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被分成南美洲与北美洲。实际上,这是比较后现代的分法,因为巴拿马运河直到1913年才完工。此外另有一种分法,同样将美洲分成两部分。

距今9000多年前,人类开始移居美洲大陆,当时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还连在一起。移居美洲大陆的人经过好几代的努力,创造了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接着又建立了印加帝国。然而,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征服者相继到来,先后征服了阿兹特克与印加。英国人和美国人也紧随殖民者前辈的脚步,迅速占领了美洲北部。于是,按殖民者的区别,美洲以现在的美墨分界线为界,又被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

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主要是英国人的殖民地,由于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后裔,故北美又被称为“盎格鲁美洲”。与之相对的墨西哥以南,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由于深受这两个拉丁民族国家的影响,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拉丁美洲各国及其建国时间

拉美世界赢得独立

获得香料和黄金等贵金属,同时进行殖民活动,是欧洲人向海外发展的目的。

拉丁美洲原本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凭借马匹与枪炮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欧洲人征服了这里,并强迫印第安人为他们从事种植业和矿业。由于劳动条件严苛,加上欧洲大陆带来的流感病毒,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其后,欧洲列强又从非洲大陆贩运大量黑奴来到美洲大陆,奴役他们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工作。拉丁美洲因而成为印第安人、白人与黑人共同居住的独特世界。

最初,只有一些“冒险家”或“征服者”在这里进行开发与经营。不久,西班牙政府为了更好地统治这片新大陆,派遣总督担任最高指挥官,带领高级官员和神职人员前往管理。这些从伊比利亚半岛移居过来的人,当时被称为“半岛人”,而在当地出生的白人则被称为“克里奥人”,即殖民地白人移民的后裔。这些人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的洗礼,在19世纪成为当地独立运动的领导者。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爆发,欧洲各国局势陷入混乱,同时也影响到殖民地,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其中,最早成功独立的国家是加勒比海沿岸的海地。

这个时代的独立运动并没有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墨西哥以南的独立战争,都由一些军人身份的启蒙思想家主导,他们以西班牙的总督辖区为据点,开始独立建国。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心领导者有两位,一位是圣马丁,他的父亲是阿根廷军人,另一位是西蒙·玻利瓦尔,他则是委内瑞拉的名门望族。当然,除他们外还有许多领导独立的人,只不过影响力都远不如他们。而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与他们所在的总督辖区的重要性有关。

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西蒙·玻利瓦尔与圣马丁

拉普拉塔

秘鲁总督辖区位于南美大陆靠近太平洋沿岸的中央位置,过去统治这个地区的印加帝国曾经十分强盛。从16世纪中期开始,这里的波托西地区周边山脉的矿产开发,成为了西班牙的经济支柱。因此,管理秘鲁的总督在所有总督中地位最高,可以说统治了整个南美大陆。

18世纪,西班牙在南美新设了两个辖区,分别是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和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前者统辖现今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地,后者统辖如今的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玻利维亚等地。秘鲁总督的管辖区域因此被压缩,但即便如此,该地区仍是西班牙势力的重要据点,守备森严,直到最后才成功解放。

拉普拉塔河灌溉着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三国,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拉普拉塔”地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也由此命名。另外,阿根廷在西班牙语中就是“拉普拉塔”,意思是“银”,转为拉丁语发音则成“阿根廷”。

拉普拉塔河是当地赖以生存的重要河流,也是殖民地居民的命脉,由三个国家联手开发。

位于拉普拉塔河下游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16世纪30年代开始建设,计划后因遭到当地土著的袭击而搁浅。其后,拉普拉塔河中游发展起一座城市,就是现在巴拉圭的首都亚松森。又过了大约100年后,布宜诺斯艾利斯才开始重新建设,然而这时周遭已无矿物,因此这一带的经济持续低迷。当时,拉普拉塔河对岸,即如今的巴西南部,还有一片葡萄牙殖民地,为了与其抗衡,西班牙建设了一座要塞,名为蒙得维的亚,如今已是乌拉圭首都。

独立前的拉普拉塔三国原本关系不错,但随着不断向外开拓,很快便产生了一些对立。巴拉圭地区的土著个性较温和,与白人关系融洽,也开始联姻,但下游地区与白人几乎没有联姻关系,于是各自发展出不同的风土民情。为因应这种变化,西班牙开始在巴拉圭和拉普拉塔下游分别设置总督,不料却更激化了双方的对立。

冲突终于爆发,拉普拉塔总督辖区遭到了英军的攻击,结果总督辖区的军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让该地区的人民充满了自信。正是在这个时候,原本在西班牙本国发展的圣马丁回到了阿根廷,又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正规军注入了新的活力。

趁着这个气势,殖民地自治议会下达命令,让圣马丁镇压上秘鲁,即如今的玻利维亚的叛乱。圣马丁率军越过安第斯山脉,很快征服了智利,紧接着解放了秘鲁。但在与上秘鲁正规军交战时,由于兵力不足,他向西蒙·玻利瓦尔求援。1831年,两人首度会谈,但西蒙·玻利瓦尔拒绝出兵支援。圣马丁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回到了欧洲,在法国过着隐居生活。

玻利瓦尔曾醉心于欧洲的启蒙思想,但在看到拿破仑加冕成为皇帝从而背叛了革命后,心中的理想也随之幻灭,于是决定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解放新大陆的事业。他在南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但也曾败给西班牙的正规军,暂时逃亡至牙买加。

圣马丁离开南美后,西蒙·玻利瓦尔取代了他的位置,在1824年的阿亚库乔一役中,他打败了上秘鲁正规军,解放了这一地区。于是,这一地区便以西蒙·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为玻利维亚,这个国家还有个重要的城镇直接就叫玻利瓦尔。

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圣马丁与玻利瓦尔会商

大哥伦比亚

1819年,西班牙正规军战败,哥伦比亚地区获得解放,如今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地区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这都得归功于西蒙·玻利瓦尔。后来,他与圣马丁的合作虽然没有谈成,但他很快又解放了上秘鲁,以至整个秘鲁总督辖区,即西班牙最强战力之所在。

此时,南美大陆几乎已全部解放。玻利瓦尔呼吁南美各国团结合作,但这个理想终究没能实现,最后在失意中离开了人世。原本由他整合而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也随之分裂成三个国家,整个拉丁美洲经过很长时间才步入正轨。

后来,厄瓜多尔与秘鲁为了亚马逊丛林地带的国界问题产生过对立,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942年在美国、巴西等国的协调下才告一段落。但是到了1978年,厄瓜多尔竟派兵攻打秘鲁,三年后,两国正式爆发武力冲突。这场对立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也不断上演。厄瓜多尔为了牵制秘鲁,和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紧密合作,不停地向敌人施加压力,双方关系十分紧张。

1998年,两国终于签订和平协议,厄瓜多尔放弃了此前占领的亚马逊丛林地带,从此和秘鲁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

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总督辖区变化

四处引火的智利

在美洲大陆独立初期,并没有形成正式的政权,因此,一些掌握军事武力的“军阀”在各地拥兵自重,被人们称为“高地酋”。

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在拉美世界独立后,政治上依然不安定,当地的高地酋势力之争仍旧持续着,特别是智利北方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区。随着这一地区的硝石、鸟粪石及铜等矿物资源逐渐受到外界关注,玻利维亚和秘鲁也卷入其中。区域内的军阀势力相互攻讦,三国的对立愈演愈烈,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南美最不稳定的火药桶之一。

和玻利维亚的对立最初是由智利的硝石公司引发的。1879年,智利派遣军队到安托法加斯塔,而玻利维亚早已和秘鲁私下签署了共同防卫协定,因此,两国共同抵御智利的侵犯,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开始,智利就陷入了苦战,但随后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智利占领了秘鲁的利马,从而逼迫敌人屈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1883年,双方签订《安孔条约》,智利吞并了该地区。

通过《安孔条约》,玻利维亚建设了一条从行政首都拉巴斯通往智利港口阿里卡的铁路,并获得了自由使用阿里卡的权利,但这场战争也使玻利维亚变成了内陆国。1975年,玻利维亚要求智利割让回廊地带,双方未能谈妥,因此断绝邦交。自由使用阿里卡港,无法解决国内经济的根本问题,玻利维亚人民的不满一直持续到今天。

另外,曾参与南美太平洋战争的秘鲁,也向智利提出过类似的交涉,同样遭到了拒绝。

智利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国家,19世纪中叶,曾向南方扩大版图至麦哲伦海峡,并在此建设了一个据点城市,名为蓬塔阿雷纳斯。直到巴拿马运河开通为止,约有半个世纪,麦哲伦海峡曾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这又涉及到与阿根廷之间的纷争。1881年,阿根廷与智利签订了国界划定条约,双方确认这条海峡属于自由航行海域,两国矛盾才得以缓和。

不过,两国争端仍未彻底解决。因为麦哲伦海峡南方有一部分是阿根廷领土。同时,南方各岛屿间还有一个比格尔海峡,自从在这一海域发现石油后,这个地区的归属问题就浮上了台面。阿根廷拒绝承认国际法庭所作的判决,直到1979年,梵蒂冈介入调停,两国才达成决议,判定比格尔海峡周边数个岛屿属于智利领土。

梵蒂冈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可谓无处不在,原因很简单,拉丁美洲各国几乎都信奉着同一个宗教,即天主教,而且十分虔诚。

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南美太平洋战争

精神上的政教合一

2013年,方济各即位,成为教宗。以前的罗马教宗绝大多数是意大利裔,方济各虽然也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却是阿根廷人,因此算是首位拉美出身的教宗,罗马教廷由此再度掀起热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前文提到过,西班牙人往美洲殖民地派遣总督的同时,还派遣了大批神职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传教。于是,印第安人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信仰,转而信奉基督。移民至此的白人原本就信奉基督,而被从非洲大陆贩运过来的黑奴,也在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潜移默化下开始信奉基督,就这样,整片大陆信奉同一宗教的局面就基本形成了。

拉美独立后,不同地区各自建立起国家。这些国家虽然不像梵蒂冈那样,在形式上实行政教合一,可在精神上却如同政教合一,因为几乎每个国家从上到下都信奉基督。

几百年来,拉丁美洲一直是天主教的势力强盛区,是全世界基督徒最集中的地方。这样的历史背景,正是促成首位拉美裔教宗诞生的主因。

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苦恼的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在南美太平洋战争中败给智利后,失去了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在内陆方面,也与巴西、巴拉圭因领土问题存在着纷争。

巴拉圭河东方有一个地方叫查科。而巴拉圭和阿根廷以皮科马约河作为国界,分别处于这条河流的南北岸。1884年,阿根廷镇压印第安人时将查科地区吞并,然而当时巴拉圭拥有查科地区北部,于是两国爆发了冲突。同时,玻利维亚为了利用巴拉圭河,经由拉普拉塔河通向大西洋,也开始入侵查科地区。后来,在查科地区发现了油田,周边各国的对立随之变得更加激烈。

从1928年起,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为争夺查科地区就开始了局部冲突。1932年,两国之间爆发了正式的战争,史称查科战争或大厦谷战争。直到1938年,两国才签订了《查科和约》。期间,有10万人因为这场战争丧命。

根据《查科和约》,巴拉圭主张的领土几乎完全保留,因此,和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的仇恨一笔勾销。查科战争给两国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进而延长了双方政治对立的局面。

另外,玻利维亚与巴西在阿克雷地区也发生过冲突。这个地区几乎全是丛林,1867年,巴西与玻利维亚之间签订了国界条约,决定此地属玻利维亚所有。但当地从事橡胶种植的农场主群起反抗玻利维亚,发动了数次叛乱。后来巴西派兵进驻,随着人口的增加,巴西宣布将该地区收归本国。玻利维亚自然不愿承认。双方经过多次交涉,最后由巴西出资购买,该地区仍被巴西纳入版图。

拉美世界内部纷争:历史和信仰同源,也会在利益面前对立

查科战争

一切为了利益

圭亚那,在土著民的语言里是“水源丰沛之地”的意思。

这个地区历经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相互争抢,在拿破仑战争后被分割成了三块。英国占领了圭亚那,荷兰取得了苏里南,后来这两个地方都各自独立建国,只有法属圭亚那仍持续处于殖民地的状态。时至今日,这三个国家或地区仍未边界问题争执不休。另外,圭亚那和西方邻国委内瑞拉也有深刻的矛盾。

1899年,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划定国界,委内瑞拉虽然对结果不满意,却又害怕与英国交战,是以一直隐忍不发。1966,圭亚那脱离英国,完成独立,委内瑞拉立刻入侵圭亚那,随后派军队进驻争议地区。1982年,双方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下约定,争议地区属圭亚那领土,但委内瑞拉并未因此放弃占领该地的野心。

在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对立期间,圭亚那地区的民族主义开始形成。同时,该地区又发现了金矿与铝土矿。于是,巴西、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也卷入了纷争。如今,这一地区的局势已变得更加复杂。

圭亚那问题,可以说是整个拉美世界的缩影。牵涉其中的,包括不同的拉美国家,每个国家内的本土克里奥人、白人、黑人、土著民,以及每个国家背后各自代表的欧美强权。把圭亚那地区放大,便是整个拉丁美洲。

19世纪,随着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欧洲各国纷纷建立起民族国家,各国间展开了激烈的经济竞争,并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从那时起,拉丁美洲各国便从殖民地、次殖民地,逐渐转化为发达国家的粮食与原料供给地。这个新角色使得拉丁美洲在国际社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拉美世界始终无法解决一些根源性与结构性的问题,这自然得归咎于当初殖民者留下的祸根,但他们无法团结成一股力量也是主因。

从历史渊源来说,拉美世界脱胎于殖民统治,可谓同源;就精神世界而言,他们也信奉同一位神,尊崇同一宗教,也可谓同源。最后为了各自的利益,不但不团结,反而冲突不断,纷争难解,实在是不可思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