴切生动,细致入微,几乎没有斧凿的痕迹。

诸如"何时了"的"春花秋月",诸如仓皇被俘之时,那教坊的"别离歌", 诸如那"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绵愁绪,诸如那"春去也"一般的"流水落花",如此等等,给人们展示出意蕴绵长、让人难以忘怀的"意象"。

应当讲,这与李煜对日常生活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也由此可见,他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君王,但却是一个极好的词作者。

第三、遣词之绝。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字字珠玑、意蕴绵长、感慨深厚,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这和李煜擅长遣词成句,用词高超精妙有极大的关系。

"几曾识干戈"的"识","垂泪对宫娥"的"垂","罗衾不耐五更寒"的"耐",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似",等等,无不如此。

以上三点,是李煜的词如此深入人心、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但个人认为,在以上三点之中,"用情"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情"字,李煜的词是达不到如此的高度的。

也由此可见,诗词的创作,最怕的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最重要的是用情用心、倾注真情实感!

从南唐李后主的三首词,看“用情”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正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所讲:

李后主的词是他对生活的敏锐而真切的体验,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间。我们有的人活过一生,既没有好好地体会过快乐,也没有好好地体验过悲哀,因为他从来没有以全部的心灵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这是人生的遗憾。

——此言极是。

2020.3.4于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