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唐李後主的三首詞,看“用情”在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性

01

公元975年末,北宋軍隊攻克金陵(現南京),南唐後主李煜奉表投降,偏安一隅的南唐滅亡。

轉年正月,李煜被押送到北宋京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拜左(一說右)千牛衛將軍。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為隴西公。

從南唐李後主的三首詞,看“用情”在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性

從此,亡國之君李煜開始了失去自由的軟禁生活。或許他並沒有想到,這已是他生命的最後幾年。

但此時此刻,亡國之痛,痛徹心底,李煜被內心的這種痛折磨得日日煎熬、夜夜難寐。

昔日的一國之君,如今的階下囚,反差如此之大,一向耽於享樂的李煜如何消受?

於是,那些藝術價值極高的詞作誕生了。

02

這裡選其三首,共同欣賞。

破陣子·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上下兩闕用"幾曾"、"一旦"作為連接與轉折,把昔日國家的繁華景象、君王的奢華生活與如今的國破家亡、人面憔悴作為強烈的對比,從而把一個亡國之君的落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悔恨之心渲染得入木三分。

"沈腰"、"潘鬢"兩個典故用得貼切。

"垂淚對宮娥"非常形象,把一個聽著教坊演奏別離的曲子、被迫離開故國、即將成為階下囚的亡國之君那無助與無奈之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浪淘沙·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上闕用倒敘手法,簾外之雨,五更之寒,是夢醒之因,為現實;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是夢境之中,為想象。

春雨潺潺和春寒陣陣,貪歡的美夢被驚醒,恍然間又回到現實中的淒涼落寞。夢中夢後,形成一種鮮明的令人十分感慨的對比。

於是,下闕首句便是"獨自莫憑欄"。

古人喜歡登高遠眺,正所謂站得高望得遠。但此時此刻,李煜卻不敢也不願。很顯然,他是怕憑欄遠眺而一旦望見故國的"無限江山",必將引起無限傷感,因為那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意為人世間的所有美好事物畢竟短暫,人生易老、時光易逝。

"天上人間",有人考證其出自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意為李煜是在借指自己的最後歸宿,即暗喻自己來日無多,將不久於人世。

但在本人看來,實際上還是作者李煜在一場"春夢"之後,對人生這種巨大落差的一種深切的無奈與感慨。

全詞用陰雨夜寒做襯托、流水落花做比喻、天上人間做對照,更顯得詞意婉轉、淒涼。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出身君王之家,但李煜的詞中卻很少作帝王家語,倒是常常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以人們常見的景象,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人生經歷中的真切體驗和感受。

也正因如此,李煜的詞才常常引起誦讀者的共鳴。

從南唐李後主的三首詞,看“用情”在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性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李煜的詞中,這是本人最喜歡的一首。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詞中流露了明顯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重要原因。可以說,這是李煜的絕命之詞。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哀婉而又略帶激越的感情,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上下結構,加之內容上過去與現在貼切自然地"扣"在一起,使作者的無盡愁思貫穿全詞始終,形成一種沁人心脾卻不可言傳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是人世間極其美好的事物,李煜卻盼望她們早日"了"卻;"小樓昨夜又東風",表明了春天要來的信息,卻反而引起李煜"不堪回首"的感嘆,顯然是因為這一切都引起了李煜"物是人非"的惆悵與苦痛,昔日的一國之君變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那種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其以水喻愁,含蓄而透徹地顯示出愁思的綿綿不絕、無窮無盡。

顯然,同此名句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中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中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不是過於直白,就是說得過滿,藝術感染力反而差了不少。

03

公元978年七夕,李煜死於北宋京師,時年四十二歲整(李煜亦生於七夕),北宋贈為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

傳說,他是被宋太宗趙光義(976-997年在位)毒死的。

想當年,本人第一次誦讀李煜之詞的時候,真的是驚呆了,沒想到這人世間,竟有如此婉轉曲折卻又情意真切、含蓄深沉卻又自然明淨的文字!

於是,就常常地想,如果我是宋太宗,一定不會讓李煜死的。這樣一個寫詞的絕頂高手,一定要讓他活著,而且要讓他活得更久些,這樣,他就會寫出更多的好詞來,供後人誦讀、欣賞。

只可惜,古代的帝王們卻並不這樣想。

從南唐李後主的三首詞,看“用情”在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性

話扯遠了。回過頭來,概括李煜的詞,有三個特點:

第一、用情之深。

正所謂"詩言志,語出心"。

昔日的一個君王,今日實際上的一個囚徒,如此巨大的落差,落到多愁善感的李煜頭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李煜爆發出強烈的創作慾望,把這種切膚之痛用文字絕妙高超地表達出來,從而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得以千古傳誦。

情之深、意之切,那種"垂淚對宮娥"的沮喪失落,那種"流水落花春去也"與"春花秋月何時了"無奈感慨,那種"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無盡愁緒,無不以深刻的情意,感染與打動著每一位誦讀者。

用情之深,是李煜詞的最大特點。

第二、觀察之細

創作,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觀察。

李煜的詞,一個個細節、一個個形象,就像隨手掂來,貼切生動,細緻入微,幾乎沒有斧鑿的痕跡。

諸如"何時了"的"春花秋月",諸如倉皇被俘之時,那教坊的"別離歌", 諸如那"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綿綿愁緒,諸如那"春去也"一般的"流水落花",如此等等,給人們展示出意蘊綿長、讓人難以忘懷的"意象"。

應當講,這與李煜對日常生活的深入細緻的觀察是分不開的,也由此可見,他並不見得是一個好君王,但卻是一個極好的詞作者。

第三、遣詞之絕。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字字珠璣、意蘊綿長、感慨深厚,沒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這和李煜擅長遣詞成句,用詞高超精妙有極大的關係。

"幾曾識干戈"的"識","垂淚對宮娥"的"垂","羅衾不耐五更寒"的"耐",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的"了","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似",等等,無不如此。

以上三點,是李煜的詞如此深入人心、千古流傳的主要原因。但個人認為,在以上三點之中,"用情"最為重要。如果沒有這個"情"字,李煜的詞是達不到如此的高度的。

也由此可見,詩詞的創作,最怕的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最重要的是用情用心、傾注真情實感!

從南唐李後主的三首詞,看“用情”在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性

正如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所講:

李後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地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地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此言極是。

2020.3.4於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